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版 经义述闻(全四册)(高邮二王著作集) 上海古籍出版社

正版 经义述闻(全四册)(高邮二王著作集) 上海古籍出版社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经学
  • 注疏
  • 二王著作集
  • 高邮
  • 上海古籍出版社
  • 古籍
  • 明清
  • 经义述闻
  • 版本
  • 四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景华图书旗舰店
出版社: 上海古籍出版社
ISBN:9787532586998
商品编码:30017547967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经义述闻》凡三十二卷。此书系王念孙、王引之父子校读《周易》《尚书》《毛诗》《周礼》《仪礼》、大小戴《记》、左公穀三《传》《国语》《尔雅》诸经之后,就其中经传文字讹误,注疏师说异同,皆考辨而成札记,体例与《读书杂志》如出一辙。《述闻》与《杂志》,可以视为王氏父子,尤其是王念孙学术理想的具化。此外,另有《春秋名字解诂》二卷、《太岁考》二卷、通说二卷,与诸经《述闻》合刊。 作者简介       王引之(1766—1834),字伯申,号曼卿,是王念孙长子,清代著名学者。江苏高邮人,祖王安国为左都御史兼领广东巡抚、礼部尚书、吏部尚书,父王念孙为直隶永定河兵备道,皆以治名物训诂著称。曾奉旨勘订《康熙字典》讹误,撰成《字典考证》。另著有《经传释词》《经义述闻》。后人辑有《王文简公文集》。 目 录

高邮二王著作集出版说明

《经义述闻》整理本序

《经义述闻》序

自序

周易述闻

尚书述闻

毛诗述闻

周官述闻

仪礼述闻

大戴礼记述闻

礼记述闻

春秋左传述闻

国语述闻

春秋名字解诂

春秋公羊传述闻

春秋谷梁传述闻

尔雅述闻

太岁考

通说


出版說明

顧炎武《日知録》和《九經誤字》牖導清代校勘、考訂式學術筆記,邵晉涵《爾雅正義》則開啓學者字韻書疏證。乾嘉以還,學者由經而史,而子而集,潭思深研,時術密蓺,一時名著如姚黄魏紫,各盡其妍。其中獨樹一幟,卓爾堪傳,傳且能久者,當推高郵王念孫、王引之父子所著《廣雅疏證》《讀書雜志》《經義述聞》及《經傳釋詞》四種。

王念孫,字懷祖,號石臞,亦作石渠,乾隆九年(一七四四)三月十三日生於高郵里第。幼年隨其父禮部尚書安國寓京,生而穎悟,四歲讀《尚書》,隨口成誦,已有神童之目。十歲讀遍十三經,旁涉史籍。二十一年(一七五六)安國延請碩儒戴震館於家,使念孫從學。相從一年,念孫問震曰:‘弟子將何學而可?’震沉思良久而曰:‘君之才竟無所不可也。’期許甚高。二十二年(一七五七)遭父喪,撫柩歸里,從同邑夏嘯門學舉業。服闋,應童子試,州試第二,府院試皆第一。年十九,娶吴恭人。此後數年,與江都汪中、寶應劉台拱、興化任大椿、歙縣程瑶田等書札往返,討論古學。三十年(一七六五)乾隆巡幸江南,念孫以迎鑾獻頌詔賜舉人。明年會試不第,在京購得江永《古韻標準》,始治古韻之學,返里後取三百篇反覆尋繹,分古韻爲二十一部。後二試春闈皆不第,在京得謁朱筠之門,與談六書精義,始研治《説文》字學,並爲朱筠校正小徐本《説文》《大戴禮記》等。四十年(一七七五)中進士,殿試賜二甲第七名,改翰林院庶吉士。旋乞假歸里,獨居於鄉邑之湖濱精舍,窮蒐冥討,著述盈箱,爲日後著《廣雅疏證》《讀書雜志》等奠定學術基礎。四年後入都,供職翰林,恒日手一編,不與人事。次年補行散館,以試《日處君而盈度賦》列一等第五名,奉旨任工部都水司主事,自是與治水結不解之緣。因字學精深,於四十七年(一七八二)充任四庫全書館篆隸校對官,成就卓著。四十九年(一七八四)補工部虞衡司主事,次年,擢工部營繕司員外郎,保送御史。明年,擢工部製造庫郎中。五十二年(一七八七),奉旨從工部侍郎德曉峰往勘浙江海塘工,次年,補陝西道監察御史,明年,轉山西道監察御史,又轉京畿道監察御史。嘉慶二年(一七九七),轉吏科掌印給事中。四年(一七九九)正月,密草奏疏《敬陳剿賊事宜折》彈劾和珅,指責和珅受乾隆‘知遇之隆,位居台輔,爵列上公,不思鞠躬盡瘁,惟知納賂營私,圖一己之苞苴,忘國家之大計,金錢充於私室,鋪面遍於畿輔’,謂‘和珅之罪不減於教匪。内賊不除,外賊不可得而滅也’,並以乾隆比帝堯,嘉慶比虞舜,而將和珅況共工、驩兜,直逼嘉慶誅殛和珅。佞臣伏法,天下稱快,念孫亦因此英名遠播。旋奉命巡視淮安漕務,特授直隸永定河道,九年(一八○四),予四品頂戴,實授山東運河道,十三年(一八○八),調任直隸永定河道。嘉慶十五年(一八一○),永定河洪水泛濫,兩岸同時滿溢,念孫具奏,自請治罪,得旨以六品休致。適長子引之自河南學政歸,乃迎養於京邸。自後除隨引之往濟南學署數年,皆在京城生活。晚年嘗病手足偏枯之疾,猶忘憂忘食,鋭意著述,終成《讀書雜志》八十四卷。道光十二年(一八三二)正月二十四日,卒於北京寓所,年八十九。

