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名山名水图册 9787801046932 星球地图出版社

中国名山名水图册 9787801046932 星球地图出版社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星球地图出版社 著
图书标签:
  • 中国地理
  • 名山
  • 名水
  • 旅游
  • 图册
  • 自然风光
  • 星球地图
  • 地理科普
  • 中国文化
  • 景观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花晨月夕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星球地图出版社
ISBN:9787801046932
商品编码:29894253728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03-01-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中国名山名水图册

定价:20.00元

作者:星球地图出版社

出版社:星球地图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3-01-01

ISBN:9787801046932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中国是一个东方大国,幅员辽阔,自然景观绚丽多姿,光彩夺目;中国一个文明古国,人文景观丰富多彩,魅力穷。中国的名山名水何止万千,受篇幅限制,我们选编了34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特别行政区的160余处山水名胜和黄金旅游线。它既包括我国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和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的名山名水,又包括了其他的山水精华。并对每个情况作了简要介绍。每个景区(点)根据不同情况绘有写景图、旅游路线图及风景图片。文学说明主要介绍各风景区(点)的特征和欣赏价值等内容,以增加旅游者的知识性和兴趣。景区的气象资料也是旅游必不可少的参考。
本图册的许多景区地图采用写景的手法描绘。写景图本是一种古老的地图画法,中国汉墓出土的马王维帛地图中(公元前168年)已经应用写景的手法描画山形。15世纪以后的数百年间欧洲国家大量使用写景法绘制地图。近、现代的旅游图中仍广泛使用这种方法。究其原因,写景图具有立体、直观、易懂的特点,为广大读者所接受。本图册写景图的作者在继承传统技法的同时,糅进了中国画的手法,使之更具中国风格特色,增强了图册的欣赏性。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山川壮丽,人文荟萃:《中国名胜古迹大观》 导读: 在中国这片广袤的土地上,历史的河流与自然的伟力共同雕刻出无数令人叹为观止的景观。它们不仅是地质变迁的无声见证,更是中华民族文化传承的物质载体。本书《中国名胜古迹大观》旨在系统梳理和深度解读那些在中国乃至世界享有盛誉的历史遗迹、自然奇观与人文瑰宝,带领读者进行一场穿越时空的精神漫游。我们不求面面俱到,但求精选典型,以扎实的史料考证和丰富的影像资料,展现中国名胜古迹的独特魅力与深厚内涵。 --- 第一篇:历史的坐标——古代都城与帝王陵寝 中华文明五千年生生不息,其兴衰荣辱往往烙印在都城的布局与帝王的安息之地。本篇聚焦于那些见证了王朝更迭与时代风云的宏大遗址。 一、紫禁城的威仪与奥秘: 本书详细描绘了北京故宫博物院所承载的明清两代宫廷生活与制度。从太和殿的雄伟尺度到乾清宫的内廷布局,从养心殿的政治决策到御花园的精致典雅,我们不仅解读建筑学的精妙——如斗拱的承重结构、梁枋彩绘的象征意义,更深入探讨了“中轴对称”的儒家礼制思想如何渗透到每一寸空间之中。书中特别收录了故宫珍藏的清代《宫廷生活图册》局部高清复刻,辅以考古发现的新材料,还原了宫廷的真实面貌,澄清了一些流传已久的民间误解。 二、秦汉帝陵的地下宝库: 西安作为十三朝古都,其周边的帝王陵寝群是研究早期中国帝国构建的关键。重点剖析秦始皇陵的宏大规划及其陪葬坑的军事与技术成就,包括陶俑面部表情的地域差异、青铜水禽的机械原理等。同时,对比汉代帝陵的因循与发展,如汉茂陵的规模及其陪葬制度的演变,揭示了不同历史时期对“不朽”与“永生”理解的细微差别。 三、六朝金粉与唐宋气象: 南京和洛阳作为重要的陪都或建都之地,留下了独特的历史印记。南京的六朝帝陵在山水之间,透露出文人士大夫的审美倾向。洛阳的隋唐皇城遗址,通过最新的考古勘探图和复原模型,展现了盛唐气象下恢弘的城市规划,特别是里坊制度的运作机制,及其对后世城市格局的影响。 --- 第二篇:信仰的丰碑——佛教、道教与石窟艺术 宗教的传播往往伴随着艺术的繁荣,中国的石窟、寺庙和道观,是世界宗教艺术宝库中的璀璨明珠。 一、丝路上的敦煌与云冈: 敦煌莫高窟以其千年不绝的壁画艺术,构筑了一部活态的中国宗教艺术史。本书对莫高窟的洞窟形制、壁画的演变(如早期“秀骨清像”到盛唐“丰满圆润”的风格转变)进行了细致的分析。特别关注飞天形象的演变及其服饰的时代特征。云冈石窟则侧重于早期佛教造像的“犍陀罗”影响与中原汉化的融合过程,从昙曜五窟的磅礴气势到后期造像的秀丽典雅,梳理了北魏时期民族融合对艺术风格的决定性作用。 二、南方的禅意与道家仙踪: 南方寺庙的建筑风格多以木构为主,更注重与自然环境的融合。例如,苏州园林中的禅意渗透,以及浙江天台山、江西龙虎山等地道教圣地的建筑布局。我们探讨了宋代以后,文人哲学如何介入寺庙园林设计,使得宗教场所兼具了审美休憩的功能,并详细介绍了地方建筑材料如徽派青砖、福州脱胎漆器等在宗教建筑上的应用。 --- 第三篇:天人合一——壮丽山河与水利工程 中国的山水不仅是地理景观,更是哲学思考的对象。本篇侧重于那些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智慧的自然奇观与宏大工程。 一、泰山文化的精神内核: 泰山,自古被尊为“五岳之首”,是帝王封禅、文人祭祀的圣地。本书细致考察了从古至今在泰山留下的摩崖石刻,解析了历代帝王封禅的礼仪规制,以及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所蕴含的哲学意境。书中对比了不同朝代修筑的登山道路和神庙遗址,展现了其作为中华民族精神象征的演变过程。 二、大江大河的文明塑造: 水利工程是中华文明区别于其他古代文明的关键特征之一。我们深入探究了都江堰的“无坝引水”哲学,解析了李冰父子如何利用虹吸、分流等原理,实现对岷江的长期稳定治理,并论述了其对巴蜀地区农业文明的决定性贡献。同时,本书也涉及京杭大运河的整体规划、漕运制度的建立,及其如何通过人工水道连接南北经济命脉,改变了中国的政治地理版图。 三、奇特地貌的形成与审美: 对喀斯特地貌的代表——桂林山水,我们不满足于“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传统描摹,而是从地质学角度解释了石灰岩的溶蚀过程,并结合宋元以来画家对山形、水色的笔墨转化,解析了中国山水画的“写意”与自然形态的对应关系。 --- 第四篇:人文的精粹——古镇、民居与非物质遗产 名胜古迹不仅限于帝王之作,更深藏于寻常百姓的聚落之中,体现了地域文化与生存智慧的结晶。 一、徽州民居的“藏风聚气”: 皖南古村落,如西递、宏村,是研究传统宗族社会和徽商文化的活化石。本书详细分析了马头墙、天井结构、雕花门楼的构造与功用。马头墙不仅仅是防火设施,更是宗族地位和审美情趣的表达。天井的设计则体现了徽州人“肥水不流外人田”的实用哲学与通风采光的生态智慧。 二、江南水乡的秩序与生活: 江南水乡古镇(如周庄、乌镇)的魅力在于其水陆交错的交通网络与沿河而建的民居。我们通过对水埠头、石板街、廊棚的研究,揭示了这种独特的城市肌理如何适应了湿润多雨的气候,以及当地居民依靠水路进行商业贸易的历史。 三、工艺遗产的活态传承: 最后,本卷选取了几个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如景德镇的陶瓷烧制技艺、苏绣的针法精微,作为“流动”的名胜古迹进行介绍。这些技艺的传承者,本身就是活着的历史,他们的作品是凝固的地域文化符号。通过对这些传统工艺在当代社会面临的挑战与复兴的记录,强调了保护文化多样性的重要性。 --- 结语: 《中国名胜古迹大观》试图在宏大叙事与微观细节之间架起一座桥梁。它不仅仅是一本图鉴,更是一部跨越地理、历史、艺术和哲学的综合性读物,旨在激发读者对脚下这片土地更深层次的理解与敬畏。每一座山,每一处遗址,都在无声地诉说着关于中华民族如何与自然共存、如何构建文明的古老故事。

