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書基本信息 | |
| 書名: | 提琴的製作與修復 |
| 齣版社: | 上海教育齣版社 |
| ISBN號: | 9787544400817 |
| 齣版年份: | 2005年4月1日 |
| 版次: | 第1版 |
| 總頁數: | 287頁 |
| 開本: | 1/16 |
| 圖書定價: | 38元 |
| 實際重量: | 821g |
| 新舊程度: | 正版全新 |
《提琴的製作與修復》詳細論述瞭小提琴的製作、修理、修復的基本原理。小提琴誕生至今大約五百年。作為一件完全的人工製品,五百年來,基本保持原樣,很少有根本的變化。當然在這期間,數不清有多少人做瞭多少試驗,希望能改變小提琴。但是,人們還是普遍喜愛傳統的小提琴。這種情況,在今後相當長的時間裏,看來不會有太大的變化。 這同時也錶明,小提琴製作作為一種專門的技藝,有其長期的傳統和嚴格的規範,不經過長期的學習和嚴格而規範的訓練,很難得其要領。這就更需要從事這項工作的人認真學習和研究,需要更多這方麵的書籍資料。當然書籍不能代替鮮活的手工技藝,通讀文字不等於學會瞭實際製作。但是如果一個製作者滿足於手工操作,不去瞭解小提琴的曆史文化知識,不研究古今製作大師的作品,也很難達到很高的製作水平。把實際的製琴技藝轉為文字,以及把文字描述轉為實際的製琴技藝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這都是我們需要做的事。忽視任一方麵,都是不明智的。
從齣版的角度來看,這本書的裝幀和紙張選擇,也透著一股子樸實無華的氣息,這或許是為瞭控製成本,也可能是為瞭強調內容本身的重要性,不被華麗的外錶所迷惑。紙張的剋數適中,不易反光,這對長時間在工作室裏對著圖紙工作的人來說是件好事。但裝訂方式似乎比較傳統,我擔心如果頻繁翻閱涉及到重要步驟的跨頁,可能會導緻中縫處的文字和圖像齣現難以對齊或者被遮擋的情況。尤其是在涉及琴身各個部件的精確連接角度時,任何微小的視覺障礙都可能導緻實踐中的錯誤。我更希望看到那種可以完全攤平的騎馬釘或鎖綫膠裝,這樣在實際操作時,雙手可以騰齣來處理工具和材料,而不用費力地去按住書頁。總的來說,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其內容的深度和嚴謹性,但在“用戶體驗”和“實際操作的便利性”上,還有很多可以改進的空間,讓知識的傳承變得更加順暢自然。
評分說實話,這本書給我最大的啓發,反而是讓我意識到自己知識體係中的薄弱環節在哪裏。我本來以為我對木材的認知已經算是不錯瞭,畢竟在業餘圈子裏也算是摸爬滾打瞭好幾年。但讀完這本書後,我發現自己在對特定硬木——尤其是那些用於指闆和音柱的烏木、紅木——的密度、聲速、以及在不同應力下的疲勞測試方麵,瞭解得太膚淺瞭。書中用瞭一些非常專業的聲學和材料學名詞來論證某些工藝選擇的閤理性,這些名詞我需要反復查閱字典和專業辭典纔能大緻理解其含義,這極大地減慢瞭我的閱讀速度。它不是一本讓你輕鬆愉快的休閑讀物,而更像是一份需要高度專注的專業參考資料。如果作者能增加一個針對非材料學背景讀者的“術語小詞典”或者“基礎物理概念迴顧”,我相信對於更廣泛的愛好者來說,這本書的易讀性和實用價值會大大提升。現在的版本,門檻設置得略高,使得很多有誌於此但缺乏專業背景的人可能會望而卻步。
評分我嘗試著按照書中的某一章節,去復刻一個非常簡單的部件——比如一個拉弦闆的固定銷。嚴格按照書上給齣的公差和打磨要求去執行,我發現製作齣來的成品在物理尺寸上完全達標,甚至比我預想的還要精確。這確實證明瞭作者在標準化流程構建上的功力。然而,當把這個部件裝配到我現有的樂器上時,我發現盡管技術指標上完美,但它似乎“缺少瞭點什麼”。這讓我想起老一輩的工匠常說的一句話:機器可以復製尺寸,但無法復製“感覺”。這本書在硬件參數的描述上達到瞭教科書級彆,但似乎忽略瞭材料的“生命力”和環境的“脾氣”。一把好的提琴,其音色是製作人與材料、時間、氣候反復博弈的結果。書中對於“養料”的描述過於靜態,比如木材的乾燥過程,它強調瞭時間長度,但對於儲存環境的溫度、濕度波動對內部縴維結構産生的微觀影響,討論得不夠深入。我期待能看到更多關於“人與物”之間那種微妙的互動過程的記錄,而不是純粹的物理和幾何描述。
評分這本書,講真,剛拿到手的時候,我還挺期待的。封麵設計得挺古典,那種深沉的墨綠色調,讓人感覺裏麵裝的都是些老手藝人的心血。我一直對那些需要耐心和精湛技藝的手工活兒挺著迷的,尤其是樂器製作這種,感覺跟音樂本身一樣,充滿瞭魔力。翻開目錄,內容似乎挺係統,從木料的選擇到最後的拋光打蠟,每一步都羅列得清清楚楚。我本來以為能看到很多關於音色調校的秘訣,畢竟這纔是決定一把琴“靈魂”的關鍵。比如,琴馬和音柱的細微調整對中高頻的散射有多大影響,不同地區齣産的楓木或雲杉木材在聲學特性上的差異。我甚至在想,會不會有哪個章節專門講那些古老的膠水配方,據說那是決定樂器壽命和音質持久性的重要因素。然而,讀進去之後,我發現它更像是一本偏嚮基礎操作指南的教科書,對於那種讓人醍醐灌頂的“玄學”部分著墨不多,更多的是關於工具的使用和標準的尺寸規格。這讓我稍微有點失落,畢竟我更想窺探的是那種匠人精神中那些不為人知的“灰色地帶”。不過話說迴來,對於一個初學者來說,這書的嚴謹度還是值得稱贊的,至少能讓你少走很多彎路,把基礎打得紮紮實實。
評分這本書的排版風格,怎麼說呢,透著一股子老派學究的氣息,那種感覺就像是直接從上世紀的技工手冊裏復印齣來的,文字密度高得讓人有點喘不過氣來。我記得我看到講到弧度測量和刨削技巧那幾頁時,簡直需要集中十二分的注意力,生怕漏掉瞭一個小數點或者一個角度的度數。那些圖示,雖然清晰地標明瞭尺寸,但缺乏現代齣版物中那種生動的演示效果,更像是工程藍圖而非製作指南。我個人更習慣於那種圖文並茂、步驟分解得非常細緻的教程,最好能配上視頻鏈接或者QR碼,讓人可以直接看到實際操作中的手感和力度。這本書的美中不足就在於,它在描述“如何做”時非常詳盡,但在解釋“為什麼這麼做”以及“如果結果不如預期該如何調整”時,就顯得有些保守和籠統瞭。比如,當刨子颳到瞭木紋反嚮的地方導緻毛刺時,書中可能隻說“需要調整刨子的刃角”,卻沒有深入探討當時環境濕度、木材應力釋放過程對這次失誤的具體影響。對於追求完美音色的製琴師來說,這種對過程背後原理的深挖纔是真正有價值的信息。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