念孫一生著作豐贍,《廣雅疏證》《讀書雜志》外,已刊者尚有《方言疏證補》一卷,《釋大》八篇,《毛詩群經楚辭古韻譜》二卷,《王光禄遺文集》六卷,《王石臞先生遺文》四卷,《王石臞文集補編》一卷,《丁亥詩鈔》一卷,《春圃府君行狀》一卷,未刊稿本有《雅詁表》二十一卷,《爾雅分韻》四卷,《方言廣雅小爾雅分韻》一卷,《古音義雜記》不分卷,《雅詁纂》一卷,《疊韻轉語》不分卷,《周秦韻譜》一卷,《兩漢合韻譜》十七卷,《諧聲譜》二卷,《古音索隱》不分卷,《雅音釋》一卷,《逸周書戰國策合韻譜》一卷,《説文諧聲譜》不分卷,《諧聲表》二卷。其他《群經字類》《六書正俗》《説文考正》《讀説文札記》等,雖未定稿成書,而經義卓見,皆爲日後著作所取資。其校讀他人著作,時有簽記,後人輯録,因有《爾雅郝注刊誤》《説文段注簽記》等,亦可覘見王氏學術見解。

王引之,字曼卿,又字伯申,念孫長子。乾隆三十一年(一七六六)三月十一日生於高郵里第。生而弱小,幼而聰穎,五歲啓蒙,篤志於學。年十七,補博士弟子員。旋進京侍父,入國子監肄業。年二十一,應順天鄉試不售。次年歸里侍母,從事文字、聲音、訓詁之學,日夕取《爾雅》《説文》《方言》《六書略》《六書故》等研讀求索,於諧聲一端特有見解。復研習顧炎武、江永、段玉裁之小學著作,折衷其父《毛詩九經音》之旨,於古韻有較深之領悟。同時撰《周秦名字解詁》一書,後收入《經義述聞》中。乾隆六十年(一七九五)順天鄉試,策問五經小學,古韻部分異同,以條對出人意表,援證詳賅,斷論精确中式。嘉慶四年(一七九九)及第,會試、殿試以一甲三名賜進士,授翰林院編修。六年(一八○一)散館簡放貴州正考官,八年(一八○三)大考擬潘岳《籍田賦》,欽取一甲三名,擢侍講,旋充日講起居注官、詞林典故館總纂,簡放湖北鄉試正考官。嘉慶十二年(一八○七)、十九年(一八一四)先後簡放河南、山東學政,頗有政績。二十二年(一八一七)奉命往福建治李賡芸被誣自經之獄,使李氏冤情得以昭雪。此後十年,遷轉禮部、吏部、刑部、户部左右侍郎,充仁宗實録總裁官、國史館總裁、經筵直講大臣等。道光七年(一八二七)擢工部尚書,八年(一八二八)署吏部尚書,十一年(一八三一)署工部尚書。十四年(一八三四)十一月廿四日,以工部尚書卒於京城寓所。

引之所著有《經義述聞》與《經傳釋詞》二種,及《廣雅疏證》卷十上、下‘釋草’以後部分,《字典考證》十二卷,《王文簡公遺文集》八卷,《石臞府君行狀》一卷,《王伯申文集補編》二卷等。

《廣雅疏證》十卷,王念孫撰,附王氏校正隋曹憲《博雅音》十卷。爲念孫第一部用力之作。經始於乾隆五十三年八月,稿成於嘉慶元年,歷時八載。嘉慶初年有王氏家刻本,道光以後,淮南書局據家刻本重刊,《清經解》與《畿輔叢書》亦如是。民國時,《叢書集成初編》據《畿輔叢書》本影印,《四部備要》則據家刻本排印。一九八三年上海古籍出版社據上海圖書館所藏嘉慶家刻本影印,附以羅振玉《殷禮在斯堂叢書》本王念孫《廣雅疏證補正》。一九八三年中華書局亦據家刻本影印,參校《畿輔叢書》本斷句,後附《廣雅疏證補正》。一九八四年江蘇古籍出版社以家刻本爲底本影印,前有徐復所撰《弁言》,《清儒學案》卷一百一王念孫、王引之傳,後附《廣雅疏證補正》及詞目索引。

