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明明著的《歌词创作与中国现当代文化运作》 从中国现当代歌词参与精英文化、政治文化和娱乐文 化运作入手,对中国现当代歌词创作进行历史梳理, 关注中国现当代歌词创作的各种文化现象。通过对影 响中国现当代歌词创作的社会因素和文化因素的考察 与分析,探讨歌词创作如何成为中国现当代文化运作 的先锋。从而进一步提升中国现当代歌词研究的学术 地位,完善中国现当代歌词研究的相关体系,发现、 总结中国现当代歌词内在及外在创作规律,拓展中国 新文学研究的视野,为中国新文学史的研究与写作提 供新的理论指向。
张明明,哈尔滨理工大学**文化教育学院讲师,澳门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曾参与“澳门新移民与文学”“澳门文学编年史”“澳门作家评传”等多个澳门文学研究项目。在学术期刊上发表文学评论及学术论文多篇。曾参与《澳门新移民文学与文化散论》(2010,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中国现代文学史》(2012,武汉大学出版社)两部著作的写作。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现当代文学。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中国现当代歌词创作的先锋性
一、中国现当代歌词文体的先锋性
二、词作者创作动因的先锋性
三、文化运作的普及性与歌词创作的先锋性
第二节 中国现当代歌词研究现状分析
一、松散凌乱的歌词研究现状
二、歌词史与歌词理论研究初具规模
第三节 相关概念的厘定及本书的主要构想
一、关于中国现当代历史时期的划分
二、有关“文化”及“文化运作”概念的界定与解说
三、本书的主要构想
第二章 中国现代歌词的产生及其文学意义
第一节 中国歌词创作的“现代”转身
一、中国古代歌词创作流变
二、走出中国古代文学传统的中国现当代歌词创作
三、中国现当代歌词创作与古代歌词创作的重要
差异
第二节 中国现当代歌词文学意义的相关解读
一、中国现当代歌词姓“歌”还是姓“诗”的问题
二、未入乐的中国现当代歌词创作存在及其文学
意义
三、中国现当代歌词创作的文学属性问题
四、中国现当代歌词创作对中国新文学建设的
重要意义
第三章 精英文化与中国现当代歌词创作
第一节 精英文化与学堂乐歌创作
一、学堂乐歌歌词创作产生与发展的重要原因
二、学堂乐歌歌词创作的重要文学贡献
第二节 精英文化与中国现当代歌词创作的重要
走向
一、精英文化在中国现代歌词创作中的先锋性
二、精英文化在中国当代歌词创作中的觉醒与坚守
第四章 政治文化与中国现当代歌词创作
第一节 政治文化崛起与中国现代歌词创作
一、中国现代歌词创作是自觉政治文化的宣传
先锋
二、词作者在中国现代政治文化运作中所承担的
历史角色
三、政治文化泛滥与中国现代歌词的过度解读
第二节 中国共产党的政治文化运作与中国当代
歌词创作
一、非自觉政治文化与中国当代歌词创作体制的
建立
二、“文化大革命”时期的歌词创作
三、主旋律歌词创作的发展与演变
第三节 政治文化与中国流行歌词创作
一、利用早期中国流行歌词创作进行政治文化渗透
与传播
二、中国流行歌词创作自觉地向政治文化靠拢
