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圖書基本信息 | |
| 書名: | 電子音樂理論基礎 | 
| 叢書名: | 四川音樂學院電子音樂理論與技術叢書 | 
| 作者/主編: | 白小墨 韓彥敏 韓敏捷 吳萬新 姚琦 楊萬鈞 | 
| 齣版社: | 西南師範大學齣版社 | 
| ISBN號: | 9787562169901 | 
| 齣版年份: | 2014年 | 
| 版次: | 第1版 | 
| 總頁數: | 225頁 | 
| 開本: | 1/16 | 
| 圖書定價: | 32.00元 | 
| 實際重量: | 381g | 
| 新舊程度: | 正版全新 | 
前言 
第*章電子音樂發展簡史 
第*節電子音樂的誕生 
一、電子音樂的定義與分類 
二、電子音樂的誕生背景 
三、電子音樂先驅——皮埃爾·捨費爾 
第二節早期電子音樂 
一、法國具體音樂 
二、德國純電子音樂 
三、日本早期電子音樂 
第三節磁帶音樂 
一、磁帶音樂的概念 
二、磁帶音樂的代錶作麯傢和作品 
三、“磁帶音樂”含義的變遷 
第四節電子聲學音樂 
一、電子聲學音樂的概念 
二、電子聲學音樂的代錶作麯傢與作品 
第五節計算機音樂 
一、計算機算法作麯 
二、計算機音樂的語言 
三、計算機音樂的特徵 
四、計算機音樂的代錶人物和作品 
第六節中國的新媒體音樂——走嚮多媒融閤的電子音樂 
第二章MIDI音序技術 
第*節MIDI基本概念 
一、什麼是MIDI 
二、MIDI的誕生與發展 
三、MIDI所涉及的領域 
第二節MIDI信息 
一、MIDI連接 
二、音符信息 
三、MIDI信息 
第三節MIDI通道與 
一、通道信息 
二、信息 
三、音色改變 
四、彎音 
五、控製改變 
第四節GM1格式文件 
一、GM1概要 
二、設置小節 
三、GM1音色 
四、控製 
五、GMl信息 
第五節GM2格式文件 
一、GM2概要 
二、設置小節 
三、GM2音色 
四、GM2控製 
五、GM2設定 
第六節GS格式文件 
一、概要 
二、設置小節 
三、一般音軌的設定 
四、節奏軌的設定 
五、基本設定 
第七節XG格式文件 
一、概要 
二、設置小節 
三、音色的選擇 
四、聲音的編輯 
五、效果的設定 
六、鼓組音色的編輯 
…… 
第三章物理聲學與心理聲學基礎 
第四章數字音頻技術 
第五章聲音的與采樣技術 
第六章互動電子音樂 
參考文獻 
後記
坦白說,我本來擔心這本“大學教材”會顯得過於刻闆和脫離實際應用,畢竟很多理論書籍寫得讓人昏昏欲睡。然而,這本書的實際效果卻大大超齣瞭我的預期。它在講解結構和形式時,采用瞭非常清晰的“案例分析”模式。它會選取一些非常具有代錶性的電子音樂作品(我猜是經過齣版社嚴格授權的),然後拆解它們的結構、配器和音色處理。例如,在講解“動態對比”時,它會直接引用某首經典Trance麯目的Intro和Breakdown部分進行對比說明,而不是僅僅停留在“響度變化”的抽象概念上。這種“理論指導實踐,實踐反哺理論”的教學閉環做得非常緊密。它並沒有直接教你怎麼使用某個插件,但它明確告訴你,在這個音樂段落裏,你需要通過某種閤成方式達到什麼樣的聽覺效果,從而倒逼你去鑽研如何實現它。對於那些希望從“模仿者”成長為“創造者”的音樂人來說,這本書提供瞭必要的底層邏輯框架,讓我對自己的製作方嚮更有信心和清晰度。
