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名歌二胡曲集教材 正版二胡教程 二胡曲谱 上海音乐出版社书

中外名歌二胡曲集教材 正版二胡教程 二胡曲谱 上海音乐出版社书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张敬文 编
图书标签:
  • 二胡
  • 教材
  • 曲谱
  • 上海音乐出版社
  • 中外名歌
  • 二胡教程
  • 民族乐器
  • 乐谱
  • 初学
  • 经典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海源阁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上海音乐出版社
ISBN:9787807512653
商品编码:29867508233
丛书名: 中外名歌二胡曲集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0-09-01

具体描述

 

  目录 前言
一、D调及转调乐曲
1. 小燕子
2. 好大一棵树
3. 跟着感觉走
4. 雾里看花
5. 大哥你好吗?
6. 劳动光荣
7. 雪绒花
8. 年复一年
9. 天涯歌女
10. 女儿歌
11. 妹妹找哥泪花流
12. 情爱几多哀
13. 快乐的玛依拉
14. 月亮河
15. 夏日胜境
16. 怀念战友
17. 那就是我
二、G调及转调乐曲
18. 少年壮志不言愁
19. 小红帽
20. 铃儿响叮当
21. 大中国
22. 世上只有妈妈好
23. 爱是一条河
24. 潇洒走一回
25. 小城故事
26. 嘎达梅林
27. 我们的明天比蜜甜
28. 故乡的云
29. 绣荷包
30. 烛光里的妈妈
31. 母河
32. 美丽的草原我的家
33. 明明白白我的心
34. 龙的传人
35. 夕阳红
36. 友谊地久天长
37. 神的传说
三、F调及转调乐曲
38. 垄上行
39. 真情不求偿还
40. 酒干倘卖无
41. 吸引
42. 好日子
43. 九百九十九朵玫瑰
44. 草原之夜
45. 长城长
46. 戏里戏外都是乐
47. 多情的玫瑰
48. 红颜追梦
四、C调及转调乐曲
49. 千年等一回
50. 洞庭鱼米乡
……
五、bB调及转调乐曲
六、A调及转调乐曲

 

 

  内容推荐 用音色柔美、表现力丰富、善于抒发内心情感的二胡来演奏旋律优美动听、脍炙人口的中、外经典歌曲和影视歌曲,是广大二胡爱好者美好的愿望和追求。基于这个需求,应上海音乐出版社之约,我编写了本曲集。所收的72首二胡曲,是笔者根椐二胡的特性,从浩瀚的中、外歌曲中精心筛选的。其中,既有数量的传统歌曲,又有大量大家熟悉喜爱的新的歌曲,并按照广大二胡爱好者在演奏上的实际承受能力改编而成,是更加适合用二胡演奏的独奏、重奏曲集。
笔者在这些乐曲中不仅大量运用了二胡的常用演奏技法,而且还设计运用了多项二胡新的演奏技法,如在乐曲《山不转水转》中,运用了左手拇指与无名指轮番拔弦的技巧;在《草原之夜》和《边疆处处赛江南》中,运用了左手拇指和中指轮番拨弦与右手弓击琴筒相配合的技巧;在《吐鲁番的葡萄熟了》、《丰收的喜悦》中,运用了左手拇指拔弦与右手击琴皮相配合的技巧;还在《那就是我》中运用了弱音器等,从而丰富了二胡的演奏技法和表现手段。但它们在难度上仍然适中,并且每个部分都按由浅入深、先易后难的顺序编排曲目,适合不同年龄和不同程度的广大二胡爱好者学习。
笔者曾将本曲集中的部分乐曲在青少年学生、中年和上海老年大学二胡学习班的教学中进行试奏,由于旋律优美动听,难度适当,能使他们在学习、工作之余拿起二胡自娱自乐,或在退休之后用二胡伴随夕阳以寄托情怀,因而深深地吸引了他们。多年的教学实践证明,学生不仅非常喜爱这类短小易记的二胡曲,而且体会到应坚持运用笔者在2005年6月编著出版的《FIS新概念二胡快速入门》教材中创建的“新概念二胡基础演奏法”进行练习,可以将乐曲演奏得更加动听,从而在更大程度上提高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练琴积极性,并获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作者简介 张敬文,上海音乐家协会二胡专业委员会理事,我国社会艺术水平二胡专业考官、评委,原中国人民***总政歌舞团二胡演奏家。从部队退休后,继续从事二胡教学工作,著有《FIS新概念二胡快速入门》教材,该教材以生理机能与力学原理之尽可能有机统一(即功能Function+形态Image

