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論:音樂美學理論新構
第I章 中國音樂審美意識的曆史與發展
第I節 氏族社會時期的音樂審美意識
一 原始擬音工具與音樂審美聽覺感知力的開發
二 遠古骨笛音列結構的形式
三 三度音程審美聽覺尺度的萌生
四 魚型塤的四聲音階結構及形式美感
第二節 上古三代的音樂審美意識
一 夏、商西周三代樂舞中的審美意識
二 周代雅樂的審美意識
第三節 先秦時期的音樂觀及其審美意識
一 “和”“同”之辯中的音樂審美觀
二 師曠的音樂審美觀
三 季劄的音樂評論及其審美觀
四 醫和、子大叔的音樂審美觀
五 單穆公、伶州鳩的音樂審美觀
六 孔子的音樂美學思想
七 老子的音樂美學思想
八 墨子的音樂思想
九 孟子的音樂美學思想
十 莊子的音樂美學思想
十一 荀子的音樂美學思想
十二 《呂氏春鞦》的音樂美學思想
第四節 漢代的音樂審美意識
一 《淮南子》的音樂美學思想
二 《樂記》的音樂美學思想
第五節 魏晉至唐的音樂審美意識
一 《聲無哀樂論》的音樂美學思想
二 魏晉至唐的音樂審美意識蔬略
第六節 宋、明、清的音樂審美意識
一 宋明音樂審美意識述略
二 《溪山琴況》的琴樂美學思想
三 清代音樂審美意識述略
第二章 西方音樂審美意識的曆史與發展
第I節 古希臘時期的音樂審美意識
一 與音樂存在方式有關的“音樂”觀念
二 古希臘神話中反映的音樂審美意識
三 音樂美的本質在於數的和諧與感情的淨化
四 對和諧音樂的感性把握
五 音樂理念的美與心靈的美
六 音樂的“模仿”與“淨化”
第二節 中世紀神學觀念影響下的音樂思想
一 “來自神明的理式”的觀念化的音樂美
二 諧和美存在的“數”論基礎
三 音樂感性存在的認識與教義的衝突
第三節 文藝復興時期人本主義思潮中的音樂審美意識
一 根據聽覺感性確立的分類方式
二 對音樂的快樂與和諧的追求
三 對情感錶現的追求與音樂錶現方式的變化
第四節 17世紀理性精神影響下的音樂審美意識
一 感性的和諧與心智的和諧
二 以心理判斷為轉移的音樂審美認知態度
三 音樂理論研究與創作中的理性精神
四 音樂審美中直覺與理性的共在
第五節 18世紀啓濛時代的音樂審美意識
一 音樂的模仿
二 音樂的情感錶現
三 對音樂與詩關係的認識
四 審美趣味的培養與理論認識
第六節 18世紀末至19世紀初的音樂審美意識
一 音樂的錶現與精神性內涵
二 音樂錶現的非“音畫”性與非語義性
三 音樂構成的美學原則與風格
四 音樂的時代性與民族性
五 黑格爾的音樂美學思想
六 赫爾巴特與漢斯立剋的音樂美學思想
第三章 音樂存在方式的美學研究
第I節 音樂的存在方式
第二節 音樂存在的聽覺和感知基礎
第四章 音樂美學理論研究中的情感情緒問題
第I節 情感情緒問題研究在音樂美學研究中的地位與作用
第二節 音樂心理學中的情感情緒問題
第三節 音樂審美中的情感情緒問題
第五章 音樂創作、錶演、傳播三度創作中的立美、審美活動
第I節 音樂創作
第二節 音樂錶演
第三節 音樂傳播中的三度創作
第六章 音樂美的鑒賞
第I節 音樂的體裁與審美
第二節 音樂審美的特徵
第三節 音樂鑒賞中的行為、方式與接受
第七章 音樂的存在與人的存在——音樂美的價值
第I節 美於價值
第二節 音樂美的價值
第三節 音樂審美教育
後記
主要參考書目
這是我國第I部全麵而又係統地闡述音樂美學基礎理論的教程性專著。全書分為兩大部分:第I、二章構成的“音樂美學思想史”,分彆介紹瞭中、西方音樂審美意識的曆史發展軌跡;第三、四、五、六、七章則分彆對音樂的“存在方式”、音樂審美中的情感情緒問題、音樂創作、錶演、傳播審美活動的規律,音樂美的鑒賞以及音樂美的價值問題作瞭詳盡而細微的研究分析。全書結構恢宏,立論嚴謹,顯露齣作者之“大傢風範”;思路清楚,觀念新穎,分析透徹,例證精詳,使人開捲有益而步入對美感的漸悟、頓悟。
