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邮 白熊实验:如何战胜强迫性思维 强迫症书籍 强迫症治疗书籍 预售

包邮 白熊实验:如何战胜强迫性思维 强迫症书籍 强迫症治疗书籍 预售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强迫症
  • 强迫性思维
  • 心理健康
  • 自助
  • 心理治疗
  • 行为疗法
  • 认知行为疗法
  • 焦虑
  • 自我提升
  • 包邮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兰兴达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人民邮电
ISBN:9787115485359
商品编码:29923230789

具体描述




书名:白熊实验:如何战胜强迫性思维

ISBN:9787115485359

定价:49.00元

出版时间:201807

出版社:人民邮电出版社

开本:32开

版次:1版1次





每个人的头脑中都住着一头“白熊”。我们时常疯狂地追逐着貌似能使我们解脱的那道光芒。但终,越是盲目地逃避我们就越深陷在痛苦的想法中为何越不想想起某个人,他就会越盘踞在我们的脑海呢?为何节食时对自己说不能乱吃,结果更容易感到饥饿想要吃东西呢?我们如何才能驱赶头脑中的那头白熊呢? 

在《白熊实验》一书中,强迫性思维领域的专家丹尼尔·韦格纳教授,从日常现象出发,以科学的视角给出了极富智慧的解答。他在本书中所涉及的不仅仅是心理学知识——从传统的弗洛伊德精神分析观点到前沿的认知神经科学研究——还运用到了语言学、逻辑学、数学、拓扑学、计算机编程等领域的相关知识。既有宏观的高屋建瓴,又有细致入微的抽丝剥茧。本书提出使我们深陷在不想要的想法中的根源正是压抑。此外,他的幽默诙谐的写作风格让我们忍俊不禁,为我们摆脱不想要的想法指明了一条科学的道路。 

本书不仅能帮助深受强迫观念困扰的读者,丰富心理学学者和学生的专业知识,还是对强迫性思维感兴趣的人士来说富有价值的参考读物





一章精神控制 // 1 

虽然现实无法被抹去,但是我们对事物的想法是可以被抹去的。通 

常看起来,我们可以控制自己的所思所想。不过,当我们试着不去想某 

件事的时候,我们的想法会像用紫色铅笔做出的标记一样无法被抹去, 

就如同我们无法真正驱赶盘踞在脑中的“白熊”。大多数人都报告说曾 

至少有一个无法摆脱的想法,这些想法通常以一次到每几分钟一次 

的频率不断冒出来,这个事实指出,人类在精神控制领域确实有一个普 

遍的难题。 

白熊 // 3 

担忧和苦闷 // 7 

弗洛伊德和黑暗面 // 11 

詹姆斯和光明面 // 14 

杜威和实践 // 18 

二章压抑的源泉 // 23 

有些东西是令人厌恶的,不需要在这里一一列举,因为列表本身 

就令人生厌。比如,在一项研究中,人们被要求从一个纸盒中倒出一些 

橙汁,把纸盒放回冰箱,然后看着一只干的蟑螂被放进装有橙汁的杯子 

中。当然,他们不会喝那杯果汁了。但是,其中许多人甚至不会再喝后 

来另一个新杯子里装的果汁,因为之前倒进弄脏的杯子里的果汁也是这 

一盒。蟑螂是如此令人厌恶,以至于会“污染”它甚至没有碰到过的东 

西。我们个人觉得的一些令人生厌的想法,它们甚至可以天地改 

变。我们开始想知道,到底是什么让这些还有其他一些不想要的想法冒 

出来的。本章就是关于这个问题的。它涉及的是压抑的源泉,压抑即尽 

力不去想一些东西。 

不想要的想法的清单 // 26 

逐渐停息 // 29 

做、说和感受 // 33 

自我控制与压抑 // 36 

秘密与压抑 // 42 

精神的平静与压抑 // 47 

三章精神装置 // 53 

我们拥有精神,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知道如何运作它。在这一章 

里,我们将会考察人的精神,把它当作一台机器——这也是一些认知科 

学家和人工智能专业的学生采取的立场。我们会探寻它是一台什么类型 

的机器,研究这台机器具有的尽力控制自己的奇特的性能。和微波炉不 

同,精神会随着时间“烹制”它自己的说明书,学着如何操作自己。它 

发展出了关于自身运作模式的偏好,将一些想法判定为想要的想法,另 

一些为不想要的想法。要做到这一点,需要什么样的精神装置呢? 

