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书 名: | 心理学史(原书第2版) |
| 图书定价: | 85元 |
| 作 者: | (美)埃里克·希雷(Eric Shiraev) |
| 出 版 社: | 机械工业出版社 |
| 出版日期: | 2018-07-01 |
| ISBN 号: | 9787111601494 |
| 开 本: | 16开 |
| 页 数: | 0 |
| 版 次: | 1-1 |
| 内容简介 |
| 本书按时间顺序,论述了推动心理学思想和学科发展的社会背景、重要人物及其思想、生活和所属理论学派。本书作者重视多样性,并从跨文化、跨学科视角,探讨了心理学在美德奥之外的国家和地区的发展,如中国、俄罗斯、日本和印度等。本书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每一章节均配备了适量的知识检测和网络学习资料。本书文献丰富,内容翔实。除此之外,作者在书中还配了许多图表和人物照片,让读者直观地了解心理学史的相关知识。 本书适用于心理学专业师生和相关人士。 |
| 图书目录 |
前言 致谢 第1章 理解心理学的历史 / 1 1.1 绪言 / 2 1.1.1 我们研究什么 / 2 1.1.2 重复的主题 / 3 1.2 四类心理学知识 / 3 1.2.1 科学知识 / 4 1.2.2 大众信念 / 6 1.2.3 意识形态和价值观 / 6 1.2.4 法律知识 / 7 1.2.5 四类知识的互动 / 8 1.3 社会与心理学史 / 9 1.3.1 资源 / 9 1.3.2 社会气氛 / 10 1.3.3 学术传统 / 10 1.4 心理学史学 / 12 1.4.1 同行评议 / 12 1.4.2 争议的必然影响 / 13 1.4.3 社会地位、社会名望和权力 / 14 1.4.4 克服选择性注意:性别和种族 / 15 1.5 理解心理学的历史 / 17 1.5.1 误导性标签 / 17 1.5.2 碎片化和标准化 / 17 第2章 早期的心理学知识 / 20 2.1 人类文明早期的心理学知识 / 22 2.1.1 美索不达米亚 / 22 2.1.2 古埃及 / 23 2.2 希腊文明中的心理学知识 / 23 2.2.1 早期的灵魂概念 / 23 2.2.2 认知 / 27 2.2.3 情绪和需求 / 28 2.2.4 人类心理的生物学基础 / 29 2.2.5 异常症状 / 30 2.2.6 关于健康与道德行为的观点 / 31 2.2.7 评价希腊人的影响 / 32 2.3 印度和中国的心理学知识:非西方心理学传统的介绍 / 32 2.3.1 印度教传统 / 32 2.3.2 生命轮回 / 33 2.3.3 思维和行为 / 33 2.3.4 佛教传统 / 34 2.3.5 自我 / 35 2.3.6 中国的儒家思想和心理学观点 / 36 2.3.7 整体论与和谐 / 37 2.4 第一个千年之交的心理学知识 / 38 2.4.1 罗马人:哲学与科学中的心理学知识 / 38 2.4.2 早期基督教传统:灵魂的不朽 / 39 2.4.3 罪疚和罪恶的心理基础 / 40 2.5 中世纪盛期知识的进一步发展(11世纪~14世纪) / 41 2.5.1 基督教神学:恢复亚里士多德的声誉 / 41 2.5.2 早期阿拉伯和伊斯兰文明中的心理学观点 / 42 2.6 评价 / 44 2.6.1 不要高估差异 / 45 2.6.2 精神传统内积累的知识是有价值的 / 45 2.6.3 欧洲和亚洲的哲学家有“独特思想”吗 / 45 第3章 千年中期转型阶段的心理学:15世纪至18世纪末 / 48 3.1 15世纪晚期至18世纪末的转型 / 50 3.1.1 文艺复兴 / 50 3.1.2 宗教改革 / 51 3.1.3 科学革命 / 51 3.2 千年中期的心理学:人们知道些什么 / 52 3.2.1 科学知识 / 52 