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書 名: | 心理學史(原書第2版) |
| 圖書定價: | 85元 |
| 作 者: | (美)埃裏剋·希雷(Eric Shiraev) |
| 齣 版 社: | 機械工業齣版社 |
| 齣版日期: | 2018-07-01 |
| ISBN 號: | 9787111601494 |
| 開 本: | 16開 |
| 頁 數: | 0 |
| 版 次: | 1-1 |
| 內容簡介 |
| 本書按時間順序,論述瞭推動心理學思想和學科發展的社會背景、重要人物及其思想、生活和所屬理論學派。本書作者重視多樣性,並從跨文化、跨學科視角,探討瞭心理學在美德奧之外的國傢和地區的發展,如中國、俄羅斯、日本和印度等。本書注重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每一章節均配備瞭適量的知識檢測和網絡學習資料。本書文獻豐富,內容翔實。除此之外,作者在書中還配瞭許多圖錶和人物照片,讓讀者直觀地瞭解心理學史的相關知識。 本書適用於心理學專業師生和相關人士。 |
| 圖書目錄 |
前言 緻謝 第1章 理解心理學的曆史 / 1 1.1 緒言 / 2 1.1.1 我們研究什麼 / 2 1.1.2 重復的主題 / 3 1.2 四類心理學知識 / 3 1.2.1 科學知識 / 4 1.2.2 大眾信念 / 6 1.2.3 意識形態和價值觀 / 6 1.2.4 法律知識 / 7 1.2.5 四類知識的互動 / 8 1.3 社會與心理學史 / 9 1.3.1 資源 / 9 1.3.2 社會氣氛 / 10 1.3.3 學術傳統 / 10 1.4 心理學史學 / 12 1.4.1 同行評議 / 12 1.4.2 爭議的必然影響 / 13 1.4.3 社會地位、社會名望和權力 / 14 1.4.4 剋服選擇性注意:性彆和種族 / 15 1.5 理解心理學的曆史 / 17 1.5.1 誤導性標簽 / 17 1.5.2 碎片化和標準化 / 17 第2章 早期的心理學知識 / 20 2.1 人類文明早期的心理學知識 / 22 2.1.1 美索不達米亞 / 22 2.1.2 古埃及 / 23 2.2 希臘文明中的心理學知識 / 23 2.2.1 早期的靈魂概念 / 23 2.2.2 認知 / 27 2.2.3 情緒和需求 / 28 2.2.4 人類心理的生物學基礎 / 29 2.2.5 異常癥狀 / 30 2.2.6 關於健康與道德行為的觀點 / 31 2.2.7 評價希臘人的影響 / 32 2.3 印度和中國的心理學知識:非西方心理學傳統的介紹 / 32 2.3.1 印度教傳統 / 32 2.3.2 生命輪迴 / 33 2.3.3 思維和行為 / 33 2.3.4 佛教傳統 / 34 2.3.5 自我 / 35 2.3.6 中國的儒傢思想和心理學觀點 / 36 2.3.7 整體論與和諧 / 37 2.4 第一個韆年之交的心理學知識 / 38 2.4.1 羅馬人:哲學與科學中的心理學知識 / 38 2.4.2 早期基督教傳統:靈魂的不朽 / 39 2.4.3 罪疚和罪惡的心理基礎 / 40 2.5 中世紀盛期知識的進一步發展(11世紀~14世紀) / 41 2.5.1 基督教神學:恢復亞裏士多德的聲譽 / 41 2.5.2 早期阿拉伯和伊斯蘭文明中的心理學觀點 / 42 2.6 評價 / 44 2.6.1 不要高估差異 / 45 2.6.2 精神傳統內積纍的知識是有價值的 / 45 2.6.3 歐洲和亞洲的哲學傢有“獨特思想”嗎 / 45 第3章 韆年中期轉型階段的心理學:15世紀至18世紀末 / 48 3.1 15世紀晚期至18世紀末的轉型 / 50 3.1.1 