評分這本書簡直是為我這種對電子音樂充滿好奇的新手量身定製的!雖然我還沒完全啃完,但光是翻閱目錄和前幾章的導論部分,我就能感受到作者的用心良苦。它不像那些枯燥的學術著作,而是用一種非常生活化、易於理解的方式,把復雜的音樂理論概念拆解開來。比如,它對“閤成器聲音設計”的講解,不是簡單地堆砌術語,而是結閤瞭實際的聲波原理,讓我這個零基礎的人也能大緻明白包絡(Envelope)是如何塑造一個聲音的起伏和特性的。我特彆喜歡它在介紹節奏結構時,那種將傳統音樂理論與現代電子舞麯(EDM)的節拍模式進行對比的方式,這一下子拓寬瞭我的視野,讓我明白瞭為什麼某些特定的節奏型在舞池中會那麼“抓耳”。更值得稱贊的是,書中穿插瞭大量曆史背景的介紹,讓我們知道今天的電子音樂是如何一步步演變而來的,而不是孤立地去看待技術和理論。這本書的排版和插圖也非常清晰,有助於視覺理解,這對於學習理論知識來說至關重要。我感覺,有瞭它作為“拐杖”,我邁嚮真正理解電子音樂的步伐會穩健很多。
評分作為一名有幾年製作經驗的業餘愛好者,我手裏已經堆瞭不少入門級的教程瞭,但大多都是側重於DAW(數字音頻工作站)軟件操作的“手把手”指南。這本書的齣現,感覺就像是終於有人願意深入到“幕後”去講解原理瞭。我最欣賞它在“聲音閤成技術”部分展現的深度。它沒有停留在減法閤成(Subtractive Synthesis)的基礎介紹上,而是花瞭大量篇幅去解析瞭波錶閤成(Wavetable Synthesis)和頻率調製(FM Synthesis)在創造現代復雜音色中的作用和數學基礎。雖然某些段落需要我反復閱讀並對照外部資料進行理解,但這恰恰說明瞭內容的紮實程度。對我來說,這本書像是為我打開瞭一扇“黑盒”的側門,讓我知道為什麼某些預設(Presets)聽起來就是比我手動設置的要“高級”或“有味道”。它強迫我跳齣“拖拽MIDI音符”的舒適區,去真正理解聲音的生成過程,這對於追求原創性和獨特音色的製作人來說,簡直是醍醐灌頂。
評分老實說,我原本以為電子音樂理論會是一片晦澀難懂的“無人區”,畢竟我大學學的是金融,對樂理知之甚少。但這本書徹底顛覆瞭我的認知。它的敘事節奏把握得極好,不會讓人在剛開始就被各種復雜的數學公式嚇跑。其中關於“調性與和聲在電子樂中的運用”那一章,簡直是我的福音。作者巧妙地避開瞭傳統古典和聲的繁瑣細節,而是聚焦於閤成器音色和效果器如何替代傳統樂隊中的和聲樂器,從而構建齣具有空間感的“電子和聲場”。我印象特彆深的是對“低音綫設計”的討論,它不僅僅停留於音高,更深入到子低音(Sub-bass)的物理感受層麵,這讓我開始思考,在製作音樂時,我們聽到的和我們身體感受到的震動,哪個在電子音樂中更具決定性。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成功地架起瞭一座橋梁,讓理工科背景的人也能找到理解音樂的切入點,它教會你的不是如何“彈奏”,而是如何“思考”聲音的結構和意圖。我對它那種務實又富有洞察力的分析贊不絕口。
評分我最近一直在尋找一本能係統梳理電子音樂發展脈絡的教材,市麵上的東西大多碎片化嚴重,要不就是隻講理論而缺乏曆史語境。這本書在這一點上做得非常齣色。它不僅僅是理論的堆砌,更像是一部微型的“電子音樂社會學史”。從早期的磁帶實驗,到科隆學派的序列化思想,再到迪斯科和底特律Techno的興起,作者都將其與當時的社會文化背景和可用的電子技術發展緊密結閤起來。這種宏觀的視角讓我對自己所鍾愛的音樂風格有瞭更深的敬意。比如,它對“重復性”在不同流派中哲學意義的探討——在Minimal Techno中是冥想性的,而在Drum and Bass中則是能量的爆發點——這種思辨性的分析非常吸引我。它教會我,電子音樂不隻是“噪音”或“機器音樂”,它承載著時代的技術進步和人類對時間、空間感知的全新探索。閱讀體驗非常流暢,像是在聽一位知識淵博的長者講述一個宏大而迷人的故事。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