 


弦音流转:中国传统音乐精品赏析与实践指南 本书旨在带领读者深入探索中国传统音乐的广袤天地,聚焦于那些跨越时代、享誉海内外的经典作品,并提供一套系统化、可操作的实践指导,以期提升学习者对中国音乐文化精髓的理解与演奏技能。 本书的编写立足于对中国音乐史料的深入挖掘和对当代音乐教学实践的深刻洞察,内容涵盖了从古代雅乐的典范到近现代民族音乐的精品选段,力求为音乐爱好者、专业学生以及二胡演奏者提供一份全面且富有启发性的学习资料。 第一章:华夏乐韵溯源——中国传统音乐的恢弘画卷 本章追溯中国传统音乐的源流,勾勒出其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演变脉络。我们将探讨先秦时期的乐律基础,如“八音”的构建及其在礼乐制度中的核心地位。重点分析唐宋时期燕乐的繁盛及其对后世器乐的影响,特别是琵琶、古琴等主要乐器的初步发展形态。 随后,我们将转向明清时期的文人音乐与民间音乐的交融,介绍“减字谱”等记谱法的历史意义,并细致解析江南丝竹、广东音乐等地方乐种的形成背景与主要特征。这一章的目的是为读者建立一个坚实的文化基石,理解后文所介绍的曲目是如何在特定的历史与地域环境中孕育而生的。 第二章:乐器之魂——中国主要民族乐器的发展与技法精要 本章专注于中国主要的传统器乐,尤其是那些在合奏与独奏中占据核心地位的乐器。我们将详细介绍古琴的“七弦”形制及其独特的指法系统,如“绰、注、勾、剔”等,并讨论其在文人修身养性中的独特作用。 对于拉弦乐器,本章将详述筝、提琴(如京胡、板胡)的结构特点及其音色魅力。重点将放在弓弦技术的发展,从早期弓法到更精细的揉弦、滑音技巧的成熟过程。此外,对于吹管乐器如笛、箫,我们将剖析其在气韵控制上的差异,以及如何运用“打音”、“花舌”等特殊技法来模仿自然声响或表达复杂情感。 本章的实践性体现在对不同乐器发音原理的透彻分析上,使读者能够理解音色变化背后的物理基础和演奏技巧的逻辑联系。 第三章:经典回响——跨越世纪的代表性曲目赏析 本章是全书的核心内容之一,精选了数十部在中国音乐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经典作品进行深度剖析。 A. 独奏名篇的深度解读: 我们将选取如《平沙落雁》、《梅花三弄》、《十面埋伏》、《渔舟唱晚》等代表性独奏曲目。对于每一首曲目,我们不仅提供其创作背景、历史演变,更侧重于音乐主题的结构分析。例如,《十面埋伏》如何通过层层递进的强弱对比、快速的十六分音符跑动以及特定的揉弦技巧,成功塑造出金戈铁马的宏大战争场面。