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叙事与心理传记学-2014 Vol.2 9787511724564

生命叙事与心理传记学-2014 Vol.2 9787511724564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郑剑虹,李文玫,丁兴祥 著
图书标签:
  • 生命叙事
  • 心理传记
  • 传记学
  • 叙事研究
  • 心理学
  • 文学研究
  • 社会科学
  • 个人经验
  • 回忆录
  • 自我认同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韵读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中央编译出版社
ISBN:9787511724564
商品编码:29988629956
包装:平装-胶订
出版时间:2014-12-01

具体描述

   图书基本信息
图书名称 生命叙事与心理传记学-2014 Vol.2 作者 郑剑虹,李文玫,丁兴祥
定价 89.00元 出版社 中央编译出版社
ISBN 9787511724564 出版日期 2014-12-01
字数 页码
版次 1 装帧 平装-胶订
开本 16开 商品重量 0.4Kg

   内容简介
1910年出版的弗洛伊德的《列奥纳多·达·芬奇与他童年的一个记忆》(Leonardo da Vinci and a Memory of His Childhood ),启蒙了后世“心理传记学”的研究范式。20世纪90年代,中国海峡两岸几乎同时开始了心理传记学这一领域的探索。采用心理学的理论与方法对人物(特别是非凡人物)的生命故事进行研究。郑剑虹、李文玫、丁兴祥主编的《生命叙事与心理传记学》集刊,代表着中国大陆与台湾人文取向的心理学者*次携手,也是世界范围内心理传记学的学术刊物。《生命叙事与心理传记学》以书代刊,将于每年在海峡两岸以繁体字和简体字两种版本同时出版,其将成为凝聚华人心理学人文取向研究队伍的阵地。

   作者简介

   目录
心理传记学:理论探索
生命诗学:心理传记与生命叙说的新开展
张继元 丁兴祥
心理传记学:实例研究
“成为一个动词”:客家女诗人张芳慈的心理传记学研究
李文玫 霍建國
砥砺风雨路,蟾宫三折桂——奥运冠军陈艳青心理传记学研究
吴继霞 王可 姜华
林语堂的生命脚本初探
陈祥美
理论即生命经验:以太虚大师的人生佛教为例
薛荣祥 丁兴祥
“清廉卓绝”堪比海瑞——闽浙总督陈瑸的心理传记学探索
陈发钊 郑剑虹
千古一相——诸葛亮生命历程的心理传记分析
舒跃育
苏轼仕隐矛盾的心理传记学研究
王世明 陈顺森
生命叙事与质性研究
在无名的生活中突围:一位台湾水电工为尊严进行斗争的故事
张慈宜
都市儿童近视初期传记性历程之研究
张煜麟 倪鸣香 刘影梅
幸福进取者与不幸者情绪调节的对比性个案研究
尹可丽
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弹性及其保护性因素的个案研究——对A的个案分析
刘礼艳 刘电芝
《生命叙事与心理传记学》约稿启事

