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困学纪闻
定价:46.00元
作者:(宋)王应麟 撰,栾保群,田松青 校点
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12-01
ISBN:9787532578368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困学纪闻》是南宋*名学者王应麟所撰札记考证性质的学术专*,内容涉及到传统学术的各个方面,其中以论述经学为重点,展示了其精湛的考据学功力,确立了该书在我国古文献学史上的地位,与《容斋随笔》、《梦溪笔谈》并称宋据笔记三大家。而《困学纪闻》*是其中的压卷之作。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翻开这本书,我首先注意到的是它行文的流畅度,简直可以用“如水般自然”来形容。作者的叙事节奏把握得极好,从来不会让你感到枯燥或者跟不上思路。很多专业性很强的书籍,读起来就像在啃一块硬邦邦的干粮,需要极大的意志力才能坚持下去,但这本书完全没有这种负担。它似乎有一种魔力,让你在不知不觉中就翻过了好几页,每一次阅读都像是一次轻松的散步,虽然走的路途不短,但风景宜人,让人乐在其中。尤其是在处理一些逻辑跳跃性较大的段落时,作者总能巧妙地设置过渡,让你对前后的联系了然于胸,不会产生阅读上的卡顿感。这种“无痕”的写作技巧,实在是非常高明,它体现了作者对语言的精深驾驭能力,让知识的传递过程变得如此愉悦和高效。
评分最近读到的一些历史类书籍,总是在试图还原那个特定时代的风貌,但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却截然不同,它更像是在搭建一个知识的骨架,而非描绘一幅色彩斑斓的油画。我特别欣赏作者处理复杂概念时的那种克制和精准,不拖泥带水,直击核心,不像有些学者动辄喜欢把一个简单的观点用十页纸来铺陈。它没有那种宏大的叙事企图,更专注于对具体知识点细致入微的打磨,就像一个精密的钟表匠在打磨每一个齿轮,务求精准无误。读到某些章节时,甚至能感受到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的那种对求知本身的纯粹热爱,没有被过多商业或者学术名利所裹挟。这是一种非常难得的品质,让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能真正沉浸于知识本身的魅力,而不是被华丽的辞藻或新颖的理论所迷惑。它更像是深夜里的一盏孤灯,默默地照亮前行的路。
评分从内容编排的结构性来看,这本书无疑是经过了深思熟虑的。它不是那种章节之间松散拼凑的文集,而是一个层层递进的有机整体。每一章的布局都像是在为下一章做着坚实的铺垫,所有的论点都紧密地围绕着一个核心主题展开,结构严谨得像一座精密的几何建筑。我发现自己很少需要频繁地回头查阅前文,因为作者在构建知识体系时,已经把必要的背景和回顾融会贯通了。这种规划性极强的写作手法,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连贯性和深度理解的效率。对于想要系统性学习某一领域知识的读者来说,这种清晰的脉络简直是福音,它省去了自己梳理复杂知识树的时间,直接就能跟随着作者的思路,进入到更深层次的探讨之中。
评分这本书的价值,对我而言,更多体现在它提供了一种观察世界的独特视角。它不是那种强行灌输你“应该怎么想”的书,而是通过展示一系列观察和论证,引导你去思考“为什么会是这样”。我尤其喜欢作者在对比不同学派观点时所表现出的那种中立和审慎。他不会轻易站队,而是把所有的证据和逻辑链条都摆在桌面上,让读者自己去权衡。这种对“不确定性”的坦然接受,非常符合我们身处的这个复杂世界。它教会了我,很多事情并非非黑即白,而是存在一个巨大的灰色地带,需要我们用更具弹性的思维去接纳和理解。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看待一些日常现象时,似乎多了一层滤镜,变得更加包容和审慎,这比记住多少事实本身更有意义。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倒是挺有意思的,封面用了那种比较复古的米白色纸张,手感很扎实,拿在手里沉甸甸的,让人觉得这不是一本随便印印就拿出来的书。字体排版也做得比较讲究,行距和字号都比较适中,读起来眼睛不会太累。我一直觉得阅读体验不仅仅是内容本身,这本书的物理质感算是给我留下了不错的初印象。内页的纸张也算是不错的,不是那种一摸就掉色的劣质纸,侧边切口处理得也比较平整,看得出出版社在细节上还是下了一番功夫的,毕竟一本好书,从里到外都应该让人感到愉悦。我通常喜欢把书放在书架上,这本书的尺寸放在常见的书架上也不会显得突兀,它的存在感恰到好处,既不会过于抢眼,也不会被淹没在其他书中。总的来说,作为一本实体书收藏,它在设计和制作工艺上是值得肯定的,让人愿意花时间去感受它油墨的味道和纸张的触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