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论:音乐美学理论新构
第I章 中国音乐审美意识的历史与发展
第I节 氏族社会时期的音乐审美意识
一 原始拟音工具与音乐审美听觉感知力的开发
二 远古骨笛音列结构的形式
三 三度音程审美听觉尺度的萌生
四 鱼型埙的四声音阶结构及形式美感
第二节 上古三代的音乐审美意识
一 夏、商西周三代乐舞中的审美意识
二 周代雅乐的审美意识
第三节 先秦时期的音乐观及其审美意识
一 “和”“同”之辩中的音乐审美观
二 师旷的音乐审美观
三 季札的音乐评论及其审美观
四 医和、子大叔的音乐审美观
五 单穆公、伶州鸠的音乐审美观
六 孔子的音乐美学思想
七 老子的音乐美学思想
八 墨子的音乐思想
九 孟子的音乐美学思想
十 庄子的音乐美学思想
十一 荀子的音乐美学思想
十二 《吕氏春秋》的音乐美学思想
第四节 汉代的音乐审美意识
一 《淮南子》的音乐美学思想
二 《乐记》的音乐美学思想
第五节 魏晋至唐的音乐审美意识
一 《声无哀乐论》的音乐美学思想
二 魏晋至唐的音乐审美意识蔬略
第六节 宋、明、清的音乐审美意识
一 宋明音乐审美意识述略
二 《溪山琴况》的琴乐美学思想
三 清代音乐审美意识述略
第二章 西方音乐审美意识的历史与发展
第I节 古希腊时期的音乐审美意识
一 与音乐存在方式有关的“音乐”观念
二 古希腊神话中反映的音乐审美意识
三 音乐美的本质在于数的和谐与感情的净化
四 对和谐音乐的感性把握
五 音乐理念的美与心灵的美
六 音乐的“模仿”与“净化”
第二节 中世纪神学观念影响下的音乐思想
一 “来自神明的理式”的观念化的音乐美
二 谐和美存在的“数”论基础
三 音乐感性存在的认识与教义的冲突
第三节 文艺复兴时期人本主义思潮中的音乐审美意识
一 根据听觉感性确立的分类方式
二 对音乐的快乐与和谐的追求
三 对情感表现的追求与音乐表现方式的变化
第四节 17世纪理性精神影响下的音乐审美意识
一 感性的和谐与心智的和谐
二 以心理判断为转移的音乐审美认知态度
三 音乐理论研究与创作中的理性精神
四 音乐审美中直觉与理性的共在
第五节 18世纪启蒙时代的音乐审美意识
一 音乐的模仿
二 音乐的情感表现
三 对音乐与诗关系的认识
四 审美趣味的培养与理论认识
第六节 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的音乐审美意识
一 音乐的表现与精神性内涵
二 音乐表现的非“音画”性与非语义性
三 音乐构成的美学原则与风格
四 音乐的时代性与民族性
五 黑格尔的音乐美学思想
六 赫尔巴特与汉斯立克的音乐美学思想
第三章 音乐存在方式的美学研究
第I节 音乐的存在方式
第二节 音乐存在的听觉和感知基础
第四章 音乐美学理论研究中的情感情绪问题
第I节 情感情绪问题研究在音乐美学研究中的地位与作用
第二节 音乐心理学中的情感情绪问题
第三节 音乐审美中的情感情绪问题
第五章 音乐创作、表演、传播三度创作中的立美、审美活动
第I节 音乐创作
第二节 音乐表演
第三节 音乐传播中的三度创作
第六章 音乐美的鉴赏
第I节 音乐的体裁与审美
第二节 音乐审美的特征
第三节 音乐鉴赏中的行为、方式与接受
第七章 音乐的存在与人的存在——音乐美的价值
第I节 美于价值
第二节 音乐美的价值
第三节 音乐审美教育
后记
主要参考书目
这是我国第I部全面而又系统地阐述音乐美学基础理论的教程性专著。全书分为两大部分:第I、二章构成的“音乐美学思想史”,分别介绍了中、西方音乐审美意识的历史发展轨迹;第三、四、五、六、七章则分别对音乐的“存在方式”、音乐审美中的情感情绪问题、音乐创作、表演、传播审美活动的规律,音乐美的鉴赏以及音乐美的价值问题作了详尽而细微的研究分析。全书结构恢宏,立论严谨,显露出作者之“大家风范”;思路清楚,观念新颖,分析透彻,例证精详,使人开卷有益而步入对美感的渐悟、顿悟。
我必须承认,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是渐进式的,初次翻阅时可能会觉得信息密度有点大,但只要坚持下去,你会发现它像一个巨大的知识矩阵,越往后读,原先零散的知识点就越能串联起来。尤其是书中关于“音乐的认知心理学”这一块的探讨,极大地满足了我对“为什么我们会喜欢这段音乐”的好奇心。作者似乎对听众的生理反应和文化习得有着深入的研究,比如解释了人类大脑如何处理旋律中的不和谐音,以及为何某些节奏型会引发身体的共鸣。这让我对那些只停留在技术层面分析的乐理书产生了审美疲劳。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成功地将科学的严谨性与艺术的魅力熔于一炉,不再将理论学习视为一种苦役,而更像是一场探寻人类心灵奥秘的智力冒险。读完后,我去看任何一场音乐会或听任何一张专辑,脑海中都会自动浮现出更深层次的结构分析和情感解读,极大地丰富了我的审美体验。
