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音乐史郑祖襄高等教育出版社艺术考研正版教材9787040236491

中国古代音乐史郑祖襄高等教育出版社艺术考研正版教材9787040236491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郑祖襄 著
图书标签:
  • 中国古代音乐史
  • 音乐史
  • 艺术考研
  • 高等教育出版社
  • 郑祖襄
  • 教材
  • 艺术类
  • 考研
  • 音乐
  • 历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佳期如梦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高等教育出版社
ISBN:9787040236491
商品编码:29859860040
页数:195

具体描述






图书基本信息
书名:  中国古代音乐史(附光盘)
丛书名:  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规划教材
作者/主编:  郑祖襄
出版社:  高等教育出版社
ISBN号:  9787040236491
出版年份:  2008年     
版次:  第1版
总页数:  195页
开本:  1/16
图书定价:  32.00元
实际重量:   458g
新旧程度:  正版全新
















编辑《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规划教材?高等院校音乐系列教材:中国古代音乐史》可供高等院校音乐使用,也可供同等学力和音乐爱好者使用。 作者简介郑祖襄,音乐学院音乐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国古代音乐史教学与研究,出版专著《中国古代音乐史学概论》(1998)、《华夏旧乐新证一郑祖襄音乐文集》(2005)、《华夏旧乐新探一郑祖襄音乐文论集》(2008)等。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主要有:((姜白石歌曲研究》、《“徽”字与徽位》、《一部仍具学术价值的“旧著”一谈杨荫浏先生的(中国音乐史纲>》、《“开皇乐议”中的是是非非及其他》、《伶州鸠答周景王“问律”之疑和信》(获2005年中国文联文艺评论奖理论文章音乐类二等奖)、《河南淅川下寺2号楚墓王孙诰编钟乐律学分析》、《试述中国音乐起源的多民族、多地域现象》、《嗟嗟涂上士,何用自保持?——阮籍<乐论>评析》、《<古今乐录>“相和歌”文字的标点及释义》、《唐宋“雅、清、燕”三乐辨析》、《“南九官”之疑一兼述与南曲谱相关的诸问题》等。兼任《音乐研究》编委、中国音乐史学会副会长。 






