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中国经学学术编年(第四卷):隋唐五代经学学术编年(套装上下册)
定价:200.00元
作者:孔德凌,张巍,俞林波,郑杰文
出版社:凤凰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07-01
ISBN:9787550621183
字数:
页码:927
版次:1
装帧:精装
开本:32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在隋唐五代时期三教合一、兼容并蓄的统治思想之下,隋唐五代的经学家从多方面进行努力以发展经学,既实现了经学统一,结束了异说纷纭、用本不一的局面,也在经学推陈出新上实现了经学自身的突围,发挥了其经世致用的作用,还以儒家“道统”对抗兴盛的佛、道二教,开启了经学新风,了宋学的发展方向。
目录
总序
编纂凡例
前言
隋代经学学术编年
文帝开皇元年(陈宣帝太建十三年)辛丑(581)
二月,隋朝建立
颜师古生
文帝倡佛事
隋初,文帝崇道教
萧该拜国子博士于此年,后不久撰《文选音》、《汉书音义》、
《范汉音》
时有杨伯丑、临孝恭、刘祐,以阴阳术数知名
王隆向隋文帝奏<兴衰要论》七篇
文帝开皇二年(陈宣帝太建十四年)壬寅(582)
十二月,文帝赐国子生经明者束帛
文帝诏议正乐,积年不定
文帝开皇三年(陈后主至德元年)癸卯(583)
四月,文帝诏天下“劝学行礼
牛弘表请搜访民间所藏异本书
刘炫造伪书
牛弘等修撰《五礼》
牛弘请依古制修立明堂,不准
沈重卒,撰《毛诗义疏》、《周官礼义疏》、《礼记义疏》等
隋文帝迁都,造道观,日玄坛,度道士
文帝开皇四年(陈后主至德二年)甲辰(584)
《四部目录》撰成
王通约生于此年
文帝开皇五年(陈后主至德三年)乙巳(585)
四月,文帝征马光等六人,时称“六儒”
文帝开皇六年(陈后主至德四年)丙午(586)
刘焯、刘炫考定《石经》
文帝开皇七年(陈后主祯明元年)丁未(587)
正月,废九品中正制,是为中国科举制之雏形
文帝开皇八年戊申(588)
李士谦卒,曾论三教优劣
文帝开皇九年(陈后主祯明三年)己酉(589)
四月,文帝诏偃武修文,倡导天下习儒典
十二月,牛弘等议乐
沈德威此年人隋,官至秦王府主簿
王元规为秦王府东阎祭酒,卒于此年后不久,作《续春秋左氏经传义略》等
《颜氏家训》约撰于此年前后
文帝开皇十一年辛亥(591)
辛彦之卒,撰有《五经异义》、《新礼》等
颜之推约卒于此年
文帝开皇十三年癸丑(593)
文帝令私家不得藏纬候图谶
诏民间有撰集国史、臧否人物者,皆令禁绝
议立明堂
文帝开皇十四年甲寅(594)
三月,乐定并撰歌辞三十首
……
主要参考文献
作者介绍
文摘
《中国经学学术编年(第四卷):隋唐五代经学学术编年(套装上下册)》:
《新唐书》卷五十七《艺文志-》(P1428):“《尚书正义》二十卷,国子祭酒孔颖达、太学博士王德韶、四门助教李子云等奉诏撰。四门博士朱长才、苏德融,太学助教隋德素,四门助教王士雄、赵弘智覆审。太尉扬州都督长孙无忌、司空李勋,左仆射于志宁,右仆射张行成,吏部尚书侍中高季辅,吏部尚书褚遂良,中书令柳爽、弘文馆学士谷那律、刘伯庄,太学博士贾公彦、范义颓、齐威、太常博士柳士宣、孔志约,四门博士赵君赞,右内率府长史弘文馆直学士薛伯珍,国子助教史士弘,太学助教郑祖玄、周玄达,四门助教李玄植、王真儒与王德韶、隋德素等刊定。”《四库全书总目》卷十一《书类一》(P89):“<尚书正义》二十卷,旧本题汉孔安国传,其书至晋豫章内史梅赜始奏于朝。唐贞观十六年孑L颖达等为之疏,永徽四年长孙无忌等又加刊定。孔<传》之依托,自朱子以来递有论辩。至国朝阎若璩作《尚书古文疏证》,其事愈明。其灼然可据者:梅骛《尚书考异>攻其注《禹贡》'澶水出河南北山'一条、'积石山在金城西南羌中'一条,地名皆在安国后;朱彝尊《经义考》攻其注《书序》'东海驹骊、扶余轩貊之属'一条,谓驹骊王朱蒙至汉元帝建昭二年始建国,安国武帝时人,亦不及见。若璩则攻其注《泰誓》'虽有周亲,不如仁人'与所注《论语》相反。又安国《传》有《汤誓》,而注《论语》'予小子履'一节乃以为《墨子》所引《汤誓》之文(案安国《论语》注今佚,此条乃何晏《集解》所引)。皆证佐分明,更无疑义。至若璩谓定从孔《传》,以孔颖达之故,则不尽然。考《汉书·艺文志叙》,《古文尚书》但称安国献之,遭巫蛊事,未立于学官,不云作《传》。