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唐代宗教造型艺术
定价:58.00元
作者:岳钰
出版社:陕西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01-01
ISBN:9787224103670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558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在世界发展的历史中,英国的“工业革命”成为人类有史以来改变人类生活方式与观念的重大事件,这就是整个社会发展的关键——“市场与经济”。作为学者,马克思针对早期市场与经济的竞争必然会产生缺少“公平与正义”的问题,提出了以公有制为主体的概念,为了争夺市场与能源,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了,它的直接结果是让世界从意识形态上分为了两大阵营,这就形成了冷战思维。
人类发展,衡量每个国家社会进步的基本标准,就是由本国生产力所创造的国民经济总产值和人民的生活水平,改革开放正是从这一点上突破,真正地让我们中国从一个贫穷落后的大国变成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发展中国家,人民也过上了好日子。
可那些曾经打着“救世主”旗号,掠夺别国资源,耀武扬威地干涉别政,抱着冷战思维不放的人,面对日益变化的世界和对手及自己的困窘,用自己早已习以为常的基督教文明观念,巧妙地想当无所不能的“上帝”,企图用“单一”取代“多元”,而中东伊斯兰文明观念那“和它的宝剑”也坚持着自己的看法,而*主义者则走上了恐怖主义的道路,“9·11”就是实例,但这种反抗倒霉的是老百姓。
目录
导论
一、封建社会是“宗教造型艺术”产生的基石
二、“中华文化”——一个包罗万象的复合型文化
三、传统的宗教造型艺术仍在我们的生活之中
四、与世界各种造型艺术相媲美的中国汉地佛教与道教造型艺术
佛教造型艺术这一外来文化的起源与发展
一、佛教造型艺术的“母亲”——古老的印度文明
二、早期佛教与佛教造型艺术.
中国汉地佛教造型艺术的形成与本土艺术的融入.
一、印度佛教东进过程中中国文化由被动接受到主动圆融.
二、舶来初期的佛教造型艺术特点与绘画色彩特征.
中国汉地佛教造型艺术公元1至10世纪的文化主流价值观.
一、佛教文化在亚洲各地区及中国的繁荣与发展.
二、大、小乘佛教与汉地佛教的场所形式及偶像供奉.
三、中国汉地佛教中的壁画内容及表现形式
四、中国汉地佛教壁画内容的变化与代表性画家
五、中国汉地佛教造型艺术中传统文化主流价值观对今天的作用及意义
六、禅宗、禅宗绘画及“文人水墨画”
中国道教造型艺术及本土特征
一、道教——一个与其他宗教所不同的复合型文化
二、道教造型艺术与中国的形式美
三、在道教造型艺术中由杰出的人和作品所构成的中国文化主流价值观
参考文献
后记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装帧倒是挺别致的,封面那种古朴的色调,配上烫金的“唐代宗教造型艺术”几个字,一股浓厚的历史气息扑面而来。翻开扉页,印在眼前的那些精美的线描图,虽然没有色彩,但勾勒出的佛陀、菩萨、飞天形象,依然栩栩如生,仿佛穿越了千年的时空,与那些壁画、石窟中的造像对话。尤其是那些描绘供养人、力士的细节,服饰的飘逸,肌肉的饱满,都体现出一种独特的唐风韵味,与同期其他朝代的艺术风格截然不同。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石窟寺庙建筑结构的那部分,虽然篇幅不长,但图文并茂地解析了不同窟龛的平面布局、穹顶结构,以及佛教造像在空间中的具体安放方式,对于理解唐代宗教艺术的整体性和功能性有着重要的启发。例如,对龙门石窟、敦煌莫高窟等地的代表性造像群的分析,从其时代演变、艺术风格的递进,到不同题材造像的解读,都显得格外有见地。作者在描述那些细节时,用的词汇也很丰富,比如“雍容华贵”、“宝相庄严”、“飘逸灵动”等等,很容易将读者带入那个辉煌的时代,去感受唐代工匠们精湛的技艺和对信仰的虔诚。