《讀書雜志》八十二卷,《餘編》二卷,王念孫撰。係於經部之外對史部如《逸周書》《戰國策》《史記》《漢書》《後漢書》,子部如《管子》《晏子春秋》《墨子》《荀子》《淮南子》《老子》《莊子》《吕氏春秋》《韓非子》《法言》,集部如《楚辭》《文選》和部分漢碑所作校勘與考訂。書繼《廣雅疏證》之後,於嘉慶元年開始陸續撰寫,十七年後陸續付梓,至道光十一年(一八三一)撰畢刊成。其中《後漢書》和《老子》以後數種係其殁後長子引之從遺稿中檢尋編成,次年附刻於後,殆屬未成之稿。《雜志》校正各書傳寫譌誤、衍奪、倒文計二千數百條,並於《淮南子雜志》後總結古書譌誤之例六十二條,足爲校勘古書之範式。同治九年金陵書局據家刻本重刊,光緒間鴻文書局、點石齋、鴻寶齋皆取家刻本付石印,一九三○年商務印書館排印後收入《萬有文庫》,一九三三年商務印書館《國學基本叢書》、一九八五年中國書店皆據《萬有文庫》本影印。一九八五年江蘇古籍出版社亦據家刻本影印,一九九一年中華書局據金陵書局本斷句影印。道光九年嚴杰纂輯《清經解》,選取《讀史記雜志》和《讀漢書雜志》中有涉經義者若干條,編爲二卷,次於所收《廣雅疏證》後。光緒十四年王先謙編《清經解續編》,以《逸周書》爲《尚書》類文獻,故收入《逸周書雜志》四卷。

《經義述聞》三十二卷,王引之撰。書係對《周易》《尚書》《毛詩》《周官》《儀禮》《大戴禮記》《禮記》《春秋左傳》《國語》《春秋公羊傳》《春秋穀梁傳》《爾雅》十二部經典之校勘和語詞考釋,重點在補正古書中訓詁後人未能發明者。另有《春秋名字解詁》和《通説》,前者發明古人名與字之關係,爲《春秋左傳》之附屬,後者下卷總結古書譌誤、古書文義和文字假借規律,揭示後人誤解誤改古書實例,如《經文假借》《語詞誤解以實義》《經義不同不可强爲之説》《經傳平列二字上下同義》《經文數句平列上下不當歧異》《經文上下兩義不可合解》《衍文》《形譌》《上下相因而誤》《上文因下而省》《增字解經》《後人改注疏釋文》等,於理解、閲讀古書大有裨益。全書二千三四百條,雖重在訓詁,而校正其中之譌字、倒文、衍奪竟有六百餘條。王氏父子所刻《雜志》與《述聞》,以統一版式,成書一種或一部即付梓,有所增補則重刻,最後彙集拼合,故《述聞》有數種版本。初刻於嘉慶二年,不分卷;重刻於嘉慶二十二年,增補二百數十條,分爲十五卷;三刻於道光七年,增補五百餘條,釐爲二十三卷;之後數年又刻《爾雅》《太歲考》《通説》及前曾刊刻復又增補之《春秋名字解詁》,總爲三十二卷,至道光十年完成。《清經解》刊成於道光九年,所收無《太歲考》二卷與《通説》二卷,故僅二十八卷。及三十二卷本刊成,學海堂又於卷一千二百零七後增刻《通説》二卷爲卷一千二百零七中、卷一千二百零七下,實爲三十卷。或因《太歲考》無法疊床架屋且非純粹之經學,故舍之不補。一九三六年中華書局《四部備要》據家刻本排印,一九八五年江蘇古籍出版社據家刻本影印。

《經傳釋詞》十卷,王引之撰。書係擇取九經、三傳及周秦、西漢之書中虚詞一百六十條,參互比勘,予以解釋。以古聲紐喉、牙、舌、齒、唇序次,使人易於理解古代語辭之聲韻關係。前有引之嘉慶三年(一七九八)與阮元嘉慶二十四年(一八一九)之序,蓋其書萌於嘉慶初年,撰於十六年至二十二年,刻成於嘉慶末年。道光二十一年錢熙祚校勘刻入《守山閣叢書》,後鴻文書局、成都書局等多據錢本翻刻、影印或排印。

王氏父子著作留存於世者數十種,然其生前定稿付梓者主要即此《廣雅疏證》《讀書雜志》《經義述聞》《經傳釋詞》四種。二百年來,薪傳學者,播譽人口,非唯成二王之代表作,抑亦爲乾嘉之學術名著。然雖翻刻、影印,一而再三,至今竟無四種一式之整理本。兹取家刻本爲底本,參取各本優點,以閲讀參考爲要旨,不作繁細校記。古人引書,往往隨心所欲,以致五花八門,故利用標號與點號本身功能,兼顧版式疏密美觀,在儘量統一前提下,稍有變通,使文意層次邏輯清晰,並列專名合理區别,期收原著本意畢現之效。其有曲解二王文意而産生之譌誤,敬請讀者不吝指正,謹先此致謝。

 

