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易学史发微
定价:98.00元
作者:潘雨廷
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04-01
ISBN:9787532584147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精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潘雨廷为近代研究传统文化为数不多的,真正有传承、有体验、有创新的人物之一,其学问力求贯通儒释道、和会中西,至少当得上成一家之言,特别在易学领域,必将成为后来者绕不过去的人物。近年来,他的价值日益为学界所认识和重视。
对于想全面了解中国传统文化者,读潘雨廷的著作是一个很好的途径;对于欲精研易学,会通中西者,潘雨廷先生是绕不过的人物。
内容提要
本书是丛书“潘雨廷著作集”中的一种。该丛书是潘雨廷著作的集中出版,历经数年,对此前出版过的内容作了全面修订,并增加了几种新整理的内容。经重新组合,共分十三册,每册内容简介如下:
*册《周易表解》:本书用表解形式阐释《周易》经传,共分四卷百表,每表辅以解说。卷一:《说卦》、《序卦》、《杂卦》;卷二:上经(《彖》上、《象》上);卷三:下经(《彖》下、《象》下);卷四:《系辞》、《文言》。本书可以作为理解《周易》经传的入门,是基础读本。
第二册《易学史发微》:《易学史发微》是作者撰写《易学史》中的主题论文汇编。本书从历史的角度综述了从先秦至近代易学典籍和人物的核心思想,勾勒了中华易学象数发展的主要线索,是简明的易学史纲要。
第三册《易学史丛论》:《易学史丛论》收入了从上古至清的易学史论文,如果和作者的另一著作《易学史发微》合观,已然勾勒出了中华易学史的整体面貌。
第四册:《读易提要》:本书提要钩玄,揭示西汉至近代有代表性的易学典籍的要义。共分十卷:一、两汉(附先秦),14篇;二、魏晋,12篇;三、南北朝隋唐,12篇;四、宋(上),16篇;五、宋(下),51篇;六、元,19篇;七、明,14篇;八、清(上),45篇;九、清(下),39篇;十、近代,22篇。本书介绍易学典籍约二百余种,可作为读《易》者的参考书之一。
第五册:《周易虞氏易象释》:《周易虞氏易象释》全面解析《周易集解》中的虞氏注,使传统易学繁难的部分重新成为可读。
第六册:《过半刃言 黼爻 衍变通论》:《过半刃言》、《黼爻》是易学上的玩辞之作,《过半刃言》玩的是卦辞,《黼爻》玩的是爻辞。《衍变通论》穷追玩占的原理,详述筮法的变化,阐明了筮占的精义。
第七册:《易与佛教 易与老庄》:《易与佛教》、《易与老庄》论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方面,对深入理解佛道两家的核心思想提供了线索。
第八册《易老与养生》:《易老与养生》是作者论述中国养生学的专著,分前后两部分。前半部分论易老,分别介绍三千年前、二千年前、一千年前易学思想和黄老道教的关系。后半部分阐述了《参同契》、《胎息经》、《黄庭经》、《入药镜》、《悟真篇》五部典籍的功法。
第九册《道教史发微》:《道教史发微》是作者拟撰《道教史》中的主题论文汇编。本书论述先秦至近代道教史的核心内容,介绍仙与道各种流派的修行方法。
第十册《道教史丛论》:《道教史丛论》收入了从上古至今的道教史论文及一本小册子《道教文化》,如果和作者的另一著作《道教史发微》合观,已然勾勒出中华道教史的整体面貌。
第十一册《道藏书目提要》:《道藏书目提要》择取《道藏》286种文献写作提要,每篇提要介绍该文献的史实和内容,并阐明其意义,对编撰道教史和研习道教文献者提供了有用的线索。
第十二册:《易则神形篇〈内经〉七篇大论述义》:《易则》展示了河图、洛书的先后天体用变化,其中的《易范合论》尤其有重要价值。《神形篇》是以五进制撰写的“拟经”,堪比汉代扬雄的《太玄经》。《〈内经〉七篇大论述义》阐发了《易》与中医的关系,追溯了中医的理论根源。
第十三册《易学史入门论吾国文化中包含的自然科学理论》:《易学史入门》关注易学如何为初学者所理解。《论吾国文化中包含的自然科学理论》思考易学如何与西方学术相融合。
目录
作者介绍
潘雨廷先生(1925—1991),上海人,当代易学家。生前担任华东师范大学古籍研究所教授、中国《周易》研究会副会长、上海道教协会副会长。潘雨廷先生早年就读于上海圣约翰大学教育系,毕业后师从周善培、唐文治、熊十力、马一浮、杨践形、薛学潜等先生研究中西学术,专心致志于学问数十载,融会贯通,自成一家,在外有相当的影响。潘雨廷先生毕生研究的重点是宇宙与古今事物的变化,并有志于贯通东西方文化之间的联系,对中华学术中的《周易》和道教,有深入的体验和心得。潘雨廷先生著述丰富,其研究涉及多方面内容,具有极大的启发性。他的著作是二十世纪中国文化所取得的重要成果之一。本书由张文江根据潘雨廷夫人金德仪女士保存的遗稿整理而成。
