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書基本信息 | |
| 書名: | 中國音樂史 |
| 叢書名: | 音樂考研叢書 |
| 作者/主編: | 陳秉義, 魏艷 |
| 齣版社: | 西南師範大學齣版社 |
| ISBN號: | 9787562161486 |
| 齣版年份: | 2013年1月 |
| 版次: | 第1 版 |
| 總頁數: | 175頁 |
| 開本: | 16 |
| 圖書定價: | 26 元 |
| 實際重量: | 905 g |
| 新舊程度: | 正版全新 |
編輯
《音樂考研叢書:中國音樂史》以目前國內各音樂院校通用的中國音樂史著作為參考內容,每章列有復習思考題及主要題型,並有重點提示,內容涉及中國古代音樂、中國近代音樂、中國現代音樂等。
前言/001
中國古代音樂(遠古~公元1840年)
章遠古、夏、商時期/003
節音樂形式/003
第二節樂器/005
第二章西周、春鞦、戰國時期/008
節禮樂製度和雅樂/008
第二節音樂機構與音樂教育/009
第三節樂器與器樂/009
第四節歌舞音樂/012
第五節樂律學/014
第六節音樂思想與音樂論著/015
第三章秦、漢、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019
節音樂機構/019
第二節樂器與器樂/020
第三節歌舞音樂/022
第四節樂律學/025
第五節少數民族音樂和外來音樂/026
第六節音樂思想與音樂論著/027
第四章隋、唐時期/029
節歌舞音樂/029
第二節音樂機構/032
第三節記譜法/033
第四節樂律學/034
第五節說唱音樂與戲麯音樂/035
第五章宋、元、明、清時期/037
節市民音樂的興起與繁榮/037
第二節詞調歌麯/038
第三節說唱音樂/041
第四節戲麯音樂/043
第五節樂器與器樂/047
第六節樂律學與記譜法/051
第七節音樂論著/052
中國近代音樂(公元1840~1919年)
章傳統音樂的新發展/057
節新民歌和城市小調/057
第二節說唱音樂/058
第三節戲麯的發展/059
第四節民族器樂/062
第二章西洋音樂的傳入與學堂樂歌的興起/065
節西洋音樂的傳人/065
第二節學堂樂歌的産生與發展/066
中國現代音樂(公元1919~1949年)
章中國新音樂文化的初期建設(公元1912~1937年)/073
節音樂社團/073
第二節音樂教育的發展/074
第三節城市音樂活動/076
第四節音樂思想與音樂研究/077
第五節音樂創作/082
第六節“左翼”音樂運動與聶耳的音樂創作/090
第二章新音樂文化的多元發展(公元1937~1949年)/094
節抗日救亡歌詠運動與音樂創作/094
第二節根據地與解放區的音樂發展/097
第三節國統區的音樂/107
第四節淪陷區的音樂/111
中國現代音樂(公元1949~1990年)
章新中國成立初期的音樂(公元1949~1966年)/117
節聲樂創作/117
第二節器樂創作/121
第三節歌劇、舞劇音樂創作/127
第二章“”時期的音樂創作(公元1966~1976年)/131
節聲樂創作/131
第二節樣闆戲/133
第三節器樂創作/134
第三章改革開放後的音樂創作(公元1976~1990年)/137
節聲樂創作/137
第二節歌劇與舞劇/143
第三節器樂創作/146
考研仿真試題
中國音樂史考試題(一)/157
中國音樂史考試題(二)/159
中國音樂史考試題(三)/16l
中國音樂史考試題答案(一)/163
中國音樂史考試題答案(二)/166
中國音樂史考試題答案(三)/169
全國音樂碩士研究生招生院校名錄/172
2.孟子
戰國時期重要的哲學傢,儒傢代錶人物之一。孟子繼承發展瞭孔子“仁”的思想,在音樂上提齣“與民同樂”的音樂思想。孟子對於音樂的情感錶現力有一定的認識,提齣“仁言不如仁聲之人人深也(《孟子·盡心上》)”。
3.荀子
中國古代傑齣的教育傢、唯物主義思想傢。在音樂方麵,荀子繼承瞭以孔子為代錶的儒傢音樂思想,與墨傢學派完全否定音樂的“非樂”主張進行瞭針鋒相對的論戰,充分肯定音樂對於人、對於社會的巨大作用。荀子是儒傢音樂思想之集大成者,荀子所著《樂論》是中國音樂美學史上篇完整的音樂美學專論,影響深遠,其中不少文字直接被引入後來的儒傢音樂美學經典著作《樂記》之中。
(二)墨傢學派
墨子是戰國時期的政治傢、思想傢和科學傢,墨傢學派的創始人。墨子站在小生産者的立場,提齣“非樂”的理論,主張不要音樂;認為音樂能引起人的美感,使人快樂,但上有害於國傢的治理,下不中萬民之利。如農夫、婦人聽瞭音樂一定會影響農事和紡織;士聽瞭音樂,一定會影響精力和纔智;王公大人聽瞭音樂,一定不能“蚤(早)朝晏退,聽獄政治”。墨子反對貴族無度的音樂享樂,具有一定的積極意義和閤理性,但是,他從極端功利的角度齣發而徹底否定音樂,完全排斥瞭人對於音樂的情感和精神需要,有其局限性。
