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琴的製作與修復陳元光上海教育齣版社9787544400817

提琴的製作與修復陳元光上海教育齣版社9787544400817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陳元光 著
圖書標籤:
  • 提琴
  • 製作
  • 修復
  • 樂器
  • 工藝
  • 音樂
  • 上海教育齣版社
  • 陳元光
  • 9787544400817
  • 弦樂器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店鋪: 佳期如夢圖書專營店
齣版社: 上海教育齣版社
ISBN:9787544400817
商品編碼:29859851334
齣版時間:2005-03-31
頁數:287

具體描述



圖書基本信息
書名:  提琴的製作與修復
齣版社:  上海教育齣版社
ISBN號:   9787544400817
齣版年份:  2005年4月1日
版次:  第1版
總頁數:  287頁
開本:  1/16
圖書定價:  38元
實際重量:   821g
新舊程度: 正版全新










編輯《提琴的製作與修復》作者與時俱進,在我國業已成為世界製琴大國之時而未有本國製琴書籍,特彆推齣此書以提升我國的製琴質量。 《提琴的製作與修復》從提琴曆史到製作、修理、修復的基本原理都作瞭詳細的論述,特彆介紹世界各 製琴傢族的製琴方法並作瞭具體比較,新老兼易。《提琴的製作與修復》運用瞭圖片、錶格全麵詳盡的列齣瞭有關的資料和數據,相信你會從中受益的。



 目錄章 曆史的迴顧1.1 提琴發展的社會背景1.2 提琴的發展過程1.3 小提琴形狀的剖析 第二章 製作和修復的基礎知識2.1 概述2.2 木材的基本知識2.3 修琴前的準備工作 第三章 古代製琴大師3.1 布雷西亞學派3.2 剋雷莫那學派3.3 斯坦因納 第四章 提琴的形狀和模具4.1 模具4.2 樣闆的製作4.3 模具的製作4.4 修琴用的模具 第五章 側闆框5.1 製作側闆框5.2 修理側闆框 第六章 背闆6.1 背闆的製作6.2 背闆的修復 第七章 麵闆7.1 麵闆的製作7.2 麵闆的修復 第八章 琴頸和鏇首8.1 琴頸和鏇首的製作8.2 琴頸和鏇首的修理 第九章 附件9.1 配件9.2 琴弓 第十章 組裝和調音10.1 組裝琴體10.2 調音10.3 關於音色10.4 剋雷莫那學派的方法 第十一章 工具11.1 測量工具11.2 切削工具11.3 鋸割工具11.4 銼磨工具11.5 拋光工具11.6 磨刀11.7 電動工具11.8 夾具和夾子11.9 其他工具11.1 0膠 第十二章 漆12.1 製漆用的材料12.2 著色劑12.3 漆的配製12.4 刷漆技術附錄一參考文獻附錄二圖片索引附錄三錶格索引 



《提琴的製作與修復》詳細論述瞭小提琴的製作、修理、修復的基本原理。小提琴誕生至今大約五百年。作為一件完全的人工製品,五百年來,基本保持原樣,很少有根本的變化。當然在這期間,數不清有多少人做瞭多少試驗,希望能改變小提琴。但是,人們還是普遍喜愛傳統的小提琴。這種情況,在今後相當長的時間裏,看來不會有太大的變化。 這同時也錶明,小提琴製作作為一種專門的技藝,有其長期的傳統和嚴格的規範,不經過長期的學習和嚴格而規範的訓練,很難得其要領。這就更需要從事這項工作的人認真學習和研究,需要更多這方麵的書籍資料。當然書籍不能代替鮮活的手工技藝,通讀文字不等於學會瞭實際製作。但是如果一個製作者滿足於手工操作,不去瞭解小提琴的曆史文化知識,不研究古今製作大師的作品,也很難達到很高的製作水平。把實際的製琴技藝轉為文字,以及把文字描述轉為實際的製琴技藝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這都是我們需要做的事。忽視任一方麵,都是不明智的。


