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碟)
01 二泉映月
02 春 诗
03 光明行
04 山村变了样
05 战马奔腾
第二片(欣赏伴奏碟)
01-02 二泉映月
03-04 春 诗
05-06 光明行
07-08 山村变了样
09-10 战马奔腾
《二胡之韵(1)名曲指导 欣赏伴奏》二胡始于唐朝,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它早发源于我国古代北部地区的一个少数民族,那时叫“奚琴”。宋朝学者陈蜴在《乐书》中记载“奚琴本胡乐也……”唐代诗人岑参所载“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的诗句,说明胡琴在唐代已开始流传,而且是中西方拉弦乐器和弹拔乐器的总称。二胡,过去主要流行于长江中下游一带,所以又称为南胡。集中于中高音域的表现,音色接近人声,情感表现力高,广为大众接受。1920年代,二胡始作为独奏乐器出现在舞台上。在这之前,二胡多用于民间丝竹音乐演奏或民歌、戏曲的伴奏。
王永德:二胡教育家、演奏家。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常务理事、中国音协二胡协会副会长、原上海音乐学院民乐系主任、教授。他多次赴美国、加拿大、日本、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和香港、台湾地区讲学、演出,并任各类二胡比赛评委。著有《青少年学二胡》、《二胡实用教程》、《二胡的琶音练习》、《中国二胡考级教材》等专著,创作了二胡独奏曲《欢腾的水乡》、《喜摘丰收棉》、并撰写了《二胡教学心得体会》、《二胡艺术的魅力》、《关于二胡的音准》、《刘天华世界观艺术观的形成》等学术论文,录制了大量的教学VCD、像带及音带。在近四十年的教学生涯中为社会培养了一大批的二胡人才,他的学生多人、多次二胡比赛中获大奖,为弘扬华夏音乐文化做出了重大贡献,被国家授予“有特殊贡献的专家”称号,并享受政府荣誉津贴。
这本书的排版和布局设计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典范。我是一个视觉驱动的学习者,对于内容清晰度和逻辑结构的容忍度要求非常高。这本书的每一页信息密度把握得恰到好处,不会让人感到压迫。色彩的运用也非常克制和专业,主要以黑白为主,但关键的指法变化、节奏重音或者乐句划分,都会用不同深浅的灰色或者细小的图标来突出显示,使得我们在快速阅读乐谱时,注意力能够迅速聚焦到最需要关注的点上。另一个让我印象深刻的细节是,在讲解一些比较复杂的弓法变化时,书中会附带一个非常简洁的流程图或者示意表,它用图形化的方式将抽象的动作分解成了可执行的步骤,这种对复杂概念的“简化”处理,极大地降低了学习门槛。而且,书中的附注部分非常详尽,如果对某个术语或历史背景有疑问,查阅起来非常方便,这些“边角料”信息的丰富程度,体现了编者在内容组织上的深厚功力,绝非凑数之作。
评分坦白讲,我过去尝试过好几本自学教材,遇到的最大障碍就是“学完基础,然后呢?”——后面的进阶内容往往衔接得生硬,或者干脆就是难度跳跃式增长。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相当出色,它构建了一个非常平滑的过渡阶梯。初级教程的扎实基础练习结束后,紧接着引入的“名曲指导”部分,不再是那种机械的片段拆解,而是真正地将演奏技巧融入到具体的音乐作品分析之中。作者挑选的曲目,既有大家耳熟能详的经典,也有一些近现代的、更具实验性的作品片段,这极大地丰富了我的音乐库存。在对某一首名曲的讲解中,作者不仅仅停留在“哪个音该快,哪个音该慢”的层面,而是深入剖析了作曲家创作时的情感动机,以及不同流派的演奏家们对同一段旋律可能采取的不同处理方式。这种多维度的解读,教会了我如何去“思考”音乐,而不是仅仅“模仿”指法。特别是视频讲解部分,那些关于“气口”和“韵味”的细节处理,仅仅通过文字描述是难以捉摸的,但配合着慢动作回放和特写镜头,我立刻就捕捉到了那种微妙的、难以言喻的“感觉”,这对于提升演奏的感染力是立竿见影的。
