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说新语译注 9787532578627

世说新语译注 9787532578627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刘义庆 著
图书标签:
  • 世说新语
  • 刘义庆
  • 魏晋风流
  • 文学经典
  • 历史故事
  • 译注
  • 古典文学
  • 名著
  • 文化
  • 中国古代文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枫林苑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上海古籍出版社
ISBN:9787532578627
商品编码:30017111791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6-04-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世说新语译注

定价:65.00元

作者:刘义庆

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04-01

ISBN:9787532578627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刘义庆所*的《世说新语》是中国传统的志人小说的名*,主要记述了汉末魏晋人物的言谈风尚和遗闻轶事。全书共36篇1130则,所记人物故事,上起于秦末,下至南朝宋,但*大部分篇幅记的是东汉末至刘宋初近三丰百年间的人和事。它涉及的内容包括政治、经济、社会、文学、思想等许多方面,因而也是研究这一时期历史的重要资料。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和《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中,对《世说新语》作了典范的论述。张之译注的《世说新语译注(上下)(精)/中国古代名*全本译注丛书》以鲁迅的论述为指导思想,对《世说新语》作了全面详尽的阐释和译注,以方便读者阅读。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世说新语》是中国魏晋时期一部极其重要的文言笔记小说,以其精炼的语言、生动的人物刻画和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本书译注的《世说新语》,力求在忠实原文的基础上,为读者提供深入理解这部经典的机会。 《世说新语》的价值,首先体现在其对魏晋风度的绝佳捕捉。魏晋时期,政治动荡,社会变革,旧有的儒家道德体系受到冲击,士人阶层在思想上呈现出空前的活跃与叛逆。他们崇尚玄学,追求名士风流,行为举止往往不拘泥于世俗的规范,展现出一种独特的、充满个性的精神风貌。“魏晋风度”,已然成为一种文化符号,而《世说新语》正是解读这种风度的最直接、最生动的文本。书中描绘的那些才情横溢、不羁世俗的文人名士,他们或以惊世骇俗的言论,或以超然物外的举止,或以睿智幽默的谈吐,共同构筑起了一个令人神往的时代图景。 本书的译注工作,正是致力于将这些蕴含在古雅文字中的精髓,以现代人的语言清晰地呈现出来。译文力求贴近原文,既保留其文言的韵味,又保证其意思的准确传达,让那些对于古文稍感陌生的读者,也能轻松进入《世说新语》的世界。而“注”的部分,则是本书的另一大亮点。我们不仅对书中出现的生僻字词、典故进行了详细的解释,更重要的是,对那些具有历史文化背景的事件、人物和观念,进行了深入的考证和阐释。例如,书中涉及的各种名士的轶事,往往与当时的政治局势、社会风气、哲学思潮紧密相连。注释的目的是帮助读者理解这些轶事背后所反映的时代特征、思想观念以及人物的性格命运,从而更全面地把握《世说新语》的深刻内涵。 《世说新语》的内容,大致可以分为“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雅量”、“识鉴”、“栖逸”、“巧艺”、“宠礼”、“规箴”、“捷悟”、“痴”、“惑”、“亢直”、“排调”、“愁苦”、“忿醛”、“怨诐”、“假谲”、“识鉴”、“宠礼”、“规箴”、“捷悟”、“痴”、“惑”、“亢直”、“排调”、“愁苦”、“忿醛”、“怨诐”、“假谲”等篇章。