3.2.2 宗教基础和民间的知识 / 55 3.3 学者及其理论的影响 / 57 3.3.1 认识论:理解心理经验 / 57 3.3.2 勒内·笛卡儿:理性思考者和笛卡儿传统 / 59 3.3.3 贝内迪克特·斯宾诺莎的一元论 / 61 3.3.4 戈特弗里德·威廉·莱布尼茨的单子论 / 62 3.3.5 托马斯·霍布斯的唯物主义和经验主义 / 62 3.3.6 约翰·洛克的经验主义和自由主义 / 63 3.3.7 乔治·贝克莱的唯心主义和经验主义 / 64 3.3.8 发展中的英国经验主义:大卫·休谟 / 65 3.3.9 发展中的联想主义:大卫·哈特莱 / 67 3.3.10 连接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伊曼努尔·康德 / 68 3.4 法国的唯物主义与启蒙运动 / 69 3.4.1 保罗-亨利·西里的唯物主义 / 69 3.4.2 孔狄亚克的感觉主义 / 70 3.4.3 拉·美特利的机械主义 / 71 3.4.4 伏尔泰和卢梭的道德与社会发展 / 72 3.5 评价 / 72 3.5.1 社会氛围的变化 / 72 3.5.2 个体成为关注的焦点 / 73 3.5.3 知识依然主要靠猜测 / 73 3.5.4 宗教观点依然占主导 / 73 3.5.5 知识维护的社会秩序 / 73 第4章 实验室里的心理学 / 76 4.1 19世纪的变迁 / 78 4.1.1 资源和基础设施 / 78 4.1.2 19世纪的社会环境 / 78 4.1.3 19世纪的学术传统 / 78 4.1.4 人们对心理了解多少:概览 / 79 4.2 生理学和哲学:两个学术流派 / 82 4.2.1 精神哲学的影响 / 82 4.2.2 生理学的影响 / 83 4.3 早期心理学中的测量 / 85 心理时间的测量 / 85 4.4 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 / 88 4.4.1 德国有利的社会环境 / 88 4.4.2 冯特在德国创建了一个实验室 / 88 4.4.3 美国的实验室:对比一览 / 90 4.4.4 德国和美国以外的实验室 / 91 4.5 在实验室里:寻求自己身份的心理学 / 93 4.5.1 威廉·冯特的观点 / 93 4.5.2 冯特同时代人提出实证心理学 / 96 4.5.3 构造主义在美国 / 98 4.5.4 美国心理学会:开端 / 99 4.6 评价 / 101 4.6.1 一条不容易的道路 / 101 4.6.2 来自实证研究的推动 / 101 4.6.3 一个集体的创造 / 102 4.6.4 心理学实验室和组织 / 102 第5章 20世纪初的心理学与大众社会 / 104 5.1 社会和文化景观 / 106 5.1.1 现代大众社会 / 106 5.1.2 社会氛围的变化 / 106 5.2 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进展及其对心理学的影响 / 108 5.2.1 科学探索 / 108 5.2.2 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 / 109 5.2.3 更多的心理学家成为实践者 / 109 5.3 作为一门科学学科的心理学 / 110 5.3.1 人们所知道的:科学知识 / 110 5.3.2 大众信念 / 110 5.3.3 价值观 / 110 5.3.4 法律知识 / 111 5.4 机能主义心理学:联结个体与社会环境 / 112 5.4.1 威廉·詹姆斯关于精神现象的观点 / 112 5.4.2 作为实用学科的詹姆斯心理学 / 113 5.4.3 发展的机能主义:卡尔金斯、安吉尔和卡尔 / 114 5.5 心理学领域的进化论观点 / 116 5.5.1 进化论 / 116 5.5.2 对心理学的普遍影响 / 118 