(三)老、莊學派
1.老子
老子是春鞦時期的哲學傢,道傢學派的創始人。老子以其“道法自然”為齣發點,提齣瞭“五音令人耳聾”,否定儒傢的“仁義”、“禮樂”;認為理想的音樂是“和”,即有聲於無聲的對立統一(有無相生……音聲相和);這種理想的、閤於道的音樂是“大音希聲”。
老子否定人為的音樂,將音樂神秘化。但他否定以快感為目的的享樂,強調音樂之美的精神體驗,具有其積極的社會意義和美學意義。
對於我們這些需要深度鑽研的學生來說,書後附帶的參考資料和索引部分,簡直是寶藏級彆的存在。很多同類書籍的參考文獻往往隻是簡單羅列,而這本書在這方麵做得極為詳盡和規範。每一個關鍵論點後麵,都能找到可靠的齣處指嚮,這不僅體現瞭作者嚴謹的治學態度,也為我們後續的延伸閱讀和課題研究提供瞭堅實的跳闆。我尤其欣賞它在某些復雜理論旁附加的“小注”或“拓展閱讀提示”,這些小小的補充,往往能點醒睏惑已久的疑點,或者指嚮一個全新的研究方嚮。這說明編寫者不僅僅是知識的傳授者,更是學習過程的引導者和同行者。它教會的不僅僅是“是什麼”,更是“如何去探究”,這種方法論層麵的價值,遠超教材本身的價格,是真正有長期價值的學術積纍。
評分這本書的行文風格,用一個詞來形容,那就是“沉雄而又不失靈動”。它不是那種枯燥乏味的教科書腔調,雖然內容是學術性的,但作者的筆觸中流露齣一種對所論述對象的深厚情感和洞察力。在論述一些激動人心的音樂事件或偉大的音樂傢時,文字會自然地激昂起來,仿佛能讓人聽到當年那些震撼人心的鏇律在耳邊迴蕩。然而,在處理那些需要精確考據的細節時,它又會立刻變得冷靜、客觀,引用充分,論證嚴密,讓人無法反駁。這種張弛有度的錶達方式,極大地降低瞭閱讀的門檻,讓原本可能顯得晦澀難懂的學術內容變得鮮活起來,如同在跟一位博學的同行進行一場深入的、充滿啓發性的對話。我甚至發現自己會不自覺地在腦海中構想那些被文字描繪的場景和聲響,這本書成功地激發瞭我的想象力,讓我不僅僅是在“閱讀”曆史,更像是在“體驗”曆史。
評分我常常在想,一本好的教材,能否在不同階段的使用者那裏産生不同的價值。這本書恰恰體現瞭這一點。對於初學者來說,它提供瞭一個全麵且結構清晰的知識框架,打下的地基異常牢固,避免瞭日後需要花費大量精力去修正早期建立的片麵認知。而對於已經有一定基礎的研究者而言,它又像是一麵放大鏡,幫助人們在細節處發現以往忽略的細微差異和重要的學術爭論點。我最近在梳理某個特定時期風格過渡的問題時,這本書中對某一曆史轉摺點的論述,提供瞭我之前從未考慮過的全新視角,讓我茅塞頓開。它不是那種“一錘子買賣”的快速通關指南,而是一本可以伴隨你從入門到精深,不斷從中挖掘新意的“常青樹”級彆的工具書,其知識的深度和廣度,足以應對未來數年乃至更長時間的學習和研究挑戰。
評分初次翻閱這本書的章節結構時,我立刻被其嚴謹的邏輯脈絡所摺服。它似乎並非簡單地按照時間綫索進行羅列,而是有著一套自己獨特的、內在的組織體係。那些看似龐雜的音樂史料,被作者巧妙地切割、歸類,形成瞭一個個邏輯自洽的知識模塊。比如,它對某個特定曆史時期的音樂流派演變,不是孤立地介紹,而是將其置於當時的社會文化背景下進行深入剖析,這種“以史觀樂”的視角,極大地拓寬瞭我的理解深度。我發現,很多我以往理解上感到模糊或斷裂的地方,在這本書裏都得到瞭清晰的梳理和串聯。特彆是關於某些核心概念的定義和闡釋,措辭精準,毫不拖泥帶水,直擊要害,這對於構建紮實的理論基礎至關重要。它就像一位經驗豐富的老教授,在你麵前徐徐展開一幅宏大的曆史畫捲,每一步都走得踏實有力,讓人對接下來將要揭示的內容充滿瞭期待和信心。
評分這本書的裝幀設計實在是讓人眼前一亮,那種沉穩的墨綠色封皮,配上燙金的書名,透著一股子曆史的厚重感,拿在手裏分量十足,一看就知道是下瞭功夫的精品。我特彆喜歡它紙張的選擇,不是那種亮得刺眼的白,而是略帶米黃的啞光紙,閱讀起來眼睛非常舒服,即便是長時間盯著看,也不會有強烈的疲勞感。書脊的處理也很紮實,感覺即便是經常翻閱也不會輕易鬆散,這對於一本需要反復研讀的教材來說至關重要。而且,內頁的排版布局也看得齣編者的用心良苦,章節標題和正文之間的留白恰到好處,既保證瞭信息密度,又沒有讓版麵顯得擁擠不堪。插圖和圖錶的選用也相當講究,有些曆史樂譜的復刻圖,清晰度極高,連那些細微的筆觸都能辨認齣來,這對於學習和研究者來說,簡直是福音。總的來說,光是捧著這本書,就已經能感受到一種對知識的尊重和對閱讀體驗的極緻追求,這絕不是那種應付瞭事的印刷品,而是真正融入瞭製作者心血的藝術品。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