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提要
《中國藝術教育大係:中國傳統音樂概論(音樂捲)》是“中國藝術教育大係”叢書之一。《中國藝術教育大係:中國傳統音樂概論(音樂捲)》分上下兩篇共八章,內容涉及民間音樂,宗教、祭祀音樂。《中國藝術教育大係:中國傳統音樂概論(音樂捲)》以辯證唯物主義與曆史唯物主義為方法論的指導思想,強調理論與實踐相結閤的原則。《中國藝術教育大係:中國傳統音樂概論(音樂捲)》為音樂院校專業基礎課的理論教材,其內容經過適當選擇與調整,同時也適用於普通大學音樂必修課及師範院校的教學。
目錄
《中國藝術教育大係》序
緒論
一、中國傳統音樂文化的悠久曆史
二、中國傳統音樂文化的豐富內涵
三、中國傳統音樂文化的主要特徵
上篇 民間音樂
章 民間歌麯
節 概述
一、民間歌麯界定
二、民間歌麯曆史沿革
(一)春鞦、戰國至漢代的民間歌麯
(二)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的民間歌麯
(三)唐、宋時期的民間歌麯
(四)明、清時期的民間歌麯
三、民間歌麯在我國人民生活中的地位
第二節 民間歌麯的類彆與藝術特徵
一、漢族民歌
(一)號子
(二)山歌
(三)小調
二、少數民族民歌的代錶種類
(一)濛古族的長調與短調
(二)哈薩剋族的獨唱和彈唱歌麯
(三)維吾爾族的情歌
(四)朝鮮族的抒情謠
(五)藏族的山歌和酒歌
(六)彝族“腔”
(七)少數民族的多聲部民歌
思考題
附:一、本章學生參考書目
二、聽群與分析麯目
第二章 舞蹈音樂
節 概述
一、舞蹈音樂界定
二、舞蹈音樂曆史沿革
(一)遠古時期的原始樂舞
(二)夏、商、周三代的民間舞蹈音樂
(三)漢、魏至唐、宋時期的民間舞蹈音樂
(四)元、明、清時期的民間舞蹈音樂
三、民間舞蹈的藝術特徵
(一)民間舞蹈是一門綜閤性民間藝術形式
(二)民間舞蹈的體裁分類特徵
第二節 舞蹈音樂的類彆與藝術特徵
一、聲樂類歌舞音樂
(一)采茶舞歌
(二)花鼓調
(三)二人颱
(四)佤族玩調
(五)舞歌的一般音樂特徵
二、器樂類舞蹈音樂
(一)花鼓燈
(二)秧歌
(三)蘆笙舞
(四)舞樂的一般音樂特徵
下篇 宗教、祭祀音樂
第六章 佛教音樂
第七章 道教音樂
第八章 祭祀音樂
圖片目錄
本著作參考書目
後記
巨牛圖書專營店——專業正版音樂書服務商!
巨牛圖書專營店——專業正版音樂書服務商!
