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目 第I片:练习曲部分01 《分解和弦练习曲》第3首02 《分解和弦练习曲》第4首03 《分解和弦练习曲》第5首04 《分解和弦练习曲》第6首05 《旋律练习曲》第6首第二片:01 《练习曲》第34首02 《练习曲》第35首03 《练习曲》第38首乐曲部分:04 G大调小步舞曲05 F大调旋律第三片:01 主题与变奏02 无词歌03 印度客商之歌04 新疆舞曲
第-片:练习曲部分 01 《分解和弦练习曲》第3首 02 《分解和弦练习曲》第4首 03 《分解和弦练习曲》第5首 04 《分解和弦练习曲》第6首 05 《旋律练习曲》第6首 第二片: 01 《练习曲》第34首 02 《练习曲》第35首 03 《练习曲》第38首 乐曲部分: 04 G大调小步舞曲 05 F大调旋律 第三片: 01 主题与变奏 02 无词歌 03 印度客商之歌 04 新疆舞曲
王振先,中国音乐家协会单簧管学会副秘书长,南京艺术学院副教授。1970年入南京艺术学院随李文龙老师学习单簧管,七六年毕业并留校任教。七九年入上海音乐学院师从王端玮教授及澳大利亚专家唐·苇斯特莱克。多次在日本举办演奏会,在“高等音乐艺术院校单簧管专业教学研讨和中国作品评选会”上获单簧管演奏奖。九五年赴日本参加千人交响音乐会,任中国作品首席。九八年被聘为“北京单簧管艺术节”组委会委员,并应邀在音乐节中演奏“利哥莱托”幻想曲。二十余年来,他先后为国家培养了众多的单簧管专业人才。
坦白说,我对于这类考级辅导材料的“官方性”和“权威性”一向比较敏感。但“先恒正版”的字样,至少在版权和内容准确性上给我吃了一颗定心丸。音乐学习,特别是需要规范化训练的领域,对资料的准确性要求极高,任何细微的标记错误都可能误导练习者的方向,造成后期难以纠正的习惯。我希望这套教材的曲谱排版是基于最权威的原始版本进行的,没有为了适应特定考级要求而进行的过度简化或不当改编。另外,从一个学习者的角度出发,我更希望看到的是对考级大纲中每一项要求的明确对应和针对性训练方案。例如,哪些曲目侧重于音阶的流畅性,哪些侧重于弱奏的控制,都有清晰的标注和专项练习指导,这样可以让我更高效地分配练习时间,避免“平均用力”的低效学习模式。
评分关于“人类学家的田野故事”这一侧面的联想,虽然与单簧管技巧本身看似风马牛不相及,却让我对这本书的整体视野产生了极大的好奇。这种跨界的命名,是否意味着教材试图将音乐学习的体验,融入到一种更广阔的文化和观察视角中去?我设想,或许在某些示范段落的文字解析中,编者会像人类学家记录部落习俗一样,细致入微地描摹出不同地区、不同流派演奏家们独特的“习俗”或“惯例”。这种将音乐视为一种文化现象来研究和呈现的方式,无疑会极大地拓宽学习者的思维边界。它不再是纯粹的技术训练手册,而是一部关于单簧管艺术实践的“田野报告”。如果能因此激发我对不同文化背景音乐的热爱,并尝试用更具同理心和观察力的角度去理解和演绎音乐,那么这本书的价值就远远超出了考级本身,成为了一次深入理解人类艺术表达的奇妙旅程。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得很有意思,色彩搭配和字体选择都透露出一种古典与现代交织的美感,让人在众多乐谱中一眼就能被吸引。拿到手后,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清晰的目录,它不仅仅是曲目的罗列,更像是一张精心规划的学习路线图,让人对整个考级流程有了初步的把握。特别是对于像我这样初次接触系统考级准备的乐手来说,这种结构化的引导至关重要。我还注意到,教材的编排非常注重循序渐进的原则,从基础技巧的巩固到复杂乐章的演绎,每一步的跨度都拿捏得恰到好处,避免了初学者因难度陡增而产生的挫败感。整体装帧质量也令人满意,纸张的质地厚实,即便是经常翻阅练习也不会轻易损坏,这对于一套需要长期使用的学习资料来说,无疑是一个加分项。尽管我还没有深入研究具体的示范演奏,但从排版和整体的专业度来看,这本书展现出了极高的制作水准,体现了编者对单簧管教学的深刻理解和一丝不苟的态度。我非常期待接下来的学习体验,相信它能成为我备考路上的得力助手。
评分这套资料的标题中提及“循序北冥有鱼”,这个比喻着实引人深思,它暗示了学习过程的深度与广度,仿佛在说真正的艺术领悟需要潜心钻研,如同深海探鱼般不易。我希望教材中不仅仅是针对考级曲目的技巧分解,还能有一些超越考试层面的音乐哲学讨论。例如,在讲解某一首练习曲时,是否能联系到其创作背景,或者推荐一些风格相近但难度更高的曲目作为拓展阅读。这种“授人以渔”而非“授人以鱼”的教育理念,才是一个真正优秀的教材所应具备的品质。我更看重的是,它能否培养我建立起一套完整的音乐审美体系,而不是仅仅为了通过一个级别的考试。如果教材能在技术指导之余,融入一些关于单簧管历史沿革或不同流派演奏特点的简短介绍,那无疑会大大增加其学术价值和阅读趣味性,让学习过程不再枯燥乏味。
评分我对这套教材的期待,很大程度上源于对知名音乐家演奏风格的向往。听说王振先老师的演绎兼具力度与细腻,这种成熟的艺术处理是单纯的文字或五线谱难以完全传达的。VCD的部分对我来说是至关重要的补充,因为乐器演奏的细节,比如气息的控制、指法的连贯性以及对乐句情绪的把握,光靠“看”乐谱是很难真正领悟的。我尤其看重示范演奏中对不同风格曲目的处理差异,例如古典作品的严谨和近现代作品的自由表达之间的平衡。我希望通过视频观察演奏者的肢体语言和微表情,体会他们是如何将抽象的音符转化为有生命力的音乐的。这种“听觉+视觉”的双重学习模式,对于提升演奏的音乐性和表现力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如果能清晰地捕捉到一些微小的技巧处理,例如揉弦的幅度、跳音的瞬间爆发力,那将比自己摸索进步快得多。期待视频中能有深入的讲解,将那些深奥的艺术理念转化为可操作的练习方法。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