   编辑推荐

   文摘

   序言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其他主题图书的详细简介,内容完全不涉及您提到的那本书: 凝视深渊:现代主义文学中的时间、记忆与主体性重塑 书名:凝视深渊:现代主义文学中的时间、记忆与主体性重塑 作者:阿黛尔·凡·德·赫斯特 出版社:布鲁姆斯伯里学术出版社 出版年份:2023 ISBN:978-1352009876 --- 内容概要 《凝视深渊》是一部深入剖析二十世纪初期至中叶,以英美和欧洲大陆为中心的现代主义文学思潮中,关于“时间”、“记忆”和“主体性”这一核心哲思命题的学术专著。本书超越了传统文学批评对现代主义形式创新的表面赞颂,旨在揭示驱动这些创新背后的深刻的认识论危机与心理学转向。作者阿黛尔·凡·德·赫斯特,一位在现象学和文学理论领域享有盛誉的学者,通过对乔伊斯、普鲁斯特、伍尔夫、福克纳、卡夫卡以及后来的贝克特等关键作家的文本进行细致的文本细读与跨学科对话,构建了一个关于现代人在遭遇“时间碎片化”和“自我瓦解”时如何试图通过文学手段进行重建的宏大叙事。 本书将现代主义文学视为对十九世纪末期线性、客观时间观念的彻底颠覆。随着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和柏格森的“绵延”(durée)概念渗透到文化领域,文学作品不再满足于描绘事件的顺序,而是力图捕捉心智中经验流动的内在质地。赫斯特的论述核心在于,现代作家们如何将“意识流”(Stream of Consciousness)技术提升至一种本体论探求的高度——它不再仅仅是叙事技巧,而是一种哲学立场,一种对“当下”瞬间的无限拉伸与内爆。 章节深度解析 第一部分:时间的拓扑学:从牛顿到柏格森的断裂 本部分追溯了现代主义文学对“可测量时间”的反叛。作者详细分析了十九世纪末科学与哲学对传统线性时间观念的冲击,特别是柏格森对“纯粹绵延”的强调如何为文学创造了新的叙事空间。在对普鲁斯特的《追忆似水年华》进行深入解读时,赫斯特区分了“自愿记忆”(Voluntary Memory)与“非自愿记忆”(Involuntary Memory)在构建叙事连续性中的作用。她论证道,现代主义叙事中的“闪回”(Flashback)并非简单的时序倒置,而是心智在非线性结构中对意义的迫切搜寻。本章尤其关注了乔伊斯的《芬尼根的守灵夜》中对循环时间与历史时间交织的实验,将其视为对人类时间感知的终极解构。 第二部分:记忆的考古学:创伤、遗忘与文本的重构 现代主义文学的显著特征之一是对记忆的复杂处理,这与第一次世界大战所带来的集体创伤密不可分。赫斯特认为,对于现代作家而言,记忆不再是可靠的档案,而是充满缺口、被欲望和恐惧扭曲的“建构物”。 本部分重点探讨了记忆作为一种“修复工具”的角色。在伍尔夫的作品中,作者分析了“现在时态”如何成为抵抗创伤性过去的唯一堡垒。她引入了精神分析学的概念,探讨“被压抑的记忆”如何在看似日常的场景中以怪诞或间歇性的形式浮现,揭示了主体内部的隐秘冲突。对于福克纳,赫斯特则考察了南方历史的沉重负担如何成为一种“代际记忆”,迫使后代在叙事中不断地“重演”过去,却始终无法真正“掌握”它。 第三部分:主体性的沉沦与重建:从全知叙事到多声部对话 现代主义的另一个核心议题是“自我”概念的动摇。传统小说中那个统一、有目的性的“英雄”形象在现代都市的异化和心理深度的探索中瓦解了。赫斯特主张,现代主义者并非简单地宣布“自我的死亡”,而是试图构建一种更具流动性、更不稳定的“多中心主体性”。 这一部分聚焦于叙事视角的革命性变化。通过对卡夫卡作品中“局外人”角色的分析,作者阐释了主体如何在迷宫般的官僚体系或荒谬的困境中,经验到自我与行动的彻底脱节。而在更晚期的现代主义(如贝克特的早期作品),主体性甚至退缩至语言的边缘,变成了一种纯粹的听觉或存在性的“颤音”。赫斯特强调,这种看似破碎的表达,实则是一种对现代经验的诚实回应——即主体必须在一个缺乏统一意义的世界中,通过不完美的语言碎片来宣告自身的存在。 第四部分:空间、都市与心智地图 本书的最后一部分将时间与记忆的研究扩展到文学空间的研究。作者考察了现代主义作家如何将城市空间(如伦敦、都柏林、新奥尔良)视为心理状态的外化。都市不再是线性的旅程,而是无数交织的心理轨迹构成的复杂“心智地图”。通过对细节的极端聚焦(如乔伊斯对都柏林街道的精确描绘),现代作家试图在瞬息万变的物质世界中,为漂泊的意识锚定一个可供观察的坐标点。 结论:遗产与回响 《凝视深渊》最终总结了现代主义文学对后世文学的深远影响。它不仅重塑了叙事技术,更重要的是,它迫使读者和批评家重新思考我们如何感知现实、如何构建历史,以及语言在何种程度上能够承载人性的复杂性。这是一部面向严肃读者、研究生及专业研究人员的必读之作,它以卓越的洞察力,将二十世纪最伟大的文学实验置于其深刻的哲学背景之下进行考察。 --- 本书特色: 跨学科深度融合: 文本分析紧密结合柏格森哲学、荣格心理学及早期现象学思想。 聚焦关键文本: 对乔伊斯、普鲁斯特、伍尔夫、福克纳等大师的核心作品进行了革命性的重读。 理论严谨性: 提供了清晰的术语界定和严密的论证结构,适合学术研究参考。

用户评价

评分

当我在书店的架子上看到这本书时,我忍不住停下了脚步。 “2014 Vol.2”,这个编号让我联想到这是一个系列中的一部分,也许是某种学术期刊或者研究的汇编。而“生命叙事与心理传记学”这个主题,则立刻勾起了我的好奇心。我对于那些深入探究个体生命历程,并试图从心理学角度解析其发展轨迹的作品,一直抱有浓厚的兴趣。这类研究,往往能够揭示出人类行为背后的深层驱动力,以及个人经历如何塑造一个人的性格和命运。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新的视角,或者是一些引人入胜的案例研究,帮助我更好地理解人类的心理世界。也许,它会涉及到一些经典的心理学理论,并将其应用于对个体生命的分析之中。又或者,它会呈现一些前沿的研究成果,为我们提供认识生命和心理的崭新工具。总而言之,我对这本书的期待,是它能够带来知识的增长,能够引发思考,并且能够提供一些可供借鉴的智慧。我希望它能够帮助我更好地理解自己,也更好地理解他人,从而在人生的旅途中,做出更明智的选择。