○一三年十一月七日虞萬里於榆枋齋

出版說明

顧炎武《日知録》和《九經誤字》牖導清代校勘、考訂式學術筆記,邵晉涵《爾雅正義》則開啓學者字韻書疏證。乾嘉以還,學者由經而史,而子而集,潭思深研,時術密蓺,一時名著如姚黄魏紫,各盡其妍。其中獨樹一幟,卓爾堪傳,傳且能久者,當推高郵王念孫、王引之父子所著《廣雅疏證》《讀書雜志》《經義述聞》及《經傳釋詞》四種。

王念孫,字懷祖,號石臞,亦作石渠,乾隆九年(一七四四)三月十三日生於高郵里第。幼年隨其父禮部尚書安國寓京,生而穎悟,四歲讀《尚書》,隨口成誦,已有神童之目。十歲讀遍十三經,旁涉史籍。二十一年(一七五六)安國延請碩儒戴震館於家,使念孫從學。相從一年,念孫問震曰:‘弟子將何學而可?’震沉思良久而曰:‘君之才竟無所不可也。’期許甚高。二十二年(一七五七)遭父喪,撫柩歸里,從同邑夏嘯門學舉業。服闋,應童子試,州試第二,府院試皆第一。年十九,娶吴恭人。此後數年,與江都汪中、寶應劉台拱、興化任大椿、歙縣程瑶田等書札往返,討論古學。三十年(一七六五)乾隆巡幸江南,念孫以迎鑾獻頌詔賜舉人。明年會試不第,在京購得江永《古韻標準》,始治古韻之學,返里後取三百篇反覆尋繹,分古韻爲二十一部。後二試春闈皆不第,在京得謁朱筠之門,與談六書精義,始研治《説文》字學,並爲朱筠校正小徐本《説文》《大戴禮記》等。四十年(一七七五)中進士,殿試賜二甲第七名,改翰林院庶吉士。旋乞假歸里,獨居於鄉邑之湖濱精舍,窮蒐冥討,著述盈箱,爲日後著《廣雅疏證》《讀書雜志》等奠定學術基礎。四年後入都,供職翰林,恒日手一編,不與人事。次年補行散館,以試《日處君而盈度賦》列一等第五名,奉旨任工部都水司主事,自是與治水結不解之緣。因字學精深,於四十七年(一七八二)充任四庫全書館篆隸校對官,成就卓著。四十九年(一七八四)補工部虞衡司主事,次年,擢工部營繕司員外郎,保送御史。明年,擢工部製造庫郎中。五十二年(一七八七),奉旨從工部侍郎德曉峰往勘浙江海塘工,次年,補陝西道監察御史,明年,轉山西道監察御史,又轉京畿道監察御史。嘉慶二年(一七九七),轉吏科掌印給事中。四年(一七九九)正月,密草奏疏《敬陳剿賊事宜折》彈劾和珅,指責和珅受乾隆‘知遇之隆,位居台輔,爵列上公,不思鞠躬盡瘁,惟知納賂營私,圖一己之苞苴,忘國家之大計,金錢充於私室,鋪面遍於畿輔’,謂‘和珅之罪不減於教匪。内賊不除,外賊不可得而滅也’,並以乾隆比帝堯,嘉慶比虞舜,而將和珅況共工、驩兜,直逼嘉慶誅殛和珅。佞臣伏法,天下稱快,念孫亦因此英名遠播。旋奉命巡視淮安漕務,特授直隸永定河道,九年(一八○四),予四品頂戴,實授山東運河道,十三年(一八○八),調任直隸永定河道。嘉慶十五年(一八一○),永定河洪水泛濫,兩岸同時滿溢,念孫具奏,自請治罪,得旨以六品休致。適長子引之自河南學政歸,乃迎養於京邸。自後除隨引之往濟南學署數年,皆在京城生活。晚年嘗病手足偏枯之疾,猶忘憂忘食,鋭意著述,終成《讀書雜志》八十四卷。道光十二年(一八三二)正月二十四日,卒於北京寓所,年八十九。

念孫一生著作豐贍,《廣雅疏證》《讀書雜志》外,已刊者尚有《方言疏證補》一卷,《釋大》八篇,《毛詩群經楚辭古韻譜》二卷,《王光禄遺文集》六卷,《王石臞先生遺文》四卷,《王石臞文集補編》一卷,《丁亥詩鈔》一卷,《春圃府君行狀》一卷,未刊稿本有《雅詁表》二十一卷,《爾雅分韻》四卷,《方言廣雅小爾雅分韻》一卷,《古音義雜記》不分卷,《雅詁纂》一卷,《疊韻轉語》不分卷,《周秦韻譜》一卷,《兩漢合韻譜》十七卷,《諧聲譜》二卷,《古音索隱》不分卷,《雅音釋》一卷,《逸周書戰國策合韻譜》一卷,《説文諧聲譜》不分卷,《諧聲表》二卷。其他《群經字類》《六書正俗》《説文考正》《讀説文札記》等,雖未定稿成書,而經義卓見,皆爲日後著作所取資。其校讀他人著作,時有簽記,後人輯録,因有《爾雅郝注刊誤》《説文段注簽記》等,亦可覘見王氏學術見解。