用户评价

评分

我一直以来对中国的自然风光有着浓厚的兴趣,尤其喜欢那种能够唤醒内心宁静的山水画卷。这本《中国名山名水图册》似乎就抓住了我这种心理。光是看图片,就能感受到扑面而来的清新空气和磅礴大气。其中有些画面的构图非常巧妙,将壮丽的山川与灵动的水景完美结合,仿佛置身其中,能听到潺潺的流水声,感受到徐徐的清风。它不仅仅是简单的照片集,更像是一次心灵的旅行,让我在繁忙的生活中得以短暂抽离,去感受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评分

从文化角度来说,这本书也让我收获颇丰。虽然它侧重于视觉呈现,但每张图片背后都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历史故事。我期待在深入阅读后,能够了解这些名山名水在中国古代诗词、绘画、传说中扮演的角色,以及它们与中华文明发展的联系。它不仅仅是地理意义上的描绘,更是一次对中国山水文化的一次溯源和解读,能够帮助我更深入地理解“天人合一”的东方哲学思想。

评分

拿到这本图册,我感觉它非常适合作为一份礼物,送给热爱自然、热爱中国传统文化的亲友。包装精美,内容高质量,兼具观赏性和知识性,无疑会是一份让人眼前一亮且意义非凡的礼物。而且,它还可以作为案头读物,在闲暇时翻阅,既能放松心情,又能增长见识,甚至还能激发出一些创作的灵感。我非常期待在接下来的日子里,能够更深入地去品味这本书所呈现的中国之美。

评分

刚收到这本《中国名山名水图册》,拆开快递的时候就迫不及待地翻看了。虽然还只是初步浏览,但整体感觉非常惊喜。首先,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就相当考究,封面色彩饱满,图案精致,给人一种古朴而又不失现代感的美学享受,摆在书架上绝对是件艺术品。打开之后,纸张的质感也很不错,厚实且光滑,印刷清晰度很高,色彩还原度也达到了我非常满意的水平,图片细节丰富,哪怕是远景的山峦起伏,近景的溪流瀑布,都能看得清清楚楚,没有模糊或失真的情况。

评分

作为一个摄影爱好者,我对于画面本身的质量要求非常高。这本书在这一点上并没有让我失望。每一幅图都像是经过精心策划和拍摄,光影的处理、景别的选择都恰到好处,能够最大程度地展现出名山大川的独特魅力。我尤其欣赏的是,它并没有一味追求宏大叙事,而是通过一些局部细节的捕捉,例如古松的苍劲、山涧的清澈、云雾的飘渺,来传递出一种意境悠远的美感。这对于提升我的审美能力和摄影技巧,无疑会带来不少启发。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