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舞娉婷:古风花间美人手绘技法教程

花舞娉婷:古风花间美人手绘技法教程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摩天轮的小老虎 著
图书标签:
  • 古风
  • 绘画
  • 手绘
  • 美人
  • 花卉
  • 技法教程
  • 插画
  • 国风
  • 艺术
  • 设计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华文京典专营店
出版社: 人民邮电出版社
ISBN:9787115434975
商品编码:29881431922
包装:平装-胶订
出版时间:2016-11-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花舞娉婷:古风花间美人手绘技法教程

定价:69.80元

作者:摩天轮的小老虎

出版社:人民邮电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11-01

ISBN:9787115434975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28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本书选取了仕女画这个深受读者喜爱的题材,并针对广大绘画初学者和爱好者的水平,将入门难度降低。书中的案例并非传统的白描仕女图,在画风上融入了现代插画的构图元素,更加贴近读者的喜好。我社出版的同类型古风人物绘制技法《画卿》自2016年1月出版至今,短短几个月已销售7000余本。另外,本书作者的网红朋友众多,其本人在涂色圈也小有名气,在《时尚的诞生》涂色大赛中获奖。市面上的白描技法书种类较少,相信这本白描仕女技法书能在众多彩铅、水彩技法书中脱颖而出,获得理想的销售成绩。

内容提要


全书共9章。章介绍了绘画要使用到的工具;第2章讲解了基本的笔法;第3章到第5章从服饰、五官、发型、姿态等方面详细讲述了古代仕女的画法;第6章到第7章介绍了画中的配角(动物、花草、配饰等)的绘制方法;第8章讲解了40幅完整作品的绘制步骤;第9章是成稿欣赏,也可作为填色线稿。

目录


前言
章.绘画工具介绍
一.工具介绍
1.可塑橡皮
2.005号~05号樱花针管笔
3.0.3号HB樱花自动铅笔
4.0.5号HB自动铅笔
5.003号COPIC针管笔
6.秀丽笔
二.其他辅助工具介绍
1.绘画美术人体木偶
2.绘画美术关节手模
第二章.笔触技法介绍
1.线条介绍
2.基本线形
3常见技法
4.技法步骤图
5.笔的用法和忌讳
第三章.女子的服饰样式和说明
1. 服饰细节名称
2. 女子衣纹组织处理(上肢的衣纹组织)
3. 女子衣纹组织处理(下肢的衣服组织)
第四章.女子五官和头发
1.头部 三庭五眼 天三地四
2.眉
3.眼
4.鼻
5.嘴
6.眉眼、鼻嘴结合图
7.耳
8.发髻和发际
第五章.女子的手部和体态特征
1.手的基本画法
2.动作体态
第六章.代表性动物结构图
1.龙
2.鸟
3.鱼
4.虫
第七章.配饰和装扮
1.首饰
2.花
3.叶子
第八章.阆苑惊鸿 详细步骤(40张)
1.戏蝶
2.悠悠花上蝶
3.鸟语花香
4.雏鹰展翅
5.步步生莲
6.游园
7.闭月羞花
8.凤歌鸾舞
9百花争艳
10. 梦里花落知多少
11. 百啭千声
12. 蝶舞
13. 飞鸟依人
14. 拈花微笑
15. 回眸
16 仙女赐桃
17. 芬芳袭人
18. 美人戏蝶 移步舞扇招戏蝶
19. 携驴踏浪
20. 舞蝶戏猫
21荷边丽影
22虎雀玄女
23伏虎观荷
24驭狮云游
25踏春
26天女散花
27白虎玄女
28嫦娥捉蝶
29花枝招展
30轻舞飞扬
31水出芙蓉
32仙女牧羊
33含笑相迎
34如梦初醒
35拂尘戏蝶
36罗袖秋香
37缕缕幽思
38 天涯共此时
39抚花思君
40.龙女戏珠
第九章.兰闺群芳 (成稿观赏图)可涂色30张
1.廊桥幽会 笑盈盈相看无限情
2.聆音 玉人鼓笙醉牡丹
3.鸟儿归 飞鸟归林,落日西沉
4.琵琶 曲高和寡是《阳春》
5.依依不舍 暂时分手莫相思
6.纤纤玉指 纤手自拈来,空使牡丹妒
7.龙骧云起 体态矫健,龙爪雄劲,似奔腾在云雾波涛之中
8.莲花宝盒 吉祥富贵
9.美人戏蝶 穿花蝴蝶又飞来
10.并头莲 青荷盖绿水,芙蓉披红鲜,下有并根藕,上有并头莲
11.花魁 牡丹花品冠群芳
12.庭院闲景 春风庭院幽闲景
13.鹦鹉 嘴红毛绿语乃奇
14.孤芳独赏 独对孤芳暗自怜
15.花园小景 凉亭朱楼映荷塘
16.赏花怜花 不摇香已乱,无风花自飘
17.戏莺 自在娇莺恰恰啼 or 花中灵 春风犹带香,盈盈花中灵
18.抚雏 纤纤玉手抚雏莺
19游鱼 海棠金鱼轴,尾展拖轻e
20.莞尔一笑 画堂香暖不胜春 or 青青系子佩,馨香盈怀袖
21.姣姣风韵 春风摇曳一寸心
22.韶华 娉婷女子更动人
23.百媚一笑 野菊罗裙一色裁
24.长相思 佳人心事谁知晓
25.艳姿 步摇金翠玉搔头
26.彩莲 欲与荷花斗晚妆
结语