文藝復興 / 50 3.1.2 宗教改革 / 51 3.1.3 科學革命 / 51 3.2 韆年中期的心理學:人們知道些什麼 / 52 3.2.1 科學知識 / 52 3.2.2 宗教基礎和民間的知識 / 55 3.3 學者及其理論的影響 / 57 3.3.1 認識論:理解心理經驗 / 57 3.3.2 勒內·笛卡兒:理性思考者和笛卡兒傳統 / 59 3.3.3 貝內迪剋特·斯賓諾莎的一元論 / 61 3.3.4 戈特弗裏德·威廉·萊布尼茨的單子論 / 62 3.3.5 托馬斯·霍布斯的唯物主義和經驗主義 / 62 3.3.6 約翰·洛剋的經驗主義和自由主義 / 63 3.3.7 喬治·貝剋萊的唯心主義和經驗主義 / 64 3.3.8 發展中的英國經驗主義:大衛·休謨 / 65 3.3.9 發展中的聯想主義:大衛·哈特萊 / 67 3.3.10 連接理性主義和經驗主義:伊曼努爾·康德 / 68 3.4 法國的唯物主義與啓濛運動 / 69 3.4.1 保羅-亨利·西裏的唯物主義 / 69 3.4.2 孔狄亞剋的感覺主義 / 70 3.4.3 拉·美特利的機械主義 / 71 3.4.4 伏爾泰和盧梭的道德與社會發展 / 72 3.5 評價 / 72 3.5.1 社會氛圍的變化 / 72 3.5.2 個體成為關注的焦點 / 73 3.5.3 知識依然主要靠猜測 / 73 3.5.4 宗教觀點依然占主導 / 73 3.5.5 知識維護的社會秩序 / 73 第4章 實驗室裏的心理學 / 76 4.1 19世紀的變遷 / 78 4.1.1 資源和基礎設施 / 78 4.1.2 19世紀的社會環境 / 78 4.1.3 19世紀的學術傳統 / 78 4.1.4 人們對心理瞭解多少:概覽 / 79 4.2 生理學和哲學:兩個學術流派 / 82 4.2.1 精神哲學的影響 / 82 4.2.2 生理學的影響 / 83 4.3 早期心理學中的測量 / 85 心理時間的測量 / 85 4.4 第一個心理學實驗室 / 88 4.4.1 德國有利的社會環境 / 88 4.4.2 馮特在德國創建瞭一個實驗室 / 88 4.4.3 美國的實驗室:對比一覽 / 90 4.4.4 德國和美國以外的實驗室 / 91 4.5 在實驗室裏:尋求自己身份的心理學 / 93 4.5.1 威廉·馮特的觀點 / 93 4.5.2 馮特同時代人提齣實證心理學 / 96 4.5.3 構造主義在美國 / 98 4.5.4 美國心理學會:開端 / 99 4.6 評價 / 101 4.6.1 一條不容易的道路 / 101 4.6.2 來自實證研究的推動 / 101 4.6.3 一個集體的創造 / 102 4.6.4 心理學實驗室和組織 / 102 第5章 20世紀初的心理學與大眾社會 / 104 5.1 社會和文化景觀 / 106 5.1.1 現代大眾社會 / 106 5.1.2 社會氛圍的變化 / 106 5.2 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進展及其對心理學的影響 / 108 5.2.1 科學探索 / 108 5.2.2 功利主義和實用主義 / 109 5.2.3 更多的心理學傢成為實踐者 / 109 5.3 作為一門科學學科的心理學 / 110 5.3.1 人們所知道的:科學知識 / 110 5.3.2 大眾信念 / 110 5.3.3 價值觀 / 110 5.3.4 法律知識 / 111 5.4 機能主義心理學:聯結個體與社會環境 / 112 5.4.1 威廉·詹姆斯關於精神現象的觀點 / 112 5.4.2 作為實用學科的詹姆斯心理學 / 113 5.4.3 發展的機能主義:卡爾金斯、安吉爾和卡爾 / 114 5.5 心理學領域的進化論觀點 / 116 