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商品基本信息,请以下列介绍为准 | |
| 商品名称: | 中国传统古筝曲大全:上:河南、山东古筝流派 |
| 作者: | 李萌编选 |
| 定价: | 69.0 |
| 出版社: | 人民音乐出版社 |
| 出版日期: | 2004-01-01 |
| ISBN: | 9787103026397 |
| 印次: | |
| 版次: | |
| 装帧: | |
| 开本: | 大16开 |
| 内容简介 | |
| 本书收录的乐曲基本是按照各流派传人传谱的脉络来安排的。内容包括:河南古筝流派、河南筝派代表人物及曲目、山东古筝流派、山东筝派代表人物及曲目等。 |
这部乐谱集,名为《中国传统古筝曲大全:上:河南、山东古筝流派》,光是书名就充满了厚重的历史感和地域性的文化气息,让人不禁对接下来的内容充满期待。我原本以为这会是一本收录了大量经典、耳熟能详的河南与山东地区传统曲目的汇编,比如豫曲的婉转缠绵或是山东筝派的粗犷大气,也许能找到几首我从小学习时接触过的入门曲目。然而,当我翻开书页,首先映入眼帘的并非我预想中那些广为流传的“名篇”,而是大量看似生涩难懂的乐曲标题和极为复杂的指法标记。我期待的是一本能让我轻松重温旧梦,或者至少是能快速找到一些熟悉旋律的工具书,但这本书似乎更像是一份为专业研究者准备的田野调查报告的文字记录。它似乎将重点放在了那些极其地方化、几乎从未在主流音乐厅或考级曲目中出现的“冷门”曲目上,每首曲子都配有长篇的、关于其起源、变奏以及特定演奏家风格的细致描述,但真正的五线谱或简谱却少得可怜,更多的是古筝工尺谱的标注,这对于习惯了现代记谱法的演奏者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这让我开始怀疑,这本书的定位究竟是给谁准备的?它更像是一份珍贵的口述历史档案,而不是一本实用的演奏指南。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和排版,给人的第一印象是极其朴素,甚至有些过时。我拿到它的时候,感觉就像是翻阅一本从上世纪八十年代的图书馆深处找到的学术专著。它的纸张偏黄,油墨味很重,显然不是现代印刷厂追求的轻盈和色彩鲜亮。我本来希望这本书能像一些现代出版的古筝教材那样,配有清晰的、高分辨率的乐谱插图,最好还能附带二维码链接到示范音频。然而,这本书完全没有这些“现代便利设施”。它的每一页都像是用老式打字机打出来的,字体大小不一,有些地方的符号甚至有些模糊不清。我尝试去理解其中一些复杂的揉弦、滑音标记,发现它们所使用的符号系统似乎与我目前所学的曲目记谱法存在显著差异,这让我意识到,这本书可能收录的是非常早期的、尚未标准化的民间艺人的记谱体系。这使得我无法直接上手弹奏,而是必须先花费大量时间去研究这本书自身的“符号学”,这完全超出了我作为一个普通古筝爱好者对“曲谱大全”的期望。我本来想找几首适合在朋友聚会时露一手的小曲,现在看来,我得先去上一个关于“传统筝谱解读”的大学选修课才行。
评分总的来说,这部《中国传统古筝曲大全:上:河南、山东古筝流派》在我手中,更像是一件需要小心翼翼对待的文物,而非一本可以随意翻阅的乐谱。它所蕴含的历史信息量是惊人的,它试图抢救性地保存那些可能随时消亡的指法和旋律片段,这种精神值得高度赞扬。但对于我这个初衷是想找几首好听的曲子来练一练的读者而言,这本书几乎是“反直觉”的。它要求读者不仅具备演奏能力,更需要深厚的音乐史和民俗学知识背景才能真正理解其中的奥秘。它没有提供任何桥梁来连接古代的记谱法与现代的演奏实践,也没有对曲目的艺术感染力进行必要的引导。它似乎完全信任读者能够自行完成所有艰巨的解读工作。因此,这本书对我来说,更像是一份严肃的研究资料,而非一本能带来演奏愉悦感的“大全”。我最终不得不放下这本书,转而寻找那些更注重普及和演奏指导的现代出版物,来满足我对河南和山东古筝艺术的初步探索需求。
评分我对这本书最感到困惑的一点是它的选曲范围。既然名为“大全”,我自然期望能看到一些流传甚广、具有代表性的核心曲目。例如,河南的《高山流水》的某个著名版本,或者山东筝派的代表作《将军令》的某个定本。然而,我翻遍了目录,发现收录的很多曲目名称我闻所未闻,甚至连搜索网络都难以找到对应的演奏音频或文字资料。这让我开始怀疑,这本“大全”是否真的涵盖了河南和山东两地最主要的、被大众所熟知的艺术遗产。它似乎将大量的篇幅投入到了那些可能只在极少数村落或特定家族内部流传的、未被正式记录和推广的“边角料”上。虽然从学术角度来看,这种挖掘无疑是宝贵的,极大地丰富了对地方音乐的研究,但对于一个期待通过这本书来系统学习和演奏这两个流派的爱好者来说,这本书的“实用性”被极大地削弱了。它更像是一个极其细致的“地方音乐家名录与曲目索引”,而不是一本能够指导日常练习的曲集。
评分当我深入阅读那些关于曲目背景的文字描述时,感受到的更像是一种学术的敬畏而非演奏的乐趣。那些对“山东筝派如何受到徽派艺术影响而形成的特定指法变化”、“河南筝派中特定段落在不同县域之间的细微速度差异”的详尽论述,无疑展现了编者深厚的田野调查功底。然而,这些文字的密度极高,充满了专业术语,对于一个只想放松一下,感受一下古筝之美的普通读者来说,阅读体验是相当枯燥的。我试图从中找到一些关于情感表达的引导,比如“此段应表达思妇的哀怨”或者“此处应模仿流水潺潺”,但这些富有画面感的描述几乎没有出现。取而代之的是大量关于“音高体系的微调”、“拨弦角度的精确度要求”的冰冷技术分析。这让我觉得,这本书的作者群似乎更像是人类学或音乐学领域的专家,他们关注的是如何精确地记录一种正在消逝的文化形式的“骨架”,而忽略了注入其“血肉”——也就是情感和感染力。它像是一块精美的、但缺乏烹饪指导的顶级食材,摆在那里让人赞叹,却不知道如何下口。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