儿童行为心理学 王银杰

儿童行为心理学 王银杰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王银杰 著
图书标签:
  • 儿童心理学
  • 行为心理学
  • 亲子关系
  • 教育心理学
  • 儿童发展
  • 家庭教育
  • 育儿
  • 心理健康
  • 王银杰
  • 儿童行为问题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盛德伟业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当代世界出版社
ISBN:9787509012680
商品编码:29839550229
包装:平装-胶订
出版时间:2018-03-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儿童行为心理学

定价:39.80元

售价:25.9元,便宜13.9元,折扣65

作者:王银杰

出版社:当代世界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8-03-01

ISBN:9787509012680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爱孩子,就要读懂孩子的心灵世界:

哭的行为:一种表达孩子意愿的特殊语言;

肢体行为:透露出孩子内心深处的秘密;

语言行为:听出孩子所要表达的弦外之音;

生活行为:孩子心灵世界*直接的表达方式;

学习行为:孩子大部分的学习问题都是心理问题;

习惯行为:释放孩子内心的多种“信号”;

交际行为:善于社交的孩子*有出息;

亲子行为:破解孩子心理行为的暗语;

行为误区:父母不可不知的儿童行为心理知识。

内容提要


孩子的很多行为,常常会令父母感到困惑。玩具不离手,真的是因为孩子喜欢吗?

每个孩子的行为方式都有它存在的理由,纠正表面的行为不如了解背后的心理,

培养好孩子,做懂心理学的好父母,你,可以!

