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满洲交通史稿(20卷)
定价:15800.00元
作者:解学诗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12-01
ISBN:9787509730195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精装
开本: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满洲交通史稿(20卷)》系满铁于东北铁路突破1万公里时开始编纂的,其目的是搜集整理有关近代交通发展资料,并以之为基础对相关历史现象进行实证性研究,辨明中国东北及其邻近地区交通事业的总体状况,具有资料性、实证性、地区性及综合性。特别是对相关历史大事和东北亚国际关系做了相当详细的记述。由于侵华战争的失败,《满洲交通史稿(20卷)》虽未完成,但为重要的铁路政策部分大部完成,较完整地反映了该书上述特征。
目录
总目录
卷
一 满洲交通史编纂关系文献
二 满洲交通史编纂目录
三 绪论铁路开通以前满洲交通略史
四 关内外铁路之向关外延长及英国对满政策
五 俄国的远东政策与铁路修筑(584)
第二卷
一 日俄战争当时日本铁路势力的进入
二 东清铁路南满支线的占领与管理
三 俄国的铁路权益割让
四 关于铁路权益的中方保障
第三卷
一 满铁会社设立经过
二 满铁会社的本质论
三 俄国移交铁路港湾的继承
四 美国获取满蒙铁路计划
五 锦瑗铁路计划与各国的态度
第四卷
一 满铁攫取吉长铁路经营权
二 城根线修筑问题
第五卷
一 满蒙五路问题之经过
二 孙文十万哩铁路计划与满蒙
第六卷
一 齐昂轻便铁路
二 溪堿轻便铁路
三 通裕铁路
四 四郑铁路的修筑
五 四洮铁路的修筑
七卷
一 南满铁路及安奉线期限的延长
二 吉会铁路问题
三 天图轻便铁路修筑计划
第八卷
一 朝鲜铁路委托满铁经营
二 中东铁路及西伯利亚铁路之共同监理
三 华盛顿会议上的中东铁路问题
四 所谓二十一条问题与旅大回收
第九卷
一 俄国革命与中国方面的势力扶植
二 洮昂铁路的修筑
三 吉敦铁路的修筑
四 奉海铁路的修筑
第十卷
一 京奉、奉海两铁路联络问题
二 开丰轻便铁路
第十一卷
一 吉海铁路修筑经过及其问题
二 锦朝支线的修筑
三 打通铁路的修筑及与之相关诸问题之史的考察
四 齐克铁路的修筑
第十二卷
一 满蒙新五路问题与满蒙铁路交涉开启
二 金福铁路的修筑
三 “满州事变”前后的形势及其演变
四 “新东北交通委员会”的设立
第十三卷
一 事变爆发后既成诸铁路及新线建设的处理
二 “满洲国”交通部的设置与日满议定书的缔结
第十四卷
一 国联调查团视察满洲
二 国联调查团报告书
第十五卷
一 铁路受托经营
二 满铁铁路经营一元化
三 作为大陆铁路一环的满洲铁路
四 满洲交通史年表
第十六卷
一 东清铁路建设报告书说明书摘译
二“满洲国国有铁路”委托经营契约关系文书集
三 奉山铁路局筹设情况
四 “新东北交通委员会”设立经过
五 沈海铁路经营经过
第十七卷
一 大连港
二 各港年表
第十八卷
一 旅顺港
二 安东、营口港
第十九卷
一 汽车运输事业的统制
二 “国营”汽车之满铁受托经营
三 民营客运汽车事业的统制
四 奖励使用“国产”汽车
五 伪满洲国以前的汽车交通事业法
第二十卷
一 新京交通株式会社
二 奉天交通株式会社
作者介绍
解学诗,吉林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我国满铁研究专家。1953年东北人民大学(吉林大学前身)研究生毕业后留校,从事外国经济史的教学工作。1958年转向满铁历史的研究,担任国家经济史课题之一的《满铁史资料》课题组组长。1984年,出版专著《鞍钢史》。在随后的十余年里,又陆续推出了《历史的毒瘤》(广西师大出版社出版,获国家图书提名奖)和《伪满洲史新编》(人民出版社出版)。1983年,担任多卷本《日本帝国主义侵华档案资料选编》常务主编。由人民出版社和日本本之友社出版的《战争与疫病》(中、日版),已被公认为是关于日军“七三一”部队和细菌战研究的重要著作。2004年承担的国家重点科研项目的结项成果《隔世遗思———评满铁调查部》一书的出版,在外引起反响。50多年来在史料编纂和史学研究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并获得科研成果奖,是满铁和伪满研究的学者。
