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拂晓著的《音乐表演艺术论(精)》提出了音乐 表演研究的本质论、发展论、表现论、主体论、接受 论、人才论的系统理论框架,结合历史与现实的音乐 表演美学问题进行了深入论述,并有详细的例证。特 别在发展论、表现论、主体论和接受论中不仅对传统 表演实践和现象有所评价,对*新的表演形式和趋向 也有美学审视,进一步推进了该领域的理论建设和学 科发展,本书分别从“音乐表演的本质与差异”“音 乐表演的历史与发展”“音乐表演的呈现与力度”“ 音乐表演的主体与风格”“音乐表演的接纳与评价” “音乐表演的人才与希望”这六章论述了音乐表演艺 术,从理论的角度分析和解决表演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为评价表演艺术提供一定的依据和视野,为*多创 造性的艺术活动提供思想基础。对音乐表演理论的教 学和表演实践的发展具有重要参考意义。
高拂晓,中央音乐学院副研究员,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央音乐学院学报》副主编,英国牛津大学访问学者。2004年毕业于西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钢琴教学与表演艺术专业,获硕士学位;2007年毕业于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学系音乐美学专业,获博士学位。主要研究方向:音乐美学及音乐表演美学。目前在中央音乐学院开设本科课程“音乐表演美学概论”和研究生课程“音乐表演研究”“学位论文写作”。出版专著《期待与风格:迈尔音乐美学思想研究》,在各类音乐核心期刊发表论文几十篇;入选***“新世纪**人才支持计划”,获霍英东教育基金会青年教师基金项目资助,主持并参与完成了多项***科研课题。
导论
第一章 音乐表演的本质与差异
第一节 何为音乐表演
一、艺术学的讨论
二、音乐表演的定义
第二节 不只是音符
一、从作品到音响
二、现代技术条件对音乐表演的影响
第三节 边缘还是核心
一、音乐表演的重塑性
二、音乐表演的创造性
第四节 意义的类型与差异
一、三种表演形式
二、传播性、表现性和情景性
第二章 音乐表演的表现与力度
第一节 表现的哲学
一、表现理论的雏形
二、表现理论的发展
第二节 挑战经典概念
一、表现力概念的萌芽
二、表现力的基本原则
第三节 表现力的呈现方式和差异
一、共性表现力、个性表现力与多维表现力
二、表现力差异的几种情况
第四节 表演的力度和深度
一、舒曼《梦幻曲》的表现力剖析
二、表现的力度
第三章 音乐表演的主体与风格
第一节 一种身份的意义诠释
一、艺术家的形成
二、表演者的形成
三、音乐表演艺术家的当代职责与发展
第二节 表演者到艺术家的距离
一、表演心理技能
二、表演心理控制
第三节 众人瞩目的奥妙
一、音乐风格问题
二、表演风格问题
第四节 被“他(她)”震撼不是偶然
一、风格的纯正性
二、风格的必然要求
第四章 音乐表演的接纳与评价
第一节 一种知道和懂的条件
一、接受的美学基础
二、理解的想象力
第二节 复杂社会生态下的审美链条
一、审美接受的社会环境
二、音乐艺术市场的当今发展
三、时代观念与表演创作
第三节 批评的辩证法
我花了相当长的时间才真正跟上作者的思绪,特别是那些关于“媒介与诠释”的章节,简直像在啃一块硬骨头。这本书的厉害之处在于,它不是在教你如何“弹奏”或“演唱”,而是在解构“表演”这个行为本身是如何在历史的长河中被定义、被误解,又被重建的。书中引用的文献和案例极其驳杂,从巴洛克时期的宫廷演出规范,到二十世纪先锋派音乐的消解,再到现代录音技术对现场感的颠覆,作者的知识储备令人叹服,但也使得初读体验有些许“迷航感”。我记得有一部分专门讨论了“身体作为乐器”的概念,作者并没有止步于物理上的发声器官分析,而是引入了现象学视角,试图探讨表演者如何通过其在舞台上的“在场性”来影响听众的非理性体验。这种深度的理论挖掘,对于那些想在学术上有所建树,或者对音乐理论有极高追求的专业人士来说,无疑是一座宝库。