说明 章远古(约前21世纪以前) 概述 节远古时期的考古音乐资料 一、陶埙 二、骨哨 三、骨笛 四、陶钟 五、陶鼓 六、陶角 七、原始乐舞图 第二节历史传说中的远古时期音乐 第三节关于中国音乐的起源 一、中国音乐在新石器时代初期已经萌芽 二、萌芽时期的中国音乐反映了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 三、萌芽时期的中国音乐具有多民族的特点 第二章夏、商、西周(前21世纪一前771年) 概述 节历史传说中的音乐作品 一、《九辩》、《九歌》、《九招》 二、《时日曷丧?》 三、《大漤》 四、《桑林》 五、《大武》 第二节“雅乐”与礼乐音乐 一、“雅乐”一词的由来 二、礼乐制度 三、专职乐师的产生和音乐机构的建立 四、音乐教育的产生和发展 第三节民间音乐和少数民族音乐 一、《易经》中的民歌 二、《诗经》中的早期作品 三、四夷之乐 第四节乐器的发展 一、考古发现的古乐器 二、甲骨文中关于乐器的字 三、“八音”乐器分类法 第五节乐律学的形成 一、古乐器测音与音阶问题 二、十二律、五声音阶名称的产生 三、宫调理论 第三章春秋战国(前771年一前221年) 概述 节民间音乐 一、雅乐的衰落和俗乐的兴盛 二、《诗经》中的十五国风 三、《楚辞》音乐 四、荀子《成相篇》及其他 第二节音乐表演艺术的发展 一、歌唱艺术 二、古琴艺术 第三节乐器和器乐音乐 一、编钟 二、编磬 三、琴 四、瑟 五、笙 六、排箫 七、篪 八、筑 九、筝 十、乐队 第四节乐律学理论 一、《管子·地圆》和《吕氏春秋·音律》的三分损益法 二、曾侯乙钟铭中的乐律学理论 三、其他有关乐律学的记载 第五节音乐思想 一、孔子、墨子、老子、庄子及荀子关于音乐的论述 二、《乐记》的音乐思想 第四章秦、汉(前221年—220年) 概述 节汉乐府 第二节鼓吹、横吹及百戏 第三节相和歌 一、曲前加艳 二、曲后加趋 三、曲前加艳,曲后加趋 四、艳、趋两段结构 第四节古琴音乐 第五节少数民族音乐和外来音乐 第六节乐器 一、笛和羌笛 二、笳、角 三、琵琶 四、箜篌 第七节乐律学的发展 一、相和三调 二、京房六十律 三、乐谱 第五章三国、两晋、南北朝(220年—589年) 概述 节清商乐 第二节古琴音乐 一、《碣石调·幽兰》 二、《梅花三弄》 三、《酒狂》 第三节北朝时期的外来音乐 第四节乐律学理论 一、笛上三调 二、何承天“新率” 三、古琴纯律问题 四、乐谱 第五节音乐思想 一、嵇康《声无哀乐论》 二、阮籍《乐论》 第六章隋、唐、五代(581年—960年) 概述 节民间音乐 一、曲子 二、变文 三、古琴音乐 第二节燕乐 一、七部乐、九部乐和十部乐 二、坐、立部伎 三、大曲 第三节音乐机构和音乐家 第四节中国音乐的外传 第五节乐器和器乐音乐 第六节乐律学的发展 一、俗乐二十八调 二、移调、犯调和“解” 三、记谱法 第七章宋、元(960年—1368年) 概述 节民歌和小曲 一、宋代民歌《月子弯弯照九州》 二、小曲 第二节词曲音乐 一、词调音乐和音乐家姜白石 二、散曲音乐 第三节说唱音乐 一、鼓子词 二、诸宫调 三、陶真和崖词 四、货郎儿 第四节戏曲音乐 一、杂剧 二、南戏 第五节乐器和器乐音乐 一、古琴音乐 二、琵琶音乐 三、其他乐器和器乐音乐 第六节乐律学的发展 一、宋代燕乐调的变迁 二、蔡元定的十八律 三、元曲六宫十一调 第八章明、清(1368年—1911年) 概述 节民歌小曲 一、民歌 二、小曲 第二节说唱音乐 一、苏州弹词 二、梨花大鼓 京韵大鼓 第三节戏曲音乐 一、昆曲 二、京剧 第四节乐器和器乐音乐 一、古琴 二、琵琶 三、其他乐器和器乐音乐 第五节西洋音乐的传人 第六节乐律学理论 一、明代的九宫 二、工尺谱 三、朱载埔的十二平均律理论 附录 一、文本图像(W—TX)总目录 二、文本谱例(W—PL)总目录 三、文本音响(W—Yx)总目录 四、拓展资源图像(T—TX)总目录 五、拓展资源谱例(T—PIJ)总目录 六、拓展资源音响(T—YX)总目录 七、拓展资源释文(T—SW)总目录 八、拓展资源文献史料(T—WXSL)总目录 彩图 






