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书名: | 中国古代音乐史(附光盘) |
| 丛书名: | 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规划教材 |
| 作者/主编: | 郑祖襄 |
| 出版社: | 高等教育出版社 |
| ISBN号: | 9787040236491 |
| 出版年份: | 2008年 |
| 版次: | 第1版 |
| 总页数: | 195页 |
| 开本: | 1/16 |
| 图书定价: | 32.00元 |
| 实际重量: | 458g |
| 新旧程度: | 正版全新 |
这套书的装帧设计挺有意思的,拿到手里沉甸甸的,一看就是那种精心打磨过的学术用书。封面设计得比较简洁,但字体选择很有韵味,透着一股子古典气息,这对于一本研究古代音乐史的著作来说,是相当加分的。内页的纸张质量也对得起“高等教育”出版社的招牌,印刷清晰,排版舒服,长时间阅读也不会觉得眼睛很累。我特别注意到书中对一些乐器图像和乐谱的还原度非常高,线条分明,细节到位,这对于我们这些需要对照实物和图谱学习的人来说,简直是福音。有时候教材的图印得模糊不清,看图说话就成了空谈,但这本教材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到位,让人感觉作者和出版社在每一个细节上都力求完美。特别是那些早期文献的引用部分,排版上做了很好的区分处理,使得区分原文和译注变得一目了然,阅读体验流畅自然。整体来说,这本书的“硬件配置”足以让它在众多教材中脱颖而出,让人愿意花时间去细细品味。
评分作为准备考研的学生,我最看重的是教材的系统性和针对性。这本书在这两方面做得堪称典范。它不仅仅是知识点的罗列,更像是一张精密的知识地图,你可以在上面清晰地看到各个历史阶段的知识点是如何相互关联、相互支撑的。每一次章节的过渡都衔接得非常自然,仿佛水到渠成。更重要的是,从历年真题的反思来看,这本书涵盖了命题的重点方向,很多核心概念和关键人物的论述,都精准对应了考试要求。它没有故意设置那些冷僻到几乎不可能考到的“偏门知识”,而是将核心精力放在了那些真正构建起中国古代音乐史框架的基础理论和重要事件上。这使得复习效率大大提高,避免了在不重要的细节上浪费宝贵的时间。
评分初次翻阅,我最大的感受是其内容的广度与深度达到了一个令人惊叹的平衡点。它不像有些著作那样过于偏重某一个朝代或某一种乐器体系,而是铺陈开来,构建了一个宏大而又缜密的中国古代音乐发展脉络。作者的叙述逻辑非常清晰,从先秦的礼乐制度讲起,层层递进,将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背景、政治变迁与音乐形态的演变紧密结合起来。读起来一点都不枯燥,反而像是在听一位资深老者娓娓道来历史的变迁。尤其欣赏它在音乐理论阐述上的严谨性,那些复杂的音律、调式概念,被作者用极为生动和形象的语言加以解释,即便是初学者也能大致抓住核心。它不是那种堆砌史料的工具书,而是真正具有思想深度的学术探讨,引导读者去思考“为什么”会产生这种音乐现象,而不是仅仅“是什么”。
评分在资源整合方面,这本书无疑是走在了前沿。它似乎花费了大量精力去搜集和整合分散在不同领域的资料,将音乐史的研究建立在一个更广阔的文化背景之上。对于一些新兴的研究观点或者学界尚未完全统一的争议点,作者也采取了比较开放和客观的态度进行陈述,而不是强行灌输单一的定论。这对于培养我们独立思考的能力至关重要。它教会我们,历史研究是一个不断修正和深化的过程,鼓励我们带着批判性的眼光去审视既有的结论。总而言之,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教科书,更像是一扇通往中国古代艺术精神世界的门,为未来的深入研究打下了坚实而又充满启发性的基础。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是比较独特的,它既有传统史学著作的庄重典雅,又融入了现代学术研究的严谨精确。作者似乎深谙如何用最凝练的文字表达最复杂的意思。在处理那些涉及跨文化、跨时代的概念时,作者展现出了极高的学术素养,引用和注释都极为审慎,基本做到了言必有据。我尤其喜欢它在分析具体乐曲或音乐事件时所展现出的那种细腻的洞察力,能够穿透历史的迷雾,让我们感受到古人的音乐审美情趣。有时候,读到某一段对古代文人雅士音乐生活的描绘,甚至能让人产生一种穿越时空的代入感,这种沉浸式的学习体验是其他很多教材所不具备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