目录


目?录

章 读懂孩子内心:才能读懂孩子行为 001

1.孩子的行为是一种无声的语言 002

2.你了解孩子行为背后的心理需求吗 005

3.父母与孩子的相处模式决定孩子的行为 008

4.要想改变孩子行为,先要使自己成长 011

5.爱孩子,就要读懂孩子的心灵世界 014

6.孩子好的行为是爱和支持滋养出来的 016

7.父母不蹲下,孩子永远长不大 019

第二章 哭的行为:一种表达孩子意愿的特殊语言 021

1.爱哭——是每个孩子常用的武器 022

2.哭声抑扬顿挫——孩子在做运动 025

3.和妈妈分开时号啕大哭——患有分离焦虑 027

4.跌倒后大哭——依赖性强或紧张、恐惧 030

5.稍不如意就大哭大闹——希望获得心理满足 033

6.强忍着不哭出声——受到了极大的委屈 036

7.哭得喘不过气来——身体不舒服 039

第三章 肢体行为:透露出孩子内心深处的秘密 041

1.好动——是每个孩子的天性 042

2.手部小动作——体现“大心事” 045

3.眼睛——表达多种意义的器官 047

4.微笑——心里藏着一个“大玄机” 049

5.下巴——不会说话也有千言万语 052

6.吸吮手指、啃咬指甲——进入口腔敏感期 054

7.不断跺脚——是在表达自己的不满 056

8.低头不语——持反对态度或不感兴趣 058

第四章 语言行为:听出孩子所要表达的弦外之音 061

1.“我是从哪里来的”——出现个迷惑期 062

2.“妈妈,你不要离开我”——担心被抛弃 065

3.“我要,我就要”——占有欲在作祟 067

4.“你不能夸别人”——产生了嫉妒心理 069

5.“我不好意思说不”——不懂得拒绝别人 072

6.“我对这个世界不感兴趣”——可能患有孤独症 074

7.“我这样做对不对”——缺乏自主判断力 077

8.“妈妈,我肚子疼”——很有可能是在装病 080

9.“我要嫁给爸爸”——进入婚姻敏感期 083

10.大声尖叫——另类语言表达的方式 086

第五章 生活行为:孩子心灵世界直接的表达方式 089

1.不喜欢刷牙——不懂得口腔卫生的重要 090

2.不愿意做家务——没有吃苦耐劳的精神 093

3.过度干净、有洁癖——可能患有强迫症 096

4.喜欢抱着枕头睡觉——希望获得安全感 098

5.睡觉时磨牙——晚餐过饱或身体缺钙 101

6.看电视上瘾——人际交往有障碍 104

7.一边吃饭一边玩——不能做到专心致志 107

第六章 学习行为:孩子大部分的学习问题都是心理问题 109

1.不愿意上学——缺乏正确的学习理念 110

2.打破砂锅问到底——思维能力在发展 113

3.默写变抄写——孩子有应付心理 116

4.一提作业就头大——超限效应在作怪 119

5.临阵磨枪,不快也光——心存侥幸心理 121

6.轻易放弃难题——缺乏挑战精神 124

7.上课老走神——注意力不够集中 127

8.理解力相对较差——没有养成阅读的习惯 130

第七章 道德行为:为孩子的不道德行为找找原因 133

1.孩子学会了撒谎——认知发展的需要 134

2.家有小霸王——霸道,不知道礼让他人 136

3.对他人的帮助不知感激——缺乏感恩之心 138

4.——不懂得诚实做人的道理 141

5.喜欢炫富——缺乏正确的价值观 144

6.喜欢说脏话——可能在模仿周围的人 147

7.给他人取绰号——不懂得尊重他人 150

8.不愿意分享——是自私的一种表现 152

第八章 习惯行为:释放孩子内心的多种“信号” 155

1.磨磨蹭蹭——孩子在进行无声的反抗 156

2.做事敷衍——缺乏责任心的一种表现 159

3.见到东西就想买——没有正确的消费观念 162

4.孩子是个手机控——父母的影子在起作用 165

5.总是丢三落四——自我控制能力低 168

6.习惯性顶嘴——独立期孩子的逆反行为 171

7.干什么事都拖拉——时间观念淡薄 174

第九章 交际行为:善于社交的孩子有出息 177

1.喜欢抢别人的东西——自我意识的出现 178

2.经常和同伴打架——自我意识在发展 181

3.害羞、怕生——患有社交恐惧症 184

4.被小团体排斥——缺乏团队意识 187

5.话太多——内心充满表现的欲望 190

6.吹牛、说大话——好胜心理强烈 193

7.到处碰壁——没有足够的适应能力 195

8.不敢和陌生人打招呼——缺少社交经验 198

9.早恋——孩子产生了朦胧的两性意识 201

第十章 异常行为:拨开迷雾,认清孩子的心理密码 203

1.把别人的东西拿回家——只是喜欢不是偷 204

2.乱写乱画——孩子有了创造力和感知力 207

3.胡闹、人来疯——为了博取更多的关注 210

4.痴迷于用纸折各种物件——怀有探索之心 213

5.喜欢漂亮姐姐——进入性意识成长的关键期 216

6.故意捣乱——为了吸引父母的注意 218

7.特别怕黑——自我保护的本能需求 221

8.喜欢到处扔东西——确定自己的空间感 223

9.奇怪的恋物症——找不到情感的寄托 226

10.离家出走——缺乏安全感或自尊心受损 228

第十一章 亲子行为:破解孩子心理行为的暗语 231

1.把父母的话当耳旁风——可能是孩子有自己的想法 232

2.与家长对着干——陷入了禁果效应 234

3.喜欢和父母撒娇——缺乏安全感的表现 237

4.在家没大没小——与爸爸妈妈意见不同 239

5.喜欢和父母玩亲亲——行为成人化的表现 242

6.对父母忽冷忽热——与父母有情感隔阂 244

7.不喜欢二胎妹妹——想独占父母的爱 247

第十二章 行为误区:父母不可不知的儿童行为心理知识 249

1.父母言而无信——孩子有样学样 250

2.过分谦虚——会扼杀孩子的小小梦想 252

3.不正当奖励——使孩子的路越走越歪 254

4.“别人家的孩子……”——一种无形的伤害 256

5.使用冷暴力——会给孩子造成一生的阴影 258

6.包办一切——使孩子失去了应有的创造力 260

作者介绍


王银杰,亲子教育实践专家,父母成功与子女成长关系研究与实践专家。北京本元智慧教育咨询有限公司创始人,曾著有《有条理的孩子》、《决定孩子命运的七个小习惯》。  

曾在中学任教的她,先弃教从商独立创业,成功创立多家企业,后有感于事业的成功无法弥补子女教育的不足,从而开始潜心研究父母成功与子女成长的关系,专门研究并传播儿童本元智慧激发,以“让少年拥有未来智慧,让少年成为未来精英”为使命,投身教育事业。

