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乐大典 打击乐卷
| 基本信息 |
| 图书名称: | 华乐大典 打击乐卷 文论篇 |
| 作 者: | 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 |
| 定价: | 268.00 |
| ISBN号: | 9787552307351 |
| 出版社: | 上海音乐出版社 |
| 开本: | 8 |
| 装帧: | 平装 |
| 出版日期: | 2016-11-1 |
| 印刷日期: | 2016-11-1 |
| 编辑推荐 |
| 内容介绍 |
| 中国打击乐有其特殊性,它不是一件乐器,而是一类乐器,与其他乐器卷不同,打击乐卷不仅收录了有关中国打击乐的史论、乐种、乐人、乐器、乐事等种类繁多的文献,还搜集了传统的地方性乐种以及现当代创作的乐曲,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文论篇》包含七个部分,分别为:概论、文献、乐人、乐种、乐器、乐事、资料。收录了有关打击乐历史、地方乐种、当代创作、演出教学等研究文献88篇,介绍了二十世纪初至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打击乐演奏家、创作家、音乐家等105位,集中整理了115种打击乐地方乐种的综述介绍,图文并茂地展示了百余种打击乐器的风采,集辑1914年至今与打击乐有关的大事年表和论著出版、文献发表情况等。全面体现了中国打击乐所包容的巨大而深刻的内涵。 |
初次接触这套书系,我最深刻的印象是其编纂的宏大叙事格局。它似乎并不满足于仅仅罗列知识点,而是试图构建一个完整的、立体的中国打击乐理论体系的版图。我翻阅了部分目录结构,那种层层递进、脉络清晰的编排方式,让人对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能够整合如此庞大的资料并进行系统化梳理的能力感到由衷的钦佩。这种系统性思维的体现,让初学者也能在迷雾中找到清晰的路径,而不至于被海量的资料淹没。它仿佛是一位经验丰富的老者,耐心地牵引着求知者的手,从基础的概念辨析,到深层次的技法剖析,再到背后的文化哲学意蕴,每一步都走得踏实而有力。这种对知识体系的精雕细琢,远超我原本对“工具书”的刻板印象,它更像是一部引领未来研究方向的灯塔,为后来的学者提供了坚实的研究基石和明确的理论框架。
评分读完前言中对“大典”编纂宗旨的阐述后,我产生了一种强烈的使命感——即保护和发展我们独有的音乐语汇。这本书,特别是这本侧重于文论的卷册,绝不应只是束之高阁的学术文献,它更应成为教育工作者和青年学子深入理解中国打击乐思想内核的必修教材。我期待它能提供一套现代且易于接受的术语体系,用以描述那些可能因历史变迁而逐渐模糊的传统概念。如果它能有效地弥合老一辈演奏家与新一代学习者之间的理论断层,帮助后者快速掌握先辈们在实践中总结出的那些“不言之妙”,那么它便完成了从“资料汇编”到“活的知识体系”的升华。我希望通过阅读,能更深刻地理解“器乐为文”的中国传统审美理念是如何在打击乐这一最原始、最富有生命力的乐种中得到体现的。
评分从出版方的角度来看,上海音乐出版社的烙印本身就意味着一种品质的保证。在中国音乐出版领域,他们一直以其严谨的学术态度和对传统文化的尊重而著称。这次能集结中国民族管弦乐学会的权威力量,共同推出“华乐大典”这样的鸿篇巨制,无疑是文化传承中的一件大事。我关注到书籍的校对和注释工作,理论著作的生命力在于其准确性。任何一个微小的术语翻译失误或典故引用错误,都可能导致对传统乐理的误读。因此,我对这份出版品的规范性和权威性寄予了极高的期望,希望它在引用古籍、考证流派起源时,都能做到字斟句酌,经得起最挑剔的学者的审视。这种对细节的执着,体现了出版机构对学术诚信的坚守,是衡量一部“大典”能否真正进入学术殿堂的重要标准。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简直是一次视觉的盛宴,深邃的墨绿色调仿佛将人带入一个充满历史感的殿堂,烫金的“华乐大典”几个字在灯光下熠熠生辉,透露出一种庄重与权威感。迫不及待地翻开内页,纸张的质感也着实令人赞叹,那种略带粗糙却又细腻的触感,让人感觉手中捧着的不仅仅是一本书,更是一件艺术品。装帧的考究程度,足以见证编撰者对中国传统音乐文化——尤其是打击乐这一块的敬畏与珍视。我特别欣赏它在细节上的处理,比如扉页上那副精美的中国传统乐器群像插图,线条流畅,色彩典雅,为整本书定下了一种高雅而不失厚重的基调。虽然我尚未深入阅读其内部的理论深度,但仅从这外在的包装和装帧来看,它已经成功地树立起了一个标杆,预示着内部内容的严谨与精湛,让人有强烈的渴望去探索这“大典”里究竟蕴藏了多少宝贵的知识财富。它不仅仅是工具书,更像是一件值得珍藏的文化载体。
评分对于一位热衷于实践演奏的乐手而言,一本理论书籍的价值往往体现在它能否有效地反哺和启发演奏技巧。我期待在这部“文论篇”中,能够找到对传统打击乐“精气神”的精准解读。那些关于“力度控制的辩证关系”、“节奏模进的东方哲学内涵”或是“不同地域打击乐器音色特性的文化成因”等议题,才是真正能让我的演奏拥有灵魂的关键所在。我深信,没有深厚的理论支撑,单纯的模仿终究会流于表面。因此,我非常关注书中如何将抽象的理论概念,转化为具体可感、可操作的演奏指南。如果它能清晰地阐述如何通过对理论的理解,去把握堂鼓的“气势”、锣钹的“对比”或是板鼓的“律动”,那么这本书的价值便无可估量。它应该是一座沟通理论与舞台之间的桥梁,而非高悬于空中的纯粹思辨。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