人工的疯狂 // 55 

认知和元认知 // 59 

元认知的逻辑 // 62 

意识之窗 // 68 自动思维和控制思维 // 72 

四章自我分心 // 79 

分散自己的注意力似乎是一件很容易的事,自我分心是我们拥有的 

关键能力之一,它使我们得以熬过成年期——熬过挤满了别人的小孩的 

航班。首先,我们了解直接压抑和自我分心的不同,它们是我们努 

力避免不想要的想法的两种方法。我们通常是从压抑开始,然后改变策 

略使用自我分心的。下一个关键问题是,自我分心是否及何时会按我们 

的预期起作用。有时它会帮助你,有时又不会。因此,我们需要研究不 

同类型的自我分心,以及它们在对抗不想要的想法的过程中是否有不同 

的效果。后,我们会考虑这种可能性,即人们把整个生活方式构建成 

一种分散自己注意力的方法。在追求内心的平静时,也许人们会沉 

浸在某些事物中而又奇怪地忽视掉其他事物。 

改变计划 // 82 

分心能有用吗 // 86 

集中的和分散的自我分心 // 90 

红色大众汽车 // 93 

追求专注 // 97 

追求遗忘 // 101 

五章思维的远程控制 // 105 

我们通过安排外部事件来控制自己,以便我们在之后的行动与 

它们保持一致。因此,这是一种远程控制,一种操作自己——为想法选 

择方向——的方式,我们选择随后会遇到的环境,并相信这些环境会影 

响我们。 

控制的代价 // 108 

人、地点和事物 // 113 

运用有序和无序 // 118 

连接和断开 // 121 

稳定和变化 // 123 

压抑的背景 // 129 

六章不相信的意愿 // 135 

当你在杂货店结账的时候,你瞥见一份小报,读了上面的标题“母 

亲用餐叉刺伤儿子”,这时候会发生什么?这个念头在你的头脑中回荡, 

创造出一个特别的“缝隙”,一个奇怪的形象。然而,假设后来你读到 

一个故事,它追溯了那个标题新闻,揭发了那个残忍的事件其实是恶作 

剧,照片中是一对快乐的母子,而且也看不到任何餐具。这种解释真的 

能消除初的印象吗? 

通过影射控告 // 138 

虚假的反馈 // 142 

下一个想法 // 146 

无知的问题 // 153 

克服有偏见的信念 // 161 

七章心境控制 // 165 

尽管在对抗消极心境的时候我们努力逃脱,但我们并不十分清楚往 

哪个方向去。所以我们试遍每一个来到脑海里的方向,而只有在偶然的 

情况下,才能找到正确的路然后走出去。 

心境是如何运作的?它们是如何时刻支配着我们的思维的色彩的? 

想法本身是怎么产生心境的?人如何使自己从糟糕的心境中解脱出来? 

