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昌黎文集校注(全二册) 9787532568093

韩昌黎文集校注(全二册) 9787532568093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唐韩愈,马其昶 校注,马茂元 整理 著
图书标签:
  • 韩昌黎
  • 唐诗
  • 文集
  • 校注
  • 古籍
  • 文学
  • 历史
  • 文化
  • 唐代
  • 诗歌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枫林苑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上海古籍出版社
ISBN:9787532568093
商品编码:30018007954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4-02-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韩昌黎文集校注(全二册)

定价:98.00元

作者:(唐)韩愈,马其昶 校注,马茂元 整理

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02-01

ISBN:9787532568093

字数:

页码:

版次:2

装帧:平装

开本:大32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韩昌黎文集校注(上下)》由韩愈著,是根据近代古文名家桐城马其昶的遗稿编辑而成的,马氏以其研究心得,并采集了明清两代主要是清代各家的评说,在文字训诂、名物制度、史实疏证各方面,对旧注作了许多订正和补充,对旧本字句讹夺的地方也作了细心的校勘。本书所涉及的资料有些是未刊的传抄本和手稿,马氏对各种说法折中去取,文字上亦删繁节芜,关于文学欣赏方面,书中有各家评语,多反映了桐城派的文学眼光。本书底本择取万历东雅堂本《昌黎先生集》,旧本诗文并有,本书去诗存文,并为文集八卷、文外集二卷、遗文一卷,附录集外文三篇,集传一卷。韩愈之文章,向为古文绝唱,而马其昶和马茂元又皆为桐城派正宗,故本书搜罗文章全面完善,校勘精深,对读者和研究者而言,都是不可多得的好书。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汉学重镇,文脉绵长——韩昌黎文集校注(全二册)9787532568093 简介 卷首语 在中国浩瀚的文学星河中,韩愈(768-824),字愈,号昌黎先生,无疑是最耀眼的那几颗星辰之一。他以其雄浑奔放的文风、坚贞不屈的品格、以及对儒家道统的捍卫,在中国文学史和思想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其文集,更是集其文学创作、学术思想、人生哲思之大成,历来为文人雅士所珍视,为后世学者所推崇。 本书《韩昌黎文集校注(全二册)》的问世,旨在为广大读者,特别是对中国古典文学、唐宋古文运动、以及韩愈其人其文有浓厚兴趣的读者,提供一部集校勘、笺注、研究之大成的权威版本。本校注本,倾注了编校者多年心血,力求在尊重原著的基础上,通过严谨的学术考证,精细的文字校订,以及深入浅出的疏解,呈现一个更为真实、更为丰富、更为立体的韩愈世界。 一、韩愈其人:铁骨铮铮,道心坚守 韩愈,字愈,唐代中期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也是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和领袖。他出生于乱世,经历了唐朝由盛转衰的动荡时期,其人生道路充满了坎坷与磨难。早年丧父,家道中落,虽屡试不第,却不改鸿鹄之志。他一生屡遭贬谪,仕途多舛,却始终保持着刚正不阿、嫉恶如仇的品格。 韩愈的政治抱负与文学成就紧密相连。他反对当时华而不实的骈体文,提倡质朴自然的古文,主张“文必己出”,强调文章的载道功能。他“非不谓文也,抑且以为人也”,认为文学不仅仅是文字的堆砌,更是人格的体现、思想的载体。正是这种“文以载道”的理念,贯穿了他创作生涯的始终,也赋予了他的作品以深沉的思想力量。 他“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阳路八千”,以其无畏的勇气向皇帝直陈时弊;他“译《论语》以告百官”,试图重振儒家道统;他“敢于同邪说斗争”,捍卫正统思想。韩愈的生平,是一部充满理想、奋斗与抗争的史诗。他对社会不公的批判,对君王不纳忠言的愤慨,对徒有虚名的文风的鄙弃,都淋漓尽致地体现在他的文章之中。 