5.6 心理学中的新领域 / 120 5.6.1 心智能力研究 / 120 5.6.2 儿童与教育心理学 / 124 5.6.3 工业和消费者研究 / 127 5.6.4 犯罪行为心理学 / 130 5.6.5 性别心理学 / 130 5.7 评价 / 132 5.7.1 经济发展因素 / 132 5.7.2 教育发展因素 / 132 5.7.3 对心理学家的需求渐长 / 132 5.7.4 心理学正在成为一门更独立的学科 / 132 第6章 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临床研究和心理学 / 134 6.1 人们对精神疾病有哪些了解 / 136 6.1.1 科学知识 / 136 6.1.2 流行观念 / 140 6.1.3 意识形态 / 140 6.1.4 法律知识 / 140 6.2 社会环境和精神病理学 / 141 6.2.1 性、毒品与异化 / 141 6.2.2 对精神疾病看法的改变 / 142 6.2.3 异常和偏差行为的医学化 / 142 6.2.4 地盘之争:精神病学与心理学 / 143 6.3 理解精神疾病 / 144 6.3.1 精神疾病的分类 / 144 6.3.2 关于精神疾病的两个假设 / 146 6.3.3 搜索大脑 / 147 6.3.4 研究神经系统 / 149 6.3.5 转向遗传 / 149 6.3.6 关注社会和心理原因 / 150 6.4 早期的治疗尝试 / 152 6.4.1 在哪治疗?精神病院 / 152 6.4.2 如何治疗 / 153 6.4.3 第一个心理诊所和临床心理学家 / 156 6.5 评价 / 159 6.5.1 精神疾病观点的变化 / 159 6.5.2 精神疾病案例的增加 / 159 6.5.3 精神病学的诞生 / 159 6.5.4 临床心理学的诞生 / 159 第7章 行为主义传统的诞生与发展 / 162 7.1 社会形势:这是行为主义的好时代吗 / 164 7.2 动物心理学 / 164 7.2.1 动物和比较心理学家 / 164 7.2.2 爱德华·桑代克的影响 / 166 7.3 反射研究 / 168 7.3.1 伊万·巴甫洛夫的工作 / 169 7.3.2 巴甫洛夫分析“高级”神经活动 / 171 7.3.3 弗拉基米尔·别赫捷列夫的反射学 / 175 7.3.4 反射学的应用 / 177 7.4 约翰·华生的行为主义 / 179 7.4.1 开始 / 179 7.4.2 应用 / 181 7.4.3 华生的矛盾 / 183 7.4.4 为什么华生的行为主义受到欢迎 / 184 7.5 评价 / 185 7.5.1 一种新的科学方法 / 185 7.5.2 一个还原论者的尝试 / 185 7.5.3 混合的反应 / 186 第8章 精神分析的诞生与发展 / 188 8.1 社会与科学形势 / 190 8.1.1 早期的全球化 / 190 8.1.2 民族主义 / 190 8.1.3 科学的复杂性 / 190 8.1.4 创作的复杂性 / 190 8.1.5 战争 / 190 8.1.6 精神分析的起源 / 191 8.2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与精神分析 / 192 8.2.1 精神分析的诞生 / 192 8.2.2 精神分析的发展 / 195 8.2.3 发展中的精神分析 / 197 8.2.4 精神分析对社会的反思 / 201 8.3 精神分析的早期转变:阿尔弗雷德·阿德勒 / 203 8.3.1 阿德勒和弗洛伊德 / 203 8.3.2 阿德勒观点的演变 / 203 8.3.3 个体心理学 / 205 8.4 精神分析的早期转变:卡尔·荣格 / 206 8.4.1 弗洛伊德和荣格 / 206 8.4.2 思想的形成 / 207 8.4.3 理论扩展 / 211 8.5 评价 / 212 8.5.1 寻找生理基础的尝试 / 212 8.5.2 进化科学仍然令人怀疑 / 212 8.5.3 它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吗 / 213 8.5.4 方法论是最薄弱的环节 / 213 第9章 格式塔心理学之路 / 216 9.1 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的社会形势 / 218 9.1.1 战后的心理学与社会 / 218 9.1.2 纳粹主义与科学 / 218 9.1.3 共产主义与科学 / 219 9.2 格式塔心理学原理 / 220 9.2.1 主要观点 / 220 9.2.2 理论根源 / 221 9.2.3 格式塔心理学对知觉的研究 / 223 9.2.4 格式塔知觉原则 / 224 9.2.5 从知觉到行为 / 227 9.3 格式塔理论的发展 / 229 9.3.1 库尔特·勒温的场理论 / 229 9.3.2 其他理论和应用中的格式塔原则 / 234 9.3.3 格式塔心理学家的命运 / 235 9.4 评价 / 237 9.4.1 心理学与其社会和政治背景密不可分 / 237 9.4.2 历史中的地位 / 237 9.4.3 基本原则:整体论 / 237 9.4.4 对当下感兴趣 / 237 9.4.5 与行为主义的关系 / 237 9.4.6 科学的呼吁 / 238 9.4.7 跨文化效度 / 238 第10章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理论心理学和应用心理学 / 240 10.1 社会和心理学 / 242 10.1.1 美国的影响力 / 242 10.1.2 社会气氛和心理学 / 242 10.1.3 研究状况 / 244 10.2 心理测验 / 246 10.2.1 陆军测验项目 / 246 10.2.2 埃利斯岛研究 / 247 10.2.3 对学龄儿童的测验 / 249 10.2.4 应用心理学 / 251 10.3 发展与认知心理学 / 254 10.3.1 高级心理功能的理论:列夫·维果斯基 / 254 10.3.2 让·皮亚杰的发展观点 / 257 10.4 人格理论 / 259 10.4.1 传统和方法 / 259 10.4.2 特质传统 / 260 10.5 早期的社会心理学 / 260 10.5.1 社会本能理论 / 260 10.5.2 实验社会心理学:他人的影响 / 261 10.5.3 社会判断理论 / 262 10.6 评价 / 263 10.6.1 心理学家数量在增长 / 263 10.6.2 研究的范围和种类 / 263 10.6.3 聚焦于测验 / 263 10.6.4 发展理论势头十足 / 264 第11章 20世纪中叶的精神分析和行为主义:理论和应用途径 / 266 11.1 行为主义进一步的发展 / 268 11.1.1 行为科学的实践 / 268 11.1.2 B.F.斯金纳的行为主义 / 271 11.1.3 新行为主义概述 / 275 11.2 精神分析的弯道 / 276 11.2.1 精神分析与社会 / 276 11.2.2 理论扩展:自我心理学 / 278 11.2.3 理论延伸:离开力比多的概念 / 280 11.2.4 精神分析延展至社会科学 / 282 11.2.5 精神分析和犹太人 / 283 11.2.6 对精神分析的综述 / 284 11.3 评价 / 284 11.3.1 “主流”科学中的地位 / 284 11.3.2 决定论 / 285 11.3.3 适应和进步主义 / 285 11.3.4 跨文化的应用 / 286 第12章 人本主义心理学与认知心理学 / 288 12.1 社会面貌 / 290 12.1.1 心理学和全球发展 / 290 12.1.2 学术传统 / 291 12.2 人本主义心理学 / 291 12.2.1 人本主义心理学的根基 / 