作者介绍


摩天轮的小老虎 姓名:薛怡洁 笔名:摩天轮的小老虎&乐乐妈妈 :摩天轮的小老虎 毕业于上海师范大学美术学院,5岁开始进少年宫学习钢笔画、油画棒、水彩画、素描等,12岁那年代表中国队参加国际比赛一等奖。此后便开始了绘画之路,擅长彩铅、水彩、线描、涂鸦和建筑钢笔画……

文摘


序言



浮光掠影:宋代服饰美学与纹样解析 作者: [此处留空,或填写其他作者名] 出版社: [此处留空,或填写其他出版社名] ISBN: [此处留空,或填写其他ISBN号] --- 内容概要 《浮光掠影:宋代服饰美学与纹样解析》是一部深入探讨宋代(公元960年—1279年)服饰文化、审美取向及其精致纹样艺术的专业著作。本书旨在为研究中国古代服饰史、纺织品艺术、乃至宋代社会生活史的学者、设计师、博物馆研究人员以及对传统美学抱有热忱的爱好者,提供一份详尽而权威的参考资料。 全书摒弃了对宋代服饰的泛泛而谈,而是聚焦于其独有的“尚简”、“内敛”的艺术精神,系统梳理了从帝王百官到平民百姓的服饰形制、用料选择、色彩搭配以及至关重要的——纹样设计与工艺。 第一部分:宋代服饰的时代精神与形制演变 本部分着重分析了宋代服饰美学背后的社会文化根源。宋代是中国历史上文人雅士审美占据主导地位的时期,这种审美倾向直接反映在服饰上,形成了与唐代华丽繁复截然不同的风貌。 第一章:审美转向:从唐的“秾艳”到宋的“素雅” 探讨了宋代理学兴起对社会风气和服饰风尚的影响。分析了“清雅”、“平淡”如何成为主流审美价值,以及这一转变如何体现在服装的结构和装饰上。 第二章:官服体系的严谨与等级 详细考证了宋代官服制度的演变,特别是公服与常服的区别。通过对《宋会要辑稿》等史料的梳理,精确描绘了不同品级官员的冠帽(如幞头、直裰、公服袍)的形制差异,重点解析了补子(文官绣禽,武官绘兽)的制度化设计,揭示了其象征意义和等级识别功能。 第三章:常服与家居服的实用美学 关注非正式场合的穿着。研究了宋代士人阶层流行的褙子、直裰、环领衫等形制。这些服饰的设计强调线条的流畅性与穿着的舒适度,完美体现了宋人对“自然天成”的追求。对女性的襦裙、褙子在不同朝代(北宋与南宋)的细微变化进行了对比分析。 第四章:衣料与染色工艺的革新 宋代纺织技术高度发达,但审美上趋向于内敛。本章剖析了宋锦、缂丝、罗、纱等主要面料的织造工艺,并重点讨论了当时的印染技术。对比了宋代对植物染料的使用偏好,解释了为何灰色、青色、褐色等“冷色调”在宋代服饰中占据了核心地位。 第二部分:宋代纹样的符号学与设计语言 纹样是理解宋代服饰艺术的关键。宋代纹样摆脱了具象的叙事性,转向了高度提炼和程式化的装饰美。 第五章:自然万物的抽象化表达 宋人对自然观察入微,但将其融入纹样时,往往进行了几何化和图案化的处理。本章细致分析了“四时花卉”纹(如梅、兰、竹、菊)的程式化画法,以及对云雷纹、水波纹的简化处理,这些纹样如何在宋锦和缂丝上呈现出“疏密有致”的韵律感。 第六章:瑞兽祥禽的隐喻 尽管宋代崇尚素雅,但吉庆纹样依然存在,只是表现方式更为含蓄。