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孝经
定价:25.00元
作者:冯慧娟
出版社: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出版日期:2015-07-01
ISBN:9787553476094
字数:
页码:157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孝经》是自古以来读书人必读的一本书,所以被列为“十三经”之一。历史上仅为《孝经》注疏解译的就达五百家之多。有甚者,大唐皇帝唐玄宗为了弘扬《孝经》的思想而亲自为之注解、作序,并以俊逸的隶书书写出来,令人刻于石碑之上,以流传后世。
目录
开宗明义章
天子章第二
诸侯章第三
卿、大夫章第四
士章第五
庶人章第六
三才章第七
孝治章第八
圣治章第九
纪孝行章第十
五刑章第十一
广要道章第十二
广至德章第十三
广扬名章第十四
谏诤章第十五
感应章第十六
事君章第十七
丧亲章第十八
唐玄宗御注《孝经》
世范(节选)
礼记(节选)
作者介绍
文摘
《孝经》:
天子章第二原文子日:“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爱敬尽于事亲,而德教加于百姓,刑于四海,盖天子之孝也。《甫刑》云:‘一人有庆,兆民赖之。’”译文孔子说:“敬爱自己父母的人,就不会憎恶他人的父母;尊重自己父母的人,也不会怠慢他人的父母。将关爱、尊敬父母作为行孝的原则,尽心尽力地侍奉自己的长辈,又将道德教化推行在百姓之中,使万民都遵循这样的法则,这正是天子应当遵行的孝道啊。《尚书·甫刑》中说道:‘如果天子具有关好的品行,那么万民都会依附于他。’”鉴读本章谈到的是“天子之孝”。天子之孝的特殊性在于其表率作用。天子以身作则,尽心侍奉亲人,并在此基础上将其推行于天下,教化万民,规范四海。
此章首言敬爱亲人的人同样也会敬爱他人,由此可知,博爱广敬、推己及人才是孝道真正的意义。这也是古代帝王如此重视孝道的原因。
诸侯章第三原文在上不骄,高而不危;制节谨度,满而不溢。高而不危,所以长守贵也;满而不溢,所以长守富也。
富贵不离其身,然后能保其社稷,而和其民人,盖诸侯之孝也。《诗》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译文诸侯位居众人之上的时候不应该骄纵,这样才能身居高位而又免除倾覆的危险;有规律地节制自己的生活,谨慎地衡量利害关系,这样才能保证财物充盈而不僭礼。身居高位而没有倾覆的危险,这是长久地守住尊贵地位的关键;财物充盈而不僭礼,这是长久地守住财富的关键。能够做到地位尊贵、财富丰厚,才能够保住江山社稷和黎民百姓,这正是诸侯应当遵行的孝道啊。《诗经·小雅·小曼》中说:“小心谨慎、战战兢兢,犹如面临深潭、脚踩薄冰,唯恐灾难发生。”鉴读本章谈到的是“诸侯之孝”。诸侯王上承天子,下辖人民,在国家的治理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诸侯之孝也体现着重要的价值,诸侯不可自恃尊位,挥霍无度,只有居安思危、权衡利弊、节制有度,才能长久地维护封国太平,庇佑百姓。诸侯之孝,就在于安守自己的封国,造福一方。
卿、大夫章第四原文非先王之法服不敢服,非先王之法言不敢道,非先王之德行不敢行。是故非法不言,非道不行;口无择言,身无择行。言满天下无口过,行满天下无怨恶。三者备矣,然后能守其宗庙,盖卿、大夫之孝也。
《诗》云:“夙夜匪懈,以事一人。”译文如果不是先代贤明的帝王制定的合乎礼法的朝服,卿、大夫则不可以穿戴;不是先代贤明的帝王确立的合乎礼法的语言,卿、大夫则不可以乱说:不是先代贤明的帝王推行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卿、大夫则不可以妄为。因此卿、大夫要做到不合乎礼法的言语不说,不合乎道德规范的事情不做;卿、大夫需要提升自身的修为,做到开口说话时无需斟酌也能使言谈合乎礼法,身体力行时无需辨别也能使自己的行为不出格。如此一来,卿、大夫的话语虽然广传天下却没有错误和不当之处,做过的事情人人皆知也并没有因此招来怨恨。卿、大夫如果能做到使自身的服饰、语言和行为这三者都合乎礼义规范,就可以守护好自家的宗庙,延续后代。这正是卿、大夫应遵从的孝道啊。《诗经·大雅·民》中说:“从早到晚都孜孜不倦,只为侍奉天子一人。”鉴读本章谈到的是“卿、大夫之孝”。与天子、诸侯相比,卿、大夫是作为其左膀右臂而存在的。按照古代礼法,卿、大夫也可享有自己独立的宗庙,祭祀先祖,只不过规格要比天子、诸侯王小。卿、大夫要保住宗庙,就必须尽到自己当尽之责:上辅君王,下安百姓。因此,卿、大夫在言行上就有许多准则:遵从先王之道,谨言慎行,树立口碑。这就是卿、大夫之孝。另外,本章还谈到了服饰,服饰制度也是古代礼法的重要组成部分。
……
