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编者的话修订版说明上篇汪永泉先生授拳语录一、总论(一)武德为先(二)老师“访”学生要三年,学生“访”老师要三年(三)教拳先教武德(四)虚心向前辈、同辈、晚辈请教(五)揉手要有正确的目的(六)杨式太极拳的特点——舒服、得意、大方(七)必须有的理论作指导(八)路子正,方法对(九)杨式太极拳属内家拳一注重内功(十)内劲是神意气的化合,不是神意气的集中(十一)练拳主要是练神、意、气(十二)意气为君,骨肉为臣(十三)“气球”(十四)注重“养”,避免“伤”(十五)性命双修(十六)追求无的境界(十七)太极拳功夫有两个部分——知己之功与知彼之功(十八)养生与技击——两种不同的练法(十九)练太极拳的七个要求和步骤(二十)随时随地练功夫二、知己之功——松、“散”、通、空(一)松(二)“散”(三)通(四)空(五)虚灵项劲(六)开胸张肘、松肩阔背(七)气沉丹田不是气压丹田(八)轻松腰胯(九)松垂散尾闾(十)长三关竖三关(十一)臂如鞭绳(十二)灵活腕手(十三)圆裆松膝(十四)脚心吻地(十五)松沉直竖,中正安舒(十六)身形手势关系得当(十七)方向明确(十八)阴、阳、虚、实分明(十九)动静相宜(二十)呼吸自然(二十一)开合任自由(二十二)动作走螺旋(二十三)姿势运行有四个步骤(二十四)功夫须从架子出(二十五)练太极剑须知(二十六)练太极刀须知三、知彼之功——听、问、拿、放(一)以“中”碰“中”(二)“中心”与“重心”要分清(三)“中”不是固定的(四)得“中”重要(五)“气球”崩人(六)手中气球代表“中”(七)听、问、拿、放是术不是招(八)“听”(九)“问”(十)“拿”(十一)“放”(十二)意念始终在对方身上(十三)把对方当作球来接(十四)听、问、拿、放的点及劲儿(十五)九曲串珠(十六)接手意在先(十七)手的功能是侦察、掌舵、通劲儿,不是打人的(十八)接手要轻,刺皮不刺骨(十九)一接点中求,要点不要面(二十)求侧(二十一)“找缝儿”、“叫开门”(二十二)通过接触点,掌控对方的“中”(二十三)定和断(二十四)“散”(san)(二十五)化是为了发(二十六)引进落空,揪劲根儿(二十七)实中求虚,以虚带实(二十八)拿、打1/3(二十九)变点打劲源侧之侧(三十)攻击点根据对方劲源确定(三十一)时机和奥妙(三十二)发劲儿是动神、意、气(三十三)发劲儿是一松,不是一紧(三十四)中指根出劲儿,手指指方向(三十五)发劲儿“有球”、“有线”(三十六)内线、外线和中线(三十七)“枣核”、“杏核”(三十八)扇面(三十九)平圆、立圆、斜圆(四十)劲儿要旋转前进(四十一)劲儿要走平(四十二)八种劲法的本质是内气(四十三)掤劲儿(四十四)捋劲儿(四十五)挤劲儿(四十六)按劲儿(四十七)采劲儿(四十八)捌劲儿(四十九)肘劲儿(五十)靠劲儿(五十一)渗劲儿(五十二)顺劲儿(五十三)弹簧劲儿(五十四)踏劲儿(五十五)混合劲儿(五十六)凌空劲儿”(五十七)《三十字诀》(五十八)乱环诀(五十九)招术兼备,才能胜人四、各种姿势动作的要领及用法(一)预备势(二)起势(三)右踏(四)揽雀尾(五)单鞭(六)提手上势(七)白鹤亮翅(八)搂膝拗步(九)手挥琵琶(十)进步搬拦捶(十一)如封似闭(十二)十字手(十三)抱虎归山(十四)肘底看捶(十五)倒撵猴(十六)斜飞势(十七)海底针(十八)扇通背(十九)撇身捶(二十)云手(二十一)高探马(二十二)左右分脚(二十三)左右蹬脚(二十四)进步栽捶(二十五)左右打虎势(二十六)双风贯耳(二十七)野马分鬃(二十八)玉女穿梭(二十九)单鞭下势(三十)金鸡独立(三十一)白蛇吐信(三十二)十字摆莲(三十三)搂膝指裆捶(三十四)上步七星(三十五)退步跨虎(三十六)转身双摆莲(三十七)弯弓射虎(三十八)合太极下篇汪永泉先生拳照一、拳照二、剑照三、师徒合影四、生活照附录一、汪传杨式太极拳、剑、刀、枪谱(一)太极拳名目(二)太极剑名目(三)太极刀歌诀(四)四刀赞(五)太极枪法二、太极拳经典拳论三、杨家太极功夫轶事后记
汪永泉(1904~1987),杨式太极拳的传人。曾任北京市武术协会副主席。汪永泉从7岁起随父一起跟杨健侯学拳,14岁时拜杨健侯的三子杨澄甫为师,深得杨式太极拳的真谛。他德艺双馨,是杨澄甫的得意门生。<汪永泉授杨式太极拳语录及拳照(修订版)>上篇是作者刘金印于1977~1987年间随汪永泉学拳时用心记录的汪先生授拳语录,保持了原话的原汁原味,是难得的授拳精华;下篇则展示了汪老生前宝贵的拳照图像。