292 12.2.2 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原则 / 294 12.2.3 亚伯拉罕·马斯洛的人本主义心理学 / 296 12.2.4 以人为中心的方法 / 297 12.2.5 理论和应用领域 / 298 12.2.6 对人本主义心理学的评价 / 300 12.3 认知心理学 / 301 12.3.1 传统的复兴 / 302 12.3.2 心理学和认知科学 / 303 12.3.3 对认知心理学的述评 / 307 第13章 聚焦当代问题 / 310 13.1 第1课 心理学继续处理“传统主题” / 311 13.1.1 心身问题 / 311 13.1.2 生物学因素和社会学因素 / 312 13.1.3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 314 13.2 第2课 心理学欢迎交叉科学 / 314 研究人们如何做决策 / 315 13.3 第3课 心理学没有遗弃它的传统 / 316 13.3.1 研究越来越精细化 / 316 13.3.2 回溯理论与澄清知识 / 317 13.3.3 对伪科学的回应 / 317 13.4 第4课 心理学能够纠正过去的错误 / 318 13.4.1 心理学中的进化观点 / 319 13.4.2 全新的精神分析吗 / 320 13.5 第5课 心理学仍然是一门进步科学 / 320 译后记 / 323 术语表一 参考文献二 |
| 前言|序言 |
| 心理学的历史就是人类自我反省的历史。本书的思想和材料,就像一块拼图的零部件,历经岁月沧桑,跨越了漫长的旅途而组合在一起。罗马、维也纳和苏黎世不朽的街道,康奈尔大学建筑那种自信的美感,巴黎和柏林高校古老的学术荣耀,莱比锡和海德堡的学术传统,哈佛、耶鲁和哥伦比亚大学大讲堂的姿态,伯克利的反叛精神,俄罗斯圣彼得堡附近巴甫洛夫实验室的简易朴素——所有这些以及许多其他的旅行、研究和教学的经验都对本书产生了持久的影响。心理学的历史记述了曾经生活、工作和创造的杰出人物,它也描写了我们的先辈为今日心理学打下基础的那个令人惊讶的时代。心理学的历史还关乎现在和未来。 主要特点 本书是如何呈现其材料内容的?它共有13章,分别检视了心理学穿越古代、千年中期转型阶段、现代和20世纪的发展过程。本书的重点是心理学在过去150年内的发展历程。那么,本书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第一,这里呈现的心理科学是越来越跨学科的。本书的核心是一个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均衡混合物,再加上来自人文学、通识教育、历史学和其他相关学科等领域的附加物。它强调几个世纪以来心理学复杂的科学基础。 第二,不像其他心理学史的书籍,本书强调“多样性”。它具有庄重的跨文化和跨国家的聚焦点:强调心理学作为一门研究学科和应用领域的全球性质。西方和非西方源头的哲学、文化和社会传统都得到了普遍承认。 第三,本书的主要分析方法是批判性思维。尤其是在案例参考专栏和基于网络的教学法中强调批判性思维,让学生可以从明显“枯燥的”研究数据中检索到更多信息。他们学会了从观点中去推断事实,并成为有理有据的怀疑者。 第四,本书聚焦于科学的心理学和社会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互动。每一章都包含了一个开篇的简要讨论,论述社会对心理学的影响,以及心理学知识对社会的影响。 第五,本书关注过去的知识与今日学生多样性经验的相关性。心理学的角色在许多领域得到强调,比如医学、教育、工作和专业训练、刑事司法、商业、广告和娱乐等。 第六,本书追溯了心理学的进步使命。从一开始心理学就有一个使命:积极参与社会进步和新社会的发展,在这个新社会里,人们了解科学、理性和关怀并积极推动它们的发展。 