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上画笔去纽约 9787550250987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带上画笔去纽约 9787550250987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美 梅丽莎·伍德 著
图书标签:
  • 绘画
  • 旅行
  • 纽约
  • 艺术
  • 文化
  • 城市
  • 手绘
  • 指南
  • 旅游
  • 生活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花晨月夕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ISBN:9787550250987
商品编码:29881026179
包装:软精装
出版时间:2015-08-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带上画笔去纽约

定价:68.0元

作者:(美) 梅丽莎·伍德

出版社: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出版日期:2015-08-01

ISBN:9787550250987

字数:40000

页码:

版次:1

装帧:软精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为梦想家准备的手绘书——不必羡慕别人旅行、写生,留下一幅幅充满创意的旅行画作,有梦想的你,当然可以完成属于自己的旅行绘本。

◆边走边画,体验*文艺的旅行方式;用心旅行,留下*暖心的记忆——带上画笔和文艺的心踏上旅程吧!读一读书中的景观介绍和绘画提示,透过你的双眼观察这个世界,拿起你的画笔完成属于自己的手绘旅行笔记。

内容提要


100处佳景点+100幅手绘草稿+100个创意提示=等待你亲手完成的旅行绘本,没有随手可查的交通线路,没有千篇一律的旅游攻略,只提供文艺的出行建议和旅行指南,以及创意的绘画提示,了解过去的时光,手绘美好的记忆,带上画笔去旅行吧!

目录


作者介绍


梅丽莎·伍德,是一位居住在芝加哥的插画家兼作者,她热爱旅行和美食,历史知识渊博。“带上画笔去旅行”系列是梅丽莎和另外三位作者共同创作的一套创意旅行绘本。书中从建筑、艺术、人文、美食、时尚和景观等方面介绍了纽约、伦敦和巴黎三座城市的独特美景,并引导读者细致观察,绘制书中草图,终完成属于自己的旅行绘本。

文摘


帝国大厦(1930年)

TheEmpireStateBuilding(1930)

乘电梯到达帝国大厦的,你会找到好的公司。感谢导演们,无数部电影的经典场景发生在帝国大厦的观景台上,卡里·格兰特、德波拉·克尔、梅格·瑞恩和汤姆·汉克斯……仅仅列出其中部分名字就足以让游客心驰神往了。帝国大厦建成于1930年,时逢美国经济大萧条,这座摩天楼曾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保持了“世界高楼”的荣耀,它成了世界的一盏明灯,昭示纽约的与众不同。

 速写:从曼哈顿帝国大厦的观景台上向南看,绘制自由女神像。

纽约古根海姆博物馆

TheGuggenheim

纽约古根海姆博物馆全名为所罗门·R.古根海姆博物馆,由美国建筑师弗兰克·劳埃德·赖特设计,于1959年对公众开放,主要展示古根海姆家族的私人收藏的近现代艺术杰作。

 速写:画出印象派画家埃德加·德加的《黄色和绿色背景下的舞者(DancerinGreenandYellow)》(1903)里舞台中心的芭蕾舞演员。注意,舞台幕布后面似乎有即将登台的舞者在张望。

序言


如何使用这本书

大都市是令人向往的。从令人惊叹的艺术和建筑到多样的美食和人文风情,每个城市都在从不同的角度展示着自己的。“带上画笔去旅行”系列图书是一套手绘书,完成一幅幅手绘,让心灵和喜欢的城市不断互动。书里的每一页介绍一项城市中的特色风物,文字部分包含该地有趣的奇闻逸事和充满创意的提示,展现城市独特而可爱的一面;剩下的则是留给读者的涂鸦空间。接下来,一切都交给创意和想象力,按照你的想法在这页完成手绘。“带上画笔去旅行”系列图书也可以作为辅助练习素描和涂鸦的工具书,提高你的创造力,还可以将其当成一本在纸上记录你爱城市美好风景的画册。现在拿出你的画笔,开启梦想之旅吧!