但对于像我这样,主要以提升个人审美愉悦为目的的爱好者来说,需要极大的耐心去梳理这些层层叠叠的概念,才能最终领会作者想要传达的核心观点。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安排,可以说是不走寻常路的。它没有按照传统的时间线索或者乐器门类来划分章节,而是更倾向于围绕一些核心的哲学命题进行螺旋上升式的探讨。例如,当你以为作者终于要深入分析某个特定时期的演奏风格时,他可能会突然抛出一个关于“沉默的价值”的讨论,然后将话题引向东西方音乐哲学的对比。这种跳跃性极强的结构,要求读者具备极强的联想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我个人的体验是,读完第一部分后,需要经常回溯前面的章节,因为后文的论证往往是建立在前文那些看似不相关的概念之上的。这种写作手法,非常考验读者的专注度,一旦走神,就很容易迷失在作者构建的复杂逻辑迷宫中。对于那些习惯于清晰路径指引的读者来说,这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但反过来看,它也迫使我们主动去建立知识间的联系,而不是被动地接受既定的知识框架。
评分当我合上这本书,试图总结我的阅读感受时,我意识到,它更像是一面镜子,而非一张地图。它没有提供清晰的路线图告诉你如何成为一名优秀的音乐表演者,也没有给出标准答案来评判一场演出的优劣。相反,它不断地抛出问题,挑战我们对“表演的本质”、“艺术的意义”以及“听众的角色”这些基本概念的固有认知。这本书的价值,不在于它告诉了你什么具体的知识点,而在于它如何潜移默化地改变了你聆听音乐的方式。我发现自己现在在听音乐会时,会不自觉地去注意舞台调度、乐手之间的微小互动,以及乐曲中那些“不和谐”或“被忽略”的音响细节。它打开了一个全新的观察维度,让原本似乎已经被“听熟”的音乐世界,重新焕发出复杂而迷人的光彩。这本书无疑需要反复品读,每一次重读,都会因为我们自身经验的增长而产生新的理解层次,它更像是一本可以陪伴你一生去探索的智性伙伴,而不是一次性的阅读材料。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说实话,初上手的时候确实给我一种“老派”的精致感。封面那种深沉的墨绿色,配上烫金的宋体字,立刻让人联想到图书馆里那些被时间打磨过的经典著作。我当时是带着一种朝圣般的心情去翻开它的,期待着能从中挖掘出一些关于音乐史、美学理论或是演奏技巧的“秘笈”。然而,当我真正沉浸进去阅读时,发现它更像是一部跨学科的、带着强烈个人色彩的论述集。作者似乎并不满足于仅仅停留在技术层面,而是试图构建一个宏大的、关于“声音如何成为艺术”的哲学框架。比如,书中对“即兴”的探讨,不是简单地罗列和声规则,而是深入挖掘了表演者在特定时空背景下的心理状态与文化语境的交织作用,这种深入的、近乎人类学的分析角度,让我这个原本只想找点提高演奏会的技巧的读者,不得不放慢脚步,重新审视自己对“音乐”二字的理解。它对表演的定义非常宽泛,甚至触及到了仪式感和身体感知这些偏向表演学甚至社会学的范畴,这点非常出乎意料,也带来了极大的思考空间,但同时也意味着,如果你是那种期待快速掌握某种流派演奏手法的读者,可能会觉得它的论证过程略显冗长和抽象。
评分坦白讲,这本书的语言风格,与其说是“论述”,不如说是“辩论”。作者的行文充满了强烈的批判性和挑战性,他似乎总是在跟某种约定俗成的“常识”对着干。比如,他对古典音乐教育体系的某些刻板化要求的尖锐批评,读起来让人拍案叫绝,又忍不住会心一笑,因为它触及到了很多从业者心知肚明却不便明说的痛点。这种激烈的姿态,使得整本书的阅读体验充满了张力,不像一些学院派的著作那样平铺直叙、温文尔雅。它更像是一位资深艺术家在晚年对整个行业进行的一次彻底的“清算”。书中不乏一些极具煽动性的段落,比如作者描述某种过度追求技巧而丧失灵魂的演奏时,那种文字的力度几乎能让你“听”到那种空洞的音色。这种强烈的个人意志渗透进文字的每一个角落,既是它的魅力所在,也可能是它的局限——因为你必须接受作者预设的这套批判体系,否则很容易在阅读过程中产生抵触情绪。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