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学术依附行为的社会文化心理研究(博士学位论文丛书)
定价:27.00元
作者:于海琴
出版社: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12-01
ISBN:9787536149236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学术依附现象,反映的是独立自主的求知信念缺乏的问题。中国传统文化心理的社会偏向与现代学术制度的相互建构,是形成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
知识与制度,作为学术活动的内容与规则,是影响学术文化建构的两大变量,《学术依附行为的社会文化心理研究》以“知识-人(文化心理)-制度”的关系联结作为分析框架,通过追溯现代学术转型的历史过程,考察学术文化心理的演变及其与学术发展的关系。
《学术依附行为的社会文化心理研究》内容分为三个部分:
部分阐释了论题涉及的理论基础(章),梳理了相关史实发生的历史轨迹(第二章)。
儒学,由道德实践理性构成的人生论旨趣,建构了“社会人”的传统文化心理;科学,由求真的知识论诉求,建构了“个体理性人”的现代学术文化心理。在我国学术史上,从儒学知识型到科学知识型的现代学术转型,不仅是知识形态的变更,还带来文化心理的冲突,也就是学术研究要不要坚持求知与独立的文化信念问题,这一冲突贯穿在学术转型史的各个阶段中。
第二部分从“知识与文化心理的相互建构”和“制度与与文化心理的相互建构”两条路径,分析了现代学术转型以来,文化价值观的嬗变特征、影响因素及其相互作用过程。
从知识的角度看,随着现代科学知识型成为中国学术的主要形态,通过严格的方法训练、分科治学,知识生产的“创新”诉求与学术自主意识,逐步被知识界所接受,这带来对中国传统文化心理的,如,“为学问而学问”与“学以致用”的学问动机;批判质疑的民主独立精神与主义的社会依附心理,等等。这主要是通过知识的理性启蒙价值来实现的,是在个体的致知过程中获得的学术信仰。
从制度建构上看,现代学术的独立自主价值观,集中表现在蔡元培时期,通过“重学抑术”的知识制度与聘任制的组织制度,建构起学术求知的信念追求。其后的大学学科制度,以偏重科技应用的知识取向和单位集体工作的组织取向,实现的是社会倾向的价值观,因此重拾传统学术的文化遗骸。同时发现,学术文化具有跨越时空的自主性,中国传统文化构筑的意义世界是人们进一步社会行动的依据。
第三部分分析了当前学术文化心理和学术成果的特征:权力意志与力量型学术,探索了学术文化重构的出路与途径等问题。
纵观中国学术史的漫长过程,知识分子建构了具有强烈社会倾向的“力量型”学术,彰显了“权力意志”及其延伸出的满足控制感、稳定感的生活目标。
对如何建构现代学术信念的问题,《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高等教育学博士学位论文丛书:学术依附行为的社会文化心理研究》认为,从主观上看,主要靠学术水平的提升,加强学术化,使学人们在亲历的学术探索中自觉获得另外一种生活的意义,启发主体性,这是学术文化重构的主要途径。因此,学术信念不是靠规范、教导、等外在力量强加的。从客观上看,提供教授权力、国家权力、大学权力共存的差异制度语境,尤其是加强求知型教授文化在主流制度中的力量,是现代学术信念构建的可为之路。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高等教育学博士学位论文丛书:学术依附行为的社会文化心理研究》的核心观点认为,学术依附行为是由传统文化心理与现代学术的知识样式、错位组合的产物。实用功利术目标和强社会成就动机,是依附术的两大特征;在传统文化提供的生活意义下,借助现代学科制度,人们通过协商与互动,主动选择、构建、发展出种种依附行为,因此,是通过千千万万知识人的行动延续传统、沟通现代的主动建构。总之,知识、人、制度相互作用的社会建构论观点,是《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高等教育学博士学位论文丛书:学术依附行为的社会文化心理研究》解释学术依附行为和学术文化偏差问题的基本立场。
目录
引论:学术依附的文化心理追寻
节 问题缘起:现实的困顿与历史的追问
一、现实问题及学理研究的进展
二、历史的追问
第二节 相关研究述评
一、学术规范与学风建设研究
二、中西方文化比较及学术史比较中的相关研究
三、大学精神、大学文化与学术权力等方面的相关研究
第三节 概念辨析--
一、什么是学术依附
二、社会文化心理研究
