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莫友芝日记
定价:45.00元
作者:(清)莫友芝著;张剑整理作
出版社:凤凰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03-01
ISBN:9787550611023
字数:292000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2k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莫友芝(1811—1871),字子偲,自号郘亭,又号紫泉,贵州独山人。曾为胡林翼、曾国藩幕僚。本次将其手书日记整理成册,展示其日常生活状态,包括其亲友交游、工作灯内容,其中涉及许多近代史重要人物,具有重要的学术史价值。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阅读过程中,我最大的感受是作者对日常细节的捕捉能力达到了令人惊叹的程度。这不是那种宏大叙事下的历史侧影,而是真正浸润在生活肌理中的点点滴滴。比如某天早晨的露水厚度,邻居家炊烟的味道,甚至是某次茶会中茶盏的温度和口感,都被他细致入微地记录了下来。这种近乎偏执的记录,反而构建出了一种极为真实、可触摸的时代氛围。你会发现,历史的真实性往往就藏在这些看似不值一提的琐碎之中,它们共同编织了一张密不透风的生活网。我甚至能想象到,在某个黄昏时分,他执笔记录下这些文字时的神态,那种专注和投入,让人由衷地敬佩。跟随他的笔触,我仿佛也成了那个特定时空中的一个隐形观察者,体会着彼时彼刻的呼吸和心跳,这种代入感是任何官方史料都无法给予的,它提供了另一种维度去理解“过去”。
评分这本书最打动我的地方,或许在于它展现了一种超越时代的精神韧性。在记录那些动荡不安或充满不如意的日子里,作者从未流露出彻底的颓废或放弃。他总能在最艰难的时刻,找到支撑自己继续前行的支点——或许是一项未竟的学术目标,或许是对真理的执着探求,又或许仅仅是对美好生活的一种本能向往。这种在困境中依然保持清醒和希望的能力,对于身处信息爆炸、节奏飞快的现代人来说,是一种无声的启示。它提醒我们,真正的强大并非外在环境的顺遂,而是内在精神世界的稳固。读完合上书本的那一刻,我感受到的不是沉重,而是一种被洗涤过后的平静,以及一种重新审视自己生活和目标的动力,它像一盏在迷雾中指引方向的灯塔。
评分从文学性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变化多端,显示了作者扎实的文学功底和广阔的学识背景。时而如行云流水,描绘山水景致,语言便带着一股清新的韵律感,读起来朗朗上口,颇有诗意;而当论及学问或探讨时局,文字立刻变得严谨、犀利,逻辑链条清晰可见,论证有力,绝无半点含糊之处。这种在写实记录与文学升华之间的自由切换,让阅读体验始终保持新鲜感,避免了纯粹日记体可能带来的单调乏味。更难得的是,他似乎不刻意雕琢,一切都像是自然流淌出来的,但这“自然”背后,是深厚的文化积淀在支撑。这让人不禁想去探究他平日的案头书是些什么,究竟是如何做到在日常事务的间隙,仍能保持如此高水准的文字表达。
评分文字本身的情感张力处理得非常高明,作者似乎有一种天赋,能够将深沉的情绪包裹在极为克制和冷静的叙述之下。你得非常仔细地去“读”他,而不是仅仅“看”他。表面上风平浪静的记录,仔细体会才能捕捉到字里行间那种不易察觉的波澜。有时,一句简短的感慨,可能承载了数日甚至数月的心事纠结;而对某件微不足道小事的反复提及,则暗示了它在作者心中无法割舍的意义。这种含蓄的美学,非常符合东方传统文人的内敛气质。它要求读者投入心力去进行二次解读和情感投射,这使得每一次重读都会有新的发现。这种需要“磨”出来的共鸣,比直白的抒情更持久、更有回味。这本书的价值,很大程度上就在于它提供了这样一个空间,让读者得以进入一种深层次的哲学对话。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一绝,那种带着些许岁月痕迹的封面,让人一眼就能感受到它所蕴含的厚重历史感。当我翻开扉页时,那种油墨的清香混合着纸张特有的陈旧气息扑面而来,瞬间就把我拉进了一个完全不同的时空。文字的排版非常讲究,留白恰到好处,使得阅读的节奏感很舒服,即便是面对大量的记录文字,也不会感到压抑。我特别喜欢它在某些重要事件旁做的插图或批注,虽然只是简单的铅笔线条,却精准地勾勒出了当时的情境和人物的心态,仿佛作者的思绪就跃然纸上。光是捧在手里细细摩挲,就已经是一种享受了,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精心打磨的艺术品,体现了出版方对原作的尊重和对阅读体验的极致追求。那种实体书独有的温度和质感,是电子设备永远无法替代的。我甚至会花时间去研究不同章节的字体变化,猜测这是否反映了作者在不同心境下的书写习惯,这种沉浸式的体验,让人忍不住想要一直翻阅下去,去探索那隐藏在字里行间的更多秘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