心理学历史中的知识 心理学在其历史过程中有四类知识来源:第一类来源是科学知识,这类知识是对心理现象进行系统的实证观察、测量和广泛评估的产物;第二类来源是大众观念,也经常被称作民间理论,它是关于人类行为、情绪、认知和思维的日常假设,有些大众观念倾向于反复无常,没有严肃的立场;第三类观点认为心理学是由基于价值观的知识所决定的,与民间信念相比,这类知识来源于一系列紧密相关和稳定的态度——对世界、对善恶的性质以及对人生的目的;第四类来源是法律知识,这类来源包括存在于法律形式中的规范与原则,官方使用这些规则来评判人类的行为。尽管心理知识来源的其他事实也应该有所提及,这样不仅很全面,而且还很动人,但这本书的主要焦点是科学知识。 教学方法 本书使用了以下教学方法。 每一章都包含一条可视化的时间轴,按年代顺序标记了主要人物及其理论。下面是第10章的时间轴: 每一章都以一则故事或案例开始,起到信息引导的作用。下面是第6章的开头,讨论精神疾病的历史层面: 1881年7月2日,查尔斯·吉托(Charles Guiteau)枪击美国总统詹姆斯·加菲尔德(James Garfield),对其造成致命伤害。事后这名枪手平静地说:“是我干的,我愿为此入狱。亚瑟(Arthur)才是总统,我是他坚定的拥护者!”整个国家被震惊了。报纸上讨论这可能是一起阴谋,宗教评论者认为这次暗杀是美国的罪恶行径和对神不敬而遭受的报应。然而,其他大多数人相信,这次枪杀是一个精神失常者(lunatic)的作为。在普通人的意识里,精神失常者的行为是非理性的,他们与正常人有所不同,他们是危险的和不可预测的。吉托似乎就是一名精神失常者…… 本书有许多知识检测栏目,帮助你即时回顾要点和事实。这里有第3章的一个例子: 知识检测 1.?文艺复兴的意思是重生,是指什么内容的重生? a.?医学元素 b.?逻辑法则 c.?民间信仰法则 d.?古典时代的元素 2.?1621年的英国,是谁出版了《忧郁的解剖》一书? a.?威廉·哈维 b.?吉罗拉莫·卡尔达诺 c.?拉·美特利 d.?罗伯特·伯顿 3.?什么是神秘主义? 4.?什么是形而上学? 案例参考栏目回顾并阐明了与个人、研究或主题有关的议题或问题,展示了一些案例和研究结果,介绍了关于研究结果的不同观点,提出了关于案例及其应用的问题。这里是第8章的一个片段: 案例参考 1909年弗洛伊德的美国之行 多少人陪同弗洛伊德前往美国? 有另外两人:卡尔·荣格和桑多尔·费伦齐。 他们怎么到达那里的? 乘船。横跨大西洋的往返旅行历时16天。 谁支付这次旅行的费用? G.斯坦利·霍尔为弗洛伊德安排了750美元的款项。费伦齐支付了自己的费用。荣格安排了自己的受邀事宜。 谁邀请了弗洛伊德,为什么? 马萨诸塞州克拉克大学校长G.斯坦利·霍尔。西格蒙德·弗洛伊德被授予法学荣誉博士头衔。霍尔是一位创新者和伟大的组织者,他不仅想奖赏奥地利的精神病学家,还希望提升新成立的大学的名声。除了弗洛伊德和荣格,还有超过20名受邀者出席了这一场合。 大家语录栏目展现了著名的心理学家和其他领域学者们关于心理研究及其应用的语录。这里是第7章的一个例子: ☉大家语录 巴甫洛夫谈正确的心态 不要以为你知道一切。不管人们对你的评价有多高,永远有勇气对自己说:我是一个无知的人。 巴甫洛夫对他的员工要求很高,有时近乎苛刻,他总是认为一个人应该谦逊,远离虚荣。 在网络学习栏目,你可以从同步网站www.sagepub.com/shiraev2e中找到许多支持本书的额外资料,你可以在那里找到传记、实践和讨论问题、更新的研究、史实和链接。我们看一下第4章的例子。 ▽网络学习 在同步网站上,可以看到1883年至1893年间,美国建立的主要心理学实验室的名单和简介。通过网络搜索,了解这一名单上私立大学和公立大学所占的比例如何。 问题:哪种学校在资助心理学实验室上具有优势? 每章的总结和关键术语部分,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准备考试,或许也可以起到参考的作用。 