文摘
序言
最后,我不得不提一本非常小众但极其优美的散文集,它收录了二十世纪初几位旅行家在中国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留下的游记片段。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其文字本身——那些描绘云贵高原上光影变幻、雨雾弥漫的景象,充满了浪漫主义的色彩,但又带着一种旧式文人特有的细腻观察。作者们在记录风土人情时,不经意间留下了大量关于地方建筑形制、祭祀习俗以及服饰色彩的鲜活描述,这些细节对于研究民俗学的人来说是无价之宝。更动人的是,在这些看似随性的记录背后,流露出的是一种对“逝去的美好”的深沉眷恋,以及对现代文明侵蚀下传统生活方式消亡的隐隐担忧。这本书读起来像是在品尝一壶陈年的茶,缓慢、回味悠长,每一次翻阅都能从那些被时间磨损的文字中,捕捉到一丝遥远而真实的生活气息,它提供了一种文学性的、充满情感温度的视角来看待历史变迁。
评分有一本关于唐代边疆民族关系与和亲政策的经济学分析的书籍,完全颠覆了我对唐朝“盛世”的刻板印象。这本书的论证极其扎实,大量运用了财政史料和贸易路线的分析,试图量化和亲政策对唐廷财政的实际负担和收益,以及它如何间接影响了河西走廊的商业格局。作者的观点非常犀利,他认为很多时候的“和亲”并非单纯的政治姿态,而更像是区域资源调配的一种复杂工具,背后是高度理性的经济计算。书中对吐蕃与唐朝之间马匹、丝绸、茶叶的交叉贸易往来的细致描摹,让我看到了一个更加务实、更具商业精神的边疆图景,而非教科书上描绘的纯粹的武力对峙。这本书的叙事风格非常冷静、克制,完全是数据和逻辑驱动,读起来需要高度集中注意力,但一旦跟上作者的思路,那种“原来如此”的豁然开朗感是无与伦比的,它为我们理解古代大国关系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少有人触及的分析维度。
评分我最近还翻阅了一本探讨晚清中国知识分子对西方科学体系的早期认知与本土化困境的译著。这本书的视角非常独特,它没有停留在介绍西学东渐的宏大框架内,而是聚焦于那些第一批接触到近代物理学、化学概念的中国学者,他们是如何用传统的“格物致知”框架去硬生生地“翻译”和“理解”那些完全陌生的概念。书中详尽地对比了不同译名之间的细微差别,揭示了“科学”一词进入中文语境时所经历的巨大认知摩擦和文化损耗。读到他们面对“原子”或“电磁场”这些概念时所表现出的困惑与挣扎,我深感震撼——那不仅仅是语言的障碍,更是思维模式的断裂。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让我们意识到现代化的艰难,并非简单引进来就可以,背后是漫长而痛苦的知识重塑过程。对于任何关心现代中国思想史的人来说,这本书都是不可多得的材料,它教会我们如何尊重知识的“本土化”过程。
评分另一本让我眼前一亮的读物,是关于宋代民间宗教信仰与世俗道德规范相互影响的一部专著。这本书的切入点非常刁钻,它避开了宏大的政治叙事,而是深入到基层社会,考察那些在寺庙、祠堂和市井街头流传的民间故事、神祇谱系以及香火的演变。作者采用了一种社会人类学的视角,细致梳理了不同地域、不同阶层对于“善恶”和“报应”的理解差异。我尤其欣赏作者对“慈悲”概念在不同语境下被如何阐释的分析,它揭示了官方教化与民间自发信仰之间复杂的互动关系——有时是互相补充,有时则是尖锐的对立。书中对某些地方性神灵的起源追溯,几乎像是在进行一场考古发掘,每揭开一层皮膜,都能看到传统文化最原始、最富生命力的那部分。这本书的学术性毋庸置疑,但更难得的是,它将冰冷的史料转化为鲜活的社会生活图景,读完后,你会对古人精神世界的丰富性产生由衷的敬畏。
评分最近读了几本关于历史和文化探索的书,其中有几本的阅读体验相当深刻,让我对某些领域的理解有了全新的视角。比如,我刚看完一本聚焦于明清时期江南士人群体生活方式变迁的著作。这本书的作者非常善于捕捉那些细微的社会文化信号,通过对大量地方志、私人笔记乃至一些艺术作品的解读,勾勒出那个时代知识分子在士绅化浪潮下,精神追求与现实处境之间的张力。书中对园林、戏曲以及文人画中“雅”与“俗”的拉锯战分析得尤为精彩,它不仅仅是罗列史实,更像是在构建一个立体的文化剧场,让你仿佛能闻到那个时代文人墨客间品茗论道的香气。特别是对“隐逸情结”如何被商业化和世俗化趣味所裹挟的论述,发人深省,让人反思传统价值在面对社会结构性变化时的韧性与脆弱。这本书的文字功底极佳,叙事流畅而不失学术的严谨性,读起来酣畅淋漓,是那种读完后会忍不住向身边朋友推荐的佳作,因为它真的能让你对一个熟悉的时代产生全新的共鸣和理解。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