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一章 前言
一节 健身活动的心理学意义亟待开发
第二节 女性健身的心理特点及相关研究的不足
第三节 研究的切入点及研究意义
第四节 研究的总体构思和技术路线
第五节 研究的主要内容及研究的重点和难点
第二章 文献综述
一节 理论起源
第二节 运动领域的相关研究
第三节 运动领域中的性别研究
第四节 以往研究存在的不足及今后研究的方向和建议
第三章 中国女性身体锻炼自我呈现问卷(SPEQ-CF)的研制
一节 研究背景
第二节 自我呈现量表(SPEQ)在中国文化中的适应情况
第三节 中国女性身体锻炼自我呈现问卷(SPEQ-CF)的研制
第四章 应用研究
一节 女性印象管理发展规律及其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第二节 印象管理对女性健身活动的影响
第三节 印象管理与女性健身活动情境的选择
第四节 女性健身活动坚持程度与印象管理、心理健康的关系
第五章 总的讨论和建议
第六章 结论
第七章 致谢
参考文献(APA格式)
附录
附录1 SPEQ原文量表
附录2 SPEQ中文译本
附录3 开放式问卷
附录4 开放式问卷条目收集汇总
附录5 初测问卷
附录6 中国女性身体锻炼自我呈现问卷(SPEQ-CF)
附录7 体育锻炼情况调查表(学生问卷)
附录8 体育锻炼情况调查表(家长问卷)
附录9 体育锻炼情况调查表(健身场所用)
内容介绍
张立敏编写的《印象管理与女性健身活动及心理健康的关系》讲述了:运动健身领域中印象管理的多数研究都围绕女性展开,因此,考察女性健身活动中的印象管理问题成为本研究的切入点。同时,在考察印象管理与女性健身活动关系的基础之上,本研究还选择身体自尊、整体自尊、生活满意感作为指标,进一步探讨印象管理活动对于女性整体心理健康水平的影响。
对国外研究者研制的相关测量工具——《身体锻炼自我呈现问卷(SPEO)》的检验结果表明,其在中国文化背景中的适应性不尽理想。因此,在借鉴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390名大学二年级女生作为研究参与者,研制了适应中国文化背景的《中国女性身体锻炼自我呈现问卷(SPEQ-CF)》,作为后继研究的测查工具。
随后的研究分4个部分展开:(1)以3748名9岁~50岁女性为研究参与者展开问卷调查,探讨印象管理发展规律及其与女性心理健康的关系。(2)在研究1的基础上,在健身俱乐部对434名16岁~60岁之间的女性进行了调查,考察印象管理对女性健身活动的影响。(3)对健身俱乐部中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揭示印象管理与女性对健身活动情境选择之间的关系。(4)对大学一年级新生212人(平均年龄18.98岁,标准差为0.90)进行追踪调查,探讨印象管理与女性健身活动坚持程度的关系,并比较不同性别之间的差异。
结果显示:(1)女性印象管理的水平随年龄出现波动,印象管理的重点随年龄和学历的不同而不同,大学阶段是女性印象管理水平的时期。(2)印象管理的具体维度在学生阶段对女性的生活满意感具有预i贝4作用,但预测力始终微弱,整体自尊始终是生活满意感有力的预测变量,且不会随年龄的变化而变化。从初中开始直至成年以后,身体价值感成为仅次于整体自尊的预测生活满意感的变量。(3)印象管理可以预测女性健身项目的选择,对女性每周的健身频率具有的预测作用,但对女性单次健身时间的整体预测效果不显著。和印象动机、印象觉知两个维度相比较,印象建设维度是预测女性健身频率和单次健身时间的稳定因素。(4)与印象管理相比,刻板印象和社会躯体焦虑对于预测女性单次健身时间更为有效。(5)印象管理水平不同的女性对于健身情境中有关个人信息的物质线索感受性不同,由此产生的应对策略体现在对“观众”人数的要求上。(6)长期身体锻炼对大学生印象管理与心理健康有影响,与自尊、生活满意感这样影响因素较多且结构相对稳定的概念相比,持续性身体锻炼更容易显著促进与身体直接相关的维度,如身体价值感。(7)长期身体锻炼对大学生印象管理及心理健康的影响不存在性别差异。