这本书对于细致入微的文本考据工作,达到了令人赞叹的程度。我特别关注了其中关于早期歌词审查制度演变的那几个章节,发现作者引用了许多我此前从未见过的官方会议记录和内部通信摘录。这些材料的出现,极大地丰富了我们对当时信息流通和文化管制的理解。它不仅仅是罗列事实,更重要的是,作者通过对比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审查标准和实际执行力度,揭示出一种潜藏的、不断自我调整的文化权力运作逻辑。这种“刨根问底”的治学态度,让整本书的论证基础异常扎实,几乎找不到可以被轻易质疑的薄弱环节。每一次引证,都像是为自己提出的观点添上了一块坚实的基石,使得最终的结论显得毋庸置疑,具有极强的说服力和历史真实感。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封面采用了一种沉稳的墨绿色调,搭配烫金的书名和作者信息,显得既有历史厚重感又不失现代的精致。拿到手里,纸张的触感是那种略带粗粝的哑光质感,翻页时能听到轻微的沙沙声,让人立刻联想到那些被岁月洗礼过的老唱片封套。内页的排版也极为考究,字体选择的是一种兼具宋体结构和现代感的黑体,字号大小适中,行距处理得恰到好处,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眼睛疲劳。更值得称赞的是,书中穿插了一些高分辨率的黑白历史图片,比如早期的剧照、海报扫描件,甚至是手写的歌词草稿影印件,这些视觉元素极大地增强了阅读的沉浸感,仿佛真的能从这些泛黄的纸张中触摸到那个时代脉搏的跳动。这本书的物理形态本身就是一种艺术品,它不仅仅是一本工具书或理论著作,更像是一件可以被珍藏的文化载体,体现了出版方对内容严肃性的尊重以及对阅读体验的极致追求。这种对细节的精雕细琢,让我对书中蕴含的深度内容充满了期待,它在视觉和触觉上为后续的阅读过程搭建了一个非常稳固且引人入胜的序章。
评分这本书在讨论文化现象时,显示出一种罕见的跨学科视野和批判性思维。它没有将“歌词”仅仅视为文学创作的附属品,而是将其视为承载社会情绪和意识形态的最前沿阵地。阅读过程中,我能明显感受到作者在借鉴社会学中的“文化再生产”理论、传播学中的“媒介议程设置”概念,以及人类学中的“仪式”构建等方面所做的努力。这种融合,使得对某一首流行歌曲的分析,不再仅仅停留在其诗歌技巧的好坏上,而是上升到了它如何参与构建特定群体的身份认同,如何被媒体放大或消音,以及最终如何沉淀为集体记忆的过程。这种高屋建瓴的分析视角,彻底颠覆了我过去对流行文化研究的刻板印象,它提供了一套强有力的工具,来解构我们日常接触到的各种文化文本背后的复杂机制。
评分我最初被这本书吸引,是冲着它标题中那个“运作”二字所暗示的复杂系统分析去的。我一直好奇,在那个特定历史时期,那些深入人心的旋律是如何从创作者的笔下,一步步转化成能够影响大众情绪、甚至能被社会权力结构所利用或制衡的文化符号的?这本书似乎没有停留在对某首具体歌曲的咬文嚼字,而是致力于描绘一张宏大的生态图景。它探讨的不仅仅是音乐的内部结构,更多的是音乐与外部环境——比如广播媒体的兴起、唱片工业的商业逻辑、乃至政治宣传的需要——之间那些微妙而紧张的互动关系。阅读过程中,我时常会停下来思考,那些看似自然流淌的艺术表达,背后究竟隐藏着多少非艺术层面的博弈和推动力。这种将艺术创作置于一个动态的、充满张力的社会结构中去考察的视角,极大地拓展了我对文化史研究的理解范畴。它促使我去审视那些被我们习惯性地视为“纯粹”的艺术作品时,背后那些看不见的推手和运作机制。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节奏非常独特,它不像传统学术著作那样步步为营、逻辑僵硬,反而带有一种流畅的、近乎文学性的叙事风格。作者在引述大量史料和一手文献时,并没有让它们成为阻碍阅读的障碍,而是巧妙地将它们编织进一个连贯的故事线中。我注意到,作者在转换章节或论述焦点时,常常会使用一些非常精妙的过渡句或比喻,让人感觉像是在跟随一位经验丰富的导游,穿梭于历史迷宫的各个展厅。比如,书中对某一段时期流行歌曲市场份额变化的描述,与其说是数据分析,不如说是一场关于“注意力稀缺”的精彩案例研究。这种叙事上的灵动性,使得即便是对于那些对文化史研究不甚熟悉的新读者来说,也能保持高度的兴趣和投入感。它成功地避免了陷入纯粹的理论堆砌,而是通过引人入胜的故事,将深奥的文化理论具体化、可感知化。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