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序
编写说明
综述
中国民族民间舞基本功技术训练课教学任务
第二章 教学大纲
中国民族民间舞基本功技术训练课技术技巧教材大纲
第二节 中国民族民间舞基本功技术训练课三年制课程教学大纲
第三章 中国民族民间舞基本功技术训练课典型教材与教法
基本能力训练
第二节 技术技巧训练
一、深蹲类
二、旋转类
三、跳跃类
第三节 综合性训练组合
一、控制复合型组合——《雁》
二、维吾尔族风格五人组合——《雁》
三、蒙古族风格三人组合——《马》
四、花鼓灯风格四人组合——《耍》
五、山东鼓子秧歌风格五人组合——《韵》
六、朝鲜族风格三人组合——《旋》
附录1 曲谱
附录2 参考文献
附录3 中国民间舞技术技巧课论证报告
后记
本书是北京舞蹈学院“八五”规划教学研究课题、“十五”规划教材;是 部关于中国民族民间舞高等艺术教育基本功训练教材与教法的专著。其内容包括中国民族民间舞基本功技术训练理论研究概况——“综述”、“技术技巧教材大纲”、“教学任务”、“三年制课程教学大纲”、“典型教材与教法”。
本书以中国民族民间舞基本功训练课十几年教学实践为基础,从中国民族民间舞蹈文化本体出发,根据专业教学与研究的实际情况和需要,记录了选材、发掘、整理、提炼、创新、建立并完善课题与课程的历程和成果。
我注意到这本书在理论介绍的部分,并没有一味地堆砌晦涩难懂的术语,而是用一种非常贴近学习者思维的方式来阐述动作背后的文化意涵和技术原理。它不仅仅是教你怎么“做”一个动作,更重要的是让你理解为什么“要这么做”。这种深层次的讲解,让整个学习过程变得有血有肉,而不是机械的模仿。例如,在讲解某个特定舞种的基础“律动”时,作者引用了大量的民间生活场景作为比喻,瞬间就拉近了读者与舞蹈之间的距离,让人仿佛置身于那个特定的地域文化之中,从而更容易抓住该舞蹈风格的核心精髓。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它不像传统教材那样刻板严肃,反而充满了灵动和艺术气息。整体色调的选择非常考究,既有中国传统艺术的韵味,又兼具现代设计的简洁感,让人一眼就能感受到它所蕴含的文化底蕴和专业性。装帧的质感也相当不错,拿在手里沉甸甸的,能感受到出版社在制作上的用心。我特别喜欢封面上那个抽象化的舞者剪影,线条流畅,充满了动感,仿佛下一秒就要跳跃起来。这种视觉上的吸引力,对于初学者来说绝对是一个巨大的鼓舞,它让学习民族舞这件事看起来不再是枯燥的重复练习,而是一场充满美感的探索之旅。
评分我个人非常欣赏这本书在保持技术严谨性的同时,所流露出的那种对民族艺术的尊重与热爱。它并非冷冰冰的“技术手册”,而是像一位经验丰富、和蔼可亲的导师在耳边谆谆教导。在某些章节的末尾,作者会穿插一些关于舞蹈历史或地域风情的简短介绍,这些“花边”内容不仅没有分散注意力,反而极大地激发了我对深入了解中国民族民间舞的热情。它成功地将技术学习和文化熏陶结合起来,使得学习过程充满了求知欲和敬畏心,让人在掌握舞姿的同时,也收获了一份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评分从内容编排的逻辑性来看,这本书的梯度设计非常科学合理,体现了作者对舞蹈教学规律的深刻洞察。它不是简单地罗列技巧,而是遵循了由浅入深、由基础到复杂的循序渐进原则。开篇的基础功训练部分,看似基础,实则涵盖了身体的控制、平衡感和协调性的全面提升,为后续复杂的组合打下了坚实的地基。每当我觉得某个动作有些吃力时,翻回前几页对照基础部分的内容,总能找到自己薄弱的环节所在,然后加以巩固,这种自我修正的能力,正是优秀教材所赋予读者的最大价值。
评分书的排版布局极其清晰合理,这一点对于需要反复查阅和练习的教材来说至关重要。内页的纸张选择非常考究,光线好的时候阅读起来非常舒服,不刺眼,即使长时间对着书本临摹动作也不会感到疲劳。更值得称赞的是,插图和文字的配合度达到了极高的水准。每一个技术动作的分解图,都标注得一丝不苟,从脚尖的发力点到手臂的延伸角度,都用细致的线条和箭头清晰地指示出来。这对于自学或者初次接触民族舞的人来说,简直是福音,避免了因为理解偏差而形成错误的身体记忆。图例的清晰度,远超我之前看过的任何相关资料。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