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時代的東方音樂(精)》是作者喻輝關於東 方音樂的論文集,其中部分文章涉及數字時代的古琴 藝術、音樂學科建設、音樂相關名詞翻譯等,數篇文 章為作者所撰寫的與音樂有關的中國學術名著的提要 ,作者為其參與編寫的叢書或他人的專著所撰寫的序 言、後記,等等。這些文章涉及麵廣,從古至今,從 中到西,在有限的篇幅內嚮讀者展現齣數字時代東方 音樂的魅力。
喻輝 雲南大學特聘教授,藝術學院院長,**社科基金藝術學重大項目首席專傢,美國威斯理安大學民族音樂學專業哲學博士(2000),浙江省“韆人計劃”特聘專傢。現兼任亞洲音樂學會共同會長,英文**期刊Asian Musicology《亞洲音樂學》共同主編,中國東方音樂學會副會長、秘書長,東亞樂律學會**2屆中國會長。先後在A&HCI;、SSCI、CSSCI收錄期刊發錶中英文論文50餘篇,在包括勞特利奇(Routledge)齣版社和牛津大學齣版社在內的**外齣版社齣版著作五本,主編叢書三套。為《格羅夫樂器辭典》華語地區**特約撰稿人,牛津大學齣版社《牛津學科手冊:中國音樂》共同主編。
第一章 樂律學研究(Tone Systems)
甘美蘭斯連德若音階律學原理的新發現
——從蘇靈笛開孔比例看東方音律中隱含的物理基礎.
從紮利諾音階的實踐看古琴音樂的純律與“復閤律製”問題
琴律探微
《神奇秘譜》琴麯的調弦法
《神奇秘譜》琴麯的取音方式與音階類型
論“苦音”調式結構的模糊性
“樂律學”的英文譯名與學科範疇問題
第二章 數字音樂學(Distal Musicology)
**化數字田野中的民族音樂
——YouTube上中國音樂的分布與流行模式研究
古琴減字譜音高信息計算機自動處理原理
超媒體與民族音樂學(譯文)
第三章 曆史與形態(History and Forms)
關於巴剋·剋萊頓早期上海生活史料的考證
探析中國說唱傳統對盤索裏發展産生影響的可能性(譯文)
《琴律說》提要
《琴史》提要
《三纔圖會》提要
《事林廣記》提要
《太音大傘集》提要
《古今圖書集成·樂律典》提要
談麯藝音樂的分類
廬劇與民族音樂學
兒童遊戲時的音樂即興(譯文)
第四章 學科建設(Development of Musicological Studies)
從A&HcI;音樂期刊目錄看中國音樂學科的**化建設
新版《格羅夫樂器辭典》與“古琴”條目的*新
從文本走嚮音像的民族音樂學
——**傳統音樂學會首屆音像民族音樂學研討會綜述
中國音樂研究的新視角
——“互聯網語境下中國音樂的**視野”**學術研討會綜述
學科盛會史海探索
——中國音樂史學會第十三屆年會相關綜述
展艾倫(Alan Thrasher)和他的中國音樂事業
音樂學研究的科學精神
——寫在陳應時教授榮獲“小泉文夫奬”之際
東方音樂研究的傳統與傳承
語言與西方音樂研究
藝術與體裁
“爵士世界主義”與中國爵士
廬劇聲腔係統研究的新成果
非物質文化與非物質文化遺産
互聯網時代與中國音樂走齣去
以東方的音樂文化交流服務“一帶一路”
從“弘揚個性”到“仰望星空”
——傾聽世界當代舞颱設計泰鬥李名覺
第五章 跨文化研究(Cross-Cultural Studies)
甘美蘭在加拿大地區的跨文化互動與混閤(譯文)
這本書的結構安排非常巧妙,它不是簡單的時間綫敘述,而是圍繞幾個核心的“交互點”展開論述,使得閱讀過程充滿探索的樂趣。其中關於不同文化音樂元素在全球互聯網空間中如何被“挪用”(appropriation)和“再語境化”(recontextualization)的章節,尤其精彩。作者沒有用簡單的“文化挪用”的標簽來簡單評判,而是深入分析瞭這種交互背後的權力動態、技術中介作用以及聽眾的接受度變化。這種多維度的剖析,避免瞭將復雜的文化現象過度簡化的傾嚮。讀完後,我對於不同音樂體係之間的交流有瞭更復雜的認識,明白瞭技術不僅是工具,它本身也是一個強大的文化塑造者。這是一本需要反復品讀、細細琢磨的學術兼具可讀性的佳作。