文摘


序言



潜入心智的迷宫:一部关于儿童早期发展与人际互动的深度探索 书名:《潜入心智的迷宫:一部关于儿童早期发展与人际互动的深度探索》 作者:[此处可填入一个虚构的、具有专业背景的作者名,例如:林语薇、陈思远] 出版社:[此处可填入一个具有人文气息或学术气息的虚构出版社名,例如:启蒙之光文化、未来视野出版社] ISBN:[此处可填入一个虚构的ISBN编号] --- 内容提要: 我们如何塑造未来的自己?答案深植于童年的土壤之中。 本书并非仅仅是对儿童行为的浅层描述,而是一次深入人心的考古之旅,旨在揭示儿童在关键发展阶段中,其内在心理机制、情感联结模式以及社会互动规则是如何被构建和编程的。我们抛弃了那些流于表面的“技巧”与“口诀”,转而聚焦于理解“为什么”——为什么孩子会在特定情境下产生我们不期望的行为?他们的哭闹、固执、好奇心乃至最初的攻击性,究竟是哪些深层次的心理需求在呼喊? 《潜入心智的迷宫》将带领读者穿越感觉统合的奥秘、依恋理论的殿堂、执行功能发展的阶梯,最终抵达自我概念形成的复杂结构。这是一部献给所有关注生命起点、致力于培养具有健康人格和高效适应能力的下一代的教育者、家长、心理学爱好者以及一线工作者的深度指南。 --- 第一部分:基石的构建——早期神经科学与依恋的奠基 第一章:脑海中的小宇宙:从神经元到行为模式的映射 本章详述了婴幼儿时期大脑的惊人可塑性。我们不使用晦涩的专业术语来吓退读者,而是用生动的比喻解释神经回路的“使用即形成”原则。重点探讨了感觉统合(Sensory Integration)在认知和情绪调节中的核心地位。一个孩子对声音的过度敏感,并非“矫情”,而是其听觉皮层处理信息的方式存在差异。我们将详细剖析前庭觉、本体觉和触觉如何影响孩子的运动协调性、专注力和安全感。本章的目标是帮助父母和教师建立一个重要的认知框架:所有的行为,首先是生理系统的运作表现。 第二章:连接的艺术:依恋理论的现代诠释与实践 依恋关系是儿童心理健康的“安全基地”。本书深入探讨了Bowlby和Ainsworth的经典理论,但更侧重于当代环境下的应用与挑战。我们细致区分了安全型依恋、回避型、矛盾型及混乱型依恋的形成路径。关键在于,我们不仅分析了“母亲”的角色,更扩展到“主要照顾者”的范畴,包括父亲、祖父母乃至托育机构的稳定看护人。我们着重探讨“有效共情”的实操,即如何区分“安慰”与“验证感受”,确保孩子感受到被看见、被理解,从而建立起内在的信任感和应对挫折的韧性。 第三章:情绪的DNA:从生理唤醒到命名与调节 儿童的情绪表达往往是原始而强烈的,因为他们缺乏成熟的语言系统来为之命名。本章聚焦于情绪识别与调节(Emotion Regulation)的早期发展。我们引入“双重过程理论”的概念,解释了杏仁核(快速反应系统)与前额叶皮层(慢速思考系统)之间的动态博弈。对于父母而言,本书提供了“暂停、观察、命名、接纳”的四步法,帮助他们在面对孩子爆发时,首先稳定自己的神经系统,成为孩子情绪的“外部调节器”,最终引导他们学会自我安抚。 --- 第二部分:行动的解码——认知、执行功能与社交的跃迁 第四章:思维的脚手架:皮亚杰到维果茨基的认知桥梁 理解儿童如何学习,是理解他们行为变化的关键。本章超越了简单的“阶段论”,将皮亚杰的建构主义与维果茨基的社会文化理论进行有机结合。我们重点分析了“最近发展区”(ZPD)在日常互动中的实际应用——即如何通过“支架搭建”(Scaffolding)的方式,提供恰到好处的帮助,让孩子在挑战中获得进步,而非陷入无助的挫败感。本章特别关注“心智理论”(Theory of Mind, ToM)的萌芽,这是区分“我的想法”和“你的想法”的起点,对后续的欺骗、合作和同理心发展至关重要。 第五章:看不见的指挥家:执行功能的成长轨迹 执行功能是决定个体未来学习和生活成功的“CEO技能”。本书详细拆解了执行功能的三大支柱:工作记忆、认知灵活性和抑制控制。