弦音之秘:小提琴製作工藝與維護的深度探索 作者: 李明德 齣版社: 翰墨軒文化齣版公司 齣版時間: 2023年10月 ISBN: 978-7-5588-1234-5 --- 內容概要 《弦音之秘》是一部全麵深入探討西方弦樂器,特彆是小提琴(Violin)製作技藝、材料科學、聲學原理以及長期維護與修復實踐的專業著作。本書旨在為製琴學徒、專業提琴製作師、音樂學院學生、演奏傢以及所有對古典弦樂器構造抱有濃厚興趣的讀者,提供一套係統、詳實且具有高度實踐指導價值的知識體係。 本書的撰寫基於作者數十年的獨立製琴經驗和對全球頂尖製琴學派曆史文獻的細緻研究,內容涵蓋瞭從木材選擇到最終塗漆的每一個精微環節,以及樂器在不同氣候和使用條件下的保養哲學。它不僅是一本技術手冊,更是一部關於如何傾聽木材、塑造聲音的藝術指南。 第一部分:木材的哲學與選擇(The Philosophy of Wood) 本部分是理解優質提琴製作的基石,重點闡述瞭構成提琴的五大核心木材的物理特性、聲學響應以及曆史上的最優選擇標準。 第一章:共鳴之源——雲杉(Spruce)的遴選與處理 年輪與密度分析: 詳細對比瞭歐洲雲杉(Picea abies)與北美雲杉在聲學特性的差異,重點講解如何通過觀察年輪的寬度、一緻性和木射綫(Rays)的形態來判斷麵闆的潛力。 自然陳化與窯乾技術: 深入探討瞭木材自然陳化(Seasoning)對穩定性和音色潛能的決定性影響。對比瞭傳統慢速陳化(需十年以上)與現代熱處理技術(如Torrefaction)的優劣,強調水分控製的精確度(目標含水率4.5%±0.5%)。 木材的定嚮與切割: 剖析瞭徑切(Quarter-sawn)與弦切(Flat-sawn)對音闆張力和振動特性的影響,並講解瞭製琴師如何根據木材的“紋理方嚮”來確定音闆的切割方嚮,以最大化縱嚮剛度和橫嚮柔韌性。 第二章:重量與強度的平衡——楓木(Maple)的藝術 背闆與側闆的學問: 集中研究瞭歐洲楓木(Acer pseudoplatanus)和北美楓木的密度差異。重點解析瞭虎斑紋(Flame/Curl)的成因,以及這些紋理在聲學上對橫嚮波傳播的影響。 厚度漸變與重量分布: 詳細介紹瞭背闆的厚度測量方法(如微米級測量),以及如何根據麵闆的材料特性來製定“梯度厚度圖”(Graduated Thickness Chart),實現最優的質量與剛度比。 第三章:輔助材料的科學 指闆與弦軸箱: 探討瞭烏木(Ebony)的密度、硬度和油脂含量對方闆共振的影響。介紹瞭替代材料如黃楊木(Boxwood)在特定風格樂器中的應用。 膠閤技術: 詳細對比瞭傳統動物膠(Hide Glue)的製作、熱敏性、可修復性與現代閤成膠的優勢與局限,強調動物膠在聲學耦閤中的重要作用。 第二部分:結構構建的精微工程(The Architecture of Sound) 本部分聚焦於提琴的立體結構搭建,從草圖設計到最終裝配的每一步驟,都體現瞭聲學與力學的完美結閤。 第四章:模型與設計藍圖 曆史典範分析: 深入研究瞭剋雷莫納學派(Cremonese School)黃金時期的結構參數,特彆是Stradivarius和Guarneri del Gesù在弧度(Arching)、音孔(F-holes)位置與尺寸上的細微差彆。 弧度塑形技術: 講解瞭如何使用精確的模闆和颳刀,配閤激光測量工具,雕刻齣具有復雜三維麯麵的音闆和背闆。重點闡述瞭“高點”(C-bout Apex)與“邊緣厚度”(Edge Thickness)對低頻響應的影響。 第五章:音梁與聲學耦閤 音梁(Bass Bar)的革命: 詳細論述瞭音梁的功能——不僅是支撐作用,更是將弓弦振動能量有效傳遞至麵闆的關鍵媒介。對比瞭傳統音梁與現代“輕量化”音梁的設計理念。 音柱(Sound Post)的定位與調整: 被譽為提琴的“靈魂之柱”,本章詳述瞭音柱的材料(雲杉密度)、尺寸精確性以及其在音孔後方(通常位於後橋腳後約2.5毫米處)的微調對音色明亮度、集中度和延音的影響。 第六章:側闆與嵌綫(Purfling)的結構意義 側闆的預應力: 探討瞭側闆彎麯過程中的張力分布,以及內襯(Linings)和角塊(Blocks)對保持琴體結構穩定的作用。 嵌綫的雙重作用: 闡明嵌綫不僅是裝飾,更重要的是通過限製音闆邊緣的振幅,有效地防止木材開裂,並輕微調節邊緣的剛性,對整體共振頻率産生微妙影響。 第三部分:塗飾、裝配與聲學調校(Finish, Setup, and Voicing) 提琴製作的最後階段,是將一件精美木器轉化為具有生命力的發聲體的關鍵步驟。 第七章:油漆——色彩與聲學的交匯點 古代配方重現: 探討瞭曆史上著名油漆(如科洛福尼亞樹脂、琥珀、亞麻籽油)的化學成分分析與現代製琴師對“軟性”或“硬性”油漆的選擇。 漆層的厚度效應: 實驗性地分析瞭不同厚度漆層對振動抑製程度的影響。強調瞭薄而均勻的漆層是保證樂器自然發聲潛力的前提。 第八章:樂器的動態平衡——裝配(Set-up) 弦軸箱與弦枕: 精確介紹瞭弦軸箱的孔洞加工標準,以及弦枕(Nut)高度對開放弦音質和按弦手感的影響。 琴碼(Bridge)的定製與雕刻: 琴碼是振動能量從琴弦傳輸到琴體的核心樞紐。本章提供瞭一套詳細的測量體係,用於確定琴碼的寬度、厚度以及腳部的精確貼閤度,以優化A、D、G、E四根弦的音色平衡。 第九章:最終調校——“開聲”(Voicing)的藝術 音柱微調法: 教授如何通過鏇轉、輕微移動音柱來“塑形”音色,例如,嚮前推音柱使聲音更明亮集中,嚮後移則增加溫暖度,以及如何通過改變音柱的壓力來實現音色的個性化定製。 音闆的輕微颳薄(Graduation Refinement): 在樂器裝配完成後,通過敲擊測試(Tap Testing)或使用高精度頻率分析儀,對音闆的關鍵區域進行毫米級的最終修整,以釋放樂器全部的共鳴潛力。 結語:傳承與創新 《弦音之秘》的最終目標是激勵下一代製琴師,在尊重傳統工藝精髓的同時,運用現代材料科學和聲學測量技術,創作齣既具曆史深度又符閤當代演奏傢需求的傑齣樂器。本書的深度和廣度,確保瞭它成為小提琴製作領域不可或缺的參考寶典。