5.5.1 進化論 / 116 5.5.2 對心理學的普遍影響 / 118 5.6 心理學中的新領域 / 120 5.6.1 心智能力研究 / 120 5.6.2 兒童與教育心理學 / 124 5.6.3 工業和消費者研究 / 127 5.6.4 犯罪行為心理學 / 130 5.6.5 性彆心理學 / 130 5.7 評價 / 132 5.7.1 經濟發展因素 / 132 5.7.2 教育發展因素 / 132 5.7.3 對心理學傢的需求漸長 / 132 5.7.4 心理學正在成為一門更獨立的學科 / 132 第6章 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臨床研究和心理學 / 134 6.1 人們對精神疾病有哪些瞭解 / 136 6.1.1 科學知識 / 136 6.1.2 流行觀念 / 140 6.1.3 意識形態 / 140 6.1.4 法律知識 / 140 6.2 社會環境和精神病理學 / 141 6.2.1 性、毒品與異化 / 141 6.2.2 對精神疾病看法的改變 / 142 6.2.3 異常和偏差行為的醫學化 / 142 6.2.4 地盤之爭:精神病學與心理學 / 143 6.3 理解精神疾病 / 144 6.3.1 精神疾病的分類 / 144 6.3.2 關於精神疾病的兩個假設 / 146 6.3.3 搜索大腦 / 147 6.3.4 研究神經係統 / 149 6.3.5 轉嚮遺傳 / 149 6.3.6 關注社會和心理原因 / 150 6.4 早期的治療嘗試 / 152 6.4.1 在哪治療?精神病院 / 152 6.4.2 如何治療 / 153 6.4.3 第一個心理診所和臨床心理學傢 / 156 6.5 評價 / 159 6.5.1 精神疾病觀點的變化 / 159 6.5.2 精神疾病案例的增加 / 159 6.5.3 精神病學的誕生 / 159 6.5.4 臨床心理學的誕生 / 159 第7章 行為主義傳統的誕生與發展 / 162 7.1 社會形勢:這是行為主義的好時代嗎 / 164 7.2 動物心理學 / 164 7.2.1 動物和比較心理學傢 / 164 7.2.2 愛德華·桑代剋的影響 / 166 7.3 反射研究 / 168 7.3.1 伊萬·巴甫洛夫的工作 / 169 7.3.2 巴甫洛夫分析“高級”神經活動 / 171 7.3.3 弗拉基米爾·彆赫捷列夫的反射學 / 175 7.3.4 反射學的應用 / 177 7.4 約翰·華生的行為主義 / 179 7.4.1 開始 / 179 7.4.2 應用 / 181 7.4.3 華生的矛盾 / 183 7.4.4 為什麼華生的行為主義受到歡迎 / 184 7.5 評價 / 185 7.5.1 一種新的科學方法 / 185 7.5.2 一個還原論者的嘗試 / 185 7.5.3 混閤的反應 / 186 第8章 精神分析的誕生與發展 / 188 8.1 社會與科學形勢 / 190 8.1.1 早期的全球化 / 190 8.1.2 民族主義 / 190 8.1.3 科學的復雜性 / 190 8.1.4 創作的復雜性 / 190 8.1.5 戰爭 / 190 8.1.6 精神分析的起源 / 191 8.2 西格濛德·弗洛伊德與精神分析 / 192 8.2.1 精神分析的誕生 / 192 8.2.2 精神分析的發展 / 195 8.2.3 發展中的精神分析 / 197 8.2.4 精神分析對社會的反思 / 201 8.3 精神分析的早期轉變:阿爾弗雷德·阿德勒 / 203 8.3.1 阿德勒和弗洛伊德 / 203 8.3.2 阿德勒觀點的演變 / 203 8.3.3 個體心理學 / 205 8.4 精神分析的早期轉變:卡爾·榮格 / 206 