我们探讨了这些功能如何在3到7岁之间爆炸性发展,以及环境因素(如压力、睡眠不足)如何直接削弱它们。对于那些被贴上“多动”、“不听话”标签的孩子,本章提供了大量基于游戏和结构化活动的训练方案,旨在通过有趣的、非惩罚性的方式,强化他们控制冲动、计划任务和坚持目标的能力。 第六章:融入群体的舞蹈:同理心、冲突与友谊的构建 儿童进入集体生活后,人际互动变得复杂。本章侧重于社会信息加工模型(Social Information Processing Model),分析孩子在面对冲突时,其“编码——解释——反应”的思维路径。我们探讨了从“自我中心”到“去中心化”的艰难转型,以及如何通过角色扮演、故事叙述和后果导向的讨论,培养真正的同理心——不仅仅是知道别人难过,而是能想象自己处于对方的位置。特别是针对校园霸凌的早期信号识别,提供了基于关系修复而非单纯惩罚的干预思路。 --- 第三部分:挑战的应对——特殊情境下的心理洞察 第七章:界限与自由的张力:权威、自主性与规矩的建立 本书对“管教”进行了哲学层面的反思。我们认为,有效的规矩不是外在的约束,而是内在的自我控制的体现。本章深入探讨了民主式教养的核心原则,强调“高要求、高回应”的平衡。我们详细分析了“自然后果”和“逻辑后果”的有效应用,以及如何避免“权力斗争”。对于“延迟满足”的训练,我们提供了一系列符合儿童发展阶段的、循序渐进的策略,帮助他们建立起对长期目标的承诺感。 第八章:从“为什么”到“为什么不”:提问的力量与好奇心的守护 儿童的“为什么”是探索世界的引擎。本书呼吁成人停止将无休止的提问视为烦扰,而是将其视为认知成长的黄金机会。本章提出了“反向提问法”,即当孩子问你一个问题时,引导他们自己去寻找答案。此外,我们还探讨了如何处理那些涉及生命、死亡、恐惧等敏感话题的提问,核心是提供诚实、年龄适宜且具有情感支持的答案,从而将这些潜在的焦虑转化为成长的契机。 结语:成为孩子心智的陪伴者 本书的终极目的,是帮助家长和教育者从“行为的纠正者”转变为“心智的陪伴者”。真正的教育不是雕塑一块石头,而是浇灌一颗种子。只有当我们理解了种子在土壤深处所经历的挣扎、吸收和生长规律,我们才能提供最适宜的阳光、水分和空间,让每一个独特的生命个体,都能以最强健的姿态,绽放出属于自己的光芒。 --- 本书特色: 跨学科整合: 融汇发展心理学、认知神经科学、依恋理论等前沿知识,以易于理解的叙事方式呈现。 深度而非广度: 聚焦于少数几个关键发展里程碑(依恋、执行功能、情绪调节),进行细致入微的剖析。 拒绝快餐式建议: 强调理解儿童行为背后的心理需求和生理基础,提供长期、可持续的思维模式转变。 面向实践的理论: 每个章节的理论阐述后,均附有“实践思考点”,鼓励读者立即将洞察力转化为日常互动中的细微调整。 目标读者: 0-12岁儿童的家长、学前教育教师、小学低年级教师、儿童心理学学生及所有致力于提升亲子沟通质量的成年人。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带给我最大的改变,就是让我学会了“倾听”。在读这本书之前,我总是习惯性地去“指挥”孩子,很少真正去听他们心里在想什么。但这本书让我意识到,孩子们也有自己独立的思想和情感,他们需要被尊重,需要被理解。书中关于孩子沟通方式的分析,对我来说简直是醍醐灌顶。我这才明白,原来孩子那些看似无理取闹的要求,背后可能隐藏着对关注的渴望,或者是因为他们不知道如何用语言表达自己的需求。这本书让我学会了用更温和、更有同理心的方式去和孩子交流,去建立一种平等的对话关系。我不再仅仅把孩子当作需要被“教育”的对象,而是视为一个独立的个体,与我一同成长的伙伴。读这本书的过程,也是一个自我反思和成长的过程,让我看到了自己作为父母的不足,也让我找到了改进的方向。它让我明白了,真正有效的教育,不是一味的控制和约束,而是基于理解和尊重。