第四节 研究思路、方法与意义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三、研究意义
章 理论基础与分析框架
节 中国现代学术转型-
一、中国的现代学术起源追溯
二、现代学术转型的主旨:文化信念的重构
三、以学科制度作为考察学术转型的切入点
第二节 两种知识型及其文化心理:儒学与科学
一、儒学知识型的内在精神
二、科学知识型的内在精神
第三节 分析框架:知识--人--制度
一、内在制度、外在制度分化出两条分析路径
二、内、外制度的分离构成中国现代学术建构的特殊性
第二章 近现代学术转型的历史轨迹
节 从京师大学堂到北京大学改革
一、京师大学堂:“中体西用”思想下的经科大学
二、北京大学初期改革
第二节 民国时期大学学科制度特征
一、民国初期大学百花齐放的景象
二、民国中后期唯科学主义和科学技术性偏向
三、西南联大传承学术自主的实践
第三节 新中国初期30年问的学科制度
一、学科制度措施
二、学科制度特征与后果
第四节 20世纪80年代以来:重建学术传统的努力
一、重点学科制度
二、加强大学文科教育,重建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传统
三、加强学科的综合性,显示出以知识为本位的制度模式的端倪
四、学科设置权限,改变学科制度中国家一元权力的主导地位
第五节 近现代学术转型的历史轨迹描述
第三章 知识转型与现代学术价值观的构建
节 现代学术观念的初显与确立
一、学科方法训练的旨归:“创新”成为学术标准
二、现代知识的理性价值:自主意识的表现
第二节 学术价值观的生成特征:高度个体化
一、学术:个体的致知之路
二、 暑属感:学术圈的“无形学院”
第三节 现代学术的信念对传统学术文化心理的
一、对中国“学以致用”的学问动机的挑战-
二、对“主义”的社会依附心理的挑战
三、“个体理性人”对“社会人”的文化心理的挑战
第四节 现代学术信念的断裂:中国经验的特殊性
第四章 传统文化心理与学术制度文化的互构
节 学科制度的规训特征:形成“权力--知识”的联结
一、制度即一种规训性权力
二、学科制度中的权力规训类型
第二节 由国家行政权力主导的知识制度
一、短暂的求知型制度文化
二、较长时段的实用型制度文化
第三节大学行政权力主导下的组织制度
一、大学聘任制保障下的个体自由探索
二、单位制度下的强社会成就动机
第四节对制度文化的积极建构
一、文化的自主性及中国传统文化构筑的意义世界
二、围绕制度“资源与规则”的自觉行动
第五章 现代知识分子的“学术自我”
节 多重“自我”的植入
一、案例:z教授的故事
二、权力意志与自由意志的对决
第二节 现实世界中多重“自我”的调适:中庸
第三节 “力量型学术”与自我虚无感
一、“力量型学术”中学者思想的“失语”
二、权力意志下的自我虚无感
第四节 中国现代学术信念的“认同”问题
一、中国文化心理于现代科学理性主义自我观的潜在意义
二、中国现代学术认同的问题:独立的、民族的学术意识
三、构建现代学术的当务之急:学术水平的提高、差异的制度语境
结语
一、主要结论
二、贡献与不足
参考文献
后记
作者介绍
于海琴 华中科技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副教授、博士,从事毕生发展心理学、大学生学习与发展、学校管理心理学研究。
文摘
序言
我对《学术依附行为的社会文化心理研究(博士学位论文丛书)》这个书名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它触及了一个我过去在学术环境中观察到的、但缺乏清晰理论框架来理解的现象。我对“学术依附行为”这一概念的界定非常好奇,它是否包含了学生对导师的崇拜、对某个研究领域的执着,甚至是某种学术思想的“追随”?而“社会文化心理研究”的视角,则让我对接下来的内容充满了期待。我猜想,作者于海琴老师必定会深入分析不同社会文化背景下,人们对待知识、对待权威、对待学术传承的态度差异,这些差异又将如何潜移默化地影响到学术依附的形成和表现。比如,一些文化中对“学长制”的重视,或者对“名师效应”的推崇,是否都会催生出更强的学术依附?我尤其希望看到书中能够提供一些跨文化的比较研究,来展示学术依附行为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的出版质量一直以来都备受认可,我相信这本书的学术价值会非常高,并且能够为我们提供一个全新的视角来审视学术生态中的人际关系与心理动态。