评分对于一个自学的音乐爱好者而言,市面上很多乐理书籍要么是面向古典音乐学院的硬核考试导向,充斥着大量需要死记硬背的术语表格;要么就是过于口语化,深度不够,读完后依然感觉抓不住重点。这本《音乐美学通论》在难度把握上达到了一个令人赞叹的平衡点。它的文字驾驭能力非常高,即便是像“复调织体”这种复杂的概念,作者也能用非常清晰、逻辑流畅的句子来阐释其内在联系,丝毫没有故作高深的晦涩感。我特别欣赏它在介绍和声学发展脉络时所展现的清晰的时间线索。它不像很多教材那样把不同的时代风格孤立地讲解,而是清晰地勾勒出从巴赫时代的严谨对位,到印象派和声的色彩探索,再到二十世纪无调性音乐的颠覆性变革,每一步发展都是对前一步局限性的回应或突破。这种宏观的历史视角,极大地拓宽了我对“什么是好的音乐”的认知边界。它让我意识到,音乐的演进并非随机的,而是遵循着深刻的内在逻辑和人类感知需求的变化而前进。
评分这本《音乐美学通论》绝对是音乐理论学习者的一剂猛药,我之前在几本经典的乐理教材里摸爬滚打,总觉得那些音程、和弦的推演过程像是在解数学题,枯燥得让人昏昏欲睡。但这本书的切入点完全不一样,它仿佛是一座桥梁,直接将那些冰冷的规则与音乐背后那股鲜活的情感力量连接起来。举个例子,书中探讨“调式色彩”的部分,它不是简单地罗列大调和小调的音高关系,而是深入剖析了不同调式在人类情感谱系中占据的位置。比如,那个听起来总带着一丝神秘和哀愁的弗里吉亚调式,作者没有停留在“半音阶排列”的表象,而是追溯了它在中世纪宗教音乐中的地位,以及它如何潜移默化地影响了后世特定文化语境下的音乐表达。这种将音乐理论置于历史、文化和心理学背景下的叙述方式,让人豁然开朗。每次读到关于“音乐的张力与解决”的章节,我都能更深刻地理解为什么某些旋律片段能让你屏息凝神,而另一些却平淡无奇。这本书真正教会我的,是“听”,是用一种带有审视和分析的耳朵去聆听,而不是仅仅被动接受旋律的流动。对于那些想从“会弹琴”跨越到“理解音乐”的严肃学习者来说,这本书提供的思维工具是无价的。
评分对于那些正在准备深化学术研究的音乐系学生来说,这本书的参考价值简直是立竿见影的。它不像一般的入门教材那样只满足于“是什么”的层面,而是深入到“为什么是这样”和“它可能带来什么影响”的哲学思辨。书中引用的文献和案例之丰富,也体现了作者深厚的学术功底。我尤其欣赏它对音乐批评和美学流派的梳理,从康德到尼采,再到当代现象学的美学观点,作者都进行了精准而恰当的引用,用以支撑其自身的理论体系构建。这种多学科的交叉融合,使得这本书的论述极具说服力和厚度。我个人曾用书中关于“音乐时间性”的章节作为我研究论文的理论基础,它提供了一个非常稳固和辩证的分析框架。它不是给你现成的答案,而是给你一套可以用于解构任何音乐作品的强大工具箱,鼓励读者形成自己独立而深刻的音乐判断力,这是任何一本单纯的技能导向型教材都无法比拟的优越性。
评分我是一个偏向于实践操作的音乐工作者,过去对那些过于形而上的美学探讨总有点敬而远之,觉得那玩意儿离舞台上的实际编曲和演奏总隔着一层纱。然而,拿到这本理论教材时,我抱着试试看的心态翻阅,结果发现它的“通论”做得极其接地气。书中对曲式结构,特别是奏鸣曲式和赋格的分析,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精准拆解。它不仅仅告诉你“呈示部、发展部、再现部”的传统定义,而是结合大量的经典案例,用近乎工程学的严谨态度,展示了作曲家是如何在既定的框架内实现形式与内容的完美统一。例如,当讲解贝多芬晚期作品中的主题发展时,作者似乎直接把我带进了作曲家的工作室,清晰地展示了动机是如何被分解、变形、再重组,以服务于宏大的情感叙事。这种深度分析,对于我个人在进行音乐创作时,提供了一个极佳的范式参考。很多时候,灵感枯竭并非因为缺乏好的音符组合,而是因为结构思维的匮乏。这本书恰恰填补了这一块的空白,让抽象的理论知识迅速转化为可操作的创作蓝图。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