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明明著的《歌词创作与中国现当代文化运作》 从中国现当代歌词参与精英文化、政治文化和娱乐文 化运作入手,对中国现当代歌词创作进行历史梳理, 关注中国现当代歌词创作的各种文化现象。通过对影 响中国现当代歌词创作的社会因素和文化因素的考察 与分析,探讨歌词创作如何成为中国现当代文化运作 的先锋。从而进一步提升中国现当代歌词研究的学术 地位,完善中国现当代歌词研究的相关体系,发现、 总结中国现当代歌词内在及外在创作规律,拓展中国 新文学研究的视野,为中国新文学史的研究与写作提 供新的理论指向。
张明明,哈尔滨理工大学**文化教育学院讲师,澳门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曾参与“澳门新移民与文学”“澳门文学编年史”“澳门作家评传”等多个澳门文学研究项目。在学术期刊上发表文学评论及学术论文多篇。曾参与《澳门新移民文学与文化散论》(2010,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中国现代文学史》(2012,武汉大学出版社)两部著作的写作。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现当代文学。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中国现当代歌词创作的先锋性
一、中国现当代歌词文体的先锋性
二、词作者创作动因的先锋性
三、文化运作的普及性与歌词创作的先锋性
第二节 中国现当代歌词研究现状分析
一、松散凌乱的歌词研究现状
二、歌词史与歌词理论研究初具规模
第三节 相关概念的厘定及本书的主要构想
一、关于中国现当代历史时期的划分
二、有关“文化”及“文化运作”概念的界定与解说
三、本书的主要构想
第二章 中国现代歌词的产生及其文学意义
第一节 中国歌词创作的“现代”转身
一、中国古代歌词创作流变
二、走出中国古代文学传统的中国现当代歌词创作
三、中国现当代歌词创作与古代歌词创作的重要
差异
第二节 中国现当代歌词文学意义的相关解读
一、中国现当代歌词姓“歌”还是姓“诗”的问题
二、未入乐的中国现当代歌词创作存在及其文学
意义
三、中国现当代歌词创作的文学属性问题
四、中国现当代歌词创作对中国新文学建设的
重要意义
第三章 精英文化与中国现当代歌词创作
第一节 精英文化与学堂乐歌创作
一、学堂乐歌歌词创作产生与发展的重要原因
二、学堂乐歌歌词创作的重要文学贡献
第二节 精英文化与中国现当代歌词创作的重要
走向
一、精英文化在中国现代歌词创作中的先锋性
二、精英文化在中国当代歌词创作中的觉醒与坚守
第四章 政治文化与中国现当代歌词创作
第一节 政治文化崛起与中国现代歌词创作
一、中国现代歌词创作是自觉政治文化的宣传
先锋
二、词作者在中国现代政治文化运作中所承担的
历史角色
三、政治文化泛滥与中国现代歌词的过度解读
第二节 中国共产党的政治文化运作与中国当代
歌词创作
一、非自觉政治文化与中国当代歌词创作体制的
建立
二、“文化大革命”时期的歌词创作
三、主旋律歌词创作的发展与演变
第三节 政治文化与中国流行歌词创作
一、利用早期中国流行歌词创作进行政治文化渗透
与传播
二、中国流行歌词创作自觉地向政治文化靠拢
这本书的整体节奏把握得相当到位,它不是那种平铺直叙的编年史,而更像是一部精心编排的交响乐。开篇用强劲的序曲迅速抓住注意力,中间部分则有舒缓的慢板来深入探讨复杂议题,高潮部分则集中在对关键冲突的解析上,最后收尾处给出了一个既开放又充满思考空间的总结。在阅读过程中,我几乎没有感到任何冗余或拖沓之处,每一个章节的推进都像是为了下一个论断做精确的铺垫。这种精妙的结构安排,体现了作者对材料的掌控力达到了极高的境界,它能让你在合上书本后,脑海中留下的不是零散的信息点,而是一个完整、清晰且富有启发性的知识框架。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非常有意思,封面采用了一种带有复古气息的深蓝色调,搭配烫金的书名字体,显得既庄重又不失现代感。拿到手里,纸张的质感也相当不错,拿在手里沉甸甸的,能感受到出版社的用心。内页的排版清晰易读,字体大小适中,即使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视觉疲劳。不过,我稍微觉得有些遗憾的是,全书的插图部分略显单薄,如果能在关键章节配上一些相关的视觉元素,比如不同年代的音乐海报或者舞台设计草图,想必能更好地烘托主题氛围。整体而言,作为一本面向大众的文化研究读物,它的物理呈现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准,从书架上拿下来,就给人一种“这是一本值得深入阅读”的期待感。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流畅自然,即便是涉及一些较为专业的文化理论阐释,作者也总能找到巧妙的比喻或者生动的日常场景来辅助说明,极大地降低了读者的理解门槛。我尤其佩服他对于特定历史语境下“风格”演变过程的捕捉能力。比如,书中描绘某个流派如何从边缘走向主流,其间的权力博弈和审美取向的微妙转移,被叙述得如同侦探小说一般引人入胜。读到某几个关键转折点时,我甚至忍不住停下来,回味那几句话,思考其背后的社会心理学意义。这本书的优点在于,它既能满足专业研究者的求证需求,也完全能让一个对该领域感兴趣的普通读者,获得一次酣畅淋漓的阅读体验,真正做到了雅俗共赏。
评分读完这本书的导言部分,我立刻被作者那种近乎学术田野调查般的严谨态度所吸引。他似乎不仅仅是在梳理历史脉络,更像是在解剖一个复杂的文化肌体,用极其细腻的笔触描绘出不同历史时期,特定艺术形式是如何在社会大背景下,找到其生存空间并最终实现自我价值的。尤其是他对早期文人与新兴大众媒体交汇点的那段论述,逻辑链条环环相扣,让人仿佛置身于那个充满变动与张力的年代,去亲身体会那种“摸着石头过河”的探索精神。我特别欣赏作者那种拒绝宏大叙事、转而关注微观个案的叙事策略,这使得整本书读起来充满了一种“在细节中见证历史”的独特韵味,而不是空洞的理论堆砌。
评分让我感到惊喜的是,这本书在梳理历史脉络的同时,还非常注重引入跨学科的视角。它不仅仅停留在对既有文献的梳理上,而是巧妙地结合了社会学中的群体认同理论、传播学中的受众建构模型,甚至还隐约触及了心理学中关于集体无意识的讨论。这种多维度的考察,使得原本可能显得单薄的论题,一下子变得立体而丰满起来。这种交织的叙事结构,迫使读者不断跳出原有的认知框架,去重新审视那些我们习以为常的文化现象。例如,作者对比了两种不同传播媒介对同一主题内容的影响差异,分析角度非常锐利,让人不得不承认,媒介本身就是塑造文化内容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