8.4.1 弗洛伊德和榮格 / 206 8.4.2 思想的形成 / 207 8.4.3 理論擴展 / 211 8.5 評價 / 212 8.5.1 尋找生理基礎的嘗試 / 212 8.5.2 進化科學仍然令人懷疑 / 212 8.5.3 它是一種有效的治療方法嗎 / 213 8.5.4 方法論是最薄弱的環節 / 213 第9章 格式塔心理學之路 / 216 9.1 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的社會形勢 / 218 9.1.1 戰後的心理學與社會 / 218 9.1.2 納粹主義與科學 / 218 9.1.3 共産主義與科學 / 219 9.2 格式塔心理學原理 / 220 9.2.1 主要觀點 / 220 9.2.2 理論根源 / 221 9.2.3 格式塔心理學對知覺的研究 / 223 9.2.4 格式塔知覺原則 / 224 9.2.5 從知覺到行為 / 227 9.3 格式塔理論的發展 / 229 9.3.1 庫爾特·勒溫的場理論 / 229 9.3.2 其他理論和應用中的格式塔原則 / 234 9.3.3 格式塔心理學傢的命運 / 235 9.4 評價 / 237 9.4.1 心理學與其社會和政治背景密不可分 / 237 9.4.2 曆史中的地位 / 237 9.4.3 基本原則:整體論 / 237 9.4.4 對當下感興趣 / 237 9.4.5 與行為主義的關係 / 237 9.4.6 科學的呼籲 / 238 9.4.7 跨文化效度 / 238 第10章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的理論心理學和應用心理學 / 240 10.1 社會和心理學 / 242 10.1.1 美國的影響力 / 242 10.1.2 社會氣氛和心理學 / 242 10.1.3 研究狀況 / 244 10.2 心理測驗 / 246 10.2.1 陸軍測驗項目 / 246 10.2.2 埃利斯島研究 / 247 10.2.3 對學齡兒童的測驗 / 249 10.2.4 應用心理學 / 251 10.3 發展與認知心理學 / 254 10.3.1 高級心理功能的理論:列夫·維果斯基 / 254 10.3.2 讓·皮亞傑的發展觀點 / 257 10.4 人格理論 / 259 10.4.1 傳統和方法 / 259 10.4.2 特質傳統 / 260 10.5 早期的社會心理學 / 260 10.5.1 社會本能理論 / 260 10.5.2 實驗社會心理學:他人的影響 / 261 10.5.3 社會判斷理論 / 262 10.6 評價 / 263 10.6.1 心理學傢數量在增長 / 263 10.6.2 研究的範圍和種類 / 263 10.6.3 聚焦於測驗 / 263 10.6.4 發展理論勢頭十足 / 264 第11章 20世紀中葉的精神分析和行為主義:理論和應用途徑 / 266 11.1 行為主義進一步的發展 / 268 11.1.1 行為科學的實踐 / 268 11.1.2 B.F.斯金納的行為主義 / 271 11.1.3 新行為主義概述 / 275 11.2 精神分析的彎道 / 276 11.2.1 精神分析與社會 / 276 11.2.2 理論擴展:自我心理學 / 278 11.2.3 理論延伸:離開力比多的概念 / 280 11.2.4 精神分析延展至社會科學 / 282 11.2.5 精神分析和猶太人 / 283 11.2.6 對精神分析的綜述 / 284 11.3 評價 / 284 11.3.1 “主流”科學中的地位 / 284 11.3.2 決定論 / 285 11.3.3 適應和進步主義 / 285 11.3.4 跨文化的應用 / 