二、《韩昌黎文集》:文采风流,思想深邃 《韩昌黎文集》是韩愈一生文学创作的结晶,内容涵盖了论说文、序、记、表、书、诗、碑志等多种文体。其作品数量虽不及某些文人,但质量极高,影响深远。 论说文: 这是韩愈最具代表性的文体。《师说》、《原道》、《进学解》、《论佛骨表》等篇章,都是千古传诵的名篇。在这些文章中,韩愈旗帜鲜明地提出了自己的政治主张、哲学思想和文学观点。他批判佛教、道教对儒家的冲击,主张恢复儒家道统;他阐述了学习的重要性和方法,强调学思结合;他猛烈抨击当时文坛的浮靡之风,倡导质朴雄健的古文。这些论说文,不仅是文学的瑰宝,更是研究唐代思想史、文化史的重要文献。 序、记、表、书: 韩愈的序、记、表、书,同样充满了真挚的情感和深刻的见解。无论是为友人作序,还是记述游览的经历,亦或是书写规劝君王、论述政见的奏章,他都能笔力雄健,言辞恳切,或慷慨激昂,或委婉劝诫,都展现了他丰富的情感世界和卓越的文字驾驭能力。《祭十二郎文》感人至深,《送孟东野序》意境高远,《答李翱书》剖析精辟,无不令人叹为观止。 诗歌: 韩愈的诗歌,风格多样,既有雄奇壮丽的写景诗,也有慷慨悲歌的抒情诗,更有寓意深刻的讽刺诗。他的诗歌,同样体现了其“以文为诗”的特点,语言质朴,意境深远。《山石》、《石鼓歌》、《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等诗作,都显示了他超逸的诗才。《石鼓歌》尤其被誉为“奇文”,其对石鼓的描摹,对历史的追溯,以及对文字的感慨,都达到了极高的艺术境界。 碑志: 韩愈的碑文,如《柳子厚墓志铭》,更是将叙事、抒情、议论融为一体,成为后世撰写碑志的典范。 《韩昌黎文集》不仅是文学作品的汇集,更是韩愈一生思想、情感、人格的真实写照。通过阅读他的作品,我们可以深刻理解唐代社会的历史变迁,感受古人的精神世界,领略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三、校注释义:溯源正本,传承文脉 《韩昌黎文集校注(全二册)》的价值,不仅在于其收录的韩愈原著,更在于其严谨的校注工作。自宋代以来,《韩昌黎文集》经历了无数次的刊刻、校勘、注释,但每一种版本都各有侧重,也难免存在讹误。 本书的编校者,在广泛搜集历代善本的基础上,对各种版本的《韩昌黎文集》进行了细致的比对和校勘。力求去伪存真,还韩愈文字本来面目。在校注过程中,编校者不仅追溯字词的本义,考证典故的出处,辨析文义的歧义,更深入挖掘韩愈创作时的时代背景、社会环境以及作者的个人经历,从而为读者提供更为准确、更为深刻的理解。 校勘严谨: 本书对文本的校勘,充分参考了宋本、元本、明本、清本等重要刻本,以及大量的宋元人笔记、史料,力求在字、词、句的讹误之处,给出最合理的校订,并详细说明校勘的依据。 注疏详尽: 注释部分,力求做到“注必有据,疏必有解”。对于字词的训诂,引证古籍,确保其准确性。对于典故、历史事件,旁征博引,使读者能够清晰地了解其来龙去脉。对于韩愈特有的思想观念、哲学见解,则结合其生平事迹和当时的历史语境进行阐释,帮助读者理解其思想的精髓。 辨析精微: 在一些文义不明、存在争议之处,编校者不回避问题,而是深入辨析,力求提出自己的见解,并提供不同学者的观点供读者参考,体现了学术研究的审慎与客观。 四、本书特色与价值 《韩昌黎文集校注(全二册)》具有以下几个显著的特色和价值: 1. 权威性与系统性: 本书集历代研究之大成,力求提供一个全面、系统的韩愈文集整理本。 2. 学术性与普及性兼顾: 在保持学术严谨性的同时,注重语言的通俗易懂,使得非专业读者也能从中受益。 3. 精细的校注: 细致入微的校勘和详尽准确的注释,为研究韩愈提供可靠的文本依据。 4. 深入的解读: 结合历史背景和思想脉络,深入解读韩愈作品的思想内涵和艺术魅力。 5. 精美的装帧: (此处可根据实际情况略作补充,例如:采用优质纸张、经典设计等) 结语 韩愈,这位“文起八代之衰”的巨匠,他的文集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韩昌黎文集校注(全二册)》的出版,不仅是对韩愈及其作品的一次系统整理和深入研究,更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我们希望,本书能够帮助广大读者,走近韩愈,理解韩愈,感受这位伟大文人的风骨与情怀,领略其作品的磅礴气势和深邃思想。 “千秋二勇(韩愈、李白),浩然气,壮哉,风!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凭栏处,彩笔生花。——忆秦娥·咏韩愈” 我们相信,通过阅读这部《韩昌黎文集校注》,读者将能更深刻地体会到韩愈“文以载道”的宗旨,感受到他“为文如猛虎”的雄风,更将从中汲取智慧,获得启迪,在学习和生活中,保持那份坚守道义、追求真理的赤子之心。 愿本书成为您探寻韩愈精神世界的一把钥匙,成为您理解中国古代文学和思想的一扇窗口。