这本书给我最深刻的印象是它在“语录”这个形式上的大胆运用。它没有采用传统的章节体例,而是像一部私人的笔记或者一个学徒的案头记录,充满了零散却又精准的智慧点滴。这种碎片化的呈现方式,反而极大地增强了阅读的趣味性和回味的空间。每一次翻阅,都能在不同的段落中发现新的感悟,因为你的自身境界在不断提升,对同一句话的理解也会随之深化。比如对“虚领顶劲”的理解,初读时可能仅仅理解为“头要抬起来”,但随着练习深入,结合书中的某些描述,我开始明白那是一种对天地之气的连接和对重心的微妙控制,这才是真正让身体放松并保持平衡的关键。这种由浅入深的阐释方式,充分体现了太极拳“理合意、意合气、气合形”的精髓,让读者在不知不觉中完成了从“学拳”到“悟拳”的转变。
评分如果说许多武术书籍是“教你做”,那么这本书更像是“引导你体会”。它的语言风格极其朴实,几乎没有使用过多的华丽辞藻或晦涩的术语,这对于那些真正想在日常生活中实践太极理念的人来说,简直是福音。书中对一些基本功练习的讲解,比如马步的调整,看似简单,但作者往往会追溯到这个动作背后的力学原理和对脏腑的影响,使得练习者不再是机械地完成任务,而是带着目的性去进行每一次的重复。特别是对于“掤、捋、挤、按”这四大基本劲力的描述,没有用那种高高在上的口吻,而是用了很多生活中的例子来类比,比如“掤劲就像推着一扇沉重的门缓缓打开”,这种具体的图像感,极大地帮助了我们建立正确的劲路感知。它提供的是一种思考框架,而非僵硬的模版,这一点非常难得。
评分这部作品,初看书名,还以为会是一本详尽的武术技法手册,然而真正翻阅后,我才发现它更像是一部饱含岁月沉淀的武学心法集锦。它没有那种教科书式的刻板,反而充满了老前辈在口传心授过程中,那些不经意间流露出的对太极哲学的深刻理解。比如其中对于“松”的阐述,远超出了单纯的肌肉放松层面,而是深入到了精神层面与气感的协调,那种“如棉裹铁”的境界描摹,真是让人有茅塞顿开之感。作者似乎很注重将那些难以言喻的身体感受,通过生动的比喻和看似寻常的日常语言记录下来,使得即便是初学者,也能在字里行间捕捉到一丝高手的神韵。特别欣赏它对“用意不用力”的反复强调和多角度剖析,这在很多现代太极拳资料中常常被一笔带过,但在这里,它被视为贯穿始终的主线,让人不禁反思自己平日练习中是否过于执着于外形动作的完美,而忽略了内在劲力的培养。这本书的价值,或许不在于教你如何摆出某个架势,而在于引导你如何去“感觉”太极。
评分从装帧和排版的角度来看,这本书虽然可能不是那种印刷精美的“艺术品”,但其内容本身的厚重感完全弥补了视觉上的朴素。它最吸引人之处在于它展现了一种非常纯粹的武术精神——那就是对规律的尊重和对自身局限性的不断超越。书中对于呼吸与动作配合的细致说明,简直可以称得上是“内功心法操作指南”。它告诫我们,太极拳的修习是一个循序渐进、不可急躁的过程,任何对速度和力量的揠苗助长,最终都会破坏内里的和谐。阅读过程中,我反复停下来,尝试在椅子上模拟书中提到的某些“对拉拔长”的感觉,效果立竿见影,这证明了作者的经验是经过长期检验的真实有效的。这本书与其说是传授拳法,不如说是传递了一种对待习武、乃至对待人生的态度:沉静、内敛、顺应自然。
评分读罢此书,最令我感到震撼的是它所展现出的那种“活的传承”的力量。这并非是冰冷的文字堆砌,而是仿佛能听到那位传人(汪永泉先生)在现场指导的语气。它不像传统武术书籍那样,将招式拆解得支离破碎,反而更注重整体的连贯性和内在的呼吸配合。书中对于推手境界的描述尤其精彩,它没有停留在如何“听劲”或“走化”的表层技术上,而是深入探讨了在实战中如何保持内心的平静,如何做到“引而不散,合而不僵”。这种对心性的关注,使得太极拳从一种单纯的搏击术,提升到了修身养性的哲学层面。我尤其喜欢其中穿插的一些练习者在不同阶段遇到的困惑以及作者给出的化解之道,这些实例使得理论变得非常接地气,仿佛作者正坐在我对面,用他毕生的经验在为你解惑。这对于那些在练习中遇到瓶颈,感到迷茫的同道中人来说,无疑是及时雨。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