文摘
序言
我必须承认,一开始我对这样一部长达二十卷的专业史料持有一种敬畏甚至是畏惧的态度,担心它会过于晦涩难懂,充满了枯燥的数字和难以理解的专业术语。然而,一旦真正沉浸其中,才发现其叙事功力之深厚,足以将即便是最复杂的工程技术细节,也处理得如同跌宕起伏的史诗。特别是在探讨特定交通干线的设计理念时,那种将技术瓶颈、财政压力与政治意图巧妙融合的叙述手法,令人拍案叫绝。例如,书中对某条连接矿区与港口的窄轨铁路的描述,不仅细致入微地分析了其技术规格的取舍,更深入挖掘了其背后牵涉到的不同利益集团的博弈。这使得原本冰冷的铁轨、桥梁和隧道,都充满了人性的挣扎与智慧的光芒。这种兼具百科全书式的详尽与小说般引人入胜的叙事张力,是我在其他历史著作中极少见到的。它不光是记录历史,更是在重构历史发生时的“情境感”。
评分这部巨著的宏大叙事和严谨考据,简直让人叹为观止。我翻开第一卷,就被那种扑面而来的历史厚重感所震撼。它不仅仅是简单地罗列某条铁路线的修建时间或者某段水运航线的开辟过程,而是将交通运输的发展脉络,紧密地嵌入到整个东北地区的社会变迁、经济格局乃至地缘政治的棋局之中。作者似乎拥有穿透时空的魔力,能够将那些早已尘封的档案、模糊的勘测记录,重新点亮,让我们看到在冰天雪地中,筑路者们如何与严酷的自然环境搏斗,看到蒸汽机车轰鸣着驶过黑土地时,所象征的现代化浪潮的冲击力。读起来,仿佛能闻到煤烟的味道,感受到昔日商贾的喧嚣与官府的布局。这种深入肌理的分析,远超一般地方史料的范畴,它构建了一个立体的、有生命的交通网络,展现了它如何塑造了资源的流动方向,重塑了城市的面貌与人口的迁徙轨迹。每次合上书本,都会产生一种强烈的冲动,想要立刻去那些曾经的交通枢纽旧址走一走,用现代的眼光去重新丈量历史的足迹。
评分这部书的价值,恐怕难以用寻常的“可读性”来衡量,它的厚重感是需要时间去消化的。我尤其欣赏其中对于“基础设施”背后隐含的权力逻辑的揭示。交通系统从来都不是纯粹的工具,它是权力投射和资源控制的物理体现。在某些章节中,作者以一种近乎冷峻的笔调,剖析了特定交通路线的选择如何服务于特定的战略目标,如何固化了某种经济依赖关系,甚至在某些时期扮演了社会控制的“血管”。这种超越了单纯的技术或商业史的批判性视角,极大地提升了全书的学术深度。它强迫读者去思考:当我们赞叹于某条铁路的修通时,我们是否也应该看到它在无形中切断了哪些古老的商路,或者加速了哪些传统社区的瓦解?这种历史的辩证法,贯穿始终,令人深思。
评分要完整地读完这二十卷,无疑是一项艰巨的工程,它需要投入大量的精力和时间。但最让我感到震撼的,是它所展现的细节的完整性和跨度之广。它不是简单地记录了几条铁路或几条航运路线,而是将整个区域的陆路、水路、乃至早期的航空萌芽,都纳入到一张巨大的时间与空间之网中进行考察。我甚至在其中读到了关于特定路段的坡度控制、桥梁的材料选择,以及不同历史时期对运价的调整政策的详细分析。这种对每一个细节都力求穷尽的治学态度,体现了一种近乎“偏执”的严谨。它不仅仅是为后来的研究者提供了不可替代的参考系,更重要的是,它以一种近乎“现场重建”的方式,让那个特定历史时期复杂的交通生态,栩栩如生地呈现在我们面前,让人感受到历史研究的魅力所在——即便是最“硬”的工程史,也能被赋予鲜活的生命力。
评分说实话,初次接触这部书时,我主要是出于对区域经济史的兴趣。但随着阅读的深入,我越来越意识到,它提供了一个绝佳的观察“现代化进程”的微观切片。满洲作为近代中国工业化和冲突的前沿地带,其交通体系的演变,本身就是一部浓缩的近代史。书中的不同卷册,就像是调动了不同的“镜头”:有时是俯瞰全局的卫星视角,描绘干线网络的铺展;有时又是贴近地面的特写镜头,聚焦于一个不起眼的小站点的兴衰,以及它如何作为区域经济的毛细血管,影响着周边村落的命运。更妙的是,作者似乎总能找到那些关键的转折点,比如战争带来的破坏与重建、技术标准的更迭、管理体制的变迁,并以此为锚点,梳理出交通网络内部的动态平衡与结构性调整。这让我对理解区域发展的不平衡性,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