用户评价

评分

从实用性的角度来看,这套书的索引系统做得非常出色,极大地提高了查阅效率。对于做研究的人来说,时间就是生命,一套好的工具书能够节省大量的时间成本。书后的检索部分,不仅仅是简单的篇目罗列,它将人名、地名、典故进行了分类汇总,而且关联性标注得非常清晰。我尝试检索了几个特定的历史事件,发现相关的文献都能被迅速定位,并且能追溯到不同的文本版本中的表述差异。这为我后续撰写一些研究性文章提供了极大的便利。而且,它的装订质量似乎也是为了长期使用而设计的,即便是经常翻阅也不会轻易松散。这体现了出版方对读者群体的深刻理解——他们知道,这套书会被反复研读,而非仅仅被束之高阁。总而言之,这是一套真正意义上的“工具书”,实用性与学术价值兼备。

评分

说实话,刚开始接触这套书时,我还有点担心它会不会过于学术化,读起来会枯燥乏味。毕竟,古代文集的特点就是篇幅冗长,内容驳杂。然而,实际阅读下来,我发现我的顾虑完全是多余的。校注者在保持学术高度的同时,巧妙地控制了行文的节奏。他们在关键转折处会加入一些精炼的导读性文字,既不破坏原文的完整性,又起到了很好的引导作用。这种润物细无声的处理方式,使得即便是初次接触此类文献的读者,也能比较顺畅地进入状态。我特别喜欢它在辨析不同版本差异时所采取的清晰标记方法,一目了然,避免了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产生混淆。这让我在学习过程中,可以更专注于文本本身的文学性和思想性,而不是纠结于版本上的细枝末节。整体感觉是,它既满足了专业研究的需求,也兼顾了普通爱好者的阅读体验,平衡得非常好。

评分

这次的阅读过程,对我而言更像是一次精神上的洗礼。这套书所承载的文化重量是不可估量的,它不仅仅是文人的墨迹,更是那个时代社会思潮的一个缩影。我发现,通过细读这些文章,我对于传统士大夫在面对社会变迁时的内心挣扎和道德坚守有了更深刻的体会。书中对一些诗文创作背景的还原,比如对当时宦海沉浮的描述,让那些看似平淡的文字瞬间鲜活了起来,充满了人间的烟火气和历史的沧桑感。我甚至会花很长时间去揣摩某一个词语的选择,想象作者当时是怀着怎样复杂的心情落笔的。这种沉浸式的体验,是碎片化阅读时代里非常难得的。它迫使我放慢速度,去品味文字中蕴含的深意和作者的拳拳之心。每一页都像是与一位智者进行跨越千年的对话。

评分

我对这次的阅读体验感到由衷的敬佩,特别是对于校注者在文字考据方面展现出的近乎苛求的严谨态度。我尝试对比了几处原文与校注,发现很多以前读来模棱两可的句子,在新的注释下豁然开朗。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对于一些关键的历史背景和人物关系的梳理,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细致。很多时候,我们阅读古代文献,最大的障碍不在于文字本身,而在于缺失了那个时代特有的社会结构和政治氛围的理解。这套书的校注恰恰弥补了这一空白,它仿佛为读者搭建了一座桥梁,让我们能够更贴近作者写作时的心境和语境。我特别留意了其中涉及到地方志和家族谱系的那几部分,里面的引用和佐证工作量之大,简直令人咋舌,这绝对是下了数年乃至数十年苦功的成果。可以说,它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深度和准确性。

评分

这套书的装帧真是让人眼前一亮,那种典雅的古朴感一下子就抓住了我的心。拿到手里,沉甸甸的,能感受到出版社在选材和印刷上的用心。尤其是纸张的选择,摸起来非常舒服,字迹清晰锐利,长时间阅读眼睛也不会感到疲劳。对于像我这种热爱传统文化的读者来说,书籍的物理质感往往是阅读体验的第一步,而这套书无疑是交出了一份令人满意的答卷。内页的排版也十分讲究,留白得当,疏密有致,让人在浩如烟海的文字中,依然能找到清晰的脉络。我特地翻阅了其中的一些注解部分,发现校注者的工作做得非常细致,不仅对生僻字词进行了详尽的解释,连典故的出处也追溯得清清楚楚,这对于理解古文的深层意蕴实在是太重要了。我感觉这不仅仅是一套书,更像是一件值得珍藏的艺术品,摆在书架上都觉得整个房间的文化气息都提升了不少。每次翻开它,都会被那种跨越时空的文化厚重感所震撼。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