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世说新语译注
定价:65.00元
作者:刘义庆
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04-01
ISBN:9787532578627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刘义庆所*的《世说新语》是中国传统的志人小说的名*,主要记述了汉末魏晋人物的言谈风尚和遗闻轶事。全书共36篇1130则,所记人物故事,上起于秦末,下至南朝宋,但*大部分篇幅记的是东汉末至刘宋初近三丰百年间的人和事。它涉及的内容包括政治、经济、社会、文学、思想等许多方面,因而也是研究这一时期历史的重要资料。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和《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中,对《世说新语》作了典范的论述。张之译注的《世说新语译注(上下)(精)/中国古代名*全本译注丛书》以鲁迅的论述为指导思想,对《世说新语》作了全面详尽的阐释和译注,以方便读者阅读。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这本书拿到手里,首先就被它厚重的质感和典雅的装帧吸引住了。那种带着岁月沉淀感的纸张,触感温润,让人仿佛能从中嗅到古代文人墨客的气息。我原本对这种经典著作抱持着一种敬畏又略带畏难的情绪,生怕晦涩难懂,但在翻阅了前几章后,我发现自己的顾虑完全是多余的。译注部分的细致入微,简直是为我这样的“半吊子”文史爱好者量身打造的。它不仅仅是简单地解释字面意思,更深入地挖掘了那些看似漫不经心的对话背后所蕴含的时代背景、人物心性乃至魏晋风度的精髓。特别是对于一些典故的考证,那种严谨又不失趣味性的阐述方式,让我在阅读过程中不断发出“原来如此”的感叹。比如,那些关于“竹林七贤”的逸事,在不同的译注版本中常有出入,但这一版的处理方式非常平衡,既尊重了史料的多元性,又给出了最贴合语境的解读,读起来酣畅淋漓,完全没有传统注释书的枯燥感。那种感觉就像是,有一位博学又风趣的长者,坐在你身边,为你缓缓展开一幅流光溢彩的魏晋风情画卷,让你看得真切,听得明白。
评分拿到书后,我最先关注的是它的索引和附录部分。一个好的古籍整理本,光有好的译注是不够的,细节处的匠心更能体现编者的诚意。这本译注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出色。它的“人名地名索引”做得详尽清晰,查找起来极为方便,这对于进行交叉阅读和深入研究的读者来说,无疑是极大的便利。更值得一提的是,它在卷末附上的几篇导读性质的小文章,深入浅出地梳理了《世说新语》的成书过程、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以及与其他笔记小说的关系。这些拓展阅读材料,为我的知识体系构建提供了清晰的框架,避免了我在阅读过程中因知识点过于零散而产生的困惑。可以说,这本书的设计思路是“带着读者一起思考”,而不是“把答案直接喂给你”。它激发了我的主动探索欲,让我感觉自己不是在被动接收信息,而是在积极地参与到对古代文化的探索之中。这种体验,让我对这套书的整体价值给予了极高的评价。
评分我对古代笔记小说的兴趣由来已久,但真正能沉下心来读完的并不多,大多是读了开头几页就因为语言隔阂而搁置了。这本译注版《世说新语》的出现,无疑为我打开了一扇全新的窗户。最让我惊喜的是,它在保持原文韵味的同时,对那些极具时代特征的“语境词汇”的处理方式。比如“玄谈”这类词汇,如果只是简单地翻译成“空泛的议论”,那就失了神韵。但这版译注却花了大量篇幅去解释当时士人对“道”的探讨是如何从哲学思辨走向一种生活态度和社交姿态的,这种深度的剖析,让原本抽象的概念变得具体可感,充满了人情味。阅读过程中,我时常会停下来,想象一下嵇康在山中鼓奏,王羲之在兰亭集会上挥毫泼墨的情景,那些人物不再是书本上僵硬的名字,而是活生生地站在我面前,有他们的喜怒哀乐,有他们的清高与任性。这种沉浸式的阅读体验,是其他很多版本无法比拟的。它成功地架起了古今理解的桥梁,让千年之前的风流倜傥,至今仍能直击人心。
评分说实话,现在市面上很多古籍整理本,要么是过于学术化,注释堆砌,让人望而却步;要么就是过度“通俗化”,为了迎合大众而牺牲了原文的精微之处。而这本译注,恰恰找到了一个绝佳的平衡点。它的排版设计也值得称道,注释的字体和位置安排得当,不干扰主体阅读的流畅性,需要查阅时又触手可及。我特别欣赏它在处理人物评价和轶事上的克制与精准。比如对某些争议性人物的记载,译注者没有急于站队或下定论,而是客观地呈现了不同史料的记载,并对其中可能存在的偏见进行合理的分析和提示。这体现了一种高度的学术良知。读完一个章节,我感觉自己不仅了解了那些名士的言行,更重要的是,我理解了那个时代对“风度”和“才情”的推崇,以及知识分子在乱世中寻求精神寄托的复杂心路历程。这种对文化心理的洞察,比单纯的知识点罗列要深刻得多,让人读后回味无穷,对“士人精神”有了更立体的认识。
评分我这次购买这本译注,主要是想深入研究魏晋时期的审美取向。我发现,这本书在解读那些关于容貌、服饰、起居的记载时,比我想象的要丰富得多。它不仅仅描述了“肤若凝脂”、“宽袍大袖”的表象,更进一步探讨了这些外在表现与当时道家思想、隐逸风气之间的内在联系。译注中有一段关于“傅粉何郎”的讨论,旁征博引,将这种对容貌的重视,置于整个汉末魏初社会风气转折的大背景下进行解读,分析得鞭辟入里。这种将个体行为置于宏大历史脉络中的解读方式,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层次感。它不再是简单的“八卦大全”,而是一部生动的社会文化史的侧影。而且,它的语言风格非常考究,译文既保持了文言的典雅,又确保了现代读者的理解无碍,这是一种高超的文字功力。它让我对那个时代“美”的定义,有了一次彻底的刷新和再认知。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