王引之,字曼卿,又字伯申,念孫長子。乾隆三十一年(一七六六)三月十一日生於高郵里第。生而弱小,幼而聰穎,五歲啓蒙,篤志於學。年十七,補博士弟子員。旋進京侍父,入國子監肄業。年二十一,應順天鄉試不售。次年歸里侍母,從事文字、聲音、訓詁之學,日夕取《爾雅》《説文》《方言》《六書略》《六書故》等研讀求索,於諧聲一端特有見解。復研習顧炎武、江永、段玉裁之小學著作,折衷其父《毛詩九經音》之旨,於古韻有較深之領悟。同時撰《周秦名字解詁》一書,後收入《經義述聞》中。乾隆六十年(一七九五)順天鄉試,策問五經小學,古韻部分異同,以條對出人意表,援證詳賅,斷論精确中式。嘉慶四年(一七九九)及第,會試、殿試以一甲三名賜進士,授翰林院編修。六年(一八○一)散館簡放貴州正考官,八年(一八○三)大考擬潘岳《籍田賦》,欽取一甲三名,擢侍講,旋充日講起居注官、詞林典故館總纂,簡放湖北鄉試正考官。嘉慶十二年(一八○七)、十九年(一八一四)先後簡放河南、山東學政,頗有政績。二十二年(一八一七)奉命往福建治李賡芸被誣自經之獄,使李氏冤情得以昭雪。此後十年,遷轉禮部、吏部、刑部、户部左右侍郎,充仁宗實録總裁官、國史館總裁、經筵直講大臣等。道光七年(一八二七)擢工部尚書,八年(一八二八)署吏部尚書,十一年(一八三一)署工部尚書。十四年(一八三四)十一月廿四日,以工部尚書卒於京城寓所。

引之所著有《經義述聞》與《經傳釋詞》二種,及《廣雅疏證》卷十上、下‘釋草’以後部分,《字典考證》十二卷,《王文簡公遺文集》八卷,《石臞府君行狀》一卷,《王伯申文集補編》二卷等。

《廣雅疏證》十卷,王念孫撰,附王氏校正隋曹憲《博雅音》十卷。爲念孫第一部用力之作。經始於乾隆五十三年八月,稿成於嘉慶元年,歷時八載。嘉慶初年有王氏家刻本,道光以後,淮南書局據家刻本重刊,《清經解》與《畿輔叢書》亦如是。民國時,《叢書集成初編》據《畿輔叢書》本影印,《四部備要》則據家刻本排印。一九八三年上海古籍出版社據上海圖書館所藏嘉慶家刻本影印,附以羅振玉《殷禮在斯堂叢書》本王念孫《廣雅疏證補正》。一九八三年中華書局亦據家刻本影印,參校《畿輔叢書》本斷句,後附《廣雅疏證補正》。一九八四年江蘇古籍出版社以家刻本爲底本影印,前有徐復所撰《弁言》,《清儒學案》卷一百一王念孫、王引之傳,後附《廣雅疏證補正》及詞目索引。

《讀書雜志》八十二卷,《餘編》二卷,王念孫撰。係於經部之外對史部如《逸周書》《戰國策》《史記》《漢書》《後漢書》,子部如《管子》《晏子春秋》《墨子》《荀子》《淮南子》《老子》《莊子》《吕氏春秋》《韓非子》《法言》,集部如《楚辭》《文選》和部分漢碑所作校勘與考訂。書繼《廣雅疏證》之後,於嘉慶元年開始陸續撰寫,十七年後陸續付梓,至道光十一年(一八三一)撰畢刊成。其中《後漢書》和《老子》以後數種係其殁後長子引之從遺稿中檢尋編成,次年附刻於後,殆屬未成之稿。《雜志》校正各書傳寫譌誤、衍奪、倒文計二千數百條,並於《淮南子雜志》後總結古書譌誤之例六十二條,足爲校勘古書之範式。同治九年金陵書局據家刻本重刊,光緒間鴻文書局、點石齋、鴻寶齋皆取家刻本付石印,一九三○年商務印書館排印後收入《萬有文庫》,一九三三年商務印書館《國學基本叢書》、一九八五年中國書店皆據《萬有文庫》本影印。一九八五年江蘇古籍出版社亦據家刻本影印,一九九一年中華書局據金陵書局本斷句影印。道光九年嚴杰纂輯《清經解》,選取《讀史記雜志》和《讀漢書雜志》中有涉經義者若干條,編爲二卷,次於所收《廣雅疏證》後。光緒十四年王先謙編《清經解續編》,以《逸周書》爲《尚書》類文獻,故收入《逸周書雜志》四卷。