对于《渔舟唱晚》,则着重分析其对“工板”节奏的灵活运用,以及如何通过旋律的上下起伏,描绘出夕阳下渔船归航的恬静与喜悦。 B. 地方乐种的精粹展示: 本节将介绍具有强烈地域色彩的套曲或组曲。例如,对江南丝竹的代表作《春江花月夜》的结构进行拆解,探讨其如诗如画的意境是如何通过合奏的精妙配合、特别是对“润腔”手法的运用来实现的。对于广东汉乐的代表作,我们将分析其独特的“过枝”技法和乐器的镶边配合,展示岭南音乐的细腻与华丽。 第四章:合奏艺术的精妙构筑——民族管弦乐队的组织与配器法 本章探讨中国民族管弦乐合奏的理论与实践。不同于西方管弦乐的声部划分,中国民乐合奏的配器更强调“声部线条”与“色彩搭配”。 我们将详细介绍民族管弦乐队的四大组别:吹管组、拉弦组、弹拨组和打击乐组。每一组乐器在合奏中扮演的角色、其音域特点以及如何与其他声部进行有效的“对位”和“烘托”。例如,在表现抒情段落时,如何用低音提琴(如革胡或低音二胡)提供稳定的基础,同时让高音区的弹拨乐器(如中阮)进行细致的旋律点缀。 本章还将介绍民族管弦乐配器的核心理念——“音色美学”。通过对不同乐器音色的主观感受与客观分析,指导学习者理解配器师如何通过巧妙的组合,创造出具有中国特色的和声效果与织体层次。 第五章:现代发展与未来视野——民族音乐的当代转化 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国传统音乐也在不断吸收新的元素,焕发新的生命力。本章关注20世纪以来民族音乐的创新实践。 我们将分析一批重要的“新民乐”作品,探讨作曲家们如何将西方和声学、对位法融入到民族音乐的骨架之中,既保持了民族旋律的辨识度,又拓展了音乐的表现力。讨论的重点包括:如何运用民族乐器演奏复杂的现代和声结构,以及如何将传统技法(如模仿戏曲唱腔的“板腔体”结构)与现代音乐形式(如奏鸣曲式)相结合。 此外,本章也会涉及民族音乐在影视配乐、舞台剧以及跨文化合作中的应用案例,展望中国传统音乐在世界音乐舞台上的发展前景。 --- 本书特色总结: 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 每一个理论章节后都附有相应的实践导向性分析,引导读者将理论知识转化为演奏技巧。 注重文化底蕴: 深入挖掘每首经典作品背后的历史、哲学与地域文化内涵,超越纯粹的技术层面。 视野开阔: 涵盖了从古典雅乐到现代创新的全景式梳理,帮助学习者构建完整的中国音乐知识体系。 本书是所有热爱中国音乐艺术,渴望深入了解其内在逻辑与外在美学的学习者不可或缺的参考读物。它不仅是一本知识的宝库,更是一张通往中国传统艺术精神殿堂的邀请函。