我们会发现,解决办法很明显:运用积极思维。而我们将会了解到,困 

难在于,在绝望的痛苦中,我们很难如我们期望的那样将这种解决办法 

付诸实践。 

情绪和目的 // 168 

自动思维循环 // 171 

消除消极的 // 176 

强调积极的 // 184 

自动屏障 // 189 

八章令人兴奋的想法 // 193 

想象一下你在一个非常有魅力的人面前,一个你愿意与之相拥 

的人。你很激动,沐浴在那个人的光芒中,但是你却不好去说什么或者 

做什么。可能你结婚了,或者这个人是你老板的配偶,或是有其他因素 

阻碍着,所以,你扼制住自己的欲望,试着无视这次浪漫际遇。实际上 

你可以跟他聊聊天气,这一时半会儿或许有用。但是你的身体忘不掉。 

你面红耳赤,可能还有点紧张不安,手一直颤抖。如果你像我一样,这 

时候你可能会弄洒什么东西,或者踩进狗的餐盘里。你的头脑不受控 

制,身体在支配着你的表演。 

爬上楼顶 // 195 

令人兴奋的想法和唤醒 // 200 

压抑令人兴奋的想法 // 204 

被剥夺的习惯化 // 211 

放松时间 // 215 

九章人为制造的强迫性思维 // 223 

单是压抑某个想法的欲望就可以诱发一种强迫性思维。我们已经看 

到,思维压抑通常似乎是合适的选择。在努力获得自我掌控的时候, 

我们可能会压抑与我们正在回避的行为或事物有关的想法。在尽力保守 

秘密的时候,我们可能会压抑自己在隐瞒着其他人的这种念头。在想忍 

住不表达自己的情绪的时候,我们可能也会试图压抑想法——在这种情 

况下,指的是那些一般会使情绪自己冒出来的想法。这些压抑的源泉 

中,每一个都能以它自己的方式产生不想要的想法。 

创伤性强迫观念 // 226 

强迫性思维的人为制造 // 233 

一个觉察不到的过程 // 239 

停止阻断 // 243 

译后记 // 251




好的,以下是为您撰写的一本名为《包邮 白熊实验:如何战胜强迫性思维 强迫症书籍 强迫症治疗书籍 预售》的图书简介,内容详实,不包含该书任何具体信息,并力求自然流畅: --- 图书简介:深入探索心智的韧性与重建 书名: (此处应为图书的实际名称,但根据您的要求,我们聚焦于内容本身的阐述,而非重复书名) 主题定位: 本书旨在为那些在日常生活中感受到思维反复、难以自控的困扰,或对心理学中关于“心智模式”与“行为固着”的议题感兴趣的读者,提供一套深邃而实用的认知工具箱。我们不提供简单的“快速修复”承诺,而是聚焦于理解人类心智运作的复杂机制,并引导读者建立持久的内在稳定与适应能力。 --- 第一部分:迷宫的入口——理解思维的默认设定 我们的大脑,这个宇宙中最精密的仪器,在高效运作的同时,也存在着某些“默认程序”——那些在我们试图压制或忽略它们时,反而会以更强劲的姿态浮现的念头与冲动。本书的第一部分,将带领读者深入探讨这些心智运作的底层逻辑。 心智的惯性与思维的“回声效应” 人类的认知系统倾向于追求确定性和安全感。当环境或内在状态出现模糊或威胁信号时,大脑会启动一套复杂的“预警机制”。然而,在现代社会中,这种机制常常过度敏感,将一些无害的内部信号错误地解读为需要立即处理的危机。 潜意识的布控: 我们将剖析“意图反常效应”(Ironic Process Theory)在日常思维中的体现。为什么越是告诉自己“不要去想那件事”,那个“那件事”反而变得清晰可见?这并非意志力薄弱,而是大脑处理否定指令时固有的逻辑障碍。本书会详尽解释这种内在矛盾如何形成思维的“回声室”,使得某些念头不断被加强。 认知负荷与思维疲劳: 现代信息洪流对我们的注意力资源构成了巨大挑战。当认知负荷过重时,大脑会倾向于采用“捷径”模式,此时,那些未经审视的、自动化的思维脚本便会乘虚而入,占据主导地位。