《經義述聞》三十二卷,王引之撰。書係對《周易》《尚書》《毛詩》《周官》《儀禮》《大戴禮記》《禮記》《春秋左傳》《國語》《春秋公羊傳》《春秋穀梁傳》《爾雅》十二部經典之校勘和語詞考釋,重點在補正古書中訓詁後人未能發明者。另有《春秋名字解詁》和《通説》,前者發明古人名與字之關係,爲《春秋左傳》之附屬,後者下卷總結古書譌誤、古書文義和文字假借規律,揭示後人誤解誤改古書實例,如《經文假借》《語詞誤解以實義》《經義不同不可强爲之説》《經傳平列二字上下同義》《經文數句平列上下不當歧異》《經文上下兩義不可合解》《衍文》《形譌》《上下相因而誤》《上文因下而省》《增字解經》《後人改注疏釋文》等,於理解、閲讀古書大有裨益。全書二千三四百條,雖重在訓詁,而校正其中之譌字、倒文、衍奪竟有六百餘條。王氏父子所刻《雜志》與《述聞》,以統一版式,成書一種或一部即付梓,有所增補則重刻,最後彙集拼合,故《述聞》有數種版本。初刻於嘉慶二年,不分卷;重刻於嘉慶二十二年,增補二百數十條,分爲十五卷;三刻於道光七年,增補五百餘條,釐爲二十三卷;之後數年又刻《爾雅》《太歲考》《通説》及前曾刊刻復又增補之《春秋名字解詁》,總爲三十二卷,至道光十年完成。《清經解》刊成於道光九年,所收無《太歲考》二卷與《通説》二卷,故僅二十八卷。及三十二卷本刊成,學海堂又於卷一千二百零七後增刻《通説》二卷爲卷一千二百零七中、卷一千二百零七下,實爲三十卷。或因《太歲考》無法疊床架屋且非純粹之經學,故舍之不補。一九三六年中華書局《四部備要》據家刻本排印,一九八五年江蘇古籍出版社據家刻本影印。

《經傳釋詞》十卷,王引之撰。書係擇取九經、三傳及周秦、西漢之書中虚詞一百六十條,參互比勘,予以解釋。以古聲紐喉、牙、舌、齒、唇序次,使人易於理解古代語辭之聲韻關係。前有引之嘉慶三年(一七九八)與阮元嘉慶二十四年(一八一九)之序,蓋其書萌於嘉慶初年,撰於十六年至二十二年,刻成於嘉慶末年。道光二十一年錢熙祚校勘刻入《守山閣叢書》,後鴻文書局、成都書局等多據錢本翻刻、影印或排印。

王氏父子著作留存於世者數十種,然其生前定稿付梓者主要即此《廣雅疏證》《讀書雜志》《經義述聞》《經傳釋詞》四種。二百年來,薪傳學者,播譽人口,非唯成二王之代表作,抑亦爲乾嘉之學術名著。然雖翻刻、影印,一而再三,至今竟無四種一式之整理本。兹取家刻本爲底本,參取各本優點,以閲讀參考爲要旨,不作繁細校記。古人引書,往往隨心所欲,以致五花八門,故利用標號與點號本身功能,兼顧版式疏密美觀,在儘量統一前提下,稍有變通,使文意層次邏輯清晰,並列專名合理區别,期收原著本意畢現之效。其有曲解二王文意而産生之譌誤,敬請讀者不吝指正,謹先此致謝。

 