 本书为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规划教材,按历史时期分八章介绍中国古代音乐的发展:远古、夏商西周、春秋战国、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本书突出的特点是以引用翔实的史料为主,同时充分吸收当前学术研究成果;除文字叙述外,还配以图像、谱例、音响等,学术性与适用性并存。  本教学资源形式上分为主教材和光盘“拓展资源”两部分。主教材是中国古代音乐史课程的教学基本内容,光盘中 “拓展资源”为读者进一步学习和研究提供更多相关内容,主要包括图像、谱例、音响、文献史料、释文等,大大延伸、丰富了主教材。 本书可供高等院校音乐使用,也可供同等学力和音乐爱好者使用
《西方音乐史纲:从古代到浪漫主义》 作者: [虚构作者名,例如:约翰·史密斯] 出版社: [虚构出版社名,例如:环球艺术文献出版社] 出版年份: [例如:2022年] ISBN: [例如:978-1-23456-789-0] --- 图书简介 本书旨在为艺术史、音乐学、音乐教育以及对西方音乐文化抱有浓厚兴趣的读者,提供一部全面而深入的西方音乐发展历程的宏大叙事。我们避开了对特定时期、特定地域(如中国古代音乐)的详尽考察,而是将焦点完全置于西方音乐自蒙昧初开到浪漫主义高峰的漫长演变轨迹之上。 第一部分:西方音乐的源起与早期奠基(约占全书篇幅的20%) 本部分追溯西方音乐的哲学与文化根源,重点梳理了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音乐理论和实践的初步形态,为后续的教会音乐奠定理论基础。 1. 音乐的哲学基础与古希腊的黄金时代: 我们将探讨毕达哥拉斯(Pythagoras)对音程与数学关系的发现,以及柏拉图(Plato)在《理想国》中对“慕斯”(Mousike)——集诗歌、音乐与舞蹈于一体的艺术形式——的伦理与教育价值的论述。分析了古希腊音乐理论中“调式”(Modes)的原始概念,尽管我们不会深入探究其具体的音高结构,但会强调其对西方音高系统构建的深远影响。此部分详细描绘了早期乐器(如里拉琴、阿夫洛斯笛)的形制及其在戏剧、仪式中的功能。 2. 早期基督教音乐的形成:格里高利圣咏的曙光: 随着罗马帝国的衰落与基督教的兴起,音乐进入了为礼拜服务的时代。本章着重考察了早期教会音乐的特点:单音性(Monophony)、无伴奏性以及对文本的绝对服从。我们将梳理格里高利圣咏(Gregorian Chant)的规范化过程,探讨其文本来源(圣经、赞美诗),以及教皇格里高利一世在整理和推广中的象征性作用。重点分析了早期记谱法(纽姆谱,Neumes)如何从纯粹的助记符号,逐步向指示精确音高的工具演变,这是西方音乐从口传向书面传承的关键一步。 第二部分:中世纪的复调革命与世俗音乐的勃兴(约占全书篇幅的25%) 中世纪是西方音乐史上一次重大的技术飞跃,复调(Polyphony)的诞生彻底改变了音乐的面貌。 3. 记谱法的成熟与奥尔加农的出现: 本章细致阐述了九世纪至十二世纪的记谱技术进步,特别是五线谱系统的确立,这使得复杂的复调音乐成为可能。重点解析了“奥尔加农”(Organum)的发展,从最初的平行四度/五度(平行奥尔加农),到自由奥尔加农的出现,标志着两条或多条独立旋律线首次被合法地组织在一起。我们详细对比了法国圣武大学(Notre Dame School)时期两位大师莱奥宁(Léonin)和佩罗坦(Pérotin)的作品,分析了他们对节奏的量化尝试(有节奏的奥尔加农)。 4. 经文歌(Motet)的诞生与世俗音乐的活力: 复调技术的成熟催生了经文歌这一重要的体裁。本节探讨了早期经文歌如何将不同语言、不同文本(宗教与世俗)的声部结合在一起,展现出早期音乐家在对位法上的实验精神。同时,本部分也关注了世俗音乐的力量,包括游吟诗人(Troubadours)、行吟诗人(Trouvères)以及德国的吟游诗人(Minnesinger)的音乐活动。