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请以下列介绍为准 | |||
| 书名 | 教育心理学(XX0版,中译版) | ||
| 作者 | [美]罗伯特·斯莱文,吕红梅,姚梅林 | ||
| 定价 | 98.00元 | ||
| ISBN号 | 9787115373892 | ||
| 出版社 | 人民邮电出版社 | ||
| 出版日期 | 2016-08-01 | ||
| 版次 | 1 | ||
| 其他参考信息(以实物为准) | |||
| 装帧:平装 | 开本:大16开 | 重量:0.4 | |
| 版次:1 | 字数: | 页码: | |
| 插图 | |
| 目录 | |
| 内容提要 | |
美教育心理学、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罗伯特·斯莱文教授撰写的《教育心理学:理论与实践》(0 版)是一部堪称典范的心理学教材,在内容体系的构架、事例的科学性、实用性以及可读性等方面广受赞誉。 《教育心理学:理论与实践》(0 版)不仅介绍了教育心理学领域内的主要理论、基本概念、基本规律与方法,而且通过大量的真实案例将理论与实践明确地联系起来,教会读者如何将教育心理学的理论知识迁移到现实的课堂教学中,成长为一名“有意识的教师”。作者秉承了理论知识与实用策略并举、多元教学理念与方法并存的特色,每一章都以一幕场景开始,阐释该章强调的实践问题,之后的“理论应用于实践”和“有意识的教师”专栏则提供了进一步的具体策略,以供教师用来改善学生的学习。 《教育心理学:理论与实践》(0 版)对全书进行了修订,增补了新实例,精炼了语言,删除了过时的或无关紧要的内容,补充了教育心理学近十年来的新进展及656 篇新的参考文献。《教育心理学:理论与实践》(0版)既可作为高等院校教育心理学课程的教材或参考书,供心理学、教育学专业的教师、学生及研究者使用,也适合各类教育工作者参考阅读。 |
| 编辑推荐 | |
★ 《教育心理学:理论与实践》(0版)在内容体系的构架、事例的科学性、实用性以及可读性等方面堪称典范,第7版引进后得到学界的普遍好评,是一部经得起时间检验又与时俱进的优质教材; ★作者罗伯特·斯莱文是美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终身教授、教育研究与改革中心主任,英约克大学有效教育研究中心主任以及“让所有人都成功”基金会,曾多次荣获美教育研究会和教育委员会颁发的重要奖项,本书融汇了作者数十年的教学经验和研究成果; ★《教育心理学:理论与实践》(0版)秉承“理论知识与实用策略并举、多元教学理念与方法并存”的宗旨,既如学术专著般全面、严谨、前沿,又具有可读性和实用性,为解决教师在日常课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提供了基于课堂研究的建议; ★《教育心理学:理论与实践》(0版)通过大量的真实案例将理论与实践明确地联系起来,帮助你把教育心理学中学到的知识迁移到自己的教学中去;写作风格让你在阅读它时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似乎能听到学生的话语,闻到学校食堂午餐的香味; ★ 0版介绍了多个主题的研究以及实践应用,更新了656篇参考文献,2000年以后的文献占参考文献中的55%,反映了近十年来教育心理学及教育实践的*发展和趋势; ★ 教学成果奖获得者、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姚梅林教授领衔翻译,译文既忠实于原著,又兼顾中文读者的阅读习惯,遣词造句、规范,可读性强,体现了信、达、雅的追求与水准; ★中心理学界泰斗张厚粲教授、中心理学会教育心理学专业委员会主任陈英和教授倾力推荐; ★教育部高等学校心理学教学指导委员会推荐用书。 |
| 作者介绍 | |
罗伯特·斯莱文(Robert E. Slavin)是美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教育研究与改革中心主任、英约克大学有效教育研究中心主任以及“让所有人都成功”基金会。他于1975 年在约翰·霍普金斯大学获社会关系学博士学位,迄今撰写了200 余篇关于合作学习、能力分组、学校和班级组织、废除种族歧视、纳入主流、研究评论以及实证改革等方面的论文和书中章节。斯莱文博士的著作(包括与他人合著)多达20 部,包括《合作学习》《学校和班级组织》《针对高危学生的有效方案》《预防早期的学业失败》《200万儿童:让所有人都成功》《拉丁裔学生的有效项目》《问责制时代的教育研究》。1985 年,斯莱文博士因应用项目研究而荣获了美教育研究会(AERA)颁发的雷蒙德·卡特尔早期职业奖;1988 年,他在美教育研究会主办的学术期刊上获得了帕尔默·约翰逊*论文奖;1994 年获得查尔斯·达纳奖,1998 年获得美教育委员会颁发的詹姆斯·布赖恩特·科南特奖,2000 年获得州席教育官员联合会颁发的杰出贡献奖;2008年他在美教育研究会主办的杂志上再次获得帕尔默·约翰逊*论文奖,2009 年获得AERA 研究综述奖。 译者简介: 姚梅林,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为学习的心理规律与有效教学、教师心理与教师专业化发展、职业培训与技能学习、服务学习等。撰写、翻译了《教育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的生机》《学习心理学》《学习规律》《幼儿教育心理学》《SOS!救助父母》等多部著作。曾被评为北京市教师,获得了*教学成果奖。 吕红梅,山东烟台人,2007年获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博士学位,专业方向为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现工作于北京教育学院,讲师。 |