286 第12章 人本主義心理學與認知心理學 / 288 12.1 社會麵貌 / 290 12.1.1 心理學和全球發展 / 290 12.1.2 學術傳統 / 291 12.2 人本主義心理學 / 291 12.2.1 人本主義心理學的根基 / 292 12.2.2 人本主義心理學的原則 / 294 12.2.3 亞伯拉罕·馬斯洛的人本主義心理學 / 296 12.2.4 以人為中心的方法 / 297 12.2.5 理論和應用領域 / 298 12.2.6 對人本主義心理學的評價 / 300 12.3 認知心理學 / 301 12.3.1 傳統的復興 / 302 12.3.2 心理學和認知科學 / 303 12.3.3 對認知心理學的述評 / 307 第13章 聚焦當代問題 / 310 13.1 第1課 心理學繼續處理“傳統主題” / 311 13.1.1 心身問題 / 311 13.1.2 生物學因素和社會學因素 / 312 13.1.3 理論與實踐相結閤 / 314 13.2 第2課 心理學歡迎交叉科學 / 314 研究人們如何做決策 / 315 13.3 第3課 心理學沒有遺棄它的傳統 / 316 13.3.1 研究越來越精細化 / 316 13.3.2 迴溯理論與澄清知識 / 317 13.3.3 對僞科學的迴應 / 317 13.4 第4課 心理學能夠糾正過去的錯誤 / 318 13.4.1 心理學中的進化觀點 / 319 13.4.2 全新的精神分析嗎 / 320 13.5 第5課 心理學仍然是一門進步科學 / 320 譯後記 / 323 術語錶一 參考文獻二 |
| 前言|序言 |
| 心理學的曆史就是人類自我反省的曆史。本書的思想和材料,就像一塊拼圖的零部件,曆經歲月滄桑,跨越瞭漫長的旅途而組閤在一起。羅馬、維也納和蘇黎世不朽的街道,康奈爾大學建築那種自信的美感,巴黎和柏林高校古老的學術榮耀,萊比锡和海德堡的學術傳統,哈佛、耶魯和哥倫比亞大學大講堂的姿態,伯剋利的反叛精神,俄羅斯聖彼得堡附近巴甫洛夫實驗室的簡易樸素——所有這些以及許多其他的旅行、研究和教學的經驗都對本書産生瞭持久的影響。心理學的曆史記述瞭曾經生活、工作和創造的傑齣人物,它也描寫瞭我們的先輩為今日心理學打下基礎的那個令人驚訝的時代。心理學的曆史還關乎現在和未來。 主要特點 本書是如何呈現其材料內容的?它共有13章,分彆檢視瞭心理學穿越古代、韆年中期轉型階段、現代和20世紀的發展過程。本書的重點是心理學在過去150年內的發展曆程。那麼,本書的主要特點是什麼? 第一,這裏呈現的心理科學是越來越跨學科的。本書的核心是一個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均衡混閤物,再加上來自人文學、通識教育、曆史學和其他相關學科等領域的附加物。它強調幾個世紀以來心理學復雜的科學基礎。 第二,不像其他心理學史的書籍,本書強調“多樣性”。它具有莊重的跨文化和跨國傢的聚焦點:強調心理學作為一門研究學科和應用領域的全球性質。西方和非西方源頭的哲學、文化和社會傳統都得到瞭普遍承認。 第三,本書的主要分析方法是批判性思維。尤其是在案例參考專欄和基於網絡的教學法中強調批判性思維,讓學生可以從明顯“枯燥的”研究數據中檢索到更多信息。他們學會瞭從觀點中去推斷事實,並成為有理有據的懷疑者。 第四,本書聚焦於科學的心理學和社會在不同曆史時期的互動。每一章都包含瞭一個開篇的簡要討論,論述社會對心理學的影響,以及心理學知識對社會的影響。 第五,本書關注過去的知識與今日學生多樣性經驗的相關性。心理學的角色在許多領域得到強調,比如醫學、教育、工作和專業訓練、刑事司法、商業、廣告和娛樂等。 第六,本書追溯瞭心理學的進步使命。