這本《音樂美學通論》絕對是音樂理論學習者的一劑猛藥,我之前在幾本經典的樂理教材裏摸爬滾打,總覺得那些音程、和弦的推演過程像是在解數學題,枯燥得讓人昏昏欲睡。但這本書的切入點完全不一樣,它仿佛是一座橋梁,直接將那些冰冷的規則與音樂背後那股鮮活的情感力量連接起來。舉個例子,書中探討“調式色彩”的部分,它不是簡單地羅列大調和小調的音高關係,而是深入剖析瞭不同調式在人類情感譜係中占據的位置。比如,那個聽起來總帶著一絲神秘和哀愁的弗裏吉亞調式,作者沒有停留在“半音階排列”的錶象,而是追溯瞭它在中世紀宗教音樂中的地位,以及它如何潛移默化地影響瞭後世特定文化語境下的音樂錶達。這種將音樂理論置於曆史、文化和心理學背景下的敘述方式,讓人豁然開朗。每次讀到關於“音樂的張力與解決”的章節,我都能更深刻地理解為什麼某些鏇律片段能讓你屏息凝神,而另一些卻平淡無奇。這本書真正教會我的,是“聽”,是用一種帶有審視和分析的耳朵去聆聽,而不是僅僅被動接受鏇律的流動。對於那些想從“會彈琴”跨越到“理解音樂”的嚴肅學習者來說,這本書提供的思維工具是無價的。
評分對於那些正在準備深化學術研究的音樂係學生來說,這本書的參考價值簡直是立竿見影的。它不像一般的入門教材那樣隻滿足於“是什麼”的層麵,而是深入到“為什麼是這樣”和“它可能帶來什麼影響”的哲學思辨。書中引用的文獻和案例之豐富,也體現瞭作者深厚的學術功底。我尤其欣賞它對音樂批評和美學流派的梳理,從康德到尼采,再到當代現象學的美學觀點,作者都進行瞭精準而恰當的引用,用以支撐其自身的理論體係構建。這種多學科的交叉融閤,使得這本書的論述極具說服力和厚度。我個人曾用書中關於“音樂時間性”的章節作為我研究論文的理論基礎,它提供瞭一個非常穩固和辯證的分析框架。它不是給你現成的答案,而是給你一套可以用於解構任何音樂作品的強大工具箱,鼓勵讀者形成自己獨立而深刻的音樂判斷力,這是任何一本單純的技能導嚮型教材都無法比擬的優越性。
評分對於一個自學的音樂愛好者而言,市麵上很多樂理書籍要麼是麵嚮古典音樂學院的硬核考試導嚮,充斥著大量需要死記硬背的術語錶格;要麼就是過於口語化,深度不夠,讀完後依然感覺抓不住重點。這本《音樂美學通論》在難度把握上達到瞭一個令人贊嘆的平衡點。它的文字駕馭能力非常高,即便是像“復調織體”這種復雜的概念,作者也能用非常清晰、邏輯流暢的句子來闡釋其內在聯係,絲毫沒有故作高深的晦澀感。我特彆欣賞它在介紹和聲學發展脈絡時所展現的清晰的時間綫索。它不像很多教材那樣把不同的時代風格孤立地講解,而是清晰地勾勒齣從巴赫時代的嚴謹對位,到印象派和聲的色彩探索,再到二十世紀無調性音樂的顛覆性變革,每一步發展都是對前一步局限性的迴應或突破。這種宏觀的曆史視角,極大地拓寬瞭我對“什麼是好的音樂”的認知邊界。它讓我意識到,音樂的演進並非隨機的,而是遵循著深刻的內在邏輯和人類感知需求的變化而前進。
評分我是一個偏嚮於實踐操作的音樂工作者,過去對那些過於形而上的美學探討總有點敬而遠之,覺得那玩意兒離舞颱上的實際編麯和演奏總隔著一層紗。然而,拿到這本理論教材時,我抱著試試看的心態翻閱,結果發現它的“通論”做得極其接地氣。書中對麯式結構,特彆是奏鳴麯式和賦格的分析,簡直是教科書級彆的精準拆解。它不僅僅告訴你“呈示部、發展部、再現部”的傳統定義,而是結閤大量的經典案例,用近乎工程學的嚴謹態度,展示瞭作麯傢是如何在既定的框架內實現形式與內容的完美統一。例如,當講解貝多芬晚期作品中的主題發展時,作者似乎直接把我帶進瞭作麯傢的工作室,清晰地展示瞭動機是如何被分解、變形、再重組,以服務於宏大的情感敘事。這種深度分析,對於我個人在進行音樂創作時,提供瞭一個極佳的範式參考。很多時候,靈感枯竭並非因為缺乏好的音符組閤,而是因為結構思維的匱乏。這本書恰恰填補瞭這一塊的空白,讓抽象的理論知識迅速轉化為可操作的創作藍圖。
評分我必須承認,這本書的閱讀體驗是漸進式的,初次翻閱時可能會覺得信息密度有點大,但隻要堅持下去,你會發現它像一個巨大的知識矩陣,越往後讀,原先零散的知識點就越能串聯起來。尤其是書中關於“音樂的認知心理學”這一塊的探討,極大地滿足瞭我對“為什麼我們會喜歡這段音樂”的好奇心。作者似乎對聽眾的生理反應和文化習得有著深入的研究,比如解釋瞭人類大腦如何處理鏇律中的不和諧音,以及為何某些節奏型會引發身體的共鳴。這讓我對那些隻停留在技術層麵分析的樂理書産生瞭審美疲勞。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成功地將科學的嚴謹性與藝術的魅力熔於一爐,不再將理論學習視為一種苦役,而更像是一場探尋人類心靈奧秘的智力冒險。讀完後,我去看任何一場音樂會或聽任何一張專輯,腦海中都會自動浮現齣更深層次的結構分析和情感解讀,極大地豐富瞭我的審美體驗。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