| 序言 | |
初次接触这本书,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它所传达的严谨的学术态度和丰富的实践指导性。作者在理论阐述部分,深入浅出地剖析了教育心理学的核心概念,例如学习动机的多种理论模型,每一种模型都配以详尽的解释和相关的实证研究支持,让人能够清晰地理解其内在逻辑和适用范围。更值得称赞的是,书中对于不同教育情境下的应用给予了极大的关注。比如,在讨论儿童认知发展时,不仅仅停留在皮亚杰或维果茨基的理论层面,更结合了当下的教育改革热点,例如如何利用建构主义理念设计更具启发性的课堂活动,如何根据不同年龄段学生的认知特点进行差异化教学。此外,书中还穿插了大量真实的教学案例,这些案例来自不同的教育环境,从小学到高中,从公立学校到私立学校,提供了多维度的视角,让读者能够更直观地感受到理论如何转化为实践,以及实践中可能遇到的挑战和解决方法。这种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使得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理论教材,更是一本能够指导教育工作者实际操作的工具书。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独特,既有学术著作的严谨性,又不失通俗易懂的亲和力。作者在阐述复杂理论时,往往会使用生动形象的比喻和恰当的例子,使得抽象的概念变得更加具象化,易于理解和记忆。例如,在解释“最近发展区”时,作者用了一个非常形象的比喻,生动地描绘了学生在他人帮助下能够达到的成就水平,让人一目了然。同时,书中对于一些争议性的话题,也能够做到客观公正地呈现不同观点,并引导读者进行批判性思考,而不是简单地灌输某种特定的理论。这种严谨而不失活泼的写作风格,让阅读过程充满了乐趣,也极大地提升了学习效率。此外,书中对研究的引用也非常严谨,总是能够清晰地追溯到原始的出处,并且对研究的设计和局限性有比较客观的评价,这对于想要深入了解相关研究的读者来说,是非常宝贵的。整体而言,这本书在保持学术性的同时,做到了“雅俗共赏”,让教育心理学这门学科不再是枯燥的理论堆砌,而是充满生命力和实践指导意义的学问。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非常精美,封面色彩搭配柔和而富有学术气息,给人一种稳重而又不失活力的感觉。书脊上的烫金字体清晰可辨,即便是放在书架上,也能一眼认出它的存在。翻开内页,纸张的触感也非常舒适,不是那种光滑得有些刺手的劣质纸,而是略带磨砂质感,对阅读体验的提升是显而易见的。排版上,字体大小适中,行间距也很合理,长时间阅读不易感到眼睛疲劳。每章的开头都有清晰的标题和导读,能够帮助读者快速把握本章的核心内容。章节末尾的案例分析和思考题设计得也非常有深度,能够引导读者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教育场景相结合,进行更深入的思考和讨论。尤其是附录部分的参考文献,虽然篇幅不少,但格式规范,引用的资料都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对于想要进一步深入研究的读者来说,无疑是宝贵的资源。整体而言,从书籍的物理形态到内部的排版设计,都体现了出版方对品质的严格把控,营造出一种专业且友好的阅读氛围,让人忍不住想要一探究竟。
评分这本书在内容编排上可谓是匠心独运,其逻辑递进的结构设计,仿佛引导着读者走入一个逐步深入的心理学迷宫。开篇的几个章节,像温和的序曲,铺陈开教育心理学的基础概念,比如儿童的生理与心理发展规律,以及学习的基本原理。随着阅读的深入,内容逐渐转向更加复杂和精细的领域,如不同类型的学习理论,包括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和建构主义等,并且对每种理论的演变和相互关系进行了清晰的梳理,避免了知识点的碎片化。特别吸引我的是,书中在介绍学习策略时,并没有简单地罗列几种方法,而是深入分析了不同学习策略背后的认知机制,并结合了研究证据来阐述其有效性。例如,关于元认知策略的讨论,书中详细介绍了如何帮助学生理解和监控自己的学习过程,以及如何根据不同的学习任务调整策略。这种层层递进、由浅入深的方式,使得即便是初学者也能循序渐进地掌握复杂的概念,而对于有一定基础的读者,则能从中获得更深刻的洞见,发现新的研究视角和实践启示。
评分读完这本书,我深刻体会到教育心理学并非高高在上的理论,而是与我们日常的教育实践息息相关。作者在探讨情绪与学习的关系时,并没有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是非常关注如何在实际教学中营造积极的课堂氛围,如何处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情绪问题,例如焦虑、挫败感等,并提供了具体的应对策略。书中关于师生关系和同伴关系的章节,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作者强调了良好人际关系对学生学习动力和学业成就的重要性,并提供了一些促进积极互动的技巧,比如如何进行有效的沟通,如何解决冲突等。此外,书中关于课堂管理的部分,也充满了实用的建议。它不仅仅是告诉我们要如何维持课堂纪律,更深入地分析了不同课堂管理理论的优劣,并提供了根据不同班级特点制定管理方案的方法。这些内容都非常贴近一线教育工作者的实际需求,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学生,更有效地开展教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