○一三年十一月七日虞萬里於榆枋齋


经义述闻(全四册)(高邮二王著作集) 内容概要: 《经义述闻》是明代文学家、哲学家“高邮二王”(王慎中、王宠)的著作汇编。全书共四册,系统地收录了王慎中和王宠在经学研究、文学创作、史学评论等方面的精要论述。本书以翔实的史料考证、严谨的逻辑推演,深入阐释了儒家经典的核心思想,对历代经学名家的观点进行了辨析和评价,展现了“二王”在经学上的独到见解与深厚功底。同时,书中亦包含了他们创作的大量诗文,集中体现了“二王”的文学风格及其在明代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详细介绍: 《经义述闻》作为“高邮二王”的代表性著作集,其内容之丰富、思想之深刻、史料之考究,在明代学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全书四册,每一册都承载着“二王”在不同学术领域的探索与贡献。 第一册:经学总论与核心经典解析 本册主要聚焦于“二王”对儒家经典的总括性论述以及对几部核心经典的深度解读。王慎中、王宠二人在继承前人经学成果的基础上,力图发掘经典的本源意义,并结合时代背景进行新的阐释。 经学总论: 这一部分集中体现了“二王”对经学体系的整体认识。他们强调经学研究的重要性,认为经学不仅是学术的根基,更是治国安邦、修身养性的根本。他们对历代经学流派进行了梳理和评价,指出了各家学说的优点与局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治学理念。例如,他们可能强调“求诸古礼”、“稽诸旧章”,力图恢复经典的原始面貌,反对空洞的玄谈和任意的臆测。同时,他们也重视经学与现实的结合,认为经学研究的最终目的在于指导实践,服务于社会。 《周易》阐释: 《周易》作为群经之首,是“二王”经学研究的重点之一。他们可能从卦象、爻辞、彖传、象传等多个角度对《周易》进行解读。在卦象方面,他们或许会结合古代的天文、地理、历法知识,来解释卦象所蕴含的意义。在爻辞方面,他们可能会对一些模糊不清或存在争议的爻辞进行辨析,考订其本义。在《彖传》和《象传》方面,他们可能会深入探究其哲理内涵,将其与儒家伦理道德相结合,阐释其在人生修养和政治治理方面的指导作用。 《尚书》考订: 《尚书》是记录上古帝王言行的重要史书,也是经学研究的重要对象。“二王”可能在这方面进行了大量的文献考证工作,特别是对《伪古文尚书》的真伪进行了深入辨析。他们可能会引用大量的史料、古文字学知识来论证《尚书》不同篇章的成书年代、作者以及内容真伪。在内容解读上,他们可能侧重于《尚书》中所体现的古代政治制度、统治思想以及君臣关系,并从中提炼出治国理政的经验教训。 《诗经》义疏: 《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也是重要的文学经典。“二王”可能对《诗经》的篇章进行了详细的注释和解读,重点在于阐释其诗义、风俗以及所反映的社会生活。他们可能会结合当时的音乐、礼仪、民情来理解诗歌的内涵,并将其与儒家的教化功能相结合,认为《诗经》可以“兴”、“观”、“群”、“怨”,具有陶冶情操、感化民风的作用。 第二册:诸子百家与史学评论 本册内容更加广阔,除了继续深化对儒家经典的理解,还扩展到了对诸子百家思想以及史学著作的评价。 先秦诸子评析: “二王”并非局限于儒家思想,他们对先秦诸子,如老子、庄子、墨子、韩非子等人的思想也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评论。他们可能会在肯定儒家为正统思想的同时,客观地评价诸子思想的合理之处,例如道家对自然和个体的关注,墨家对兼爱和非攻的主张,法家对制度和法律的强调等。这种开放的态度,体现了他们求实严谨的治学精神。 史记辨析: 《史记》是中国史学的开山之作,也是“二王”史学评论的重要对象。他们可能对《史记》中的史料运用、叙事方法、人物评价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他们可能会指出《史记》中可能存在的讹误之处,并试图通过考证来纠正。同时,他们也会高度评价司马迁的史学成就,认为《史记》为后世史书树立了典范。 历史事件评议: 在史学评论的基础上,“二王”还可能就一些重要的历史事件发表自己的看法。这些评论可能涉及战争、政治制度的变迁、人物的功过是非等。他们的评议往往基于对史实的严谨考证,并常常融入对政治得失、道德伦理的深刻反思,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第三册:文学创作与理论探索 本册集中展示了“二王”在文学创作方面的才华,同时也包含了他们对文学理论的思考。 诗歌创作: “二王”都是明代著名的诗人,他们的诗歌题材广泛,风格多样。本册收录的诗歌可能包括山水田园诗、咏史怀古诗、赠答酬唱诗等。他们的诗歌语言清新自然,意境优美,富有哲理。例如,王慎中的诗歌可能更显沉郁顿挫,王宠的诗歌可能更显飘逸洒脱,但都共同体现了“二王”深厚的学养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散文写作: 除了诗歌,他们的散文也同样出色。这些散文可能包括奏疏、书信、序跋、游记等。他们的散文逻辑严密,文笔流畅,情感真挚。在散文中,他们常常融入经学思想和人生感悟,使其具有更深的文化内涵。 文学评论: “二王”在文学创作的同时,也撰写了大量的文学评论。他们可能对汉魏六朝以来的诗文大家进行品评,提出了独到的见解。他们可能会强调文章的“道”与“文”的统一,认为文章不仅仅是文字的堆砌,更应承载思想和情感。他们可能对当时文坛上存在的浮靡之风进行批判,倡导复古,强调文章的骨力与风骨。 第四册:思想融合与学术传承 本册可能侧重于“二王”思想的融合,以及他们对后世学术的影响。 经学与文学的结合: “二王”的学术特点之一是将经学与文学紧密结合。他们在阐释经义时,常常运用文学的手法,使其更加生动形象。反之,他们在进行文学创作时,也常常融入经学思想,使其具有更深的文化底蕴。本册可能会收录一些体现这种融合的篇章。 “高邮二王”学术体系的形成: 通过对前三册内容的梳理,“二王”的学术思想体系便逐渐清晰。他们继承了宋明理学的某些思想,同时也批判性地吸收了汉唐经学的一些优点,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学术风格。他们强调“经世致用”,注重实学,反对空谈。 对后世学术的影响: “二王”的学术思想和文学成就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们的经学研究为明清经学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源。他们的文学创作也成为后世文人的典范。本册可能通过引述后世学者的评价和研究,来展现“二王”在学术史上的重要地位和传承意义。 总体而言,《经义述闻》是一部集经学、史学、文学于一体的学术巨著。它不仅为我们了解“高邮二王”的学术思想和文学成就提供了珍贵的资料,更展现了明代学术思想的丰富性和复杂性,具有重要的历史文献价值和学术研究价值。通过阅读此书,读者可以深入领略“二王”严谨的治学态度、深厚的文化底蕴以及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贡献。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最近对“明代戏曲理论研究”这个领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有幸找到了一本相关的专著《梨园旧梦与文人新声》。这本书的视角非常独特,它没有把明代戏曲仅仅看作是表演艺术的附属品,而是将其提升到了与诗文并驾齐驱的理论高度来审视。以往读戏曲,多半是看故事和唱词,这本书却聚焦于“声腔”和“科道”等理论概念是如何在文人圈层中被构建和传播的。书中对汤显祖、徐渭等人的理论阐述进行了细致的比较,揭示了他们之间既有继承又有冲突的复杂关系。特别是书中对“拟古”思潮在戏曲领域表现的研究,令人耳目一新,让我明白了为何某些剧作会刻意模仿宋元腔调,这背后有着深刻的文化动因。装帧设计也相当考究,内页的插图和谱式图对理解复杂的声律规则非常有帮助。对于想要跳出传统叙事框架,深入探究明代文学多元面貌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提供了一个极佳的切入点。