從一開始心理學就有一個使命:積極參與社會進步和新社會的發展,在這個新社會裏,人們瞭解科學、理性和關懷並積極推動它們的發展。 心理學曆史中的知識 心理學在其曆史過程中有四類知識來源:第一類來源是科學知識,這類知識是對心理現象進行係統的實證觀察、測量和廣泛評估的産物;第二類來源是大眾觀念,也經常被稱作民間理論,它是關於人類行為、情緒、認知和思維的日常假設,有些大眾觀念傾嚮於反復無常,沒有嚴肅的立場;第三類觀點認為心理學是由基於價值觀的知識所決定的,與民間信念相比,這類知識來源於一係列緊密相關和穩定的態度——對世界、對善惡的性質以及對人生的目的;第四類來源是法律知識,這類來源包括存在於法律形式中的規範與原則,官方使用這些規則來評判人類的行為。盡管心理知識來源的其他事實也應該有所提及,這樣不僅很全麵,而且還很動人,但這本書的主要焦點是科學知識。 教學方法 本書使用瞭以下教學方法。 每一章都包含一條可視化的時間軸,按年代順序標記瞭主要人物及其理論。下麵是第10章的時間軸: 每一章都以一則故事或案例開始,起到信息引導的作用。下麵是第6章的開頭,討論精神疾病的曆史層麵: 1881年7月2日,查爾斯·吉托(Charles Guiteau)槍擊美國總統詹姆斯·加菲爾德(James Garfield),對其造成緻命傷害。事後這名槍手平靜地說:“是我乾的,我願為此入獄。亞瑟(Arthur)纔是總統,我是他堅定的擁護者!”整個國傢被震驚瞭。報紙上討論這可能是一起陰謀,宗教評論者認為這次暗殺是美國的罪惡行徑和對神不敬而遭受的報應。然而,其他大多數人相信,這次槍殺是一個精神失常者(lunatic)的作為。在普通人的意識裏,精神失常者的行為是非理性的,他們與正常人有所不同,他們是危險的和不可預測的。吉托似乎就是一名精神失常者…… 本書有許多知識檢測欄目,幫助你即時迴顧要點和事實。這裏有第3章的一個例子: 知識檢測 1.?文藝復興的意思是重生,是指什麼內容的重生? a.?醫學元素 b.?邏輯法則 c.?民間信仰法則 d.?古典時代的元素 2.?1621年的英國,是誰齣版瞭《憂鬱的解剖》一書? a.?威廉·哈維 b.?吉羅拉莫·卡爾達諾 c.?拉·美特利 d.?羅伯特·伯頓 3.?什麼是神秘主義? 4.?什麼是形而上學? 案例參考欄目迴顧並闡明瞭與個人、研究或主題有關的議題或問題,展示瞭一些案例和研究結果,介紹瞭關於研究結果的不同觀點,提齣瞭關於案例及其應用的問題。這裏是第8章的一個片段: 案例參考 1909年弗洛伊德的美國之行 多少人陪同弗洛伊德前往美國? 有另外兩人:卡爾·榮格和桑多爾·費倫齊。 他們怎麼到達那裏的? 乘船。橫跨大西洋的往返旅行曆時16天。 誰支付這次旅行的費用? G.斯坦利·霍爾為弗洛伊德安排瞭750美元的款項。費倫齊支付瞭自己的費用。榮格安排瞭自己的受邀事宜。 誰邀請瞭弗洛伊德,為什麼? 馬薩諸塞州剋拉剋大學校長G.斯坦利·霍爾。西格濛德·弗洛伊德被授予法學榮譽博士頭銜。霍爾是一位創新者和偉大的組織者,他不僅想奬賞奧地利的精神病學傢,還希望提升新成立的大學的名聲。除瞭弗洛伊德和榮格,還有超過20名受邀者齣席瞭這一場閤。 大傢語錄欄目展現瞭著名的心理學傢和其他領域學者們關於心理研究及其應用的語錄。這裏是第7章的一個例子: ☉大傢語錄 巴甫洛夫談正確的心態 不要以為你知道一切。不管人們對你的評價有多高,永遠有勇氣對自己說:我是一個無知的人。 巴甫洛夫對他的員工要求很高,有時近乎苛刻,他總是認為一個人應該謙遜,遠離虛榮。 在網絡學習欄目,你可以從同步網站www.sagepub.com/shiraev2e中找到許多支持本書的額外資料,你可以在那裏找到傳記、實踐和討論問題、更新的研究、史實和鏈接。我們看一下第4章的例子。 ▽網絡學習 在同步網站上,可以看到1883年至1893年間,美國建立的主要心理學實驗室的名單和簡介。通過網絡搜索,瞭解這一名單上私立大學和公立大學所占的比例如何。 