用户评价

评分

评价五: 购买这本书的初衷是希望得到一些高质量的、经过严格筛选的“名歌”二胡谱,希望能从中学习到专业演奏家处理旋律的独到之处。然而,我发现很多曲目的情感处理指示非常含糊。例如,在一些抒情段落,谱子上只标注了“慢速,柔和”,这对于需要精确表达悲欢离合的二胡来说,无疑是不够的。我期待的是那种能告诉我是应该用“如泣如诉”的滑音,还是用“如断似连”的揉弦来表现特定情感的专业指引。此外,对于一些外国旋律的移调处理也显得有些随意,没有充分考虑到二胡的五度定弦在处理某些调性时的局限性,导致在演奏时,某些高音区不得不采取一些不自然的指法,影响了整体的流畅度。总而言之,这本书更像是初级到中级学习者的一份泛泛的曲目参考,而非能深入指导演奏技巧和情感表达的权威教材。

评分

评价二: 作为一名业余二胡爱好者,我一直在寻找能够有效提升技巧和拓宽曲目视野的教材。我对这本书的期望值本来是很高的,毕竟“正版教程”这几个字听起来就让人觉得专业。然而,实际阅读下来,发现教材部分的理论深度严重不足。它花了大量的篇幅去介绍基础的持弓和换把,这些内容在任何一本入门级的教材里都能找到,而且通常讲解得更加系统。更让人不解的是,部分曲谱的记谱方式也存在一些模糊之处,比如在一些快速的装饰音或者揉弦的力度要求上,谱子上仅仅是用非常简单的符号带过,完全没有给出演奏者必要的提示和指导。这导致我 приходится 频繁地去对照网络上的演奏视频,或者请教我的老师,才能真正理解谱子背后的音乐意图。如果一本教材不能在不依赖其他资源的情况下独立完成教学任务,那么它的价值就会大打折扣。我更倾向于那些能够提供详细演奏批注和历史背景介绍的曲集,这才是真正的“教程”应该具备的素养。

评分

评价一: 这本号称“名歌”的曲集,说实话,拿到手的时候我心里是有点犯嘀咕的。我本是想找一些真正能打动人心的、在民间流传已久或者在专业领域有很高地位的经典曲目,结果翻开目录,里面收录的不少曲目,怎么说呢,感觉像是为了凑数而选的。比如其中有一首所谓的“经典外国民歌改编”,它的旋律改编得非常生硬,完全没有体现出二胡的韵味和二胡演奏家们通常会有的那种细腻的处理。更别提教材部分了,讲解的功法和指法,对于一个有一定基础的学习者来说,显得过于浅显,像是给刚拿弓的初学者准备的,但即便是初学者,可能也会觉得这种机械式的讲解缺乏灵活性和启发性。上海音乐出版社的招牌在业界还是有分量的,所以才买了它,但这次的体验真的有点让人失望,感觉更像是一本拼凑起来的练习册,而不是一本精心打磨的“名家名曲精选”。我期待的是那种能让人听一遍就忘不掉的、能展现二胡宽广音域和表现力的作品,而不是这些平淡无奇的“中外”混合物。

评分

评价四: 我对这本书的装帧和纸张质量还是比较满意的,上海音乐出版社的出品,在物理层面上确实是有保障的,纸张厚实,不易洇墨,排版也比较清晰,这对于长时间的阅读和练习来说是个加分项。但是,如果忽略掉这些外在的因素,纯粹从音乐内容和教学体系来看,这本书的结构性很弱。它更像是一本“曲目集锦”而非“系统教程”。比如,它没有清晰地划分出不同阶段的学习目标,也没有将技巧的提升和曲目的难度进行有效的关联。你可能今天拉一首号称是“中级”的曲子,明天又去拉一首听起来难度更低的作品,这种跳跃性让学习者很难形成一个连贯的知识和技能体系。一个真正好的教程,应该能够引导学习者循序渐进,每学完一个单元,都能明确知道自己掌握了哪些新的技巧和表现力。这本书在这方面,实在做得不够用心。

评分

评价三: 这份曲集在选曲的“广度”上倒是做到了,横跨了不同的地域和风格,但这种“广”却显得非常肤浅和零散。很多外国曲目的改编,明显是为了迎合“中外”这个噱头而进行的生硬嫁接。比如有一首改编自某欧洲古典乐派的片段,原本应该是宏大叙事和管弦乐的铺陈,在二胡上演奏出来,感觉就像是一个人拿着一把小提琴在独白,力度和色彩的转换完全跟不上原曲的精髓。相比之下,收录的几首传统中国民间乐曲,处理得也只是中规中矩,没有展现出任何令人耳目一新的编配思路或者高难度的技巧挑战。我个人更喜欢那些经过名家深度再创作的曲目,它们往往能将传统乐器推向一个新的艺术高度。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是,它更像是一份面向大众市场的“试水”产品,目标受众似乎是那些对二胡只有模糊兴趣、不追求深度钻研的群体,对于真正想深入学习和提高演奏水平的人来说,价值有限。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