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白熊实验:如何战胜强迫性思维
ISBN:9787115485359
定价:49.00元
出版时间:201807
出版社:人民邮电出版社
开本:32开
版次:1版1次
每个人的头脑中都住着一头“白熊”。我们时常疯狂地追逐着貌似能使我们解脱的那道光芒。但终,越是盲目地逃避我们就越深陷在痛苦的想法中为何越不想想起某个人,他就会越盘踞在我们的脑海呢?为何节食时对自己说不能乱吃,结果更容易感到饥饿想要吃东西呢?我们如何才能驱赶头脑中的那头白熊呢?
在《白熊实验》一书中,强迫性思维领域的专家丹尼尔·韦格纳教授,从日常现象出发,以科学的视角给出了极富智慧的解答。他在本书中所涉及的不仅仅是心理学知识——从传统的弗洛伊德精神分析观点到前沿的认知神经科学研究——还运用到了语言学、逻辑学、数学、拓扑学、计算机编程等领域的相关知识。既有宏观的高屋建瓴,又有细致入微的抽丝剥茧。本书提出使我们深陷在不想要的想法中的根源正是压抑。此外,他的幽默诙谐的写作风格让我们忍俊不禁,为我们摆脱不想要的想法指明了一条科学的道路。
本书不仅能帮助深受强迫观念困扰的读者,丰富心理学学者和学生的专业知识,还是对强迫性思维感兴趣的人士来说富有价值的参考读物
一章精神控制 // 1
虽然现实无法被抹去,但是我们对事物的想法是可以被抹去的。通
常看起来,我们可以控制自己的所思所想。不过,当我们试着不去想某
件事的时候,我们的想法会像用紫色铅笔做出的标记一样无法被抹去,
就如同我们无法真正驱赶盘踞在脑中的“白熊”。大多数人都报告说曾
至少有一个无法摆脱的想法,这些想法通常以一次到每几分钟一次
的频率不断冒出来,这个事实指出,人类在精神控制领域确实有一个普
遍的难题。
白熊 // 3
担忧和苦闷 // 7
弗洛伊德和黑暗面 // 11
詹姆斯和光明面 // 14
杜威和实践 // 18
二章压抑的源泉 // 23
有些东西是令人厌恶的,不需要在这里一一列举,因为列表本身
就令人生厌。比如,在一项研究中,人们被要求从一个纸盒中倒出一些
橙汁,把纸盒放回冰箱,然后看着一只干的蟑螂被放进装有橙汁的杯子
中。当然,他们不会喝那杯果汁了。但是,其中许多人甚至不会再喝后
来另一个新杯子里装的果汁,因为之前倒进弄脏的杯子里的果汁也是这
一盒。蟑螂是如此令人厌恶,以至于会“污染”它甚至没有碰到过的东
西。我们个人觉得的一些令人生厌的想法,它们甚至可以天地改
变。我们开始想知道,到底是什么让这些还有其他一些不想要的想法冒
出来的。本章就是关于这个问题的。它涉及的是压抑的源泉,压抑即尽
力不去想一些东西。
不想要的想法的清单 // 26
逐渐停息 // 29
做、说和感受 // 33
自我控制与压抑 // 36
秘密与压抑 // 42
精神的平静与压抑 // 47
三章精神装置 // 53
我们拥有精神,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知道如何运作它。在这一章
里,我们将会考察人的精神,把它当作一台机器——这也是一些认知科
学家和人工智能专业的学生采取的立场。我们会探寻它是一台什么类型
的机器,研究这台机器具有的尽力控制自己的奇特的性能。和微波炉不
同,精神会随着时间“烹制”它自己的说明书,学着如何操作自己。它
发展出了关于自身运作模式的偏好,将一些想法判定为想要的想法,另
一些为不想要的想法。要做到这一点,需要什么样的精神装置呢?