受众和目标 本书写作时谨记以下读者和目标: 作为许多不同专业(包括但不仅限于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教育学、历史、哲学、新闻学、传播学、政治学,等等)本科生的主要教材或补充读物。 作为某些领域研究生的补充读物,比如心理学、社会工作、教育、法律、新闻、护理、商业和公共管理。 职业心理学家、心理咨询师和社会工作者。 教育工作者和其他与人打交道的从业者。 教学理念 本书的教学理念基于这样一个假设——纵观心理学的历史进程,它在变化的世界中扮演着一个越来越重要和越来越进步的角色。 心理学作为一门科学,它不是一个被动的观察者,也不是一个回答提问者的智慧大师。在其整个历史中,扎根于科学和人民智慧的心理学讨论具体的行动,提供建议并做出要求。心理学有着辉煌的过去,它在今天也扮演着重要而独特的角色,帮助所有人成为更合格有效的世界公民。 第2版中的更新和变化 本书的教学特色经历了显著的重写和改进。每一章都以一个时间轴开始,展示了心理学家和主要的心理学概念,比第1版更加详细和综合。第2版中第1章、第2章、第4章、第9章的引言均有所更新或扩展。现在每一章都有两个案例参考,提供了相关的问题或讨论话题。每一章还特别地提到同步网站,包含额外的作业、材料和链接。基于网络的作业与每一章的材料一致,可以作为家庭作业或课堂讨论。每一章都有15~20个练习题。这些选择题和简答题,让学生可以快速地回顾或总结前几页的材料。每一章都有一个比较简短的结论。 第2版更新了大概50项新研究,特别是其中包含新的和其他相关研究:西方和非西方的样本、心理研究的跨文化效度、心理的“乌托邦”、心境障碍、进食障碍、刻板印象、迷信、认知、意识、印度教、佛教、传统和非传统的文化、宗教价值观、意识形态和科学、性方面、进化心理学和心理障碍的治疗。这个版本还包括新的参考文献——关于心理学在南非、中国、印度、日本、哥伦比亚、俄罗斯、意大利和德国的历史性发展。 |
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我最惊喜的是它没有像我之前读过的某些“史”那样,枯燥得像一本电话簿。这本书的语言非常有温度,仿佛作者是一位坐在你对面,一边喝着咖啡,一边饶有兴致地给你讲故事的朋友。他不是那种高高在上的学者,而是能够理解我们这些普通读者的困惑,并且用生动形象的比喻来解释复杂的概念。比如,当讲到某个早期心理学家试图用“内省法”来研究意识的时候,作者会很形象地描述那种“听自己内心的声音”,然后把听到的东西再讲出来,并点出这种方法的局限性,让我一下子就get到了。而且,书中的插图和图表也非常精妙,它们不是简单的装饰,而是能够帮助我们直观理解理论结构的关键。我尤其喜欢其中一个关于“格式塔心理学”的图,一下子就把“整体大于部分之和”这个概念讲透了。更让我感动的是,作者在讲述每一个学派和理论时,都会不忘提及这些思想的创始人所处的时代背景,以及他们当时所面临的社会文化环境。这让我觉得,心理学不仅仅是实验室里的研究,更是人类对自身不断探索和反思的伟大历程。这本书让我觉得,学习心理学史,其实是在与人类最伟大的思想家们对话。
评分我一直以来都对心理学中的“为什么”充满了好奇,尤其是那些人类行为背后隐藏的驱动力。这本书,它就像一把钥匙,为我打开了通往这些深层理解的大门。它没有直接给我“标准答案”,而是带领我一步步去追溯这些答案的形成过程。当我读到精神分析理论时,我开始理解为什么有些人的行为模式会如此顽固,以及童年经历可能对成年生活产生的深远影响。当我接触到行为主义时,我开始思考学习和环境塑造个体的力量。而当认知心理学出现时,我仿佛看到了一个全新的维度,开始关注思维、记忆、感知这些内在的运作机制。这本书最大的价值在于,它展示了心理学是如何从一个模糊的概念,逐渐发展成为一门严谨的科学的。它让我看到了那些伟大的心理学家们是如何通过观察、实验和理论构建,不断挑战和修正前人的观点,从而推动学科前进的。阅读过程中,我常常会停下来,思考书中提到的某个实验,想象自己置身其中,去感受那些研究者的智慧和严谨。这本书让我意识到,理解心理学,不仅仅是记住一些理论,更重要的是理解这些理论是如何一步步被构建起来的,它们是如何解决人类认识自身过程中遇到的难题的。