从内容深度来看,这本书显然是经过了扎实的理论支撑和大量的实践验证的。书中对不同运动模式的生理适应性分析非常到位,尤其是一些关于女性生理周期与训练强度匹配的建议,体现了极高的专业性和对目标群体的尊重。我发现它在讨论如何利用运动来改善日常精神状态时,引用了一些最新的神经科学发现,这让整个论述显得尤为可信和前沿。它不仅仅停留在“多运动对你有好处”这个表层认知,而是深挖了其中的生物化学机制,让我对“为什么”运动有效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这种兼具人文关怀与科学严谨性的内容呈现方式,使得这本书的价值远远超出了普通健身指南的范畴,它更像是一本关于如何优化生命体验的综合手册。
评分作为一名对心理健康领域也抱有浓厚兴趣的读者,我特别关注书中对于“心流”体验的描述。我发现在进行某些重复性较高的训练,比如长距离慢跑时,如果能进入一种忘我的状态,运动的痛苦感会奇妙地消退,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强烈的满足感和清晰感。这本书似乎捕捉到了这种微妙的心理机制,并提供了有助于诱发这种状态的方法论。它将身体锻炼提升到了精神层面探索的高度,让我意识到,健身绝不仅仅是外形的雕塑,更是一种强大的自我对话和情绪调节工具。每当生活压力山大时,去拥抱一次酣畅淋漓的运动,那种精神上的涤荡和重置,是任何药物或娱乐都无法替代的。这本书巧妙地搭建了运动与内在平和之间的桥梁,这一点让我深受启发。
评分我以前尝试过很多所谓的“快速见效”的健身方案,结果往往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效果甚微,还会带来不必要的身体负担。这次接触这本书,最大的感受是它提供了一种非常系统和渐进式的训练思维。它不是简单地罗列动作,而是深入浅出地讲解了不同阶段身体可能出现的反应以及如何进行相应的调整,这种科学的、注重个体差异的叙述方式,让我感到无比踏实。特别是关于如何将健身融入日常生活的那些小贴士,简直是“救命稻草”,它们教会我如何在忙碌的工作间隙找到哪怕是十分钟的运动机会,而不是将健身视为一个需要额外挤出大块时间的负担。这种实操层面的指导,比那些空泛的口号更有力量,让我从心底里相信,真正的改变是从理解身体开始的,而非盲目跟风。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有一种独特的亲和力,它不像某些专业书籍那样充斥着晦涩难懂的术语,而是用一种鼓励和赋能的语调与读者对话。我感觉作者就像一位经验丰富、耐心细致的导师,站在我的角度去理解我可能遇到的所有困惑和挫折。比如,它没有苛责那些偶尔偷懒的时刻,而是温和地引导读者分析背后的原因,并提供温和的回归路径。这种“不评判”的态度,极大地降低了初学者的畏难情绪。很多时候,我们对健身的放弃,源于对“完美主义”的恐惧,害怕达不到预设的严格标准。而这本书强调的是持续性、适应性和自我关怀,这种人性化的视角,比任何激进的口号都更能持久地激励我坚持下去,建立起一种更健康、更持久的自我对话模式。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着实吸引人,封面色彩搭配得很有活力,那种充满动感的线条仿佛在无声地诉说着力量与蜕变。我尤其喜欢封面上选用的字体,既有现代感又不失稳重,让人一看就知道这是一本关于积极向上生活态度的指南。拿到手里,纸张的质感也相当不错,翻阅起来手感舒适,印刷清晰,这对于一本需要经常查阅的工具书来说非常重要。书本的整体排版也十分考究,章节划分清晰明了,目录的编排逻辑性很强,使得读者可以很方便地找到自己感兴趣或者需要深入研究的部分。尽管我还没有完全读完,但仅从这些初印象来看,出版方在细节上确实下足了功夫,这种对品质的追求,让人对内文内容的专业性和可靠性也充满了期待。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精心打磨的艺术品,摆在书架上都觉得赏心悦目。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