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分
☆☆☆☆☆
					当我打开关于“音阶运用”的部分时,我注意到它几乎是教科书式的讲解了五声音阶、布鲁斯音阶,以及如何将其与大小调进行转换。这无疑是基础,但对于一本声称聚焦于特定黄金年代的教材来说,期望值会自然地提高到“超越基础”的层面。我想知道的是,诸如深度使用减七和弦(Diminished Chords)来增加Solo的戏剧张力,或者某些特定的“模态”(Modal)演奏方式是如何在那个时期被引入摇滚乐的。例如,那些受爵士乐影响的乐手是如何巧妙地在强力和弦推进中穿插非主流音符,制造出“紧张-释放”的循环。  这本书的叙事方式略显平铺直叙,缺乏一种引导性的、层层递进的教学体验。它更像是一本辞典,把所有的信息堆砌在了一起,等你去找寻。对于那些想从基础理论直接跨越到掌握特定时代风格的进阶学习者来说,这种缺乏“桥梁”的结构,会让人感到学习曲线不够平滑。我更喜欢那种能告诉我“为什么”的教材,比如为什么在70年代的某些曲子里,吉他手会刻意去模仿小提琴的颤音效果,而不是仅仅教你如何做出颤音。这本书似乎在“教你怎么做”和“让你理解为什么这么做”之间,选择了前者,而且做得相当机械化。
				
					评分
☆☆☆☆☆
					说实话,这本书的装帧和纸张质量比我想象中要好上不少,这在如今许多教材中已经算是难得了,至少翻阅起来手感不错,不易损坏。我对教材内容的期待值其实挺高的,毕竟标题点明了是60、70年代的精华,那段时期是摇滚乐从布鲁斯根源中挣脱,向更复杂、更具实验性方向发展的关键时期。我仔细研读了关于“快速交替拨弦”技巧的那几页,它详细列出了一些非常规的指法建议,试图帮助吉他手达到某些特定速弹的效果。但问题在于,很多那个时代的大师级Solo,其精髓恰恰在于他们那近乎“懒散”或“松弛”的律动感(Groove),而不是一味追求速度上的碾压。  这本书似乎过于热衷于将那些流光溢彩的Solo片段进行“模块化”处理,仿佛它们是乐高积木一样,可以被拆解、分析,然后按部就班地拼凑起来。虽然这对于快速掌握某个特定乐句的指法有帮助,但却扼杀了学习者去体会这些乐句背后的情感张力和历史语境。我尝试着跟着谱子练习了一段被誉为“迷幻摇滚代表作”的Solo,发现虽然指法完全正确,弹奏的速度也达到了要求,但听起来总觉得像是一个精确的复制品,缺少了原版中那种“失控”的美感和突破常规的勇气。这让我不禁思考,教材的编写者是否过于依赖于对既有乐谱的转录,而忽略了对“风格形成”这一核心问题的探讨。
				
					评分
☆☆☆☆☆
					最后一点,也是我个人非常看重的一点,就是对音色(Tone)的探讨。60年代末和70年代的吉他音色,是那个时代留给后人最宝贵的遗产之一,它与演奏技巧同等重要,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我期待这本书能深入分析当时主流的拾音器、单块效果器(如Wah、Octaver、Phase Shifter)是如何被吉他手们“滥用”或“创新性使用”的,从而形成他们独特的听觉标识。比如,某位大师标志性的失真音色,是哪一款Fuzz踏板的哪一个旋钮位置造就的?这种探索能极大地帮助学习者建立起对“声音画面感”的理解。  然而,书中关于音色的讨论非常肤浅,往往只是一句“使用失真效果”了事。这对于一个想要还原那个时代氛围的演奏者来说,信息量是严重不足的。音色不仅仅是“开大失真”这么简单,它是电吉他、音箱、箱体、房间声学环境,乃至演奏者手指与琴弦接触方式的复杂结合体。如果一本教材不能提供足够的“音色解剖学”内容,那么它就仅仅停留在指法和乐理的层面,无法真正将读者带入到那个充满电磁波和烟雾缭绕的年代的音乐现场之中。我希望看到的是一份深入到电路板层面的探究,而不是一个简单的效果器列表。
				
					评分
☆☆☆☆☆
					这本号称涵盖了60、70年代摇滚吉他黄金时期的连复段(Riff)和独奏(Solo)精选教材,我拿到手后,首先被它的封面设计吸引住了——那种复古的字体和略显斑驳的背景图,一下子把我拉回了那个嬉皮士精神和硬摇滚崛起的年代。我原本期待能看到像吉米·亨德里克斯那种天马行空的即兴表达,或是像吉米·佩奇那样结构严谨、充满神秘感的音阶编排。然而,当我翻开目录时,心中不免升起一丝困惑。教材的结构似乎更偏向于技术分解,而非那种充满时代烙印的音乐氛围的捕捉。  我尝试着去学习其中一章介绍的“蓝调推弦的细微变化”,作者花了大量的篇幅来解释推弦时手指施加的力度和角度,甚至配上了非常精细的图示,这对于一个初学者来说或许是严谨的,但对于一个追求“复古味道”的玩家来说,总觉得少了一点灵魂。那种在现场录音中偶然捕捉到的、略带瑕疵却充满生命力的推弦,是无法用精确的物理参数完全复刻的。我更希望教材能多探讨一些那个时代音乐家们是如何在有限的设备条件下,通过对音色的独特处理来创造出标志性声音的,比如Fuzz效果器的微妙调节,或是早期Marshall音箱的独特染色。这本书更像是一份技术手册,而非一份历史回顾或艺术解析,这让我感觉有些失落。它似乎更侧重于“怎么弹准”,而不是“怎么弹得像”。
				
					评分
☆☆☆☆☆
					从排版和视觉呈现上看,这本书的设计是中规中矩的,易于阅读,五线谱和六线谱的对应也做得比较清晰,这在实操中确实减少了查找和校对的时间。然而,我对其中的“节奏感训练”部分感到非常不满意。摇滚吉他,尤其是那个年代的Riff和Solo,其魅力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律动(Riffology)和对重音(Accent)的微妙处理。教材中给出的所有节奏标记,都非常精确到节拍器下的分值,但缺乏对“摇摆感”(Swing)和“推把”(Pushing/Pulling Time)的描述。  举个例子,一个经典的70年代硬摇滚节奏型,如果严格按照谱子上的四分音符和八分音符来弹,听起来会非常“死板”,失去了那种让人想跟着摇摆的驱动力。我希望教材能花篇幅讨论一下如何用“感觉”而非“数字”去掌握节奏,比如介绍一些录音室里常用的节奏训练方法,或者探讨不同鼓手的风格对吉他Riff律动的影响。这本书似乎默认了学习者已经掌握了如何赋予音符生命力的能力,而恰恰是这部分“无形”的教学,是区分平庸和出色的关键所在,这一点在本书中几乎是缺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