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拂晓著的《音乐表演艺术论(精)》提出了音乐 表演研究的本质论、发展论、表现论、主体论、接受 论、人才论的系统理论框架,结合历史与现实的音乐 表演美学问题进行了深入论述,并有详细的例证。特 别在发展论、表现论、主体论和接受论中不仅对传统 表演实践和现象有所评价,对*新的表演形式和趋向 也有美学审视,进一步推进了该领域的理论建设和学 科发展,本书分别从“音乐表演的本质与差异”“音 乐表演的历史与发展”“音乐表演的呈现与力度”“ 音乐表演的主体与风格”“音乐表演的接纳与评价” “音乐表演的人才与希望”这六章论述了音乐表演艺 术,从理论的角度分析和解决表演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为评价表演艺术提供一定的依据和视野,为*多创 造性的艺术活动提供思想基础。对音乐表演理论的教 学和表演实践的发展具有重要参考意义。
高拂晓,中央音乐学院副研究员,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央音乐学院学报》副主编,英国牛津大学访问学者。2004年毕业于西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钢琴教学与表演艺术专业,获硕士学位;2007年毕业于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学系音乐美学专业,获博士学位。主要研究方向:音乐美学及音乐表演美学。目前在中央音乐学院开设本科课程“音乐表演美学概论”和研究生课程“音乐表演研究”“学位论文写作”。出版专著《期待与风格:迈尔音乐美学思想研究》,在各类音乐核心期刊发表论文几十篇;入选***“新世纪**人才支持计划”,获霍英东教育基金会青年教师基金项目资助,主持并参与完成了多项***科研课题。
导论
第一章 音乐表演的本质与差异
第一节 何为音乐表演
一、艺术学的讨论
二、音乐表演的定义
第二节 不只是音符
一、从作品到音响
二、现代技术条件对音乐表演的影响
第三节 边缘还是核心
一、音乐表演的重塑性
二、音乐表演的创造性
第四节 意义的类型与差异
一、三种表演形式
二、传播性、表现性和情景性
第二章 音乐表演的表现与力度
第一节 表现的哲学
一、表现理论的雏形
二、表现理论的发展
第二节 挑战经典概念
一、表现力概念的萌芽
二、表现力的基本原则
第三节 表现力的呈现方式和差异
一、共性表现力、个性表现力与多维表现力
二、表现力差异的几种情况
第四节 表演的力度和深度
一、舒曼《梦幻曲》的表现力剖析
二、表现的力度
第三章 音乐表演的主体与风格
第一节 一种身份的意义诠释
一、艺术家的形成
二、表演者的形成
三、音乐表演艺术家的当代职责与发展
第二节 表演者到艺术家的距离
一、表演心理技能
二、表演心理控制
第三节 众人瞩目的奥妙
一、音乐风格问题
二、表演风格问题
第四节 被“他(她)”震撼不是偶然
一、风格的纯正性
二、风格的必然要求
第四章 音乐表演的接纳与评价
第一节 一种知道和懂的条件
一、接受的美学基础
二、理解的想象力
第二节 复杂社会生态下的审美链条
一、审美接受的社会环境
二、音乐艺术市场的当今发展
三、时代观念与表演创作
第三节 批评的辩证法
简直是醍醐灌顶的一本关于舞台实践的宝典!我一直以为音乐表演无非就是把音符弹准、唱准,但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认知。它深入剖析了表演者在面对不同曲目、不同听众时,如何进行个性化解读和情感重构。特别是关于“身体语言与音乐呼吸”的那一章,描述得太到位了。作者用精准的词汇勾勒出了表演者身体与乐器(或人声)之间那种微妙的、几乎是生物学层面的互动关系。我以前看一些演奏会,总觉得有些地方差点火候,现在读了这本书,才明白那缺失的可能就是一种内在的、与音乐融为一体的“呼吸感”。书中对于如何克服舞台紧张、如何与乐队成员建立起“无声的对话”等实用技巧的讲解,更是让人有种“相见恨晚”的感觉。对于正在准备考级或者职业演出的朋友来说,这本书简直就是一张通往卓越的门票,它提供的不仅仅是技巧,更是一种面向舞台的、强大的心理建设方法论。