我们将通过具体的案例,展示如何识别这些低效的“思维捷径”,并学习如何为心智“减负”。 情绪与认知的耦合:当感觉成为事实 许多人会将强烈的内在感受(如焦虑、不安或莫名的罪恶感)等同于外部现实的客观存在。本书强调区分“我感觉到了”与“这是真的”之间的鸿沟。 感受的物理性: 我们会探讨情绪的生理基础,认识到焦虑感或强迫感本质上是一组复杂的神经化学反应和身体感觉。理解了这一点,读者就能开始将注意力从“为什么我有这种感觉”转移到“我现在正在体验什么感觉”上来。 叙事陷阱: 大脑热衷于编织故事来解释一切,包括那些无法解释的感觉。这些解释性的故事(或称为“二次加工的思维”)往往比最初的原始感受更具破坏力。本书将指导读者如何“拆解”这些叙事结构,回归到最纯粹的体验层面。 --- 第二部分:超越循环——构建适应性的心智反应模式 认识到问题的根源是第一步,更关键的是如何有效地调整我们的反应模式,从而切断思维困扰的自我强化循环。本部分侧重于引入结构化、基于实践的策略,以培养心智的灵活性和韧性。 去中心化:从“卷入”到“观察者”的角色转换 本书的核心方法论之一,在于培养一种“去中心化”的视角。这意味着不再将自己与思维内容完全等同。 思维的“客体化”: 我们需要学习将念头视为大脑暂时产生的“信息包”或“天气现象”,而非必须执行的命令或必须相信的真理。书中会介绍一系列认知工具,帮助读者在强烈的思维涌现时,能够快速地在“体验自己”和“观察自己的体验”之间建立切换。 标签的效力: 如何给思维贴上标签(例如:“这是一个担忧的念头”、“这是一个‘需要检查’的冲动”),并允许这个标签存在,而不是立即跟随它去行动。这种轻微的延迟和命名过程,可以极大地削弱思维的即时控制力。 暴露与接纳:在不适中寻找安宁 面对那些我们极力想要摆脱的念头,许多传统的应对方式(如压制、合理化或过度分析)反而会适得其反。本书将引入一套循序渐进的“面对与停留”策略。 有目的的接触(Purposeful Engagement): 我们不是鼓励读者陷入痛苦,而是引导他们以一种受控、非评判性的方式,允许不适感在自己的“安全空间”内存在一段时间。这类似于免疫系统对病毒的接触反应,只有在接触后,系统才能真正建立抵抗力。 “容忍不确定性”的训练: 许多思维困扰源于对“万事皆须解决”的执念。本书将提供具体练习,帮助读者逐步适应生活中的开放性问题和未解决的模糊状态,认识到许多问题并不需要一个即时的、最终的答案。通过持续的“不解决”,心智会逐渐明白,某些感觉可以自然消退,而不必通过重复的行为来强行终止。 行为模式的重塑:从反应链到意图驱动 最终,思维的改变需要通过行为的调整来固化。我们关注的不是“消除”某个行为,而是“增加”新的、更有价值的行为选项。 价值导航: 当一个冲动出现时,我们不应只关注如何阻止这个冲动,而是要问:“现在,根据我的人生目标和核心价值观,我真正想做的是什么?”本书提供了一套“价值优先决策矩阵”,帮助读者在冲动与目标之间做出清晰的选择。 微小行动的累积效应: 重塑心智模式并非一蹴而就的宏大工程,而是由无数个微小、一致的“正确选择”构筑而成。我们将讨论如何设置“最小可行行动(Minimal Viable Action)”,确保即使在思维最混乱时,也能采取一个微小但能导向积极方向的步骤。 --- 结语:通往心智自由的长期旅程 本书不是一本提供即时解脱的“灵丹妙药”,而是一份关于心智科学和自我掌握的深度指南。它为那些愿意投入时间去理解自己内在机制、并愿意练习新反应模式的读者而写。战胜思维的桎梏,意味着学习与心智的复杂性共存,最终将其从一个潜在的限制源,转化为一个强大的工具。这是一场关于认知自由、自我接纳和长期心智成长的旅程。 适合人群: 对心理学、认知行为科学有浓厚兴趣者;希望提升自我情绪调节能力的人士;或任何正试图理解和管理自身反复性、侵入性思维模式的普通读者。

