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书名: | 音乐声学 |
| 丛书名: | 录音技术与艺术系列丛书 |
| 作者/主编: | 胡泽 |
| 出版社: |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
| ISBN号: | 9787504340184 |
| 出版年份: | 2003年1月 |
| 版次: | 第1版 |
| 总页数: | 150页 |
| 开本: | 1/16 |
| 图书定价: | 26.00元 |
| 实际重量: | 259 g |
| 新旧程度: | 正版全新 |
胡泽,男,29岁。1991年就读于北京广播学院录音工程系录音艺术,1995年北京广播学院电视工程系攻读通信与信息数字电视方向硕士研究生,1998年毕业于至今在北京广播学院录音艺术学院录音工程教研室任教。此间承担了《多媒体技术》、《声学基础》、《电声学与室内声学》、《无线电基础》、《音乐声学》、《无线电基础》、《音乐声学》、《多媒体节目制作》、《数字音频技术》、《音频测量》、《计算机原及应用》等课程的本专科教学任务。另外还完成了两项学院级科项目,并在核心杂志发表了十多篇论文,其中《数字音频工作站》获中国电影电视技术学会第八届学术年会论文二等奖,《多声道数字音频的编码及应用》获2002年度中国电影电视技术学会影视科技论文二等奖。于1999年至2001年参加了广电总局《数字电视标准》制定工作,任音频组主要成员。
目前,作者在学院主要进行本科生的教学以及相关学科的科研工作。章 声学数理基础概念
1.1 基本物理量:长度、质量、时间1.2 速度和加速度1.3 矢量和标量1.4 力、能量和功率1.5 一个简单的振动1.6 波的传播1.7 声波1.8 声场 第二章 心理声学2.1 耳朵的物理结构2.2 等响现象2.3 声音定位2.4 音高2.5 临界频带 第三章 音阶、音律和音调3.1 大调音阶、小调音阶3.2 和声3.3 毕达哥拉斯音阶3.4 准音阶3.5 平均调性平均律3.6 等平均律3.7 等平均律在音乐中的应用3.8 现代演出中其他定音方式3.9 定调标准 第四章 声波的产生与福射4.1 基本原理4.2 弦乐器组——弦和声板4.3 管乐器组——空气柱振动4.4 管乐器组——簧片激声器4.5 管乐器组——唇簧激声器4.6 建立时间和恢复时间4.7 人声 第五章 弦乐器5.1 小提琴5.2 提琴5.3 二胡5.4 吉他5.5 班卓琴5.6 琵琶、古筝和古琴5.7 竖琴5.8 钢琴5.9 电吉他和电贝斯5.10 弦乐器的声学特性 第六章 木管乐器6.1 木管乐器的分类6.2 移调乐器6.3 长笛6.4 双簧管6.5 单簧管6.6 巴松管6.7 萨克斯管6.8 管风琴6.9 木管乐器的声学特性 第七章 铜管乐器7.1 结构与发声特点7.2 军号7.3 长号(拉伸号)7.4 小号7.5 圆号与补偿弯管7.6 铜管乐器的声学特性 第八章 打击乐器8.1 打击乐器原理8.2 有调打击乐器8.3 无调打击乐器8.4 打击乐器的声学特性 第九章 声乐分析9.1 发声机理9.2 语言的运用9.3 发声的频谱分析 第十章 电声乐器概述10.1 音乐声剖析10.2 乐音组合10.3 实时表示稳定状态的波形和频率范围10.4 演奏界面、接口 第十一章 乐队11.1 室内乐乐队的发展11.2 交响乐队的发展11.3 交响乐队的声学特性 第十二章 音乐厅声学12.1 声反射、吸收和混响时间12.2 音乐厅音质的主观评价与分析12.3 音乐厅设计介绍参考文献《音乐声学》从数理基础入手,分析了 物理波动以及声波的基本原理,指出了声音的产生、辐射、传播等物理过程,并且进一步介绍了心理声学的一些模型和其特点,通过对不同类型的乐器的分类,以及每种乐器组发生原理的分析,指出了在录音过程中如传声器摆放等要注意的一些事项,包括对乐队和声乐的分析,后对录音环境即乐厅声学进行了讨论。
