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章舞蹈的认知 1节舞蹈是一种生命存在 一、舞蹈是一种生命存在的意识活动 二、舞蹈是肉体生命的表现 三、舞蹈是精神生命的象征 第二节舞蹈是认知世界的一种方式 一、舞蹈是认知自然界的方法 二、舞蹈是人类自我认知的方式 第三节舞蹈是一种文化现象 一、舞蹈是人类早的文化现象 二、舞蹈是文化的重要表征 第四节舞蹈是一种审美对象 一、非表演性舞蹈中存在着审美冈素 二、舞蹈成为一种审美对象 第五节舞蹈是一种精神生产 一、舞者、产品与消费者 二、舞蹈生产过程的特征 第二章舞蹈的概念 1节广义和狭义的舞蹈定义 第二节综合性艺术解读 一、原始状态的综合 二、舞剧的综合 三、当代剧场的综合 第三节舞蹈定义的三大视角 一、时空视角 二、生命视角 三、情感视角 第三章舞蹈的发生与发展 1节舞蹈的发生 一、舞蹈发生诸说 巫术说 劳动说 性爱说 图腾说 二、远古舞蹈的“专业工作者” 三、现当代舞蹈的原始追踪 第二节舞蹈的发展 一、舞蹈初期的全民性 二、推动舞蹈发展的先驱 第三节舞蹈的存在方式 一、生活舞蹈的存在方式 交际功能 娱乐功能 健身功能 二、表演性舞蹈存在方式 认识功能 教育功能 审美功能 第四章舞蹈的要素 1节时间要素 第二节空间要素 非实体性 灵肉一体性 具象抽象合一性 第三节力量要素 一、拉班的力效理论 二、拉班理论的影响与应用 第五章舞蹈的主要艺术特性 I 节动作性 一、舞蹈动作的构成 舞姿 连接动作 二、对动态理论的认识 第二节情感性 一、舞蹈产生的根源之一 二、现代人的体认 三、舞蹈艺术情感的层级 第三节节奏性 一、怎样理解舞蹈的节奏 二、舞蹈的节奏与音乐的节奏 第六章舞蹈的形态 第 I 节舞蹈种类 一、古代舞蹈分类 文舞·武舞 雅乐·俗乐 健舞·软舞 二、现代舞蹈分类 民族民间舞 芭蕾舞 中国古典舞 现代舞 当代舞 第二节舞蹈种类的划分 一、逻辑与风格划分 二、流派划分 三、学术划分 三分法 两分法 四、板块划分 五、规模划分 六、种类之间的模糊地带 第七章剧场舞蹈与舞蹈家 第 I 节什么是剧场舞蹈 第二节剧场舞蹈的构成 一、舞蹈艺术家 舞蹈演员 舞蹈编导及其创作群体 二、舞蹈观众 三、舞蹈剧场管理者 第三节舞蹈艺术家自律 一、舞蹈艺术家的主体性 二、舞蹈艺术家自律 无休止地加强感性修养 无休止地加强理性修养 第八章舞蹈作品 第 I 节舞蹈作品的内容 一、舞蹈题材 二、舞蹈构思 主题思想 舞蹈形象 情节结构 第二节体裁与形式 一、舞蹈语言 二、舞蹈结构 第三节内容与形式 第九章舞蹈传播 第 I 节什么是舞蹈传播 一、舞蹈传播的含义 二、舞蹈传播的途径与渠道 第二节礼俗活动的舞蹈传播 一、自发性传播 二、自觉性传播 第三节表演性舞蹈传播 第四节舞蹈教育传播 一、学校式舞蹈教育传播 二、舞蹈教师在教育传播中的作用 三、舞蹈教育传播的深层意义 第五节舞蹈媒体传播 第十章舞蹈审美 第 I 节什么是舞蹈美 一、舞蹈美的实质 二、舞蹈艺术的审美特性 审美主体的主观能动性 舞蹈的鲜活性与现在时性 审美客体的不稳定性 审美对象的即兴性 第二节舞蹈审美关系 一、审美主体与“内模仿” 二、审美客体与动态形式 三、舞蹈审美距离 “距离产生美” 不同舞种的不同距离 四、审美圈及其突破 第三节舞蹈美育 一、舞蹈美育的根本 提高鉴赏力与参与力 提高整合力与创造力 培育意志力 二、舞蹈美育与教育改革 后记
《舞蹈学基础》主要讲述了,“舞蹈学”是个大概念,“舞蹈概论”的外延偏小,但它们同属一个范畴,都是讨论舞蹈基础性理论的;“舞蹈学”偏于学科性质,“舞蹈概论”则偏于常识性质,但二者都免不了要论。因共同点较多,所以我认为可以通用。《舞蹈学基础》正是考虑到它是为本科生所用,它的构思就要以本科生能接受为原则,除了文字要尽量浅显些外,更加大了图片量,突出其舞蹈的形象性,同时又另收录相关语录作为“补白”,实际上是丰富其内容,让相关的名人短语开启年轻学子的心灵,使他们步入理性家园,作者吕艺生等以为这样也更符合现代年轻人的口味。此外,又在每节文尾加上“本节主要概念”和“着重理解的内容”——即思考题。