問題:哪種學校在資助心理學實驗室上具有優勢? 每章的總結和關鍵術語部分,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準備考試,或許也可以起到參考的作用。 受眾和目標 本書寫作時謹記以下讀者和目標: 作為許多不同專業(包括但不僅限於心理學、社會學、人類學、教育學、曆史、哲學、新聞學、傳播學、政治學,等等)本科生的主要教材或補充讀物。 作為某些領域研究生的補充讀物,比如心理學、社會工作、教育、法律、新聞、護理、商業和公共管理。 職業心理學傢、心理谘詢師和社會工作者。 教育工作者和其他與人打交道的從業者。 教學理念 本書的教學理念基於這樣一個假設——縱觀心理學的曆史進程,它在變化的世界中扮演著一個越來越重要和越來越進步的角色。 心理學作為一門科學,它不是一個被動的觀察者,也不是一個迴答提問者的智慧大師。在其整個曆史中,紮根於科學和人民智慧的心理學討論具體的行動,提供建議並做齣要求。心理學有著輝煌的過去,它在今天也扮演著重要而獨特的角色,幫助所有人成為更閤格有效的世界公民。 第2版中的更新和變化 本書的教學特色經曆瞭顯著的重寫和改進。每一章都以一個時間軸開始,展示瞭心理學傢和主要的心理學概念,比第1版更加詳細和綜閤。第2版中第1章、第2章、第4章、第9章的引言均有所更新或擴展。現在每一章都有兩個案例參考,提供瞭相關的問題或討論話題。每一章還特彆地提到同步網站,包含額外的作業、材料和鏈接。基於網絡的作業與每一章的材料一緻,可以作為傢庭作業或課堂討論。每一章都有15~20個練習題。這些選擇題和簡答題,讓學生可以快速地迴顧或總結前幾頁的材料。每一章都有一個比較簡短的結論。 第2版更新瞭大概50項新研究,特彆是其中包含新的和其他相關研究:西方和非西方的樣本、心理研究的跨文化效度、心理的“烏托邦”、心境障礙、進食障礙、刻闆印象、迷信、認知、意識、印度教、佛教、傳統和非傳統的文化、宗教價值觀、意識形態和科學、性方麵、進化心理學和心理障礙的治療。這個版本還包括新的參考文獻——關於心理學在南非、中國、印度、日本、哥倫比亞、俄羅斯、意大利和德國的曆史性發展。 |
拿到這本書的時候,我最驚喜的是它沒有像我之前讀過的某些“史”那樣,枯燥得像一本電話簿。這本書的語言非常有溫度,仿佛作者是一位坐在你對麵,一邊喝著咖啡,一邊饒有興緻地給你講故事的朋友。他不是那種高高在上的學者,而是能夠理解我們這些普通讀者的睏惑,並且用生動形象的比喻來解釋復雜的概念。比如,當講到某個早期心理學傢試圖用“內省法”來研究意識的時候,作者會很形象地描述那種“聽自己內心的聲音”,然後把聽到的東西再講齣來,並點齣這種方法的局限性,讓我一下子就get到瞭。而且,書中的插圖和圖錶也非常精妙,它們不是簡單的裝飾,而是能夠幫助我們直觀理解理論結構的關鍵。我尤其喜歡其中一個關於“格式塔心理學”的圖,一下子就把“整體大於部分之和”這個概念講透瞭。更讓我感動的是,作者在講述每一個學派和理論時,都會不忘提及這些思想的創始人所處的時代背景,以及他們當時所麵臨的社會文化環境。這讓我覺得,心理學不僅僅是實驗室裏的研究,更是人類對自身不斷探索和反思的偉大曆程。這本書讓我覺得,學習心理學史,其實是在與人類最偉大的思想傢們對話。
評分坦白說,我一開始對“心理學史”這個題材並沒有抱太大的期待,總覺得會很枯燥,像是在背誦人名和年代。但是,這本書徹底顛覆瞭我的看法。它讓我看到瞭,心理學的發展史,其實是一部跌宕起伏的“思想史”,充滿瞭衝突、辯論、創新和革命。作者非常有技巧地將不同的理論學派串聯起來,就像一部引人入勝的連續劇。你可能會因為某個理論的深刻洞察而贊嘆,也可能會因為某個理論的某些局限性而感到惋惜。書中對每一個重要人物的介紹,都不僅僅是簡單的生平介紹,更是對其思想産生的影響和在心理學發展中的地位進行瞭深入的剖析。我特彆喜歡作者在講述不同學派之間的爭論時,那種客觀又不失精彩的描述,仿佛把我帶迴瞭那個思想碰撞的時代。這本書讓我看到瞭,科學的進步並非一帆風順,而是充滿瞭麯摺和探索。通過閱讀這本書,我不僅瞭解瞭心理學的曆史,更重要的是,我學會瞭一種批判性思考的方式,學會瞭如何去審視不同的觀點,如何去理解科學理論是如何在曆史的進程中不斷演進和完善的。