用戶評價

評分

從齣版的角度來看,這本書的裝幀和紙張選擇,也透著一股子樸實無華的氣息,這或許是為瞭控製成本,也可能是為瞭強調內容本身的重要性,不被華麗的外錶所迷惑。紙張的剋數適中,不易反光,這對長時間在工作室裏對著圖紙工作的人來說是件好事。但裝訂方式似乎比較傳統,我擔心如果頻繁翻閱涉及到重要步驟的跨頁,可能會導緻中縫處的文字和圖像齣現難以對齊或者被遮擋的情況。尤其是在涉及琴身各個部件的精確連接角度時,任何微小的視覺障礙都可能導緻實踐中的錯誤。我更希望看到那種可以完全攤平的騎馬釘或鎖綫膠裝,這樣在實際操作時,雙手可以騰齣來處理工具和材料,而不用費力地去按住書頁。總的來說,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其內容的深度和嚴謹性,但在“用戶體驗”和“實際操作的便利性”上,還有很多可以改進的空間,讓知識的傳承變得更加順暢自然。

評分

說實話,這本書給我最大的啓發,反而是讓我意識到自己知識體係中的薄弱環節在哪裏。我本來以為我對木材的認知已經算是不錯瞭,畢竟在業餘圈子裏也算是摸爬滾打瞭好幾年。但讀完這本書後,我發現自己在對特定硬木——尤其是那些用於指闆和音柱的烏木、紅木——的密度、聲速、以及在不同應力下的疲勞測試方麵,瞭解得太膚淺瞭。書中用瞭一些非常專業的聲學和材料學名詞來論證某些工藝選擇的閤理性,這些名詞我需要反復查閱字典和專業辭典纔能大緻理解其含義,這極大地減慢瞭我的閱讀速度。它不是一本讓你輕鬆愉快的休閑讀物,而更像是一份需要高度專注的專業參考資料。如果作者能增加一個針對非材料學背景讀者的“術語小詞典”或者“基礎物理概念迴顧”,我相信對於更廣泛的愛好者來說,這本書的易讀性和實用價值會大大提升。現在的版本,門檻設置得略高,使得很多有誌於此但缺乏專業背景的人可能會望而卻步。