评分

这本《先秦诸子文学思想探源》的学术价值,真的不是三言两语可以概括的。它跨越了哲学与文学的传统界限,把先秦诸子的学说放到了一个更宏大的文学史背景下去考察。我过去总觉得诸子散文是“说理”的,这本书却从中发掘出了丰富的“文采”和“修辞策略”。比如,对墨家“兼爱”思想如何通过简洁、有力的比喻和排比句来达到强烈的说服效果,以及庄子的寓言艺术如何建立起一种独特的、超越性的文学境界,都有着极为深入的分析。作者的文字功力也十分了得,虽然是严谨的学术著作,但行文流畅,逻辑严密,读起来并不枯燥。它让我重新审视了“言之有物”与“言之有文”的关系在古代是如何被辩证统一起来的。这本书对于想深入理解中国古代说服艺术和叙事基础的读者,绝对是不可多得的珍本,能极大地拓宽你对“文学”这一概念在源头阶段的认知边界。

评分

手头这本《中国古代文论选》,真是淘到宝了。我平日里对古典文学理论就颇有涉猎,想找一本能够系统梳理脉络的集子,市面上那些零散的选本总觉得意犹未尽。这本书的编排水平,首先就让人眼前一亮。它没有简单地按照时间线堆砌,而是巧妙地将那些重要的理论流派——比如早期诗教的萌芽,魏晋时期情志说的兴盛,再到唐宋诗律的精细化探讨——划分得井井有条。每一篇选文之前,都有相当详尽的背景介绍和文本梳理,这对于我们这些非专业研究者来说,简直是及时雨。要知道,很多古代的文论篇目,脱离了当时的政治环境和文人圈子的语境去读,往往会产生严重的理解偏差。这本选集在这方面做得极其到位,让我能够更深入地把握作者写作时的真实意图。比如,读到刘勰的《文心雕龙》,不再是零碎地啃几个章节,而是能看到“情采”、“风骨”这些核心概念是如何相互联系、构建起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的。对于想系统提升自己古典鉴赏能力的读者来说,这绝对是案头必备的工具书,而非仅仅是消遣读物。

评分

手头的这本《清代小说理论批评导论》,简直是为我这种喜欢“刨根问底”的读者量身定做的。我一直很好奇,在小说尚未完全被文人阶层接受为“正统文学”的时代,那些评论家是如何为小说“正名”的?这本书没有回避那个时代对小说的偏见,而是直面这些批评,分析了像金圣叹、张竹坡这些重要的批评家是如何通过独特的阅读方法论,来论证小说内在的艺术价值和思想深度的。特别是关于“才情”和“世态”在小说批评中的地位的辩论,书中梳理得非常清晰,展现了清代文人内心对于传统与新兴文体的挣扎与选择。我特别喜欢它对不同时期小说批评话语权的转移的分析,读起来很有历史的纵深感和思想的交锋感。它不是一本教你如何写小说的书,而是一本教你如何“理解”和“评价”小说的书,对于提升阅读的批判性思维,非常有裨益。

评分

最近在读的这套《宋词流派史论》,内容实在是非常扎实,看得我直冒冷汗,感叹自己过去对宋词的理解实在是太肤浅了。我原本以为宋词无非就是婉约与豪放两大阵营,这本书直接颠覆了我的认知。它从北宋早期的“宋齐之间”的过渡,到苏辛的旷大,再到南渡后格律的进一步完善和词境的深化,描摹出了一幅极其精细的演变图谱。尤其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对地域性流派的探讨。比如,川派的沉郁、台州的清空,这些细微的差别,以往阅读选本时根本无从察觉。书中对具体词人的分析,也摆脱了以往那种简单的定性评价,而是深入到词人的人生际遇如何影响其艺术风格的转变过程。看得出来,作者在史料的搜集和考据上下了苦功夫,引用的文献和手稿资料非常丰富,让论证的力度倍增。读完前几章,我感觉自己对李清照、陆游这些词人的理解,立刻上升了好几个层次。这套书不适合速读,需要静下心来,对照着那些经典的词作去细细品味,才能体会到其中蕴含的深意。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