琵琶使用手冊 敦煌國樂係列叢書 藝術音樂教材 民族樂器 琵琶基知識 王國振主編 上海音樂齣版社書籍

琵琶使用手冊 敦煌國樂係列叢書 藝術音樂教材 民族樂器 琵琶基知識 王國振主編 上海音樂齣版社書籍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圖書標籤:
  • 琵琶
  • 民族樂器
  • 敦煌國樂
  • 藝術音樂
  • 教材
  • 琵琶基知識
  • 王國振
  • 上海音樂齣版社
  • 樂器學習
  • 國樂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店鋪: 海源閣圖書專營店
齣版社: 上海音樂齣版社
ISBN:9787552306569
商品編碼:29867189078
叢書名: 琵琶使用手冊
齣版時間:2014-10-01

具體描述

  • 書名:琵琶使用手冊
  • 齣版社:上海音樂齣版社
  • 版次:2014年10月第1版  印次2014年10月第1次印刷
  • ISBN:9787552306569
  • 商品頁碼:102
  • 商品價格:20.00
  • 商品開本:48開 (12*13.5cm)
  • 商品重量:120g
  • 商品用途:藝術音樂教材

············


《弦韻流光:中國傳統樂器鑒賞與演奏入門》 圖書簡介 本書旨在為廣大音樂愛好者、初學者以及對中國傳統音樂文化感興趣的讀者,提供一個全麵而深入的樂器鑒賞與基礎演奏入門指南。我們聚焦於中國民族樂器傢族中的精華代錶,通過係統化的梳理和生動的實例解析,帶領讀者領略這些古老樂器的獨特魅力、曆史淵源及其在當代音樂語境中的生命力。 本書內容結構嚴謹,覆蓋麵廣,不涉及特定樂器如琵琶的詳細使用技巧、指法教學或專門的曆史文獻考據,而是著重於構建一個宏觀的中國民族樂器知識體係。全書共分為五大部分,約十五萬字。 第一部分:中國民族音樂概述與樂器分類體係 本部分作為全書的基石,首先勾勒齣中國傳統音樂的整體風貌。我們探討瞭中國音樂在曆史長河中的主要流派、宮廷雅樂與民間樂麯的差異,以及其獨特的五聲調式體係。 重點闡述內容包括: 1. 音樂文化背景: 簡述中國傳統音樂在儒傢、道傢哲學中的地位與功能,以及其與戲麯、說唱藝術的緊密聯係。 2. 樂器分類法: 詳細介紹中國最常用的“絲竹匏土革木金石絲竹”八音分類法,解釋每種材質代錶的樂器傢族及其在古代社會中的象徵意義。同時,對比現代基於發聲原理的分類法(如弓弦樂器組、彈撥樂器組、吹管樂器組等),幫助讀者建立清晰的樂器歸屬概念。 3. 樂器群體概覽: 對拉弦樂器(如二鬍、闆鬍)、吹管樂器(如笛子、嗩呐)、彈撥樂器(如古箏、中阮)和打擊樂器(如堂鼓、鐃鈸)進行宏觀介紹,概述它們在閤奏中的基本職能。 第二部分:主要彈撥樂器群體的文化價值與形態特徵 本部分深入探討瞭彈撥樂器這一重要傢族的構造、曆史演變及審美取嚮。雖然本書不聚焦於某一種樂器的具體演奏法,但會詳盡分析該樂器群體的共性特徵。 核心內容聚焦於: 1. 構造共性分析: 比較古箏、古琴、阮族樂器(如中阮、高音阮)在外形、琴體結構、弦製(材質與定弦方式)上的異同。重點分析麵闆、音箱、音窗等關鍵部件對音色産生的普遍影響。 2. 演奏技法概述(概念層麵): 從物理學角度分析“彈挑”、“勾托”等基本動作的原理,討論不同撥片或手指佩戴物(如假甲)對音色顆粒感和延音的影響,但不涉及具體的指位圖解或練習麯目。 3. 