而《经典释文叙录》乃称《艺文志》云安国献《尚书传》,遭巫蛊事,未立于学官,始增入一'传'字,以证实其事。又称今以孔氏为正,则定从孔《传>者乃陆德明,非自颖达。惟德明于《舜典》下注云:'孔氏《传》亡《舜典》一篇,时以王肃《注》颇类孔氏,故取王《注》从”慎徽五典“以下为《舜典》,以续孔《传》。'又云:“'日若稽古帝舜曰重华协于帝”十二字,是姚方兴所上,孔氏《传》本无。阮孝绪《七录》亦云,方兴本或此下更有“溶哲文明温恭允塞玄德升闻乃命以位”凡二十八字,异聊出之,于王《注》无施也。'则开皇中虽增入此文,尚未增入孔《传》中,故德明云尔。今本二十八字当为颖达增入耳。梅赜之时,去古未远,其《传》实据王肃之《注》而附益以旧训,故《释文》称王肃亦注今文,所解大与古文相类,或肃私见孔《传》而秘之乎?此虽以末为本,未免倒置,亦足见其根据古义,非尽无稽矣。颖达之《疏》,晁公武《读书志》谓因梁费施《疏》广之。
……
序言
我已经开始将这本书作为我近期阅读和思考的基石。我发现,每当我试图深入理解某个古代学者的思想脉络时,回到这本书中检索相关的编年记录,总能迅速地找到那个历史的切入点。它像一个精密的导航系统,能够将我从零散的知识碎片中拉回到宏大的历史叙事框架内。特别是它对于不同学派之间辩论和影响的呈现方式,让人清晰地看到,任何学术成就都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在与前人思想的持续对话和修正中逐步成熟的。这本书不仅仅是记录历史,更是在重构历史的动态过程,这种动态的视角,对于理解学术的生命力至关重要。
评分这部书的装帧和纸张质量确实让人眼前一亮。从拿到包裹的那一刻起,就能感受到出版社在细节上的用心。内页的排版设计也相当考究,字体大小适中,行距宽松,即便是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眼睛疲劳。尤其是对于这种内容翔实、篇幅宏大的学术著作来说,一个好的阅读体验是至关重要的。能够清晰地分辨出不同年代、不同学派的文本标记,这对于深入研究者来说简直是福音。封面设计也很有古朴典雅的气韵,虽然是学术著作,但丝毫没有枯燥感,反而透露出一种沉淀下来的历史厚重感,让人忍不住想立刻翻开书页,沉浸其中。整体来看,这部书在硬件层面上已经达到了一个很高的水准,看得出是经过精心打磨的精品。
评分作为一个长期关注古代思想史的业余爱好者,我必须说,这部作品在史料的广度和深度上,远超出了我的预期。阅读过程中,我多次被作者那种近乎偏执的求证精神所折服。很多在其他论著中被一笔带过的史料或人物,在这里都被赋予了详尽的考证和细致的解读。这不仅丰富了我们对特定历史时期的理解,更重要的是,它提供了一个审视传统学术流变的新视角。作者似乎总能从那些看似不经意的文献细节中,挖掘出关于经学思想变迁的深层逻辑。对于希望进行更前沿、更深入研究的学者而言,这本书无疑会成为他们案头不可或缺的工具书,它提供的扎实基础是任何概括性的论述都无法比拟的。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有一种独特的魅力,它既保持了学术著作应有的严谨性,又在叙事中流露出一种温和的引导性,使得阅读体验远比想象中要顺畅得多。它不像那种高高在上、拒人于千里之外的纯粹的考据文字,反而是更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导师,在你探索复杂思想迷宫时,适时地伸出援手,指明方向。作者在解释那些晦涩的术语和复杂的思想体系时,总能找到一种恰到好处的比喻或类比,让非专业人士也能大致把握其核心要义,这对于知识的普及和传承是极具价值的。这种兼顾学术深度与大众可读性的平衡,实在是一件非常了不起的成就。
评分这本书的内容结构安排得非常合理,脉络清晰得像是为初学者铺设了一条平坦的知识高速公路。我原以为这种编年史式的著作会显得零散和晦涩,但作者显然在历史事件的梳理和学术思想的串联上下了极大的功夫。它不像某些同类书籍那样,将史料简单地罗列堆砌,而是巧妙地用时间线索将不同时期的经学大师的观点进行对比和映照,使得历史的演进过程一目了然。尤其是在处理那些容易混淆的学派更迭时,作者的论述显得尤为精准和犀利,让人在阅读过程中总能时不时地拍案叫绝,感叹这种知识梳理的艺术。这种深度和广度的结合,使得即便是对某个具体朝代有一定了解的读者,也能从中获得全新的认知框架。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