摩登都市的诗意漫步:解析当代城市生活与艺术的交织 本书并非聚焦于某一本特定的出版物,而是旨在深入探讨现代都市文化、艺术思潮及其对个体生活方式的影响。我们将以一种文学散文与文化评论相结合的笔触,勾勒出全球化背景下,大都会所呈现出的复杂图景及其内在的生命力。 第一部分:钢筋水泥中的精神栖居 现代城市,以其高耸入云的建筑和无休止的节奏,成为人类文明最宏大也最压抑的容器。本书首先探讨了这种“摩登”环境对个体心理结构的重塑。我们不再仅仅是居住者,而是被卷入一场永不停歇的效率竞赛中的参与者。 一、都市的“异化”与重建 资本的逻辑如何在城市规划中占据主导地位?从功能主义的冷峻到后现代主义的碎片化,城市空间如何反映和加剧社会阶层的分离?我们将剖析当代城市美学中的“玻璃幕墙情结”,探讨这种透明与反射的悖论——它们既象征着开放,又构筑了无形的隔阂。 重点分析了“通勤”这一日常仪式:它如何成为现代人集体性的冥想时刻,一个介于家庭与职场之间的“非空间”。借用现象学视角,审视个体在地铁、公交等公共载体中,如何构建起一套“微观的私密性”来对抗无处不在的公共凝视。 二、光影与边界的哲学 夜晚的城市,霓虹灯与广告牌构成了人造的永恒白昼。这种“24小时不夜城”的景象,模糊了休息与劳动的传统界限。我们考察了城市灯光污染对自然节律的干扰,并引申至对“时间观念”的哲学探讨。在这个时间被量化、被售卖的空间里,真正的“闲暇”如何可能? 我们还将考察城市边缘地带——那些被主流叙事遗忘的角落、老旧的工业区或未被完全开发的土地。这些区域往往成为亚文化和反叛精神的孵化器,是抵抗标准化的最后堡垒。艺术活动,特别是街头艺术(Graffiti, Street Performance),正是这些区域发出的强劲回响。 第二部分:艺术作为城市脉搏的记录者 艺术在当代城市中不再是博物馆的陈列品,而是渗透进日常肌理的活性元素。它既是对城市弊病的尖锐批评,也是对生活可能性的浪漫想象。 一、视觉的暴政与抵抗 当代城市是一个信息过载的视觉场域。海报、LED屏幕、巨型雕塑,构成了我们每天必须“阅读”的景观。本书深入剖析了城市视觉文化中的“符号消费主义”,即品牌如何利用精心设计的视觉语言来俘获注意力。 然而,艺术的抵抗力量也同样强大。从观念艺术对空间本质的质疑,到摄影师对城市瞬间的捕捉,艺术提供了一种“慢看”的机会。我们分析了那些试图打断观看惯性的艺术介入:例如,在人流密集的广场上设置的临时装置,迫使行人从赶路状态中抽离出来,进行短暂的反思。 二、声音景观与都市交响 除了视觉,城市的声音构成了另一种重要的叙事。警笛、建筑工地的敲击声、各种语言的混合,共同谱写了一部喧嚣的交响乐。本书将探索“声音生态学”在城市研究中的应用,探讨如何通过声音的隔离或放大,来体验城市的不同层面。 探讨声音艺术如何利用录音技术,将环境中不被注意的噪音提升为可被聆听的对象,从而揭示城市中隐藏的劳动与生活节奏。爵士乐、电子乐等根植于城市经验的音乐流派,如何将都市的焦虑与活力转化为结构化的听觉体验。 第三部分:个体经验的编织与“地方感”的回归 在全球化浪潮下,地方特色(Sense of Place)似乎正在被标准化的“任何地方”所取代。本书的第三部分着重于个体如何在巨大的城市迷宫中,重新锚定自我,并重建与脚下土地的联系。 一、漫步者的美学:在迷失中发现 城市漫步(Flânerie)作为一种艺术实践,被置于核心位置。它并非目的明确的行走,而是一种有意识的“迷失”。通过放慢速度,观察那些被日常匆忙所忽略的细节——窗台上的盆栽、老旧的铸铁栏杆、街角小店的独特招牌。 我们将介绍那些以行走为主题的文学和影像作品,它们如何将漫步转化为一种抵抗速度的、近乎冥想的行动。这种行动的意义在于,它将冰冷的城市地图,转化为充满记忆和情感纹理的个人领土。 二、记忆的建筑与公共叙事 城市是一个巨大的记忆库。纪念碑、历史建筑、甚至是一条街道的名字,都承载着集体叙事。本书审视了城市如何处理其历史——是粉饰太平,还是直面创伤? 讨论了“记忆场所”(Lieux de mémoire)的构建过程,以及当代艺术家如何通过介入公共空间,来挑战或补充官方历史叙事。例如,通过非正式的纪念活动或临时性的艺术标记,让那些被主流历史遗忘的声音得以重现。 三、微观社区的生命力 即使在宏大的城市结构下,微观的社区单元依然维持着顽强的生命力。从早市的叫卖到邻里间的日常互动,这些“第三空间”——咖啡馆、社区中心、小公园——成为维系人际情感的粘合剂。 本书分析了这些空间如何成为抵抗城市疏离感的微型生态系统,以及它们在当代城市规划中面临的挑战与机遇。通过对这些“地方性”角落的细致描摹,揭示出城市复杂而富有韧性的生命力,这种生命力存在于每一个愿意停下脚步、深入观察的人眼中。 结语:都市生活的持续进行式 这本书最终呈现的是一幅流动的、未完成的城市画像。它拒绝提供单一的答案或标准化的指南,而是邀请读者以一种更加敏锐、更具批判性的视角,重新体验自己所处的都市环境。城市不是一个被定义好的终点,而是一场永恒的探索,一次感官与精神的持续对话。它要求我们不仅是居住者,更是发现者、记录者和参与者。