他们的歌曲内容涉及爱情、骑士精神与政治讽喻,为后来的歌剧与清唱剧提供了情感和叙事上的蓝本,尽管他们主要采用单音音乐形式。 第三部分:文艺复兴的和谐之声与人文主义的影响(约占全书篇幅的30%) 文艺复兴时期,音乐摆脱了纯粹的宗教束缚,开始追求更清晰的文本表达、更平衡的音响效果以及更复杂的人声织体。 5. 佛兰德斯学派的辉煌与“人声无伴奏合唱”的巅峰: 本章的核心是对“尼德兰乐派”(Franco-Flemish School)的深度考察,包括杜法伊(Dufay)、雅各布斯·奥布雷赫特(Obrecht)和若斯坎·德普雷(Josquin des Prez)。我们分析了模仿手法(Imitation)如何成为构建复调织体的核心技法,以及“等量复调”(Equal-voice Polyphony)如何取代了早期中世纪的“主旋律与装饰声部”的结构。重点解析了弥撒曲与经文歌在体裁上的发展,以及对位法逻辑的极致运用。 6. 宗教改革与反宗教改革对音乐的影响: 本节探讨了马丁·路德(Martin Luther)在德意志地区推行的圣咏改革,特别是“众赞歌”(Chorale)的出现及其对德语音乐语言规范化的贡献。同时,我们对比了特伦特会议(Council of Trent)后天主教对音乐清晰度提出的要求,这直接影响了帕莱斯特里那(Palestrina)的“纯净”风格,后者被视为完美无瑕的人声对位典范。 7. 文艺复兴晚期的世俗音乐体裁:牧歌(Madrigal)的兴盛: 牧歌是文艺复兴时期最具表现力的世俗音乐形式。本章重点剖析了意大利和英国牧歌的特点,尤其是“文字描绘”(Word Painting)技巧——即音乐元素直接模仿歌词意义的手法。我们将分析蒙特威尔第(Monteverdi)早期的牧歌如何开始探索和声的张力与情感的极端表达,为巴洛克时代的到来埋下伏笔。 第四部分:巴洛克的光辉与结构之美(约占全书篇幅的25%) 巴洛克时期是西方音乐体系确立的关键阶段,奏鸣曲、协奏曲、歌剧等重要体裁在此期间诞生并完善,明确了主音音乐体系。 8. 歌剧的诞生与巴洛克音乐语法的确立: 本章追溯了16世纪末佛罗伦萨卡梅拉塔(Florentine Camerata)对希腊悲剧的“复兴”尝试,以及第一批歌剧的出现(如佩里早期作品)。重点分析了“巴洛克”这一风格概念的形成,即对“主导动机”(Doctrine of Affections)的追求、数字低音(Basso Continuo)的普及以及调性体系(Tonal System)的确立。我们详细考察了蒙特威尔第的《奥尔费奥》(L’Orfeo)在音乐戏剧领域的突破性贡献。 9. 器乐体裁的成熟:协奏曲与赋格: 本节详尽分析了巴赫(J.S. Bach)对复调艺术的集大成式总结,特别是他对赋格曲(Fugue)的精湛运用,解析了其严谨的结构与声部间的逻辑关系。同时,我们也介绍了协奏曲(Concerto)的发展,从大协奏曲(Concerto Grosso,如柯列里)到独特的快-慢-快结构,以及维瓦尔第在确立协奏曲规范方面的重要地位。 10. 风格的过渡:从巴赫到古典主义的曙光: 本章探讨了巴洛克晚期(约1730-1750年)向洛可可风格(Rococo/Style Galant)的转变,这一转变体现了对巴赫时代复杂对位法的反思,转而追求旋律的轻快、清晰和自然。这为海顿、莫扎特所代表的古典主义风格的成熟铺平了道路,标志着西方音乐正式进入一个以清晰的句法、平衡的结构和奏鸣曲式为核心的崭新时代。 --- 本书特点: 本书结构清晰,按照时间顺序线性推进,确保读者能够理解不同历史阶段的音乐实践是如何在思想、技术和机构的驱动下相互影响、迭代演进的。全书侧重于分析音乐形式的演变(如单音到复调,再到主调),以及技术革新(如记谱法、调性系统)对作曲家创作的影响,为读者提供一个扎实的西方音乐发展脉络的认知框架。本书不涉及任何关于东方音乐的任何具体案例或分析。