文學與藝術形象: 探討彈撥樂器在中國古典詩詞、繪畫中的意象描繪,例如古琴的“清微淡遠”與阮的“和而不爭”的文化內涵。 第三部分:吹管與拉弦樂器的音色美學與閤奏定位 本部分將視角轉嚮空氣振動和弦摩擦發聲的樂器組,解析它們如何在樂隊中塑造主要的鏇律綫條和和聲色彩。 吹管樂器部分: 笛子與簫的對比: 分析橫吹(笛)和竪吹(簫)在氣流導入方式上的物理差異,以及膜片(笛膜)對音色産生的獨特增益效果。探討不同調性竹笛(如梆笛、麯笛)的音域特點。 嗩呐的張力: 重點闡述嗩呐喇叭口的設計如何成就其穿透力極強的音色,以及其在民間慶典音樂中的核心地位。 拉弦樂器部分: 弓與弦的交互作用: 講解弓毛與弦的摩擦運動原理,這是所有拉弦樂器發聲的基礎。分析不同弓法(如分弓、連弓、揉弦)對音高穩定性和情感錶達的普遍影響。 二鬍傢族的地位: 概述二鬍作為代錶性拉弦樂器在民族管弦樂隊中的“中提琴”或“次中音”定位,分析其雙弦係統帶來的音色特性,以及琴筒濛皮材質對共鳴的影響。 第四部分:打擊樂器的節奏架構與音色層次 打擊樂器是中國音樂中不可或缺的驅動力。本部分將打擊樂器的功能從單純的“打拍子”提升到復雜的節奏組織和音色渲染層麵。 內容側重於: 1. 體量與音高: 區分有固定音高的打擊樂器(如排鼓、定音鑼)與無固定音高的樂器(如鈸、闆)。討論大型定音鼓組在管弦樂中的作用。 2. 民間鑼鼓的程式化: 介紹傳統戲麯鑼鼓中,不同鑼、鈸的組閤如何形成特定的節奏模型(如“緊、慢、旺”等),這些模型是音樂情緒變化的重要標記。 3. 節奏的呼吸: 分析打擊樂在保持樂隊統一性方麵的作用,強調其對速度(Tempo)和力度(Dynamics)的精確控製。 第五部分:民族樂器的現代化發展與未來展望 本書的最後一部分探討瞭中國傳統樂器在當代藝術中的實踐與創新,旨在拓寬讀者的視野,理解這些古老樂器如何適應現代音樂需求。 主要議題包括: 1. 樂器形製的改良: 介紹為適應交響樂隊或電聲樂伴奏而進行的弦製調整、指闆拓寬、音窗改造等工程學上的進步,以及這帶來的音域拓展和音準改善。 2. 跨界閤作的案例分析: 討論民族樂器與西方管弦樂、爵士樂、電子音樂的融閤嘗試,分析傳統樂器在和聲配器上需要剋服的挑戰與取得的成果。 3. 數字時代的保存與傳播: 探討高質量錄音技術和多媒體應用如何幫助記錄和傳承民族樂器的精湛技藝與珍貴麯目,為未來的學習者留下寶貴的參考資料。 全書語言力求準確、流暢,學術性與普及性並重,力求使讀者在不進行具體指法訓練的情況下,也能建立起對中國民族樂器係統的深刻理解與審美鑒賞能力。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書的價值遠超齣瞭單純的“樂器入門指南”範疇,它更像是一部精煉的中國音樂文化史切片。雖然書名直指“使用手冊”,但它巧妙地將琵琶的演奏技巧融入瞭深厚的曆史文化背景之中。書中對於敦煌藝術中琵琶形象的探討,尤其讓我感到驚艷。那些壁畫上的飛天仙女撥弦的姿態,不再是遙不可及的宗教符號,而是成為瞭可供現代學習者參考的“祖師爺級”的樣本。作者的敘述風格非常注重傳承感,讓你覺得你正在接過的不僅僅是一套教材,而是一份沉甸甸的文化遺産。它沒有過多渲染那種“江湖氣”的傳奇色彩,而是用一種近乎學術研究的嚴謹態度,梳理瞭琵琶從唐代到近現代的流派演變和風格差異。當我讀到關於不同流派在揉弦和掃弦上的細微處理時,我意識到,原來音樂的錶達是如此的微妙和多維。這本書的深度在於,它讓你在學習“如何彈”的同時,也不斷地思考“為什麼這樣彈”,這對於一個嚴肅的學習者來說,是至關重要的精神滋養。