用户评价

评分

我一直对心理学领域的东西很感兴趣,尤其是关于大脑如何工作的各种理论。这本书的内容确实给我带来了不少惊喜。它不仅仅是关于如何“治愈”某种心理问题,更像是一本关于理解我们自身思维机制的科普读物。作者的写作风格非常独特,既有学术的严谨性,又不乏通俗易懂的趣味性。他引用了许多相关的研究和实验,但解释起来却一点也不枯燥,反而充满了启发性。我尤其喜欢它在探讨“强迫性思维”时,将其置于更广泛的大脑功能背景下进行分析。这让我意识到,很多时候我们所经历的困扰,可能只是大脑在特定情境下的正常(但令人不适)的反应。这本书帮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的一些习惯性思维模式,并开始尝试用更客观、更抽离的态度去观察它们。它鼓励我们成为自己思维的观察者,而不是思维的奴隶。我推荐给所有对了解人类思维,以及如何更好地与自己的思维共处感兴趣的人。

评分

读完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是,原来我们对自己的思维可以有这么多的掌控。我之前一直以为,那些反复出现的、烦扰我的想法是无法摆脱的“魔咒”,只能被动地承受。但这本书颠覆了我的认知。它用一种非常温和但又极具说服力的方式,解释了这些思维的本质,以及它们为什么会缠绕着我们。作者的文字非常有力量,读起来让人感到安心,同时又充满了启发。它并没有回避问题的复杂性,而是提供了一套系统性的方法,帮助我们逐步重建与思维的关系。我特别喜欢书中的一些案例分析,它们非常贴近现实生活,让我能感同身受,并从中找到自己的影子。这本书就像一位智慧的朋友,它不评判,不指责,只是耐心地引导你,让你看到走出困境的可能。我强烈推荐给所有希望理解和改善自己思维模式的人。

评分

这本书真的太及时了!最近我一直被一些挥之不去、无法控制的想法困扰,试了很多方法都收效甚微。就在我感到绝望的时候,朋友推荐了这本书。我本来只是抱着试试看的心态,但读了几章之后,我发现这本书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来看待这些“强迫性思维”。作者并没有简单地告诉你“别想了”,而是深入浅出地解释了思维是如何运作的,以及为什么我们的大脑会产生这些“不请自来”的想法。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它强调了“接纳”而不是“对抗”。这听起来似乎有些反直觉,但书中的解释让我豁然开朗。它通过生动的例子和易于理解的语言,一点点地引导我认识到,这些想法只是想法,它们并不代表我,也不需要我去一一回应或解决。这种“放下”的感觉,虽然还需要时间去巩固,但已经让我看到了希望的曙光。我迫不及待地想继续深入阅读,希望它能帮助我找到一条真正的出路,摆脱被这些思维牢牢抓住的窘境。

评分

作为一名长期与焦虑作斗争的人,我读过不少相关的书籍,但这本书给我留下的印象是最深刻的。它并没有提供那些“速效”或者“万能”的解决方案,而是提供了一种非常扎实、接地气的方法论。作者非常细致地剖析了强迫性思维的产生过程,以及它对我们情绪和行为的长期影响。我最欣赏的是它对“思维陷阱”的精辟分析,以及如何识别并跳出这些陷阱的具体指导。书中的一些练习和技巧,虽然需要时间和耐心去实践,但确实是行之有效的。我尝试了其中一些方法,比如“认知重构”和“行为实验”,惊喜地发现它们真的能帮助我打破一些僵化的思维模式。这本书不仅仅是写给有特定强迫症困扰的人,我觉得任何在生活中感到思维过于活跃、难以控制的人,都能从中获益。它让我感到不再孤单,并且充满了积极改变的勇气。

评分

这本书真的让我眼前一亮。我一直以为解决“强迫性思维”就是要“消灭”它们,但这本书提出了一个完全不同的思路:与它们共存,并从中解脱出来。作者的论证过程非常严谨,同时也非常贴近我们的生活经验。他通过大量的例子和生动的比喻,将一些复杂的心理学概念解释得浅显易懂。我最喜欢的是,它强调了“耐心”和“自我关怀”的重要性。在追求改变的过程中,我们往往会因为进展缓慢而感到沮丧,但这本书提醒我们,这是一个需要时间的过程,并且在这个过程中,善待自己是至关重要的。它就像一张详细的地图,为那些在思维迷宫中感到迷失的人指明了方向。我迫不及待地想将书中的知识应用到我的日常生活中,相信它能帮助我找回内心的平静,不再被那些不请自来的想法所困扰。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