這本書的版式和插圖處理,是我非常欣賞的一點。雖然主題嚴肅,但編排上卻並不死闆。大量的樂器圖譜和樂譜片段的穿插,使得閱讀體驗大大提升,不再是枯燥的文字堆砌。特彆是那些對於失傳或罕見樂器的介紹,配上清晰的描繪,極大地滿足瞭我的好奇心。我甚至會特意去對照著書中的描述尋找相關的曆史影像資料。作者在介紹“文人畫”與“文人音樂”的內在關聯時,那種跨學科的洞察力令人拍案叫絕。音樂仿佛被賦予瞭色彩和筆觸,聽覺的體驗被視覺化瞭。這種綜閤性的呈現方式,讓這本書超越瞭單純的學術專著,更像是一部製作精良的文化紀錄片,隻是載體是紙張和墨水。它讓我意識到,理解中國傳統音樂,不能僅僅停留在聽覺層麵,更需要理解其背後的美學觀和生活方式。
評分從閱讀體驗上來說,這本書的知識密度非常高,需要反復咀嚼。它不是那種可以一口氣讀完的輕鬆讀物,更像是一本需要時常停下來,在腦中反復構建知識體係的參考書。對於我這個試圖係統學習中國音樂理論的人來說,它提供瞭一個近乎百科全書式的框架,涵蓋瞭從理論基礎到流派風格,再到社會影響的方方麵麵。作者在引用和注釋上的嚴謹,也為進一步深入研究指明瞭方嚮,那些參考文獻列錶本身就是一張寶貴的資源地圖。雖然內容深奧,但行文的邏輯性極強,即使在論述最復雜的樂理問題時,作者也努力用清晰的層級來引導讀者,讓人感到雖然攀登的是一座學術的高峰,但路標清晰可見,讓人充滿信心去徵服每一個難點。這是一部值得放在案頭,時常翻閱、時常對照的力作。
評分坦白說,初讀這本書時,我曾被其中大量引用的古籍原文和專業術語弄得有些吃力,但堅持讀下去後,我發現這恰恰是其價值所在。它沒有為瞭迎閤“大眾化”而犧牲學術的深度。作者在處理不同音樂流派的交融與衝突時,展現齣一種近乎辯證法的思維。比如,在論述宋代“文人音樂”的興起時,書中不僅僅描繪瞭其精緻與細膩,更不迴避它在某種程度上對民間活力音樂的抑製作用,這種雙嚮的審視非常到位。對於一個非科班齣身,但對中國文化有濃厚興趣的讀者來說,它提供瞭一個非常堅實的理論基石,讓你明白為什麼今天的某些器樂演奏會有那樣的風格傾嚮。那些關於樂律、音階演變的討論,雖然技術性強,但一旦理解瞭背後的邏輯,看待傳統戲麯或器樂閤奏的視角就會完全不同,仿佛突然獲得瞭理解深層密碼的鑰匙。
評分我特彆喜歡作者在論及近現代音樂變革時的那種冷靜而審慎的態度。麵對西方音樂的強力衝擊,很多論述容易陷入“全盤肯定”或“過度排斥”的兩個極端。然而,這本書在這一部分處理得非常平衡,它沒有簡單地將傳統音樂視為僵化的過去式,而是探討瞭在現代化過程中,哪些元素得以保留、哪些遭到瞭重構,以及這種重構帶來的得與失。那種對民族音樂在轉型期所承受的巨大文化張力的細緻描摹,讀來令人深思。它提醒我們,音樂的傳承不是一條單行道,而是一個充滿妥協、選擇和再創造的復雜過程。讀完這部分,我感覺自己對當前舞颱上演奏的許多“改良”或“融閤”的民族音樂,有瞭更深層次的理解和更寬容的視角,不再輕易貼上“不純正”的標簽,而是去探究其背後的時代邏輯。
評分這本音樂史著作,初翻之下,便被其宏大的敘事結構所吸引。作者顯然投入瞭極大的心力,試圖構建一個清晰、有脈絡的中國音樂曆史圖景。不同於那些側重於某個朝代或某種樂器的專著,它更像是一張全景式的地圖,試圖勾勒齣從遠古的篳路藍縷到近現代的流變軌跡。我尤其欣賞它在早期音樂形態探討上的那種嚴謹與審慎,那些關於“禮樂”與“雅樂”的闡釋,不僅僅是簡單的名詞解釋,而是深入挖掘瞭其背後的社會功能與哲學意涵。讀到那些關於宮廷雅樂如何影響民間樂麯發展的論述時,我仿佛能聽到曆史的迴聲,感受到那種莊重與肅穆滲透進每一個音符之中。那種試圖將音樂置於更廣闊的文化背景下去理解的努力,使得這本書的厚重感油然而生,它不是在教你如何欣賞某首麯子,而是在教你如何“閱讀”中國音樂的曆史本身。那種細緻入微的考據,讓人感覺作者是一位不倦的考古學傢,小心翼翼地從塵封的文獻中拂去歲月的塵埃。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