《音乐声学》适合于录音的本科学生使用,对于录音行业的从业人员也同样适用。希望《音乐声学》能对乐音发声原理以及相应的录音实践和工作起到一定的作用。 拾音是录音技术中相当重要的一个环节,拾音的好坏直接关系到终绿音作品的质量。作为音绿行业的人员来说,了解并掌握乐器的发声原理以及声音的传播规律是非常必要的。作为一名备考研究生的人来说,教材的系统性和针对性是我最看重的。这本书在章节布局上体现了极高的专业水准,它将声学知识点按照认知逻辑层层递进,从最基础的声波产生、传播,到人耳的生理结构,再到复杂的信号处理,每一个模块都衔接得天衣无缝,没有出现知识点断裂的情况。更关键的是,它在每个章节末尾都附带了非常精炼的总结和思考题,这些题目往往直击历年考试的重点和难点,设计得非常巧妙,有些甚至需要融会贯通好几个章节的知识才能解答。这对于我这种需要系统梳理知识体系的考生来说,简直是“雪中送炭”,它不仅是知识的传递者,更是高效复习的利器,直接帮我节省了大量整理重点的时间。
评分这本书的知识体系构建非常宏大,但更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它对“跨学科融合”的重视。它巧妙地将物理学的严谨性与音乐艺术的感性需求结合了起来。例如,在探讨混响时间对音乐作品情感表达影响的章节,作者没有简单地给出RT60的数值,而是结合了不同风格音乐(比如巴洛克室内乐和现代电子乐)对混响特性的偏好进行深入分析。这种“理论指导实践,实践反哺理论”的编写思路,极大地拓宽了我的视野。它让我意识到,声学不只是冰冷的数字游戏,它更是服务于艺术表达的工具。这种视角上的提升,远比单纯记住几个公式来得更有价值,它塑造了一种更全面、更富有洞察力的专业素养,这对于未来从事任何与声音相关的复杂工作都是至关重要的。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非常有考究,封面选用了一种沉稳的墨绿色,搭配烫金的书名,散发出一种低调而专业的质感。纸张的质量也相当不错,手感厚实,阅读时不会有廉价的漂浮感。内页的排版清晰明了,字体大小适中,使得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视觉疲劳。最让我惊喜的是,书中大量的图表和示意图都采用了高清印刷,线条流畅,标注清晰。比如在讲解声波传播的复杂模型时,那些三维的图示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呈现,让人能够非常直观地把握那些抽象的物理概念。对于一个严肃的学术参考书来说,这种对细节的注重简直是加分项,它让学习过程本身都变成了一种享受。我甚至会把它放在书架上,作为一个充满智慧气息的装饰品,那种油墨的清香和纸张的触感,都让我觉得这是一件值得珍藏的作品。
评分这本书的学术严谨性毋庸置疑,但更难能可贵的是,它在保持学术高度的同时,还非常注重读者的接受程度。我接触过不少声学教材,它们往往因为堆砌过于专业的术语而让人望而却步,但这本书在引入新概念时,总是会进行详尽的背景介绍和历史脉络梳理,这一点非常人性化。作者的叙事风格流畅而富有逻辑性,仿佛一位经验丰富的导师在身边循循善诱。记得在学习房间声学处理那部分时,作者通过对比不同材料的吸声系数曲线,清晰地展示了“为什么这种材料适用于低频处理,而那种更适合中高频”,这种对比分析的方法极大地加深了我的理解。它不像一本冰冷的工具书,更像是一本充满智慧的对话录,让学习过程充满了探索的乐趣,让人忍不住想一口气读完,去探寻下一个知识的角落。
评分这本书的内容深度和广度都超出了我的预期,它不仅仅停留在基础理论的讲解上,而是深入到了许多前沿和实践性的课题。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处理复杂理论时的那种抽丝剥茧的能力,他们不会直接抛出一个复杂的公式,而是会先用非常生活化的比喻来引导你理解其背后的物理意义,然后再逐步构建数学模型。例如,关于人耳听觉特性的那几个章节,对掩蔽效应的论述简直是经典,它不仅解释了为什么某些声音会被忽略,还引出了在实际录音棚中如何利用这些原理进行混音处理的技巧。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对声音的感知层面都有了质的飞跃,不再是简单地“听”,而是带着一种科学的、审慎的态度去“解析”声音的构成。这对于我未来在音乐制作和音频工程领域的发展,无疑是奠定了一个极其坚实的基础。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