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前言
内容推荐 "舞蹈普及教育丛书"系列之一,其内容有71个歌舞组合,涵盖了民间舞、古典舞、集体舞、律动、游戏等等。这些组合是根据上海市小学音乐课本(一至五年级)的歌曲编创,将舞蹈融入在音乐的教学中,让学生潜移默化地感受舞蹈的美感。这也是此书稿的一大亮点,它为音乐教师提供了一种新的舞蹈教学方法。
作者简介 上海师范大学谢晋影视艺术学院副教授,上海市舞蹈家协会会员。主要从事影视戏剧表演专业的形体、舞蹈教学,以及音乐剧鉴赏、流行舞蹈文化与鉴赏的课程教学。曾编著出版《形体基本功训练教程》一书,并发表《谈儿童舞创编的重要性》《百老汇音乐剧舞蹈的变革与影响》等学术论文多篇。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得相当朴实,用色也比较传统,一看就是那种面向专业学习者的工具书的风格。我本来是抱着极大的期待想从中找到一些关于舞蹈动作的深度解析和创新的编排思路,毕竟书名里提到了“歌舞教学”和“普及教育基础理论”。然而,翻阅之后,我发现它更像是一本详尽的、近乎学院派的理论汇编,对实际操作层面的指导相对保守。比如,关于不同流派舞蹈在具体身体运用上的细微差异,书中只是泛泛地提到了“要注重肌肉的协调性与节奏感的培养”,但对于如何通过日常练习来系统性地实现这种协调性,缺乏具体可操作的步骤图解或针对性练习序列。对于初学者来说,这本书的理论深度或许过高,一下子抛出大量术语,容易产生畏难情绪,感觉自己不是在学跳舞,而是在啃一本枯燥的解剖学或运动生理学著作。如果作者能加入一些图文并茂的“自查表”或者“常见错误纠正”的小板块,让理论与实践的衔接更加紧密,这本书的实用价值无疑会大大提升。目前的呈现方式,更像是为已经有一定基础的教师提供的理论支持文档,而不是真正面向“普及教育”的入门读物。
评分读完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是“规范”二字。它提供了一套极其严谨、近乎百科全书式的舞蹈术语和教学范式,让人明白在规范的教育体系下,每一个动作、每一个概念都有其明确的坐标和历史渊源。这种扎实的理论基础是毋庸置疑的,它有效地避免了许多野路子教学中可能出现的动作变形或理解偏差。然而,在“歌舞教学”这一块,我个人期待能看到更多融合不同艺术形式的创新探讨。例如,如何将戏剧表演中的情感表达与舞蹈动作的纯粹性进行有机结合,书中着墨不多,更多是放在了基础动作的分解上。对于那些希望通过舞蹈来表达复杂叙事和深刻情感的实践者来说,这本书可能显得有些“骨感”。它更侧重于“骨架”的搭建,而对“血肉”的填充,留给读者自行发挥的空间似乎大了些。总的来说,这是一份坚实的地基图纸,但真正盖起一座华丽的建筑,还需要建筑师(读者)自己注入灵感与激情。
评分这本书的编排逻辑非常清晰,章节之间的过渡衔接得非常自然流畅,体现了作者在舞蹈教育体系构建上的深厚功底。我特别欣赏它对“舞蹈普及”这一概念的界定,并没有将其局限于简单的模仿和娱乐,而是将其提升到了审美教育和身体素质培养的高度。书中对于节奏感的培养部分,我感觉受益匪浅,它不是简单地告诉你要“跟上拍子”,而是深入剖析了节奏在不同音乐结构中的层次感和表现力,甚至探讨了如何通过呼吸与动作的同步来深化对音乐的理解。唯一的遗憾是,在涉及现代舞或者当代舞的基础训练时,关于身体重心的转移和释放技巧的描述,感觉略显单薄。比如,谈到地面动作的流畅转换,理论阐述很到位,但对于如何保护关节、如何利用惯性而非蛮力来完成这些高难度衔接,给出的参考案例偏少。总而言之,它是一本优秀的“教师之书”,但对于急于提升自身动作质量的舞者而言,可能需要搭配其他更侧重技术细节的教材一同研读。
评分这本书在内容覆盖面上显得非常全面,几乎涵盖了所有基础舞蹈教育者需要了解的知识范畴,从解剖学基础到教学法原则,逻辑严密,层层递进。我尤其欣赏其中对“安全与保护”的强调,用大量的篇幅说明了如何预防运动损伤,这体现了作者对学习者福祉的高度责任感。然而,在涉及“歌舞”这一特定领域时,我感觉其广度有余而深度稍显不足。现代的歌舞教学往往要求舞者具备极强的镜头感和舞台表现力,需要对灯光、布景、服装与身体动作的相互作用有直观的认识。这本书更多聚焦于“身体本身”如何规范地运动,对于“身体如何服务于舞台呈现”的探讨则相对薄弱。如果能增加一些关于舞台调度和镜头的初步概念,指导学生如何将标准化的基础动作“包装”成具有观赏性的表演片段,这本书的实用价值会更上一层楼,更贴合当前对全能型舞蹈人才的需求。
评分这本书的排版设计实在是太“复古”了,字体和间距都让人感觉仿佛回到了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教材样式,对于习惯了现代印刷美学的读者来说,初读时会有些吃力,需要更专注地去消化文字信息。更重要的是,作为一本“基础理论教程”,它对舞蹈的历史流变和社会功能探讨得非常详尽,这对于提升理论素养绝对有帮助。但与此同时,我在寻找如何将这些理论应用于实际课堂管理的章节时,却发现信息点比较分散。比如,如何应对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学习差异、如何设计一个既符合理论要求又充满趣味性的课程结构,这些与“普及教育”息息相关的内容,没有被提炼成独立的模块进行深入阐述。与其说它是一本手把手的操作指南,不如说它是一本深刻的“教育哲学宣言”。对于想要马上站上讲台并取得即时效果的年轻老师来说,他们可能需要花大量时间去“翻译”和“转化”这些高屋建瓴的理论。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