人工的疯狂 // 55
认知和元认知 // 59
元认知的逻辑 // 62
意识之窗 // 68 自动思维和控制思维 // 72
四章自我分心 // 79
分散自己的注意力似乎是一件很容易的事,自我分心是我们拥有的
关键能力之一,它使我们得以熬过成年期——熬过挤满了别人的小孩的
航班。首先,我们了解直接压抑和自我分心的不同,它们是我们努
力避免不想要的想法的两种方法。我们通常是从压抑开始,然后改变策
略使用自我分心的。下一个关键问题是,自我分心是否及何时会按我们
的预期起作用。有时它会帮助你,有时又不会。因此,我们需要研究不
同类型的自我分心,以及它们在对抗不想要的想法的过程中是否有不同
的效果。后,我们会考虑这种可能性,即人们把整个生活方式构建成
一种分散自己注意力的方法。在追求内心的平静时,也许人们会沉
浸在某些事物中而又奇怪地忽视掉其他事物。
改变计划 // 82
分心能有用吗 // 86
集中的和分散的自我分心 // 90
红色大众汽车 // 93
追求专注 // 97
追求遗忘 // 101
五章思维的远程控制 // 105
我们通过安排外部事件来控制自己,以便我们在之后的行动与
它们保持一致。因此,这是一种远程控制,一种操作自己——为想法选
择方向——的方式,我们选择随后会遇到的环境,并相信这些环境会影
响我们。
控制的代价 // 108
人、地点和事物 // 113
运用有序和无序 // 118
连接和断开 // 121
稳定和变化 // 123
压抑的背景 // 129
六章不相信的意愿 // 135
当你在杂货店结账的时候,你瞥见一份小报,读了上面的标题“母
亲用餐叉刺伤儿子”,这时候会发生什么?这个念头在你的头脑中回荡,
创造出一个特别的“缝隙”,一个奇怪的形象。然而,假设后来你读到
一个故事,它追溯了那个标题新闻,揭发了那个残忍的事件其实是恶作
剧,照片中是一对快乐的母子,而且也看不到任何餐具。这种解释真的
能消除初的印象吗?
通过影射控告 // 138
虚假的反馈 // 142
下一个想法 // 146
无知的问题 // 153
克服有偏见的信念 // 161
七章心境控制 // 165
尽管在对抗消极心境的时候我们努力逃脱,但我们并不十分清楚往
哪个方向去。所以我们试遍每一个来到脑海里的方向,而只有在偶然的
情况下,才能找到正确的路然后走出去。
心境是如何运作的?它们是如何时刻支配着我们的思维的色彩的?
想法本身是怎么产生心境的?人如何使自己从糟糕的心境中解脱出来?
我们会发现,解决办法很明显:运用积极思维。而我们将会了解到,困
难在于,在绝望的痛苦中,我们很难如我们期望的那样将这种解决办法
付诸实践。
情绪和目的 // 168
自动思维循环 // 171
消除消极的 // 176
强调积极的 // 184
自动屏障 // 189
八章令人兴奋的想法 // 193
想象一下你在一个非常有魅力的人面前,一个你愿意与之相拥
的人。你很激动,沐浴在那个人的光芒中,但是你却不好去说什么或者
做什么。可能你结婚了,或者这个人是你老板的配偶,或是有其他因素
阻碍着,所以,你扼制住自己的欲望,试着无视这次浪漫际遇。实际上
你可以跟他聊聊天气,这一时半会儿或许有用。但是你的身体忘不掉。
你面红耳赤,可能还有点紧张不安,手一直颤抖。如果你像我一样,这
时候你可能会弄洒什么东西,或者踩进狗的餐盘里。你的头脑不受控
制,身体在支配着你的表演。
爬上楼顶 // 195
令人兴奋的想法和唤醒 // 200
压抑令人兴奋的想法 // 204
被剥夺的习惯化 // 211
放松时间 // 215
九章人为制造的强迫性思维 // 223
单是压抑某个想法的欲望就可以诱发一种强迫性思维。我们已经看
到,思维压抑通常似乎是合适的选择。在努力获得自我掌控的时候,
我们可能会压抑与我们正在回避的行为或事物有关的想法。在尽力保守
秘密的时候,我们可能会压抑自己在隐瞒着其他人的这种念头。在想忍
住不表达自己的情绪的时候,我们可能也会试图压抑想法——在这种情
况下,指的是那些一般会使情绪自己冒出来的想法。这些压抑的源泉
中,每一个都能以它自己的方式产生不想要的想法。
创伤性强迫观念 // 226
强迫性思维的人为制造 // 233
一个觉察不到的过程 // 239
停止阻断 // 243
译后记 // 251