本书深入解析了龙凤纹(皇家专用)、鸾鸟、仙鹤、麒麟等在不同服饰(如祭服、命妇服)上的布局方式和风格特点。特别关注了宋代对“萱草”、“石榴”等寓意多子多福纹样的运用,以及其在民间服饰中的流行。 第七章:几何结构与边饰设计 宋代服装的边饰(缘边)设计极其讲究,常用于界定服装的结构。本章详细展示了宋代流行的几何纹样,如回形纹、万字纹、雷纹的排列方式,以及如何利用这些细密的纹样来增加服饰的质感和层次感,而非仅仅是色彩上的冲击。 第八章:纹样的工艺实现:织造与刺绣 这一章节是连接设计与实物的桥梁。通过对传世实物和墓葬出土文物(如定陵、宋徽宗墓出土纺织品)的图像分析,系统介绍了宋代缂丝的“通经断纬”技法如何创造出清晰的纹样轮廓,以及宋代刺绣(如“平绣”、“套针”)在表现细腻层次感方面的成就。对比了宫廷作坊与民间作坊在纹样处理上的差异。 第三部分:实例分析与图谱 本书的第三部分提供了大量的实物图像、绘画参考和结构图解,是检验前两部分理论分析的实证基础。 第九章:绘画中的宋服——图谱解读 精选了宋代著名画家如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李公麟的画作中出现的人物服饰,进行细致的服饰部件分解与结构复原推测。每一幅图例都附有对衣长、袖宽、领口形状、以及可见纹样的专业注释。 第十章:宋代女性服饰的色彩与细节 专门针对宋代女性服饰的褶裥、系带、以及妆容与头饰的搭配进行研究。分析了宋代女性如何通过发髻、发饰(如假发、花钿)的变化来适应不同场合的着装要求,以及她们对“素雅妆容”的偏好。 附录:宋代服饰常用术语词典 收录了本书中涉及到的所有宋代特有服饰名称、纹样名称、织造工艺术语的解释与出处,便于读者快速查阅和理解专业概念。 --- 本书特点: 史料扎实: 综合运用出土文物、传世文献(如《周礼》、《宋史·舆服志》)以及宋画,构建多维度的论证体系。 图文并茂: 收录大量高清文物图片与线描图,对复杂纹样进行拆解分析。 学术深度: 侧重于对宋代“尚简”美学的内在逻辑进行哲学层面的探讨,而非仅仅停留在形制描述。 《浮光掠影》不仅是一本关于“穿什么”的书,更是一部关于“如何看”的书,它邀请读者进入宋人内敛而精微的审美世界,感受那份经得起时间考验的古典韵味。

用户评价

评分

我一直梦想着有一天能画出自己心中的古代仕女图,那种温婉、典雅、又充满故事感的画面。《花舞娉婷:古风花间美人手绘技法教程》这本书,无疑给了我极大的帮助和启发。从一开始的封面设计,就透着一股浓浓的中国风,让人一看就心生喜爱。 书中对于人物的发型设计,我感觉尤为出色。它不只是简单地画几根线条,而是会讲解不同时期、不同身份的人物,其发髻的特点和演变。从灵动飘逸的飞仙髻,到端庄华贵的螺髻,再到别致的倭堕髻,每一个发型都充满了历史的韵味和艺术的美感。我曾尝试着去画一些复杂的发髻,总是觉得显得笨重,不够自然。看了书中的讲解后,我才发现原来关键在于发丝的走向和层次感,以及如何用阴影来表现发髻的体积。书中的示范图非常有参考价值,让我能够一步一步地去模仿和学习。

