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YI章 杨澄甫先师重要论述
太极拳之练习谈
太极拳说十要
论太极推手
第二章 杨氏太极拳动作图解、用法及歌诀
一、杨氏太极拳拳式名称顺序
二、关于图解的说明
三、杨氏太极拳动作图解及用法说明
第三章 杨氏太极推手
一、定步推手
二、活步推手
三、大搌
第四章 太极拳问答100条
一、太极拳基本知识
二、练拳须知
三、身法要领
四、内功要领
五、太极推手基本知识
六、保健漫谈
第五章 杨氏太极拳源流轶事
一、宋代以前的太极拳
二、张三丰与太极拳
三、近代太极拳的先驱王宗岳
四、关于唐豪、顾留馨的“考证”
五、《陈氏家谱》“旁注”之谜
六、杨禄禅三下陈家沟
七、太极拳在永年的传播
八、杨禄禅创天下,杨班侯打天下
九、杨氏太极拳的定型者杨澄甫
十、杨氏族中的现代传人
第六章 太极拳经原貌考证
一、近代流传的几种太极拳经
二、乾隆抄本是迄今ZUI完整的拳经资料
三、太极拳经的原貌及作者
四、《打手要言》是武禹襄根据《杨》本拳论抄录整理而来
五、太极拳源流与太极拳经的关系
第七章 太极拳经拳论汇集
一、太极拳经(武当张三丰著山右王宗岳解)
二、十三势歌(作者待考)
三、十三势行功心解(王宗岳著)
四、打手歌(王宗岳修订)
五、二十字诀(作者待考)
六、阴符枪总诀(王宗岳著)
七、太极拳九要诀(杨班侯传)
八、太极拳法歌解(杨澄甫传)
九、太极拳真义
十、八字歌
十一、心会论
十二、周身大用论
十三、十六关要论
十四、功用歌
十五、用功五志
十六、四性归原歌
十七、内家拳五字心法
十八、四字密诀(武禹襄)
十九、撒放密诀(李亦畲修订)
二十、五字诀(李亦畲
杨氏太极拳,经三代研习而定型,今已遍及世界。然而由于杨氏早期传授过程的演变,各地流传拳势不一。也在某些学者,未得正体而擅自妄改,遂以讹传讹。尤其对太极拳源流及杨家轶事,谬误百出。
《杨氏太极拳真传》共分八章,主要介绍了太极拳的练习要诀,并对杨氏太极拳的动作、用法、歌诀及杨氏太极推手等等作了详细的阐释。该书内容丰富,图文并茂,讲解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具有较强的知识性、指导性及实用性,是太极拳爱好者尤其是习练杨氏太极拳者的的参考书。
说实话,当我翻阅到关于养生和气功的部分时,一开始我是抱持着怀疑态度的,毕竟太多武术书籍会把这部分写得过于神化或过于笼统。然而,这本书在这方面的处理方式相当务实和接地气。它介绍的气功导引法,比如“太极桩功”的站法和呼吸法,没有要求立刻达到什么“小周天”的境界,而是非常谨慎地设定了循序渐进的阶段目标:第一阶段是稳定心率和放松肩胛,第二阶段才是关注气感的培养。这种“不急于求成,但求持之以恒”的教学理念,非常符合现代人快节奏生活下对健康管理的需求。我尝试了其中一个“腹式呼吸配合提吸式”的小功法,仅仅每天早晨利用通勤前的十分钟来练习,一个月下来,感觉早晨起床时的那种惯性疲惫感明显减轻了,入睡也比以前快了许多。这让我意识到,这本书确实将武术的“技击”与“保健”完美地融为一体,是真正的“身心合修”的体现,而非简单的招式堆砌。