我一直对心理学领域的东西很感兴趣,尤其是关于大脑如何工作的各种理论。这本书的内容确实给我带来了不少惊喜。它不仅仅是关于如何“治愈”某种心理问题,更像是一本关于理解我们自身思维机制的科普读物。作者的写作风格非常独特,既有学术的严谨性,又不乏通俗易懂的趣味性。他引用了许多相关的研究和实验,但解释起来却一点也不枯燥,反而充满了启发性。我尤其喜欢它在探讨“强迫性思维”时,将其置于更广泛的大脑功能背景下进行分析。这让我意识到,很多时候我们所经历的困扰,可能只是大脑在特定情境下的正常(但令人不适)的反应。这本书帮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的一些习惯性思维模式,并开始尝试用更客观、更抽离的态度去观察它们。它鼓励我们成为自己思维的观察者,而不是思维的奴隶。我推荐给所有对了解人类思维,以及如何更好地与自己的思维共处感兴趣的人。
评分读完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是,原来我们对自己的思维可以有这么多的掌控。我之前一直以为,那些反复出现的、烦扰我的想法是无法摆脱的“魔咒”,只能被动地承受。但这本书颠覆了我的认知。它用一种非常温和但又极具说服力的方式,解释了这些思维的本质,以及它们为什么会缠绕着我们。作者的文字非常有力量,读起来让人感到安心,同时又充满了启发。它并没有回避问题的复杂性,而是提供了一套系统性的方法,帮助我们逐步重建与思维的关系。我特别喜欢书中的一些案例分析,它们非常贴近现实生活,让我能感同身受,并从中找到自己的影子。这本书就像一位智慧的朋友,它不评判,不指责,只是耐心地引导你,让你看到走出困境的可能。我强烈推荐给所有希望理解和改善自己思维模式的人。
评分这本书真的太及时了!最近我一直被一些挥之不去、无法控制的想法困扰,试了很多方法都收效甚微。就在我感到绝望的时候,朋友推荐了这本书。我本来只是抱着试试看的心态,但读了几章之后,我发现这本书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来看待这些“强迫性思维”。作者并没有简单地告诉你“别想了”,而是深入浅出地解释了思维是如何运作的,以及为什么我们的大脑会产生这些“不请自来”的想法。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它强调了“接纳”而不是“对抗”。这听起来似乎有些反直觉,但书中的解释让我豁然开朗。它通过生动的例子和易于理解的语言,一点点地引导我认识到,这些想法只是想法,它们并不代表我,也不需要我去一一回应或解决。这种“放下”的感觉,虽然还需要时间去巩固,但已经让我看到了希望的曙光。我迫不及待地想继续深入阅读,希望它能帮助我找到一条真正的出路,摆脱被这些思维牢牢抓住的窘境。
评分作为一名长期与焦虑作斗争的人,我读过不少相关的书籍,但这本书给我留下的印象是最深刻的。它并没有提供那些“速效”或者“万能”的解决方案,而是提供了一种非常扎实、接地气的方法论。作者非常细致地剖析了强迫性思维的产生过程,以及它对我们情绪和行为的长期影响。我最欣赏的是它对“思维陷阱”的精辟分析,以及如何识别并跳出这些陷阱的具体指导。书中的一些练习和技巧,虽然需要时间和耐心去实践,但确实是行之有效的。我尝试了其中一些方法,比如“认知重构”和“行为实验”,惊喜地发现它们真的能帮助我打破一些僵化的思维模式。这本书不仅仅是写给有特定强迫症困扰的人,我觉得任何在生活中感到思维过于活跃、难以控制的人,都能从中获益。它让我感到不再孤单,并且充满了积极改变的勇气。
评分这本书真的让我眼前一亮。我一直以为解决“强迫性思维”就是要“消灭”它们,但这本书提出了一个完全不同的思路:与它们共存,并从中解脱出来。作者的论证过程非常严谨,同时也非常贴近我们的生活经验。他通过大量的例子和生动的比喻,将一些复杂的心理学概念解释得浅显易懂。我最喜欢的是,它强调了“耐心”和“自我关怀”的重要性。在追求改变的过程中,我们往往会因为进展缓慢而感到沮丧,但这本书提醒我们,这是一个需要时间的过程,并且在这个过程中,善待自己是至关重要的。它就像一张详细的地图,为那些在思维迷宫中感到迷失的人指明了方向。我迫不及待地想将书中的知识应用到我的日常生活中,相信它能帮助我找回内心的平静,不再被那些不请自来的想法所困扰。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