评分

看到“生命叙事与心理传记学 - 2014 Vol.2”这个书名,我立刻联想到它可能是一本深入探讨个体生命经历的学术著作。 “生命叙事”让我想到的是个体如何构建自己的生命故事,如何理解和呈现自己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心理传记学”则暗示了它会运用心理学理论和方法来分析和解读这些生命叙事。我个人对心理传记学领域的研究非常感兴趣,尤其关注其在理解个体发展、心理健康以及人生意义探索等方面的应用。我想这本书或许会收录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案例研究,展示如何通过分析个体的生命故事来揭示其内在的心理机制。我也期待它能够提供一些关于如何进行心理传记学研究的理论框架或方法论指导。这类书籍对于心理学研究者、咨询师,乃至任何对人类心理和生命本质感兴趣的读者来说,都具有很高的价值。它能够帮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个体心理的复杂性,以及生命经历在塑造人格和行为中的作用。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为我带来新的学术视野和研究灵感,让我对心理传记学这一领域有更全面和深刻的认识。

评分

这本书名,初次看到时,我便被它所吸引。 “生命叙事”和“心理传记学”,这两个词汇组合在一起,预示着一场关于人性深处探索的旅程。我一直对那些记录个体生命轨迹,并试图从中挖掘其心理动机和成长轨迹的书籍情有独钟。这类作品,就像是放大镜,让我们得以窥见那些看似平凡的生命背后,所蕴含的波澜壮阔的故事。它们不仅仅是简单的故事堆砌,更是对人类情感、思维模式、以及价值观形成过程的深刻剖析。想象一下,翻开书页,仿佛就站在一位智者的面前,他为你娓娓道来,讲述着一个个鲜活的人生,让你在他们的喜怒哀乐中,找到自己的影子,获得共鸣,甚至获得启迪。这种阅读体验,是极其独特且富有魅力的。我相信,这本书,定然能带领我走进一个又一个丰富的心灵世界,去感受生命的温度,去理解人性的复杂,去思考存在的意义。它可能是一扇窗,让我看见更广阔的世界,也可能是一面镜子,让我更清晰地认识自己。期待着,在这本书的字里行间,与那些生命的故事,进行一场深度对话。

评分

这本书的名字,像一首低语,又像一个邀请。 “生命叙事”与“心理传记学”,仿佛两条河流,在某个节点汇聚,流淌出对生命最深沉的理解。我总觉得,每一个生命,都是一本未被完全解读的书,里面藏着无数的故事,情感,挣扎与领悟。而“心理传记学”,则像是为我们提供了一把钥匙,让我们能够循着逻辑的线索,去打开那些尘封的心灵之门。我渴望通过阅读这本书,能够窥见那些隐藏在生命叙事背后的心理动机,理解那些塑造人格的关键经历,甚至能够洞察到个体在不同人生阶段的心理变化与成长。我想知道,那些伟大的灵魂,究竟是如何在命运的洪流中,寻找到自己的航向;那些平凡的人们,又如何在日常的琐碎中,活出生命的色彩。这本书,或许会像一位循循善诱的向导,带领我在人性的迷宫中穿行,让我看见那些不曾留意过的风景,听见那些被忽略的心声。我期待着,通过这本书,能够拥有一种更深刻的同理心,能够以更宽广的视野去理解生命的多样性,并从中获得一种宁静的力量。

评分

“生命叙事与心理传记学 - 2014 Vol.2”——这个书名瞬间在我脑海中勾勒出一幅画面。我总是觉得,每个人的人生,都是一部独一无二的史诗,其中充满了跌宕起伏的情节,复杂的人物关系,以及深刻的情感纠葛。而“心理传记学”,听起来就像是一门艺术,一种能够将这些生命史诗中的点点滴滴,用科学的眼光去解读,去分析,去挖掘其背后隐藏的心理动力的学问。我一直很好奇,那些塑造了伟大人物性格特质的童年经历,那些让他们在困境中坚持下来的内心力量,那些让他们做出艰难抉择的心理挣扎,究竟是如何运作的。这本书,或许就像是一本打开通往他人内心世界的地图,让我能够跟随作者的笔触,去探索一个又一个生命的故事,去理解那些让他们成为“他们”的原因。我期待着,它能够为我揭示那些隐藏在行为背后的深层原因,能够让我看到个体生命历程的独特价值,并且能够引发我对自身生命叙事和心理发展更深层次的思考。这不仅仅是对知识的渴求,更是对理解生命本身的渴望。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