用户评价

评分

这套书的装帧设计挺有意思的,拿到手里沉甸甸的,一看就是那种精心打磨过的学术用书。封面设计得比较简洁,但字体选择很有韵味,透着一股子古典气息,这对于一本研究古代音乐史的著作来说,是相当加分的。内页的纸张质量也对得起“高等教育”出版社的招牌,印刷清晰,排版舒服,长时间阅读也不会觉得眼睛很累。我特别注意到书中对一些乐器图像和乐谱的还原度非常高,线条分明,细节到位,这对于我们这些需要对照实物和图谱学习的人来说,简直是福音。有时候教材的图印得模糊不清,看图说话就成了空谈,但这本教材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到位,让人感觉作者和出版社在每一个细节上都力求完美。特别是那些早期文献的引用部分,排版上做了很好的区分处理,使得区分原文和译注变得一目了然,阅读体验流畅自然。整体来说,这本书的“硬件配置”足以让它在众多教材中脱颖而出,让人愿意花时间去细细品味。

评分

作为准备考研的学生,我最看重的是教材的系统性和针对性。这本书在这两方面做得堪称典范。它不仅仅是知识点的罗列,更像是一张精密的知识地图,你可以在上面清晰地看到各个历史阶段的知识点是如何相互关联、相互支撑的。每一次章节的过渡都衔接得非常自然,仿佛水到渠成。更重要的是,从历年真题的反思来看,这本书涵盖了命题的重点方向,很多核心概念和关键人物的论述,都精准对应了考试要求。它没有故意设置那些冷僻到几乎不可能考到的“偏门知识”,而是将核心精力放在了那些真正构建起中国古代音乐史框架的基础理论和重要事件上。这使得复习效率大大提高,避免了在不重要的细节上浪费宝贵的时间。

评分

初次翻阅,我最大的感受是其内容的广度与深度达到了一个令人惊叹的平衡点。它不像有些著作那样过于偏重某一个朝代或某一种乐器体系,而是铺陈开来,构建了一个宏大而又缜密的中国古代音乐发展脉络。作者的叙述逻辑非常清晰,从先秦的礼乐制度讲起,层层递进,将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背景、政治变迁与音乐形态的演变紧密结合起来。读起来一点都不枯燥,反而像是在听一位资深老者娓娓道来历史的变迁。尤其欣赏它在音乐理论阐述上的严谨性,那些复杂的音律、调式概念,被作者用极为生动和形象的语言加以解释,即便是初学者也能大致抓住核心。它不是那种堆砌史料的工具书,而是真正具有思想深度的学术探讨,引导读者去思考“为什么”会产生这种音乐现象,而不是仅仅“是什么”。

评分

在资源整合方面,这本书无疑是走在了前沿。它似乎花费了大量精力去搜集和整合分散在不同领域的资料,将音乐史的研究建立在一个更广阔的文化背景之上。对于一些新兴的研究观点或者学界尚未完全统一的争议点,作者也采取了比较开放和客观的态度进行陈述,而不是强行灌输单一的定论。这对于培养我们独立思考的能力至关重要。它教会我们,历史研究是一个不断修正和深化的过程,鼓励我们带着批判性的眼光去审视既有的结论。总而言之,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教科书,更像是一扇通往中国古代艺术精神世界的门,为未来的深入研究打下了坚实而又充满启发性的基础。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是比较独特的,它既有传统史学著作的庄重典雅,又融入了现代学术研究的严谨精确。作者似乎深谙如何用最凝练的文字表达最复杂的意思。在处理那些涉及跨文化、跨时代的概念时,作者展现出了极高的学术素养,引用和注释都极为审慎,基本做到了言必有据。我尤其喜欢它在分析具体乐曲或音乐事件时所展现出的那种细腻的洞察力,能够穿透历史的迷雾,让我们感受到古人的音乐审美情趣。有时候,读到某一段对古代文人雅士音乐生活的描绘,甚至能让人产生一种穿越时空的代入感,这种沉浸式的学习体验是其他很多教材所不具备的。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