评分

我抱着一种探索未知的心态翻开了这本书,原本以为会看到很多晦涩难懂的理论,没想到它以一种非常生动有趣的方式,揭示了儿童成长的奥秘。作者的笔触细腻而富有洞察力,仿佛能穿透孩子的行为,直接触及他们内心深处的想法和感受。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玩耍”的部分,它让我意识到,玩耍不仅仅是孩子们的消遣,更是他们学习、探索和发展社交技能的重要途径。之前我总觉得孩子玩得太疯,有时候还会影响学习,但看了这本书后,我才明白,我们应该鼓励孩子自由地玩耍,去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书中还讲到了很多关于孩子在不同年龄段可能出现的典型行为,以及这些行为背后所代表的发展需求,这让我能更准确地理解孩子,而不是简单地贴上“坏孩子”的标签。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仅提供了“知道”,更重要的是引导我们去“做到”。它提供的许多方法和建议,都非常实用,并且可以在日常生活中轻松地运用,让我感觉自己不再是那个束手无策的家长,而是更有信心、更有智慧地陪伴孩子成长。

评分

这本书的价值远超我的预期,它让我看到了一个全新的育儿视角。我一直以为,只要给孩子提供好的物质条件,他们就能健康成长,但这本书让我意识到,孩子的心灵健康同样重要,甚至更加重要。书中关于孩子早期情感依恋的论述,让我深刻理解了父母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扮演的关键角色。它让我明白,如何建立一个安全、稳定的亲子关系,对于孩子未来的心理健康有着多么深远的影响。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同理心”的强调,它教会我如何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去感受他们的情绪。这让我不再因为孩子的小错误而轻易发怒,而是能够耐心引导,帮助他们学习如何处理自己的情绪。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朴实,没有空洞的理论,更多的是贴近生活实际的分析和建议,让我读起来既有启发性,又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我把这本书推荐给了身边的很多朋友,大家都觉得受益匪浅,也都在这本书的帮助下,与孩子建立了更美好的关系。

评分

这本书绝对是为那些对孩子行为背后原因感到好奇的家长们量身定做的!我一直觉得,孩子们的哭闹、固执、甚至是一些看似“不听话”的行为,背后一定有更深层的原因,而这本书就像一把钥匙,为我打开了通往孩子内心世界的大门。它不像市面上很多育儿书籍那样,上来就给出各种“怎么办”,而是循序渐进地引导读者去理解孩子为什么会这么做。读这本书的过程,与其说是在学习育儿技巧,不如说是在进行一场自我和解,重新认识自己作为父母的角色,以及如何以一种更平和、更具同理心的方式去面对孩子成长中的种种挑战。其中关于孩子情绪发展的章节,我反复看了好几遍,这才恍然大悟,原来很多时候我们大人以为的“小题大做”,在孩子那里却是天大的事情。它教会我如何识别孩子的情绪信号,并且用恰当的方式去回应,而不是简单地压制。这本书的语言风格也很平实,没有太多复杂的术语,读起来一点也不费力,即使是第一次接触儿童心理学的家长,也能很快领会其中的精髓。我强烈推荐给所有希望与孩子建立更深层次连接的父母们!

评分

读完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就是,育儿不再是一件令人焦虑的事情,而是一场充满惊喜的旅程。它让我明白了,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他们有自己的节奏和发展轨迹。书中并没有提供一套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育儿秘籍,而是教会我如何观察、理解和回应我的孩子。它让我不再纠结于孩子是否“达标”,而是更加关注他们内心的需求和感受。我特别欣赏书中关于“界限”和“规则”的探讨,它帮助我找到了如何在爱与管教之间取得平衡,既能让孩子感受到安全感,又能培养他们的自律性。我以前总是担心自己做得不够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但这本书告诉我,最重要的是为孩子营造一个充满爱和支持的环境,让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书中的一些案例分析更是精彩绝伦,让我仿佛看到了自家孩子的影子,也让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孩子行为背后的心理动因。这不仅仅是一本育儿书,更是一本关于如何成为一个更耐心、更有智慧的父母的书。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