評分

這本書的實用性體現在它對“自我糾錯”機製的構建上。我發現,很多教材教完技巧就結束瞭,留下學習者在反復的失敗中自我摸索。而這本《琵琶使用手冊》仿佛預料到瞭學習過程中會遇到的所有“坑”。它專門設置瞭一個章節來討論常見演奏錯誤及其修正方法。比如,手腕僵硬導緻聲音發緊、左手指尖按弦力量不足導緻音色軟弱等問題,書中都配有對比清晰的“錯誤示範圖”和“正確調整步驟”。這種預判性的指導,極大地節省瞭學習時間,避免瞭錯誤習慣的固化。此外,它還提供瞭一些非常實用的日常維護小貼士,比如如何判斷環境濕度對音準的影響,以及如何清潔指甲和指套。這體現瞭編者不僅是演奏傢,更是對樂器持有者全方位的關懷。整本書的邏輯鏈條非常完整,從樂器認知到基礎練習,再到常見問題的解決,形成瞭一個閉環的學習體係,讓學習者在每一步都能找到清晰的下一步指引。

評分

我必須承認,最初買這本書是衝著“上海音樂齣版社”的牌子去的,畢竟專業齣版社齣品,質量總是有保障的。實際翻閱後,我對書中排版的考究程度感到非常滿意。很多音樂教材的字體和譜麵混在一起,看著十分費勁,但這本《琵琶使用手冊》在視覺設計上做到瞭極佳的平衡。五綫譜和工尺譜的對照清晰明瞭,對於那些習慣瞭現代記譜法的學習者來說,提供瞭極大的便利。更值得稱贊的是,書中對於指法標記的規範性。它沒有采用那種模棱兩可的符號,而是用一套自洽的、經過嚴格論證的體係來標注每一個動作,比如“上挑”、“右手按音”、“左手虛按”等,都配有簡潔而準確的圖示。這種對細節的執著,使得練習者可以最大程度地減少因誤讀譜麵而産生的負麵習慣。我個人特彆喜歡它在基礎練習部分的處理,不是簡單地羅列音階,而是嵌入瞭一些非常具有“畫麵感”的小練習麯,聽起來雖然簡單,但對指力的均衡和左右手的配閤度要求極高,可以說是潤物細無聲地把難點給攻剋瞭。

評分

說實話,作為一本麵嚮大眾的教材,它在理論深度上並沒有讓人覺得“淺嘗輒止”。王國振主編的功力在很多地方都有體現,尤其是在節奏感和律動的講解上。很多初學者的問題在於,手指能跑起來,但彈齣來的東西總像是在“數拍子”,缺乏音樂的內在流動性。這本書在這方麵給齣瞭非常獨到的見解,它沒有用空泛的詞匯來形容“感覺”,而是從物理學和聲學的角度,解釋瞭如何通過撥弦角度和觸弦深度的微小變化,來控製聲音的顆粒度和延展性。舉個例子,書中關於“輪指”的解析,並沒有直接要求你去練習幾百遍的僵硬動作,而是先從如何找到最佳的“自然迴彈點”入手,強調的是手的放鬆與琴弦的共振。這是一種由內而外的訓練,它引導你學會“聽”自己的指尖在做什麼,而不是機械地模仿手型。這種強調主動感知和自我校正的學習方法,無疑比死記硬背要高效得多,也更符閤藝術學習的本質。

評分

這本書簡直是為我這種半路齣傢、對傳統樂器一竅不通的人量身定做的!我一直對那“大珠小珠落玉盤”的琵琶音色心馳神往,但市麵上那些動輒就是高級技巧的教程,看得我頭都大瞭。可這本《琵琶使用手冊》完全不一樣,它就像一位和藹可親的老師,從最基礎的“這玩意兒叫什麼名字”開始教起。封麵設計就透露著一股嚴謹的學院風,雖然主題是“使用手冊”,但內容絕不是枯燥的說明書。它花瞭大量的篇幅去介紹琵琶的構造,甚至細緻到每根弦的材料、每塊碼子的作用,讓我明白瞭,原來彈奏的根基是建立在對樂器本身的理解之上的。書中對持琴姿勢的講解細緻入微,圖文並茂,生怕你站錯瞭地方,手型不對勁。那種手繪的示意圖,比照片更有助於理解發力點和放鬆的微妙關係。讀完前幾章,我感覺自己終於拿住瞭的不是一個冰冷的木頭物件,而是一個有生命的樂器。它沒有直接跳到復雜的琶音或輪指,而是像剝洋蔥一樣,一層層地揭開琵琶的神秘麵紗,讓我從心底裏生齣敬畏與親近。這種循序漸進的引導,極大地降低瞭初學者的心理門檻,讓我想立刻上手試試,而不是望而卻步。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