評分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在探討當代音樂現象時,始終保持著一種審慎的批判精神。他並未盲目歌頌技術的進步,而是敏銳地捕捉到瞭數字化進程中潛藏的危機。比如,書中對“注意力經濟”下音樂內容泛濫,導緻深度聆聽體驗退化的分析,直指當下許多人的痛點。那種碎片化、快餐式的消費模式,確實在潛移默化中改變著我們的審美閾值。他用大量的實例說明,當音樂的價值被簡化為“點擊率”和“播放時長”時,音樂的藝術性和持久性該如何自處?這種對藝術價值與商業價值之間持續拉鋸的深刻洞察,讓這本書的價值超越瞭一般的行業報告。它促使我思考,在這樣一個充滿噪音的時代,我們該如何有意識地去保護和培養真正有價值的音樂作品。
評分這本書的文字風格非常平實有力,但其蘊含的思辨深度卻不容小覷。它沒有采用那種高高在上的學術腔調,反而像是一位資深樂評人與你麵對麵交流,分享他對音樂産業變遷的獨到見解。其中關於版權和知識産權在數字時代如何麵臨巨大挑戰的論述,尤其紮實,邏輯嚴密。作者清晰地展示瞭從實體唱片到數字下載,再到訂閱製服務模式的轉變過程中,音樂人、發行商以及聽眾之間的權力關係是如何動態調整的。對於那些試圖理解音樂商業運作邏輯的讀者來說,這本書提供瞭絕佳的案例和分析框架。我特彆喜歡它對新興商業模式的審視,比如NFT和區塊鏈技術對音樂所有權可能帶來的顛覆性影響,這些前沿話題的引入,讓整部作品充滿瞭未來感和緊迫感。
評分讀完這本關於音樂現象的論述,我感到作者的視野極其開闊,他沒有局限於單一的音樂流派,而是將筆觸伸嚮瞭全球範圍內的文化碰撞與融閤。那種將不同地域、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音樂現象進行橫嚮比較的嘗試,非常令人贊嘆。書中對於音樂的“在地性”與“全球化”之間張力的探討,非常具有啓發性。我尤其欣賞其中對跨文化閤作案例的詳盡剖析,那些原本看似毫無交集的音樂元素,如何在數字的橋梁下找到瞭新的生命力。這不僅僅是簡單的風格嫁接,而是一種深層次的對話與重構。它讓我意識到,在信息爆炸的時代,音樂的“身份”變得愈發流動和復雜,傳統上由地理或民族界限定義的音樂分類,正在被一種更加靈活、更具生成性的力量所取代。這是一本讓人忍不住停下來,反復咀嚼其中觀點的好書,它挑戰瞭我過去對“世界音樂”的刻闆印象。
評分這部作品給我帶來瞭一種全新的視角,它深入探討瞭技術發展對音樂創作和消費習慣産生的深刻影響。作者以細膩的筆觸勾勒齣現代數字平颱如何重塑瞭我們與音樂之間的關係,從早期的MP3革命到如今流媒體的主導地位,每一步的演變都充滿瞭值得玩味的細節。特彆是書中對於“算法推薦”如何塑造聽眾口味的分析,著實讓我眼前一亮。它揭示瞭一種雙重睏境:一方麵,技術拓寬瞭音樂的傳播渠道,讓小眾音樂有瞭被發現的機會;另一方麵,這種高度依賴數據的推薦機製,似乎也在無形中形成瞭一種新的“信息繭房”,限製瞭聽眾探索未知領域的動力。閱讀過程中,我不斷反思自己日常聽音樂的方式,那些不經意間的選擇背後,究竟有多少是主動的,又有多少是被技術推著走的。這本書不僅是音樂史的梳理,更像是一份對我們當下文化生態的深刻診斷。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