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目录
编辑方法和资料来源
原始资料缩写表
前言
编者按
I:以海顿之名而作的小步舞曲
II:前奏曲
III:鲍罗丁的风格
IV:埃马纽埃尔·夏布里埃的风格
评注
内容推荐
拉威尔·莫里斯 (Maurice Ravel,1875-1937),知名的法国作曲家,印象派作曲家的杰出代表之一。七岁开始学钢琴,十四岁入巴黎音乐院。早期印象派音乐热衷于明暗对比、光明与阴影中神秘的游戏,而自我陶醉在冗长的印象中;而拉威尔作为印象派音乐家则大大发展了印象派音乐的表现力,他喜爱喷射出五彩缤纷,光彩夺目的人造烟火,喜爱富于诗意的洪亮的声响。他既是乐曲形式的大师,又赋予音乐丰富的色彩,另外他严守维也纳古典乐派的戒律,而以的手法运用这些传统戒律来形成自己独特的音乐语言和作品形式。对于音乐的描述性,他主张不注重事物的外部,而是关注事物的本质和浓郁的色彩,并认为真正的诗不能是长篇大论,而是在于真正的感情。他的代表作品有歌剧《达芙妮与克罗埃》,芭蕾舞剧《鹅妈妈》,小提琴曲《茨冈》和管弦乐曲《波莱罗舞曲》。另外,他将穆索尔斯基的钢琴独奏曲《图画展览会》改编为同名管弦乐组曲,使得此曲广为流传。
作为一个业余进阶的钢琴爱好者,我经常在寻找那种既能提升演奏技巧,又不至于让我陷入死记硬背的教材。这本《拉威尔钢琴作品集》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出色。它的排版清晰流畅,五线谱的字号适中,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眼睛疲劳。更让我惊喜的是,教材里附带的音频资源(如果能有的话,我就更满意了,不过光看谱面也感觉到了那种律动感)似乎能引导出一种非常“干净”的音色。我在练习某几段需要极快琶音的部分时,发现教材对呼吸点的处理非常到位,它不是简单地标出连奏记号,而是通过分句和重音的暗示,让我自然地找到那种水银泻地般的流畅感。这种对“触键”和“重量”的精妙引导,是很多传统教材所缺乏的。它教会你如何用最省力的方式,弹出最富于色彩的声音,这是技术与艺术完美结合的体现。
评分我对钢琴教材的评价通常很苛刻,因为很多出版物在校对和印刷质量上存在疏漏,影响阅读体验。然而,这本《拉威尔钢琴作品集》的出版质量令人赞叹。纸张的厚度拿捏得恰到好处,既能承受反复翻阅,又不会显得过于笨重。更重要的是,乐谱的印刷精度极高,连拉威尔那些极其细微的延音踏板指示和非常规指法标记,都清晰可辨,这对于演奏精度要求极高的作品来说是至关重要的。我特别欣赏它在一些复杂和弦下方标注的“和声分析提示”,这些提示非常精炼,像是专业演奏家在私人笔记里留下的“秘密武器”,一下子点亮了那些原本模糊不清的和声进行。它不仅仅是教你“怎么弹”,更在告诉你“为什么要这样弹”,这种深层次的教学,才是真正能将学习者带入大师境界的钥匙。
评分这本书给我最深切的感受是,它成功地将拉威尔那份标志性的“精致的疏离感”融入了教学体系中。听众很容易被拉威尔的炫技部分所吸引,但真正难的是抓住那种冰雪般透明、却又蕴含着复杂情感的内心世界。这本作品集在处理快板乐章时,没有一味强调速度,而是通过对节奏精准度的强调,反而凸显出那种德彪西式的朦胧美感和拉威尔特有的“机械精确性”。我感觉自己仿佛在参与一场精密的制表工作,每一个音符都需要被放在它完美的位置上,不多不少。而且,教材在选择练习曲目时,似乎有意避开了那些已经被过度演绎的“热门”片段,转而推荐了一些更能锻炼乐句连贯性和踏板控制能力的练习,这对于打磨一个扎实的演奏基础,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它迫使我放下那些习惯性的演奏套路,用一种全新的、更贴近原作精神的方式去重新理解和演绎拉威尔的钢琴语汇。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的让人眼前一亮,那种复古的米白色封皮,配上烫金的字体,拿在手里就有一种沉甸甸的艺术感。我一开始还担心内容会不会像很多教材一样枯燥乏味,但翻开目录才发现,里面的曲目编排逻辑性很强,从基础的指法练习到高级的和声处理,循序渐进,让人感觉每一步都有明确的指向性。尤其是选曲方面,看得出编者下了不少功夫,不仅有拉威尔的代表作,还穿插了一些相对冷门的练习曲,对于想要全面了解这位作曲家风格的钢琴学习者来说,简直是宝库。书中的讲解部分,虽然没有大段的文字叙述,但通过精妙的指法提示和力度标记,把拉威尔那种特有的色彩感和颗粒感表达得淋漓尽致。我最近在攻克《镜子》里的一首曲子,这本书给出的指法建议就非常巧妙,一下子解决了困扰我很久的技术难点。这绝不是一本普通的教材,更像是一本精心策划的音乐会曲目单,充满了探索的乐趣。
评分说实话,我买这本书主要是冲着“海顿之名”这个副标题来的,我对拉威尔如何致敬古典主义大师的这种跨越时空的对话非常感兴趣。然而,当我真正投入练习后,发现这本书的价值远不止于此。它不仅仅是一本技巧的堆砌,更像是一部微型的音乐美学导论。每首曲目旁边都有简短却深刻的背景介绍,解释了拉威尔创作时的心境和模仿海顿的特定手法。比如,书中对某一首小步舞曲中如何运用“古典式的节制”来处理浪漫主义的和声进行了细致的批注,这对于提高演奏者的音乐理解力至关重要。我以前弹奏这些作品时,总觉得少了那么一丝清澈和结构感,现在明白了,那是因为我没有抓住作曲家在模仿与创新之间的微妙平衡。这本书成功地搭建了一座连接十九世纪末与十八世纪的桥梁,让学习者不再是机械地敲击琴键,而是真正地“对话”历史。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