评分初读这本书的文字,我最大的感受是作者在阐述理论时的那种旁征博引和深入浅出的平衡掌握得相当到位。很多太极拳的论述,要么过于晦涩,充斥着道家玄学的术语让人望而却步;要么又过于直白,沦为简单的肢体动作教程,失了太极的精髓。这本书却巧妙地在中道找到了一个极佳的切入点。它不仅解释了“掤、捋、挤、按”这些基础手法的物理原理,还细致地追溯了它们在不同流派历史演变中的侧重点。尤其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关于“气沉丹田”的讲解部分,作者没有停留在口号式的要求上,而是结合了呼吸生理学的知识,辅以静坐导引的辅助练习,将这个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可操作化。读完这几章,我对于“意在形先”的理解不再是模模糊糊的一团雾,而是有了一个可以依据的逻辑框架。这对于那些不满足于只学套路,而渴望深入理解太极拳内在哲学的习练者来说,无疑是一份宝贵的精神食粮,它确实起到了“真传”的引导作用,而非简单的招式复述。
评分我在练习过程中,非常依赖这本书提供的“病症分析与调整”章节,这部分内容简直是我的“私人教练”!我长期受困于转髋时膝盖容易过度受力的问题,看过了很多视频,教练们都只是简单说“要松沉”,但具体松沉到什么程度,哪里松哪里紧,总是把握不好那个度。翻到这本书里专门讲解“膝部外伤与调整”那一节,作者通过对比几种常见错误姿态,详细描述了在“野马分鬃”和“拦雀尾”中,如何通过调整身体的重心投影和尾闾的正直,来卸掉膝关节的剪切力。我严格按照书中所建议的,先进行无套路的“独立步”练习来感受这种力量的重新分配,坚持了两周后,再回到套路中尝试,那种“腿部不再僵硬地支撑重量,而是像弹簧一样缓冲”的感觉,终于被我捕捉到了。这种针对性极强的、基于实际练习痛点的解析,是很多市面上流行的轻量级读物所不具备的深度,也体现了作者扎实的临床经验。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着实让人眼前一亮,封面那种沉稳又不失古朴的色调,透着一股子老派功夫书的韵味,一下子就把我拉回到了那个讲究传承与内劲的年代。拿到手里分量很足,纸张的质感也相当不错,不是那种轻飘飘的铜版纸,而是带着些许粗粝感的道林纸,翻阅起来手感极佳,仿佛每翻一页都能感受到历史的厚重。我特别欣赏插图的排版和清晰度,那些关于架势和步法的分解图,线条勾勒得非常精准到位,即便是初学者也能大致分辨出要领所在。不过,我个人觉得在动作细节的图示上,如果能增加一些针对性更强的“易错点”对比图就更完美了,毕竟文字描述和静态图片在传达动态的柔和与连贯性上总有局限。总体来说,这本书在视觉和触觉上给足了“内行”的感觉,它不仅仅是一本教学手册,更像是一件精心制作的工艺品,让人愿意花时间去品味和收藏。对于那些重视传统武术书籍仪式感的爱好者来说,单凭这份诚意,就值得入手。
评分从整体阅读体验来看,这本书的知识体系构建得非常严密,它不是一堆零散招式的汇编,而是一套从哲学基础到具体操作,再到长期维护的完整系统。但正因其内容的详尽与体系的完整,我必须承认,对于一个仅仅想随便比划几下的人来说,这本书的阅读门槛会稍高一些。它要求读者不仅仅是用眼睛看,更需要用身体去“读”。比如,书中对“松”与“紧”的辩证关系阐述得淋漓尽致,但真正体会到那种“节节贯通的松紧有序”的微妙状态,非得结合长时间的体悟不可。我感觉这本书更像是一本武术修炼者的“案头参考书”,而不是一本“入门速成手册”。每当我遇到套路中的某个难点或者状态不佳时,我会重新翻阅某一章,总能从中提取出新的理解角度。这份深度和广度,让它超越了普通教材的范畴,具备了长期研习的价值,是值得反复咀嚼的佳作。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