评分哇,这本《音乐表演艺术论(精)》真是让人爱不释手,感觉自己仿佛置身于一个充满激情的音乐殿堂之中。初翻开这本书时,我就被它那严谨又不失灵动的文字所吸引。作者似乎对音乐表演的每一个细微之处都有着深刻的洞察力,无论是舞台调度、乐器选择,还是情感的表达与传递,都阐述得淋漓尽致。我尤其喜欢其中关于“瞬间永恒”的讨论,它探讨了表演者如何在转瞬即逝的现场,将抽象的音乐转化为可以触摸、可以感受的实体艺术。书中大量的案例分析,引用了诸多世界级大师的实践经验,这不仅让理论变得生动具体,也让我这个业余爱好者,对专业表演的复杂性和美学价值有了全新的认识。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理论著作,更像是一本陪伴成长的艺术导师,它教会我如何去“听”音乐,如何去“看”表演,让我对舞台上的每一次呼吸、每一个手势都充满了敬畏和理解。读完后,我感觉自己对音乐的理解深度提升了好几个档次,不再是单纯的欣赏者,更像是一个可以参与到艺术创造过程中的思考者。
评分老实说,起初我对“论”这个字有点抗拒,担心内容会过于晦涩难懂,充满了生硬的术语。但出乎意料的是,作者的叙事风格非常具有感染力,他成功地将枯燥的理论包装成一个个引人入胜的故事和哲思。书中穿插了一些历史小插曲,讲述了某些经典曲目在首次公演时,表演者们遭遇的巨大争议和挑战,这让我深刻体会到艺术的革新总是伴随着痛苦和误解。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仅停留在“如何做”,更深层次地探讨了“为什么这样做”——追问表演的终极意义和艺术家的责任。它迫使我停下来思考:在今天的数字媒体时代,现场音乐表演的不可替代性究竟在哪里?这本书给出了一个充满力量的回答:那份人与人之间,生命与生命之间,无法被复制的、炽热的能量交换。读完后,我感觉自己的灵魂都被音乐洗涤了一遍。
评分我必须指出,这本书的学术深度是毋庸置疑的,但它绝非高高在上的象牙塔产物。作者在论述复杂理论时,总能用最简洁明了的语言进行概括,使得即便是刚接触音乐理论的新手,也能抓住核心要义。我个人认为,这本书最成功的一点,是它将表演的“技术层面”和“精神层面”做到了完美的平衡。它没有过度强调技巧的炫耀,反而将重点放在了“真诚”二字上。书中反复强调,最伟大的表演,是艺术家将自己最脆弱、最真实的部分毫无保留地暴露给观众,并在此过程中完成一次共同的升华。这种对“真实性”的执着追求,让我对这本书产生了极强的共鸣。它不只是一本关于“音乐”的书,它更是一本关于“如何做一个人,如何以艺术家的身份存在于世”的深刻哲学著作。我强烈推荐给所有从事或热爱舞台艺术的朋友们。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和排版也绝对是业界良心,精装本拿在手里沉甸甸的,透露着一股对知识的尊重。内容上,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处理跨文化音乐表演差异时的审慎和包容。它没有用单一的西方古典音乐标准去套用一切,而是花了很大篇幅去对比和解析不同文化背景下,对“完美表演”的不同定义和追求。比如,书中对比了东方戏曲的程式化美学与西方歌剧的浪漫主义表达,这种广阔的视野让我意识到,艺术的魅力在于多样性,而优秀的表演者必须是文化间的桥梁。阅读过程中,我不断地在脑海中重现那些我曾经观看过的演出片段,然后对照书中的分析进行自我检验,这种互动式的学习体验极大地增强了阅读的乐趣和吸收率。可以说,这本书为我提供了一个多维度的分析框架,让我学会从更高的维度去审视和评价一场艺术活动。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