作者简介 吕艺生,现任北京舞蹈学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与博士生导师、北京文联副主席、教育部艺术教育委员会常务委员。主要论著有《舞论》《舞蹈教育学》《舞蹈学导论》《舞蹈学研究》(与毛毳合作)、《舞蹈美学》《艺术管理学》《不二——从艺60年文本选》《艺术哲学》(译丛主编共10本)等。担任大型晚会总编导作品有:我国第七届运动会开幕式《爱我中华》、第四届世界妇女大会开幕式《NGO在北京》、首都各界欢庆香港回归大型晚会《欢庆香港回归》、澳门各界欢庆澳门回归大型晚会《濠江欢歌》、我国第六届少数民族运动会开幕式《锦绣中华》、第十届电影百花奖开幕式《启航》、上海第六届**广播音乐节开幕式《新世纪序曲》等。主编并撰稿有《中国艺术教育大系‘舞蹈卷》《舞蹈大辞典》《社会学百科辞典·艺术社会学》《舞蹈学研究》《大型晚会编导艺术》等。荣获奖项主要有:1957年世界青年联欢节表演双人舞《牧笛》,获银质奖章。2002年, 《舞蹈教育学》获教育部教材二等奖。2009年,获中国舞蹈家协会“卓越贡献舞蹈家,,称号。2011年,获中国人生科学协会“诚信人生十大杰出人物”称号。2012年,《舞蹈美学》获中国文联第八届文艺评论奖著作奖一等奖。 毛毳,女,舞蹈学硕士,现就职于北京舞蹈学院研究生部,主要研究领域:舞蹈基础理论。曾任教于浙江传媒学院音乐学院舞蹈系,担任《舞蹈史》《舞蹈概论》《舞蹈创作作品分析》等理论课程的教学。在《北京舞蹈学院学报》《舞蹈》等刊物发表论文十余篇;合作创作舞蹈作品《大爱》获**第二届大学生艺术节专业组表演二等奖和指导教师奖,论文获省级二等奖;在浙江省第四届青年教师教学技能比赛中获奖;参与北京舞蹈学院科研课题三项,出版合著专著《舞蹈学研究》。 武艳,女,博士,现任教于北京舞蹈学院舞蹈学系,中国教育学会舞蹈教育专业委员会学术委员。主要研究领域:舞蹈美学、舞蹈学基础理论、舞蹈教育学等。2005年毕业于北京舞蹈学院舞蹈学专业硕士研究生,2011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美学专业博士研究生。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博士论文曾荣获中国人民大学“东方毅哲学专业论文奖学金”。 张麟,男,舞蹈学硕士,毕业于北京舞蹈学院。现为上海戏剧学院舞蹈学院副教授、舞蹈学院党支部副书记,上海舞蹈家协会会员、上海戏剧学院舞蹈学学科召集人、上海戏剧学院舞蹈艺术创新工作室项目执行人。从事舞蹈教学与理论研究工作。主要为本科及研究生讲授《西方芭蕾舞史》《舞蹈学导论》《舞剧艺术》等课程。近年来,研究视角主要集中在舞蹈创作理论以及舞蹈美学研究方面。学术论文《在艺术化的进程中》《主体意识与创新思维》等多次在**舞蹈学术论坛以及“桃李杯”舞蹈比赛学术论文评选中获得一等奖。并长期受邀为《舞蹈》等核心刊物撰稿。创作作品《风筝》《渴求》《生机》《草原晨曲》《月影婆娑》等。近年来多次受邀在上海举办各种学术讲座数场。
我购买过不少舞蹈方面的书籍,但很少有像这本一样,能让我从头到尾都感到心潮澎湃的。这本书的编辑和排版团队绝对是下了苦功的,图文并茂的呈现方式,让复杂的概念变得直观易懂。特别是它在介绍一些高难度技巧时,配有清晰的分解图,并且标注了关键的受力点和平衡轴,这对于避免我们在练习中产生错误的肌肉记忆至关重要。更让我欣赏的是,它没有仅仅停留在“教怎么跳”的层面,而是拓宽了读者的视野,探讨了舞蹈与周边艺术形式如戏剧、雕塑之间的关系,这有助于构建一个更宏大的艺术认知框架。阅读这本书,就像是获得了一把解锁舞蹈奥秘的钥匙,它不仅为我们铺设了坚实的专业道路,更在潜移默化中塑造着我们对美的感知力和表达欲。这本书绝对值得每一个热爱舞蹈的人珍藏。