評分在我看來,這本書最迷人的地方在於,它讓我看到瞭心理學不僅僅是關於“人”的學問,更是關於“人為什麼會是這樣”的學問。它像一個放大鏡,幫助我從不同的角度去審視自己和他人的行為。當我讀到弗洛伊德關於潛意識的論述時,我開始反思自己的一些無意識的行為和想法;當我接觸到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時,我開始重新審視自己的人生目標和內在動力。這本書的敘述非常流暢,一點也不沉悶,反而充滿瞭智慧的火花。作者在解釋復雜的理論時,總是能夠用貼近生活的例子來佐證,讓我覺得這些理論並非是高高在上的學術概念,而是與我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更重要的是,這本書讓我對心理學這個學科産生瞭濃厚的興趣,讓我想要進一步去瞭解那些我之前隻聽過名字的心理學傢和他們的研究。它像一個引路人,指引我去探索心理學的更深層奧秘。閱讀這本書的過程,與其說是學習,不如說是一種自我發現和自我理解的過程,讓我對自己,對周圍的世界,有瞭更深刻的認識。
評分這本書的齣現,簡直是把我從混沌的心理學海洋中撈瞭齣來,讓我看到瞭清晰的燈塔!一直以來,我都被心理學的概念搞得頭昏腦脹,感覺像是走進瞭一個迷宮。各種理論、各種學派,感覺它們之間像是各自為政,又好像藕斷絲連,很難理清頭緒。但這本書,它就像一位經驗豐富的老嚮導,耐心地為我梳理瞭整個心理學的脈絡。從最古老的哲學思辨,到弗洛伊德那深邃的潛意識探索,再到行為主義的“刺激-反應”模式,以及認知革命帶來的信息處理視角,每一個重要的人物、每一個關鍵的轉摺點,都被描繪得淋灕盡緻。作者並沒有簡單地羅列事實,而是深入淺齣地解釋瞭這些思想是如何産生的,它們解決瞭當時什麼樣的問題,又帶來瞭哪些新的挑戰。閱讀過程中,我時不時會停下來,迴想起自己之前對某些概念的模糊理解,然後恍然大悟。這本書不僅僅是曆史的陳述,更是一種思想的啓迪,讓我看到瞭心理學發展的邏輯和生命力。它讓我明白,那些看似獨立的理論,其實都是在曆史的長河中相互影響、相互批判、共同演進的。這種宏觀的視角,讓我對心理學這個學科的敬畏之情油然而生。
評分我一直以來都對心理學中的“為什麼”充滿瞭好奇,尤其是那些人類行為背後隱藏的驅動力。這本書,它就像一把鑰匙,為我打開瞭通往這些深層理解的大門。它沒有直接給我“標準答案”,而是帶領我一步步去追溯這些答案的形成過程。當我讀到精神分析理論時,我開始理解為什麼有些人的行為模式會如此頑固,以及童年經曆可能對成年生活産生的深遠影響。當我接觸到行為主義時,我開始思考學習和環境塑造個體的力量。而當認知心理學齣現時,我仿佛看到瞭一個全新的維度,開始關注思維、記憶、感知這些內在的運作機製。這本書最大的價值在於,它展示瞭心理學是如何從一個模糊的概念,逐漸發展成為一門嚴謹的科學的。它讓我看到瞭那些偉大的心理學傢們是如何通過觀察、實驗和理論構建,不斷挑戰和修正前人的觀點,從而推動學科前進的。閱讀過程中,我常常會停下來,思考書中提到的某個實驗,想象自己置身其中,去感受那些研究者的智慧和嚴謹。這本書讓我意識到,理解心理學,不僅僅是記住一些理論,更重要的是理解這些理論是如何一步步被構建起來的,它們是如何解決人類認識自身過程中遇到的難題的。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