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信息
商品(图书)名称:和声谱例分析
ISBN号:978-7-5621-8653-3 作者:林戈尔、陈国威
定价:49.00 配套资源(1、光盘2、教学课件)
图书分类:音乐 出版时间:2017
印刷时间:2017 内文色别:单色
版次:1版1次 开本:16开
页码:360 字数:576千字
装帧: 平装 纸张:70克轻型纸
内容介绍
该教程共三个部分,即基础理论与方法、分析谱例片段、分析完整谱例。两章内容,简要介绍了和声基础理论概要、和声分析方法以及相关问题,对传统和声的理论进行了简要归纳总结,以便对学生后面的分析实践起到理论指导作用;第二部分共十四章,包括音乐织体、近关系转调、意外进行等,这些作品片段,具有极强的针对性,而且是作者为和声学习由浅入深精心设计的阶梯型进度;第三部分共八章,包括近关系转调、远关系转调、等和弦转调、调式和声等,学生在分析了前面的作品片段后已掌握了分析能力,现在进一步分析完整作品谱例应该能从容应对,本部分就是针对学生对作品具备和声分析能力后需要进一步提高而设计的,旨在强调学生对作品和声现象与规律以及和声风格流派等方面的整体把握和深化学习。教材结构清晰、内容详实,理论理论与实践结合,通过系统学习与练习,逐步掌握和声分析的方式方法与技能技巧,在分析实践中不断深化对调性音乐和声语言与写作技法的理解,提高自己的和声分析、和声思维、和声应用与和声鉴别能力。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极其注重精确性,每一个术语的定义都经过了深思熟虑,力求无可指摘。我特别留意了其中关于“终止式”和“和声连接”章节的描述。不同于一些教材将这些概念简单地视为固定公式,这本书深入探讨了其背后的“倾向性”和“解决律动”。例如,对导音解决的各种例外情况和替代方案的探讨,非常详尽且有层次。它没有简单地告诉我们“必须如何”,而是展示了“历史上是如何发展和演变的,以及为什么会这样”。这种历史性的、辩证性的视角,让学习者能够跳出死记硬背的怪圈,真正理解和声变化的内在驱动力。这种严谨的学术态度,让人在阅读时感到一种被尊重和被引导的感觉,仿佛跟随一位经验丰富的学者在进行一对一的深度研讨,而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灌输。每一次重读,都会有新的理解浮现,这正是优秀学术著作的标志。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和纸张质量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拿到手的时候就能感觉到出版社在细节上的用心,封面色彩搭配和谐,既有专业书籍的严谨感,又不失艺术气息。内页纸张选择得当,摸起来光滑细腻,长时间阅读也不会觉得刺眼或疲劳。尤其值得称赞的是排版布局,乐谱的呈现清晰明了,五线谱和和声标记的对比度做得恰到好处。对于学习和声分析这种需要高度集中注意力的学科来说,一个良好的阅读载体至关重要。清晰的视觉呈现,使得复杂的和声进行和调性转换能够一目了然地呈现在眼前,极大地提升了学习效率。翻阅过程中,我注意到一些关键和弦的标记方式非常具有启发性,不同于我之前使用的其他教材中那种相对刻板的标注方法,这里的处理方式似乎更贴近演奏实践和实际听觉感受,这对于培养学生的“听觉思维”和“和声直觉”是极其有利的。整体而言,从物理层面上看,这是一本制作精良、令人赏心悦目的专业教材,为后续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评分作为一名有着多年音乐教育经验的教师,我更关注教材的教学适用性和广谱性。这本书在处理“特殊和声”和“非功能和声”的过渡时,展现出了极高的学术水准。很多现有的教材在处理浪漫主义晚期或印象派的和声手法时,往往会显得力不从心或者处理得过于草率。然而,这部作品似乎有意识地将这些“边界性”的和声现象纳入了核心讨论范围,并试图用既有的和声逻辑去解释它们,或者至少提供一个合理的分析框架。这对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分析能力至关重要——理论不应是僵化的教条,而应是分析声音的工具。此外,书中引用的谱例来源广泛,涵盖了从巴洛克到近现代的经典作品片段,这极大地拓宽了学生的视野,让他们明白和声学的原理并非只适用于某几个特定时期的作品。这种跨时空、跨风格的范例引用,保证了教材的生命力和实用价值。
评分我是一名刚刚接触古典音乐理论多年的业余爱好者,试图系统性地梳理自己对西方和声学的理解,因此购买了这本被许多音乐学院学生推荐的教材。这本书的叙述风格对于初学者来说,展现出了一种恰到好处的平衡:它既没有为了“降低门槛”而牺牲掉理论的深度,也没有因追求晦涩而使人望而却步。作者在阐述每一个和声功能、每一个转调手法时,似乎总能站在读者的角度,预设读者的困惑点,并提前给出清晰的逻辑推导。特别是关于功能和声的层层递进,从最基础的三和弦开始,逐步引入七和弦、导和弦,再到更复杂的副属和弦群落,整个知识体系的建构逻辑严密,如同搭建一座稳固的知识大厦。我特别欣赏它在理论讲解之后,总是紧接着给出简短而有针对性的练习范例,这种“讲练结合”的节奏感,让我在理解新的概念后,能立即通过动手实践来巩固,而不是让知识点停留在抽象的理解层面。这对我这种需要大量重复和对比才能掌握新知识的学习者来说,简直是及时雨。
评分我个人对这本书中关于和声分析方法论的介绍部分印象最为深刻。它不仅仅停留在识别和标记和弦的层面,而是将分析过程系统化、流程化。书中清晰地划分了宏观结构分析、中观调性分析和微观和弦功能分析这三个层次,并指导读者如何在这三个层次之间进行有效的切换和关联。这种结构化的分析路径,对于处理篇幅较长、结构复杂的乐曲时尤其重要,避免了我们在分析过程中因为信息过载而迷失方向。特别是它强调了“功能群落”的概念,即不仅仅孤立地看待单个和弦,而是将其置于一个更广阔的功能背景下进行理解。这使得我们对音乐的“呼吸”和“能量流动”有了更深层次的把握。这种方法论上的指导,远超出了单纯的乐理知识传递,它传授的是一套科学的、可迁移的音乐思维工具,使学习者能够举一反三,应用于任何他们遇到的新的音乐文本中去。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