评分当我在书店里瞥见这本《学术依附行为的社会文化心理研究(博士学位论文丛书)》时,立刻被“学术依附”这个概念所吸引。这个词汇组合,听起来就充满了研究的深度和广度,暗示着作者于海琴老师不仅仅是在探讨表面的行为,而是要挖掘其背后的心理根源,并且将其置于更广阔的社会文化语境中去考察。我立刻联想到,在我们熟悉的校园里,有些同学对某个老师的课程、某个实验室的研究方向,甚至是某个学术会议的议题,会表现出一种超越一般兴趣的“忠诚”和“跟随”。这种“依附”究竟是什么?是建立在对知识的深刻认同之上,还是受到社会评价体系、个人发展预期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这本书的出现,仿佛为我揭示了一个我曾模糊感知但从未清晰认识的领域。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详细阐述“学术依附”的定义、构成要素以及测量方法,并希望能看到作者如何运用社会文化理论,比如文化维度理论、社会学习理论等,来解释不同文化背景下,这种依附行为的形成和演变。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非常吸引我,"学术依附行为的社会文化心理研究" 这个题目就暗示着它深入探讨了学术界中一种不容忽视的现象。我一直对人们在学习和研究过程中的心理状态很感兴趣,而“依附行为”这个概念,通常与亲子关系或者亲密关系联系在一起,如果将其延伸到学术领域,探讨学生与导师、学生与学术机构,甚至是学生与特定学术思想之间的“依附”,这无疑是一个极具创新性的视角。我推测,作者于海琴老师必定花费了大量的心血去界定和量化这种“学术依附”,并通过社会文化这一宏观背景来审视其形成机制和表现形式。例如,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学生对导师的尊重和依赖程度是否会产生显著差异?这种依附是源于对知识的渴求,还是对权威的顺从,抑或是对未来职业发展的考量?这些问题都让我想深入了解这本书的论证过程。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作为国内知名的学术出版机构,其出版的书籍在学术质量上通常有保障,这也增加了我对这本书内容的期待。我特别好奇的是,作者是如何通过实证研究来支持其理论观点的,采用了哪些研究方法,收集了多少样本,以及研究结果是否能够为理解和优化学术生态提供有益的启示。
评分这本书的标题本身就触及到了一个我长期以来在学术环境中观察到的现象,但却一直找不到一个合适的词汇来概括——“依附行为”。我常常在想,为什么有些学生对自己的导师、对某个研究方向、甚至是某个学术领域表现出近乎执着的“依恋”?这种依恋是纯粹的学习热情,还是包含了更深层次的心理需求?于海琴老师的这本书,将这一模糊的感受具象化,并试图从社会文化心理的角度去解释它,这让我感到非常兴奋。我设想,书中可能会分析不同文化背景下,教育观念的差异如何影响学生与导师的关系,例如,东方文化中强调的尊师重道,是否会强化学生对导师的心理依附?而西方文化中更强调的独立思考和批判精神,又会对学术依附产生怎样的制约?我期待书中能有具体的案例分析,或者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方式,展现不同文化群体中学术依附行为的独特表现。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的出版物,往往具有扎实的学术功底和严谨的研究态度,因此,我非常相信这本书能够提供有深度、有价值的见解,帮助我们更清晰地认识学术研究中的人际动力和心理机制。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学术依附行为的社会文化心理研究》让我联想到很多在学术道路上曾经经历过或观察过的场景。我好奇,究竟是什么样的“依附行为”被定义为“学术依附”?它仅仅是指学生对导师的依赖,还是可以延伸到对某个学术流派、某个研究范式的“忠诚”?而“社会文化”这个维度,更是让我想象到,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教育体制下,这种依附可能会呈现出怎样千差万别的面貌。例如,在强调集体主义的文化中,学生可能更倾向于与导师形成紧密的“师徒”关系,并将导师视为学术上的“精神领袖”,从而产生强烈的依附;而在强调个人主义的文化中,学生可能更看重与导师的合作关系,以及学术观点的碰撞,对“依附”的感受可能会相对减弱。于海琴老师的这部作品,作为博士学位论文丛书的一员,想必在研究方法上会非常严谨,论证过程也会十分深入。我期待书中能够提供具体的实证数据,来支持其关于社会文化因素如何影响学术依附的论断,并希望能从中获得一些对于如何在学术研究中建立健康、良性的人际关系的启示。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