评分对于我这个对佛教历史和艺术稍有涉猎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提供了一个非常扎实的理论框架。作者在论述唐代宗教造型艺术时,并没有停留在对作品的简单描述,而是将艺术风格的演变置于当时的社会、政治、文化背景之下进行考察。例如,书中关于“贞观时期佛教艺术的开创性”的分析,就将长安大兴善寺、慈恩寺等地的佛教造像置于唐初的政治格局和对外交流的大背景下,强调了这一时期艺术的革新与开放。同时,对“开元盛世佛教艺术的巅峰”的解读,则通过对洛阳龙门石窟奉先寺等地的巨型造像的分析,展现了盛唐时期国家力量与宗教信仰的结合,以及艺术所达到的崇高境界。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在探讨“安史之乱后的佛教艺术转型”时,并没有简单地归咎于战乱,而是深入分析了当时社会思潮的变化,以及佛教教义的调整对造像风格产生的微妙影响,比如造像趋于写实、强调内心体验等。这种层层递进的分析,让我对唐代宗教艺术的发展脉络有了更清晰、更深刻的认识。
评分这本书虽然书名听起来很学术,但内容却相当引人入胜,一点也不枯燥。我尤其喜欢其中关于“唐代不同地域佛教造型艺术的地域性差异”的章节。书中详细对比了长安、洛阳、敦煌、四川等地佛教造像在题材选择、艺术手法、造型特点上的不同,让我第一次意识到,即使在同一朝代,佛教艺术也并非铁板一块,而是呈现出鲜明的地域特色。比如,敦煌壁画中那些充满异域风情、色彩斑斓的飞天,与中原地区较为规整、沉静的佛像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作者在分析这些差异时,不仅引用了大量的考古发现和文献资料,还结合了对当地地理环境、民族构成、文化习俗的考量,使得分析既有深度,又有说服力。读到这一部分,我仿佛置身于大唐的广袤土地上,亲眼目睹了不同地区佛教艺术的独特魅力,感受到了那个时代文化交流与融合的生动景象。
评分读完这本书,我对唐代佛教艺术的理解有了颠覆性的认识。之前我总觉得唐代的佛教造像就是一些相对程式化的佛像,没有什么特别突出的地方。但这本书通过对具体作品的深入分析,揭示了唐代佛教艺术的勃勃生机和多元发展。尤其是在提到“汉传佛教造像的本土化进程”这一章节时,书中通过大量实例,展示了佛教造像如何在唐代与中国本土的审美情趣、艺术传统相结合,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国化风格。那些面部圆润、体态丰腴的佛像,不再仅仅是西域传来的舶来品,而是充满了东方神韵,甚至融入了唐代贵族女性的仪态万方。此外,书中对“密宗造像的传入与影响”的论述也相当精彩,通过对唐代密宗坛城的描绘和相关造像的解读,展现了佛教在传播过程中所产生的复杂而有趣的文化交融。我之前对密宗造像的了解仅限于一些零散的图片,而这本书则提供了一个系统性的梳理,让我得以窥见唐代宗教艺术的另一面,那种神秘而又充满力量的美感,着实令人着迷。
评分这本书最打动我的地方在于,它不仅仅是在介绍唐代的宗教造型艺术,更是在讲述一段辉煌的历史和一种深刻的信仰。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的对唐代艺术的深厚感情,以及对艺术家们不懈追求的敬意,都深深感染了我。尤其是在描述那些历经千年风雨、依然矗立的造像时,作者用充满诗意的语言,描绘了它们所承载的时代记忆和精神力量。比如,书中对“佛教造像的材料与工艺”的细致阐述,从泥塑、石雕到金铜造像,各种材质的特点、制作过程的艰辛,都被描绘得淋漓尽致。读到那些关于工匠们如何克服重重困难,用血汗和智慧塑造出这些不朽杰作的故事时,我常常会感到一种莫名的震撼。这本书让我明白,唐代宗教造型艺术不仅仅是精美的工艺品,更是那个时代人们精神世界的集中体现,是对生命、对宇宙、对信仰的永恒追问。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