每一篇都围绕着一个主题,通过若干个独立的小故事来展现。这些故事虽然篇幅短小,但往往情节集中,人物鲜明,寓意深刻。 例如,“德行”篇中,有如“陈元方,长于 काळजी,斯是吾家之行也”的记载,展现了士族家族中严谨的家教风范;“王右军,疾日,山公曰:‘疾风有异,当慎之。’”,“右军目注神色,似有不平。”,描绘了名士王羲之在病榻上的从容与清醒。“言语”篇更是精彩纷呈,如“刘伶尝醉,竟不知人世”的狂放,“周仆射、刘尹并坐,刘谓仆射:‘君是吾之上相。’仆射曰:‘您才是我的之上司。’”的机敏与戏谑。这些对话,不仅展现了人物的智慧与个性,更折射出魏晋时期言谈的自由与奔放。 “文学”篇则记录了许多文人雅士的创作、评论与交往。“谢安抚棋,子侄辈围观。晋帝来看,安神色不动,棋局依旧。”,展现了谢安的沉着与泰然,也侧面反映了当时士人对于雅事的重视。而“方正”篇则描绘了那些坚持原则、不畏权贵的正直之士,如“管宁割席,绝交”的故事,成为千古传颂的友谊绝交的典范。 《世说新语》的语言风格,以简练、隽永、传神而著称。其句子多短小精悍,意蕴深厚,不事雕琢,却自成妙境。这种独特的语言魅力,使得《世说新语》不仅是历史文献,更是文学艺术的瑰宝。本书的译注,力求在保留其文学性的基础上,将其中的思想和情感传递给更广泛的读者。 本书在编排上,遵循《世说新语》原文的体例,逐篇逐条进行翻译和注释,方便读者对照阅读。每条译文都力求准确传达原文的语义,并附有详尽的注释。注释部分,不仅包含字词的解释,更注重对文化背景、历史事件、人物关系的梳理,旨在帮助读者建立起一个多维度的理解框架。例如,当书中提到某个历史事件时,注释会简要说明该事件的来龙去脉;当人物出现时,注释会交代其身份、背景以及与故事的相关性。 此外,本书还可能包含一些引言和结语,用以引导读者进入《世说新语》的世界,并提供一些宏观的视角来理解这部著作的文学地位和文化意义。这些部分将侧重于《世说新语》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影响,以及其对后世文人创作的启迪。例如,可以探讨《世说新语》如何影响了唐宋的笔记小说,如何成为后世士人塑造自身形象的范本。 本书的出版,期望能为研究中国古代文学、历史、思想文化的读者提供一份可靠的参考,同时也能为对魏晋风度和中国传统文化感兴趣的普通读者,打开一扇通往古典世界的大门。通过对《世说新语》的深入解读,我们不仅能领略到那个时代士人的精神风貌,更能从中汲取宝贵的智慧和启示,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总而言之,本书译注的《世说新语》,是一次对经典文本的深入挖掘与细致呈现。它不仅仅是一部小说的翻译和注释,更是一次对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和精神世界的探索。我们希望通过这份译注,能够让更多人走进《世说新语》,感受其永恒的艺术魅力,理解其丰富的历史价值。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拿到手里,首先就被它厚重的质感和典雅的装帧吸引住了。那种带着岁月沉淀感的纸张,触感温润,让人仿佛能从中嗅到古代文人墨客的气息。我原本对这种经典著作抱持着一种敬畏又略带畏难的情绪,生怕晦涩难懂,但在翻阅了前几章后,我发现自己的顾虑完全是多余的。译注部分的细致入微,简直是为我这样的“半吊子”文史爱好者量身打造的。它不仅仅是简单地解释字面意思,更深入地挖掘了那些看似漫不经心的对话背后所蕴含的时代背景、人物心性乃至魏晋风度的精髓。特别是对于一些典故的考证,那种严谨又不失趣味性的阐述方式,让我在阅读过程中不断发出“原来如此”的感叹。比如,那些关于“竹林七贤”的逸事,在不同的译注版本中常有出入,但这一版的处理方式非常平衡,既尊重了史料的多元性,又给出了最贴合语境的解读,读起来酣畅淋漓,完全没有传统注释书的枯燥感。那种感觉就像是,有一位博学又风趣的长者,坐在你身边,为你缓缓展开一幅流光溢彩的魏晋风情画卷,让你看得真切,听得明白。