序言
最近读完一本关于古代哲学思想的书,真是让人茅塞顿开。这本书深入浅出地探讨了先秦时期几位思想巨擘的观点,尤其是他们对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一系列社会责任的层层递进的论述,我觉得特别有启发性。作者没有停留在对经典条文的简单罗列和解释,而是结合了大量的历史事件和社会背景,去剖析这些思想在不同历史阶段的演变和适用性。比如,书中对“仁”的理解,从早期的个体道德实践,到后来逐渐扩展为一种治国方略,这个转变的过程被梳理得脉络清晰,让人能更深刻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伦理道德的动态发展。尤其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在论述中反复强调实践的重要性,认为理论如果不付诸行动,便成了空谈,这对于我们现代人思考如何将传统智慧融入日常生活,提供了极佳的参照点。整体阅读体验是那种知识密度高但行文流畅的类型,读完后感觉自己的历史观和价值观都得到了某种程度的再审视和巩固,绝对值得推荐给所有对传统文化有兴趣的朋友。
评分我一直对现代社会中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疏离感感到困惑,这本书提供了一种很有深度的反思路径。它没有直接给出“如何与人友好相处”的速成秘诀,而是追溯到了社会结构和个体道德的根源。书中花了很大篇幅去探讨“亲亲相隐”与“大义灭亲”之间的永恒张力,这对于我们今天在处理家庭、职场和公共利益冲突时,提供了极富洞察力的分析框架。它提醒我们,任何社会秩序的建立,都必须建立在对基本人性需求的深刻理解之上,而这种理解,需要极大的耐心和同理心去培养。我特别欣赏作者在论证中表现出的克制和平衡感,他没有偏向任何一方,而是客观地呈现了不同观点在历史长河中的合理性与局限性。读完后,我感觉自己看待身边的人和事有了一种更宏大、更具历史纵深感的视角,少了些许急躁,多了几分理解的从容。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和排版简直是艺术品,拿到手里就舍不得放下。我特别喜欢它选择的纸张质感,微微带着一点点粗粝感,油墨的颜色也处理得非常柔和,长时间阅读眼睛也不会感到疲劳。更绝的是,作者在章节的过渡和重要概念的阐释部分,巧妙地运用了留白和配图,这些插图并非简单的装饰,而是经过精心挑选的古代画作或器物图样,它们与文字内容形成了微妙的呼应,极大地增强了阅读的沉浸感和美学享受。例如,在谈及古代礼仪规范时,书中配上了一幅描绘古代士大夫日常起居的工笔画,那份从容和秩序感扑面而来,让你仿佛穿越回了那个时代。这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使得阅读过程本身变成了一种享受,而不是单纯的知识获取。对于那些注重阅读体验的读者来说,这本书的物理形态本身就已经值回票价了,它成功地将古老的学问用现代的、充满人文关怀的方式呈现了出来。
评分说实话,我本来以为这会是一本枯燥的学术专著,但出乎意料地,它读起来像是一部精彩的历史叙事作品。作者的笔法非常老练,他没有采用那种板着面孔讲解概念的方式,而是将历史人物的生平与他们的思想成果巧妙地编织在一起。你看到的是一个活生生的人物,在特定的历史困境下,是如何一步步构建起他的哲学体系的。书中对几位关键人物的性格侧写非常到位,比如某位思想家在政治失意时如何将精力转向教育和著书立说,这种韧性和对理想的坚持,读来令人动容。行文中穿插的史料考证也做得极为扎实,但它们被巧妙地融入到叙述中,让你在获取知识的同时,也被故事的张力所吸引。这种“故事化”的处理方式,极大地降低了理解门槛,让原本可能晦涩难懂的理论变得生动具体,就像在听一位博学的长者娓娓道来一段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
评分这本书的翻译和注释工作做得极其出色,我敢说这是近年来我读过的最严谨的古籍解读类书籍之一。对于一些涉及古代官职、度量衡或特定历史典故的词汇,译者几乎都给出了详尽的脚注,这些注释绝非敷衍了事,而是体现了深厚的学术功底。很多地方,译者甚至对比了不同版本的古籍原文,并指出了考据上的细微差异,这对想进一步深入研究的读者来说,是无价的资源。更难能可贵的是,译者在保持原文意境和语气的准确传达上找到了一个绝佳的平衡点,既没有为了追求流畅而牺牲古文特有的韵味,也没有因为过于拘泥于字面意思而显得生硬拗口。这使得即便是初次接触这些古代文本的读者,也能比较顺畅地进入到文本的语境之中。可以说,这本译注本,不仅是知识的载体,更是一座连接古今读者的桥梁,其学术价值和普及价值都得到了完美的统一。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