用户评价

评分

“最近读到一本让我耳目一新的书,它让我对“旅行”这两个字有了全新的理解。这本书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刻意的煽情,却有着一种直击人心的力量。作者以一种近乎于分享日记的真诚,记录了她在纽约的点滴生活,但这些点滴,却因为她独特的视角和艺术家的敏感,变得格外有意义。我最欣赏的是她那种不落俗套的表达方式。她不会告诉你“一定要去哪里”,而是告诉你“我在这里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这种个人化的体验,反而更能引起读者的共鸣。她对城市氛围的捕捉尤其出色,无论是人声鼎沸的街头,还是人迹罕至的角落,她都能用文字描绘出那种独有的气息。我仿佛能听到她画笔在画布上沙沙作响的声音,能看到她眼神中闪烁的光芒。书中的一些片段,让我感到非常温暖,比如她与陌生人之间简短却充满善意的交流,或者她独自一人在画室里沉浸创作的时光。这些片段,让纽约这个巨大的城市,变得触手可及,充满了人情味。这本书让我反思,旅行的意义,或许并不在于看多少风景,而在于能否在陌生的环境中,找到与自己内心对话的方式,能否用艺术的眼光,去重新发现自己和这个世界。它是一本鼓励我去尝试,去体验,去创造的书。”

评分

“这个夏天,我的人生也像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而这本书,恰恰是我行囊里最惊喜的发现。它的封面就带着一种挥洒自如的艺术感,仿佛一幅即将展开的画卷,充满了未知的色彩与故事。我迫不及待地翻开第一页,立刻被一种轻盈而又充满力量的文字所吸引。作者的笔触细腻而又生动,仿佛能透过文字的缝隙,看到纽约街头斑驳的光影,听到咖啡馆里低语的交谈,闻到空气中弥漫的淡淡的书卷香和诱人的烘焙味。书中描绘的场景,不是那种刻板的景点介绍,而是融入了作者的观察、感受和思考,让每一个地方都充满了生命力。无论是晨曦中静谧的中央公园,还是黄昏时分喧嚣的时代广场,亦或是藏匿于街角的小画廊,都仿佛被赋予了灵魂,诉说着属于它们自己的独特故事。我尤其喜欢作者对人物的刻画,每一个匆匆过客,每一个擦肩而过的心灵,都被作者敏锐地捕捉到,并用简练却充满张力的文字勾勒出来。那些充满智慧的对话,那些猝不及防的感动,那些让人会心一笑的瞬间,都深深地印在了我的脑海里。这本书就像一位知心的朋友,在不经意间,为我打开了一个全新的世界,也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与周遭的一切。它不只是一本书,更像是一次心灵的洗礼,一次关于艺术、关于生活、关于自我探索的奇妙旅程。”