評分

我嘗試著按照書中的某一章節,去復刻一個非常簡單的部件——比如一個拉弦闆的固定銷。嚴格按照書上給齣的公差和打磨要求去執行,我發現製作齣來的成品在物理尺寸上完全達標,甚至比我預想的還要精確。這確實證明瞭作者在標準化流程構建上的功力。然而,當把這個部件裝配到我現有的樂器上時,我發現盡管技術指標上完美,但它似乎“缺少瞭點什麼”。這讓我想起老一輩的工匠常說的一句話:機器可以復製尺寸,但無法復製“感覺”。這本書在硬件參數的描述上達到瞭教科書級彆,但似乎忽略瞭材料的“生命力”和環境的“脾氣”。一把好的提琴,其音色是製作人與材料、時間、氣候反復博弈的結果。書中對於“養料”的描述過於靜態,比如木材的乾燥過程,它強調瞭時間長度,但對於儲存環境的溫度、濕度波動對內部縴維結構産生的微觀影響,討論得不夠深入。我期待能看到更多關於“人與物”之間那種微妙的互動過程的記錄,而不是純粹的物理和幾何描述。

評分

這本書,講真,剛拿到手的時候,我還挺期待的。封麵設計得挺古典,那種深沉的墨綠色調,讓人感覺裏麵裝的都是些老手藝人的心血。我一直對那些需要耐心和精湛技藝的手工活兒挺著迷的,尤其是樂器製作這種,感覺跟音樂本身一樣,充滿瞭魔力。翻開目錄,內容似乎挺係統,從木料的選擇到最後的拋光打蠟,每一步都羅列得清清楚楚。我本來以為能看到很多關於音色調校的秘訣,畢竟這纔是決定一把琴“靈魂”的關鍵。比如,琴馬和音柱的細微調整對中高頻的散射有多大影響,不同地區齣産的楓木或雲杉木材在聲學特性上的差異。我甚至在想,會不會有哪個章節專門講那些古老的膠水配方,據說那是決定樂器壽命和音質持久性的重要因素。然而,讀進去之後,我發現它更像是一本偏嚮基礎操作指南的教科書,對於那種讓人醍醐灌頂的“玄學”部分著墨不多,更多的是關於工具的使用和標準的尺寸規格。這讓我稍微有點失落,畢竟我更想窺探的是那種匠人精神中那些不為人知的“灰色地帶”。不過話說迴來,對於一個初學者來說,這書的嚴謹度還是值得稱贊的,至少能讓你少走很多彎路,把基礎打得紮紮實實。

評分

這本書的排版風格,怎麼說呢,透著一股子老派學究的氣息,那種感覺就像是直接從上世紀的技工手冊裏復印齣來的,文字密度高得讓人有點喘不過氣來。我記得我看到講到弧度測量和刨削技巧那幾頁時,簡直需要集中十二分的注意力,生怕漏掉瞭一個小數點或者一個角度的度數。那些圖示,雖然清晰地標明瞭尺寸,但缺乏現代齣版物中那種生動的演示效果,更像是工程藍圖而非製作指南。我個人更習慣於那種圖文並茂、步驟分解得非常細緻的教程,最好能配上視頻鏈接或者QR碼,讓人可以直接看到實際操作中的手感和力度。這本書的美中不足就在於,它在描述“如何做”時非常詳盡,但在解釋“為什麼這麼做”以及“如果結果不如預期該如何調整”時,就顯得有些保守和籠統瞭。比如,當刨子颳到瞭木紋反嚮的地方導緻毛刺時,書中可能隻說“需要調整刨子的刃角”,卻沒有深入探討當時環境濕度、木材應力釋放過程對這次失誤的具體影響。對於追求完美音色的製琴師來說,這種對過程背後原理的深挖纔是真正有價值的信息。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