评分这本书的出现,简直是把我从混沌的心理学海洋中捞了出来,让我看到了清晰的灯塔!一直以来,我都被心理学的概念搞得头昏脑胀,感觉像是走进了一个迷宫。各种理论、各种学派,感觉它们之间像是各自为政,又好像藕断丝连,很难理清头绪。但这本书,它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向导,耐心地为我梳理了整个心理学的脉络。从最古老的哲学思辨,到弗洛伊德那深邃的潜意识探索,再到行为主义的“刺激-反应”模式,以及认知革命带来的信息处理视角,每一个重要的人物、每一个关键的转折点,都被描绘得淋漓尽致。作者并没有简单地罗列事实,而是深入浅出地解释了这些思想是如何产生的,它们解决了当时什么样的问题,又带来了哪些新的挑战。阅读过程中,我时不时会停下来,回想起自己之前对某些概念的模糊理解,然后恍然大悟。这本书不仅仅是历史的陈述,更是一种思想的启迪,让我看到了心理学发展的逻辑和生命力。它让我明白,那些看似独立的理论,其实都是在历史的长河中相互影响、相互批判、共同演进的。这种宏观的视角,让我对心理学这个学科的敬畏之情油然而生。
评分坦白说,我一开始对“心理学史”这个题材并没有抱太大的期待,总觉得会很枯燥,像是在背诵人名和年代。但是,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看法。它让我看到了,心理学的发展史,其实是一部跌宕起伏的“思想史”,充满了冲突、辩论、创新和革命。作者非常有技巧地将不同的理论学派串联起来,就像一部引人入胜的连续剧。你可能会因为某个理论的深刻洞察而赞叹,也可能会因为某个理论的某些局限性而感到惋惜。书中对每一个重要人物的介绍,都不仅仅是简单的生平介绍,更是对其思想产生的影响和在心理学发展中的地位进行了深入的剖析。我特别喜欢作者在讲述不同学派之间的争论时,那种客观又不失精彩的描述,仿佛把我带回了那个思想碰撞的时代。这本书让我看到了,科学的进步并非一帆风顺,而是充满了曲折和探索。通过阅读这本书,我不仅了解了心理学的历史,更重要的是,我学会了一种批判性思考的方式,学会了如何去审视不同的观点,如何去理解科学理论是如何在历史的进程中不断演进和完善的。
评分在我看来,这本书最迷人的地方在于,它让我看到了心理学不仅仅是关于“人”的学问,更是关于“人为什么会是这样”的学问。它像一个放大镜,帮助我从不同的角度去审视自己和他人的行为。当我读到弗洛伊德关于潜意识的论述时,我开始反思自己的一些无意识的行为和想法;当我接触到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时,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人生目标和内在动力。这本书的叙述非常流畅,一点也不沉闷,反而充满了智慧的火花。作者在解释复杂的理论时,总是能够用贴近生活的例子来佐证,让我觉得这些理论并非是高高在上的学术概念,而是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更重要的是,这本书让我对心理学这个学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让我想要进一步去了解那些我之前只听过名字的心理学家和他们的研究。它像一个引路人,指引我去探索心理学的更深层奥秘。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与其说是学习,不如说是一种自我发现和自我理解的过程,让我对自己,对周围的世界,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