评分伴奏CD的质量和其实用性,是我购买这本书的一个重要考量,而它完全超出了我的预期。很多教材的伴奏只是简单的和弦铺垫,听起来非常单薄,学习者很容易因此丧失练习的兴趣。但这张CD中的伴奏制作非常精良,它的层次感非常丰富,制作团队显然是投入了大量精力去模拟真实乐队的配置。我在练习基础练习曲时,发现即便是最简单的旋律,在配器丰富的背景下演奏,听起来也像是一首完整的作品,这极大地激发了我反复练习的动力。更绝的是,CD中似乎还包含了几种不同的伴奏版本,比如有的版本突出钢琴的清晰度,有的则将弦乐部分加强,这让我可以根据自己对作品情感的理解,选择最适合当前练习状态的背景音。这种可选择性,让枯燥的技巧训练有了一种“演绎”的乐趣。我甚至尝试关掉视频,只听着CD跟着节奏即兴发挥,从中体会二胡在不同交响语境下的角色转换,这对于培养我的音乐想象力和即兴能力,起到了意想不到的促进作用。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实在太吸引人了,封面那种淡雅的水墨风格,一下子就抓住了我的眼球。我拿到手的时候,那种纸张的质感也很好,摸起来非常舒服,一看就知道是精心制作的。不过,我真正想说的是,虽然封面上的“二胡之韵”听起来非常传统和严肃,但内容上却有着一种意想不到的活力。我原本以为这种教学教材会枯燥乏味,充斥着密密麻麻的五线谱或者简谱,但事实并非如此。它在基础部分的讲解上,处理得相当巧妙,完全没有那种拒人于千里之外的学术气息。特别是关于持弓和揉弦的图解部分,那些细微的动作分解,配上清晰的文字说明,即使是完全的新手也能很快理解到位的。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引用传统曲目时,并没有直接堆砌那些高难度的练习,而是先从最基础的音阶和指法练习入手,循序渐进,让人感觉每一步都是可以达成的目标,而不是遥不可及的空中楼阁。这种由浅入深的编排方式,极大地增强了我继续学习下去的信心。而且,配套的DVD内容,其拍摄质量也相当专业,不像有些自制教材那样画面模糊或者声音失真,这对于我们学习者来说至关重要,因为“看”老师示范的准确性,有时候比“听”老师讲解更直观有效。
评分我必须得说,对于我这种对“交响音乐鉴赏”抱有浓厚兴趣,但又苦于没有专业背景的爱好者来说,这本书提供的视角非常独特。它并没有仅仅停留在二胡演奏技法的层面,而是巧妙地将二胡这件乐器放置在了更宏大的音乐史和艺术语境中去考察。举个例子,书中对某首经典民间乐曲的分析,居然会穿插介绍同期西方古典乐派的风格特点,这种跨界对比的思路,让我对音乐的理解瞬间开阔了不少。我以前听交响乐时,总觉得二胡的音色似乎与管弦乐团的某些声部有着奇妙的共鸣,但却说不出个所以然。这本书里,它居然用专业的术语分析了二胡在和声织体中可能扮演的角色,这简直是打开了我的一扇新大门。更让我惊喜的是,伴奏CD中的一些曲目,不仅仅是简单的钢琴或民乐合奏伴奏,竟然加入了模拟的管弦乐队背景,虽然只是一个精简的版本,但足以让人提前感受到二胡独奏在大型配器中的张力与融合感。这种“预见性”的引导,让学习者在打好基础的同时,也能对未来与大型乐团合作的可能性有所憧憬和准备,这远超出了一个初级教材的范畴。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