评分

作为一个古风爱好者,我一直渴望能将心中那些“花间美人”的形象跃然纸上。当我在书店无意间翻到这本《花舞娉婷:古风花间美人手绘技法教程》时,眼睛瞬间亮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充满了古韵,那种柔美又带着几分飘逸的气质,仿佛一下子把我带入了那个诗意的年代。我迫不及待地买回了家,细细品读。 这本书的排版非常舒服,纸张的质感也很好,翻阅起来有一种沉甸甸的实在感。我最喜欢的是它在讲解人物比例和动态时,没有直接给出一堆枯燥的公式,而是通过大量精美的插画示范,循序渐进地引导读者去感受。那些线条的流畅,人物的眼神,以及衣袂的飘动,都充满了生命力。特别是对不同朝代仕女服饰的讲解,细节之处做得非常到位,从发髻的样式到裙摆的褶皱,都充满了历史的考究感。我试着临摹了几张,发现很多之前困扰我的问题,比如如何让人物的身体看起来更自然,衣裳如何表现出轻盈感,在这本书里都有了很清晰的解答。它没有直接告诉你“怎么画”,而是通过“这样画是因为……”来引导思考,这对我来说是非常宝贵的学习方式。

评分

我一直对古风插画情有独钟,总觉得那是一种跨越时空的东方美学。拿到《花舞娉婷:古风花间美人手绘技法教程》这本书,我首先被它那极具吸引力的封面所打动。打开书页,那种温婉而又富有生命力的笔触立刻吸引了我。这本书的讲解方式非常细腻,它不仅仅是教授绘画技巧,更重要的是在传达一种氛围和情感。例如,书中在讲解如何刻画人物的面部表情时,会特别强调眼神的运用,如何通过眼神传递出人物的内心世界,是娇羞,是思念,还是淡然。这让我意识到,画好一个人物,不仅仅是形似,更要神似。 我尤其欣赏书中关于如何运用色彩来烘托古风意境的章节。它没有罗列很多复杂的色彩理论,而是通过大量的实例,展示了不同色彩搭配所能营造出的独特氛围。比如,如何用淡雅的青绿来表现春日的花园,如何用浓郁的朱红来渲染喜庆的场景,以及如何用朦胧的色彩来表现人物的神秘感。这些讲解都非常实用,让我对色彩的运用有了更深的理解。我曾尝试着按照书中的方法去配色,发现画面立刻有了质的飞跃,不再是简单的色块堆砌,而是充满了层次感和意境。

评分

我一直对中国古典文化和艺术有着浓厚的兴趣,尤其是那些飘逸灵动的古风插画。当我在书店看到《花舞娉婷:古风花间美人手绘技法教程》这本书的时候,就被它那充满诗意的名字和精美的封面吸引了。买回家后,我迫不及待地翻阅,发现这本书的内容远比我想象的要丰富和实用。 这本书在讲解人物的五官刻画时,非常细致。它没有简单地罗列五官的比例,而是结合古风的审美特点,教授如何画出杏眼、丹凤眼,如何勾勒出柳叶眉,以及如何表现人物的唇部,使其既有古典的韵味又不失柔美。我以前画人物时,总是觉得五官比较生硬,缺乏神韵,看了这一部分后,我才意识到原来眼睛的眼神、眉毛的弧度,甚至嘴唇的微小角度,都能极大地影响人物的整体气质。书中提供了很多不同类型的人物面部特征的示范,我从中学习到了很多。

评分

说实话,我之前尝试过一些绘画教程,但很多都过于理论化,看的时候觉得明白,一到实践就无从下手。《花舞娉婷:古风花间美人手绘技法教程》这本书恰恰相反,它像一位循循善诱的老师,让我能够很自然地进入绘画的世界。我最喜欢的部分是它对人物姿态的讲解,非常生动形象。它不是简单地告诉你画一个站姿或者坐姿,而是会分析这个姿态所包含的情感和故事。比如,一个回眸的瞬间,是如何用身体的微小倾斜和颈部的弧度来表现的;一个抚琴的动作,又是如何通过手指的细微变化来传递出音乐的韵律。 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有一章是关于如何表现人物的“神韵”,也就是那种难以言喻的气质。作者通过分析古代诗词中的描写,结合绘画实例,为我们提供了非常多的灵感。我试着去画一些我心中曾经构思过的场景,发现以前我总是忽略了人物的整体气质,只关注了五官的描绘。通过这本书的指导,我开始学会去捕捉那种“回眸一笑百媚生”的感觉,去表现人物内心的情感。这让我觉得,画古风美人,不仅仅是技巧的提升,更是对传统文化的一种理解和再创作。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