评分

拿到书后,我最先关注的是它的索引和附录部分。一个好的古籍整理本,光有好的译注是不够的,细节处的匠心更能体现编者的诚意。这本译注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出色。它的“人名地名索引”做得详尽清晰,查找起来极为方便,这对于进行交叉阅读和深入研究的读者来说,无疑是极大的便利。更值得一提的是,它在卷末附上的几篇导读性质的小文章,深入浅出地梳理了《世说新语》的成书过程、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以及与其他笔记小说的关系。这些拓展阅读材料,为我的知识体系构建提供了清晰的框架,避免了我在阅读过程中因知识点过于零散而产生的困惑。可以说,这本书的设计思路是“带着读者一起思考”,而不是“把答案直接喂给你”。它激发了我的主动探索欲,让我感觉自己不是在被动接收信息,而是在积极地参与到对古代文化的探索之中。这种体验,让我对这套书的整体价值给予了极高的评价。

评分

我对古代笔记小说的兴趣由来已久,但真正能沉下心来读完的并不多,大多是读了开头几页就因为语言隔阂而搁置了。这本译注版《世说新语》的出现,无疑为我打开了一扇全新的窗户。最让我惊喜的是,它在保持原文韵味的同时,对那些极具时代特征的“语境词汇”的处理方式。比如“玄谈”这类词汇,如果只是简单地翻译成“空泛的议论”,那就失了神韵。但这版译注却花了大量篇幅去解释当时士人对“道”的探讨是如何从哲学思辨走向一种生活态度和社交姿态的,这种深度的剖析,让原本抽象的概念变得具体可感,充满了人情味。阅读过程中,我时常会停下来,想象一下嵇康在山中鼓奏,王羲之在兰亭集会上挥毫泼墨的情景,那些人物不再是书本上僵硬的名字,而是活生生地站在我面前,有他们的喜怒哀乐,有他们的清高与任性。这种沉浸式的阅读体验,是其他很多版本无法比拟的。它成功地架起了古今理解的桥梁,让千年之前的风流倜傥,至今仍能直击人心。

评分

说实话,现在市面上很多古籍整理本,要么是过于学术化,注释堆砌,让人望而却步;要么就是过度“通俗化”,为了迎合大众而牺牲了原文的精微之处。而这本译注,恰恰找到了一个绝佳的平衡点。它的排版设计也值得称道,注释的字体和位置安排得当,不干扰主体阅读的流畅性,需要查阅时又触手可及。我特别欣赏它在处理人物评价和轶事上的克制与精准。比如对某些争议性人物的记载,译注者没有急于站队或下定论,而是客观地呈现了不同史料的记载,并对其中可能存在的偏见进行合理的分析和提示。这体现了一种高度的学术良知。读完一个章节,我感觉自己不仅了解了那些名士的言行,更重要的是,我理解了那个时代对“风度”和“才情”的推崇,以及知识分子在乱世中寻求精神寄托的复杂心路历程。这种对文化心理的洞察,比单纯的知识点罗列要深刻得多,让人读后回味无穷,对“士人精神”有了更立体的认识。

评分

我这次购买这本译注,主要是想深入研究魏晋时期的审美取向。我发现,这本书在解读那些关于容貌、服饰、起居的记载时,比我想象的要丰富得多。它不仅仅描述了“肤若凝脂”、“宽袍大袖”的表象,更进一步探讨了这些外在表现与当时道家思想、隐逸风气之间的内在联系。译注中有一段关于“傅粉何郎”的讨论,旁征博引,将这种对容貌的重视,置于整个汉末魏初社会风气转折的大背景下进行解读,分析得鞭辟入里。这种将个体行为置于宏大历史脉络中的解读方式,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层次感。它不再是简单的“八卦大全”,而是一部生动的社会文化史的侧影。而且,它的语言风格非常考究,译文既保持了文言的典雅,又确保了现代读者的理解无碍,这是一种高超的文字功力。它让我对那个时代“美”的定义,有了一次彻底的刷新和再认知。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