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尔雅义疏(全2册 十三经清人注疏)
定价:118.00元
作者:郝懿行
出版社:中华书局
出版日期:2017-11-01
ISBN:9787101126358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32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一、严选底本,精加校正。《尔雅义疏》版本颇多,可分足本、节本两类,其中郝氏家刻本为郝懿行之孙郝联荪、郝联薇据咸丰六年胡珽刻本校勘后所刻,是足本系统中质量较高的一种。此次点校,即以上海图书馆藏清同治四年郝氏家刻本为底本,同时参校了胡珽刻本及《皇清经解》本,经注文的校正还参考了阮元刻《尔雅注疏》、周祖谟《尔雅校笺》等书,保证了文本的准确、可靠。凡底本中有错讹处,均以校记形式指出,利于读者正确理解、深入查考。
二、版式清朗,便于阅读。为方便一般读者阅读,本书采用繁体横排形式,并据文意对郝疏做了分段处理,使原本连排而下的大段疏文变得眉目清楚,便于阅览和翻检。
三、索引详明,提升阅读体验。书后编制的音序、笔画索引,囊括了《尔雅》一书的释词和被释词,读者可由此快速检得《尔雅》原文及相关郝疏,免去许多翻检之劳,大大提升了使用该书的便捷性。详细的索引也直接反映出不同章节内容的风貌,将相关词条参互比照,对深入阅读、理解郝疏有极大帮助。
内容提要
《尔雅》被称为“辞书之祖”,是了解汉语词汇、阅读古书的参考书。清代学者郝懿行积十四年之力撰成的《尔雅义疏》,注重探求词源、疏释词义、考辨名物,对《尔雅》做了详尽的注释和阐发,是清代学者研究《尔雅》的代表性、总结性著作,在训诂学、经学领域占有重要地位,对语言文字学的研究有重要参考价值。此书为中华书局《清人注疏十三经》之一种。
目录
点校前言
尔雅义疏序
尔雅义疏跋
尔雅郭注义疏上之一
释诂弟一
尔雅郭注义疏上之又一
尔雅郭注义疏上之二
释言弟二
尔雅郭注义疏上之三
释训弟三
尔雅郭注义疏上之四
释亲弟四
尔雅郭注义疏中之一
释宫弟五
尔雅郭注义疏中之二
释器弟六
尔雅郭注义疏中之三
释乐弟七
尔雅郭注义疏中之四
释天弟八
尔雅郭注义疏中之五
释地弟九
尔雅郭注义疏中之六
释丘弟十
尔雅郭注义疏中之七
释山弟十一
尔雅郭注义疏中之八
释水弟十二
尔雅郭注义疏下之一
释草弟十三
尔雅郭注义疏下之二
释木弟十四
尔雅郭注义疏下之三
释虫弟十五
尔雅郭注义疏下之四
释鱼弟十六
尔雅郭注义疏下之五
释鸟弟十七
尔雅郭注义疏下之六
释兽弟十八
尔雅郭注义疏下之七
释畜弟十九
尔雅义疏识
音序索引
笔画索引
作者介绍
王其和,山东师范大学国际教育学院副院长,中国训诂学研究会理事。主要研究方向为训诂学、汉语词汇学,出版有《俞樾训诂研究》《清代雅学史》等著作,在《中国经学》《古籍整理研究学刊》等刊物发表论文近40篇。
吴庆峰,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主要从事古代汉语教学与研究、古籍整理等工作。出版有《音韵训诂研究》《〈仪礼注〉点校》等,主编了《史记虚词通释》和《论衡虚词通释》。
张金霞,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古籍所研究员,研究方向为语言学文献与文化研究。出版专著《颜师古语言学研究》,参与整理编写了《郝懿行集》《全唐诗大辞典》等10余部著作。在《古汉语研究》《古籍整理研究学刊》《汉语史研究集刊》等刊物发表论文20余篇。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装帧实在让人眼前一亮,拿到手里沉甸甸的,纸张的质感也相当不错,透着一股古朴典雅的气息。作为一名古典文献爱好者,我尤其看重书籍的物理呈现,这套书的排版布局清晰明了,字号适中,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眼睛疲劳。而且,能将如此重要的典籍以如此精良的制作水准呈现出来,出版社的态度非常值得称赞。初翻几页,就能感受到那种扑面而来的历史厚重感,简直像是穿越回了那个学者们伏案研读的年代。对于收藏者来说,光是摆在书架上,就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它不仅仅是一套书,更像是一件艺术品,体现了对经典的尊重与敬畏。我期待着在接下来的时间里,能慢慢品味其中的每一个细节,享受这种与古人对话的宁静与充实。
评分我必须强调一下这套书的学术价值和实用性之间的完美平衡。对于正在进行相关研究的学者来说,它无疑是一套不可或缺的工具书,里面的引文校勘和版本对比,可以极大地节省查阅时间;而对于像我这样,只是想对传统文化有更深入了解的普通读者而言,它也没有设置太高的阅读门槛。那些精辟的疏解,使得复杂的理论变得平易近人。它既有庙堂之高的严谨,又有江湖之远的亲切,做到了“雅俗共赏”的极高境界。如果想真正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脉络,绕开这套经典注疏几乎是不可能的任务,它提供的是一把洞察千年的钥匙。
评分我花了整整一个下午的时间,试图理解其中涉及的一些关键概念,不得不说,注释的详尽程度超出了我的预期。很多晦涩难懂的古文词句,通过这套书的疏解,变得清晰易懂起来,这对于我们这些非专业出身的阅读者来说,简直是福音。它不像某些版本的注释那样敷衍了事,而是真正深入到了文本的核心,层层剥茧,将历代名家的理解和自己的考辨都清晰地罗列出来。我特别留意了其中对于某一特定段落的几种不同解读的对比,那份严谨和全面,让人由衷地佩服编纂者的功力。这套书提供的不仅仅是“答案”,更是一种“研究方法论”,引导读者去思考文本背后的深层含义和演变过程,对于提升自身的学术素养,帮助极大。
评分对我个人而言,阅读这类经典著作,追求的更多是一种心境的沉淀,而不是急功近利地获取信息。这套书的阅读体验,就像是进入了一座安静的园林,每走一步都有新的发现,但又不觉急促。我常常在读到一些精妙的论述时,会停下来,合上书本,在脑海中反复咀嚼其中的意味。这种慢下来的过程,在如今信息爆炸的时代显得尤为珍贵。它强迫你慢下来,去体会文字的韵律,去感受古人思想的流动。与其说我在“阅读”它,不如说我正在“融入”它所构建的那个知识世界,这是一种非常治愈和充实的体验,让浮躁的心灵找到了一个安放的角落。
评分说实话,一开始我还有点担心,毕竟是清代人的注疏,会不会带有时代局限性,或者说,会不会在现代的学术视角下显得有些过时?然而,实际阅读后发现,这种担忧完全是多余的。清代学者们在考据、训诂上的扎实功夫,即便放到今天依然是难以企及的高峰。他们的考证细致入微,引经据典信手拈来,那种对经典的虔诚和对细节的执着,在今天的快餐文化中已经很难寻觅了。这套书完美地继承了这种治学精神,它提供了一个坚实的基础,让我们能够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去审视和继承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它不是要取代我们现代的理解,而是提供了一个无可替代的、极其扎实的传统学术参照系。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