评分

“我一直认为,好的书籍不仅仅是信息的传递,更是一种情感的共鸣和灵魂的触动。而这本书,恰恰做到了这一点。它用一种极为独特和充满个性的方式,为我展现了一个我从未想象过的纽约。与其说它是一本关于纽约的书,不如说它是一本关于“看见”的书,关于如何用艺术的眼光去观察和体验这个世界。作者的文字,像是一首首流动的诗,又像是一幅幅写意的画,她不拘泥于固定的叙事模式,而是随性而至,将她的所思所感,以一种极为自由洒脱的方式呈现出来。我常常会在读到某个段落时,停下来,闭上眼睛,仿佛能感受到作者当时的心情,仿佛能看到她手中那支画笔,是如何在捕捉那一刻的光影与色彩。书中对细节的描摹尤为精彩,无论是街头艺人脸上的一丝疲惫,还是路边小店里弥漫的香气,亦或是孩子们奔跑时扬起的尘土,都被作者捕捉得淋漓尽致。这些细节,组成了纽约最真实、最动人的底色。这本书让我明白,生活处处是艺术,只要我们愿意去发现,去感受。它鼓励我去拥抱生活中的每一个瞬间,用我的眼睛去观察,用心灵去体会,用我的方式去创造。它就像一本魔法书,打开了我的感官,让我看到了一个更加丰富多彩的世界。”

评分

“我一直对那些能够捕捉城市灵魂的书籍情有独钟,而这本书,无疑是我近期读到最令人惊艳的一部。它没有宏大的叙事,也没有惊心动魄的情节,却以一种极为细腻、极具艺术感染力的方式,勾勒出了一个鲜活的纽约。作者的文字,如同流动的色彩,又如细腻的笔触,将这座城市的脉搏、呼吸,甚至是那些不易察觉的情感,都展现得淋漓尽致。我尤其喜欢她对艺术的描绘,她不仅仅是记录,更是分享她与艺术碰撞出的火花。那些关于画廊的片段,关于街头艺人的描写,都充满了真挚的热情和深刻的理解。读这本书,就像是与作者一起踏上了一段充满惊喜的探索之旅。我们穿梭于繁华的街道,又钻进僻静的巷陌;我们感受着这座城市的喧嚣与活力,也体会着它隐藏在深处的宁静与孤独。作者的观察力极为敏锐,她能从最平凡的细节中发现不平凡的美,例如阳光穿过树叶洒下的斑驳光影,又或是老旧建筑上岁月的痕迹。这些细节,如同画龙点睛之笔,让整个城市在文字中活了起来。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纽约,更是关于如何用艺术的眼睛去发现生活的美,去感受生命的力量。它鼓励我去拥抱未知,去勇敢地表达自己,去用我的方式,为这个世界添上一抹色彩。”

评分

“最近迷上了一位新晋的作家,她的文字有一种魔力,能让我在字里行间看到流动的光影和鲜活的色彩,仿佛我真的置身于那个她所描绘的世界。这本书,简直就是一场视觉与心灵的盛宴。它不像许多旅行文学那样,只关注宏大的地标和著名的景点,而是深入到城市的肌理之中,去发掘那些不为人知的角落,去捕捉那些细微的情感变化。我最喜欢的是她对艺术的理解和表达,那些关于画廊、关于街头艺术、关于艺术家本人的片段,都充满了真诚的热爱和深刻的见解。她不是在简单地介绍,而是在分享她对艺术的感悟,她如何被一幅画触动,如何与一位艺术家交流,这些点滴汇聚起来,就构成了一幅幅生动的画面。读这本书,就像是与作者一起漫步在纽约的街头巷尾,时不时停下来,驻足欣赏一处街景,或者走进一家别致的咖啡馆,品尝一杯香浓的咖啡,听着周围的语言,感受着这座城市的脉搏。她的文字充满了画面感,我仿佛能看到她手中的画笔,在纸上勾勒出她所见所感,将纽约的繁华、宁静、艺术气息一一呈现。这本书让我重新认识了纽约,它不只是一个钢筋水泥的都市,更是一个充满艺术灵魂和故事的宝库。它激起了我对艺术的兴趣,也让我开始思考,如何才能用自己的方式去记录和表达这个世界。”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