评分坦白讲,这本书的厚度和分量,一开始是有点让人望而却步的,但一旦真正开始阅读,就会发现时间过得飞快,完全沉浸其中。我最喜欢的部分是它对“身体语言”的解读,作者似乎能洞察到身体的每一个细微的表达潜力。它不仅仅罗列了标准动作,更强调了情感如何在身体中流淌和外化。比如,描述“悲伤”这一情绪在不同舞蹈语汇中如何体现时,它提供的范例极其丰富且富有层次感。这种对内在世界的关注,是很多技术导向的教材所缺乏的。此外,作为一本教材,它在实用性上也做得无可挑剔,章节之间的衔接自然流畅,不会让人感觉知识点是零散堆砌的。我甚至尝试着将书中的某些训练方法应用到日常的热身和拉伸中,发现对改善身体柔韧性和控制力有显著帮助。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真正打通了技术与艺术、身体与精神之间的壁垒。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得非常大气,色彩搭配沉稳又不失活力,一下子就吸引了我的眼球。内页的排版也做得相当讲究,字里行间透露出一种专业的严谨感。我特地翻阅了几页,发现它的内容组织逻辑性极强,从最基础的解剖学知识开始,循序渐进地过渡到具体的动作技巧和理论阐述。特别是关于古典舞身韵的解析部分,简直是字字珠玑,用非常形象生动的语言描述了那些抽象的韵律和美感,即便是初学者也能大致把握住精髓。书中对不同流派的历史渊源和发展脉络也有所涉猎,这对于希望全面了解舞蹈艺术的读者来说,无疑是一份宝贵的资料。而且,配图的选择也十分到位,很多都是经典舞姿的定格瞬间,清晰地展示了动作要领,这一点比起单纯的文字描述要直观有效得多。总的来说,这是一本从硬件到软件都体现出高水准的专业教材,能感受到编者在内容打磨上的巨大心血。
评分说实话,我抱着试一试的心态买了这本教材,毕竟市面上舞蹈类的书籍汗牛充栋,真正能沉下心来阅读并从中获益的并不多。然而,这本书给了我一个惊喜。它的语言风格非常亲切,没有那种高高在上的理论说教感,更像是经验丰富的老师在手把手地指导。我尤其欣赏它在讲解技术难点时所采用的“拆解”方法,把一个复杂的动作分解成若干个小步骤,并详细说明每个步骤的肌肉发力和重心转移,这一点对于我们这些在练习中经常遇到瓶颈的人来说,简直是救命稻草。我按照书中的提示调整了自己的一个长期困扰的转体动作,效果立竿见影。此外,书中对舞蹈的哲学思考也有涉及,比如如何理解“动静结合”、“刚柔并济”,这些不仅仅是技术层面的指导,更是上升到了艺术境界的探讨,让我对舞蹈的理解更加深刻了。阅读的过程中,我常常会停下来思考,这本书不仅仅是教我“怎么做”,更在引导我思考“为什么这么做”。
评分我是一名舞蹈专业的学生,对教材的要求自然是极为苛刻的。这本教材的价值,体现在其内容的深度与广度上。它不像某些入门读物那样浅尝辄止,而是深入挖掘了舞蹈本体的构成要素。例如,在节奏和音乐理解方面,它引入了非常专业的乐理知识,帮助我们理解如何将声音的起承转合转化为身体的律动,而不是简单地数拍子。更难能可贵的是,书中对舞蹈的审美标准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对比了不同历史时期和地域文化背景下的审美取向,这对于培养我们批判性的鉴赏能力至关重要。很多细节处理得非常精妙,比如关于舞台调度和空间感的描述,即便是资深的舞者也可能忽略,但这本书却将其作为重要组成部分进行了讲解。翻阅时,我能感受到它背后是庞大的学术支持体系,资料的引用和参考文献的规范性也做得非常专业,极大地提升了教材的权威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