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书--许真人井铭 : 翰墨瑰宝 上海图书馆藏珍本碑帖丛刊(第三辑) 9787532568

新书--许真人井铭 : 翰墨瑰宝 上海图书馆藏珍本碑帖丛刊(第三辑) 9787532568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上海图书馆 著
图书标签:
  • 碑帖
  • 书法
  • 许井铭
  • 翰墨瑰宝
  • 上海图书馆
  • 珍本
  • 丛刊
  • 艺术
  • 文化
  • 古籍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枫林苑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上海古籍出版社
ISBN:9787532568901
商品编码:30018765390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3-07-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新书--许真人井铭 : 翰墨瑰宝 上海图书馆藏珍本碑帖丛刊(第三辑)

定价:218元

作者:上海图书馆

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07-01

ISBN:9787532568901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8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许真人井铭》此为《翰墨瑰宝·;上海图书馆藏珍本碑帖丛刊(第三辑)》一种。南唐时刻,徐铉撰并篆书。此册《许真人井铭》乃上海图书馆藏传世孤本,北宋拓北宋装。计十一开,册高三十九厘米,宽二十二·;八厘米。碑文六开半,帖芯高三十二厘米,宽十六.六厘米。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翰墨瑰宝:上海图书馆藏珍本碑帖丛刊(第三辑)》 是一部集结了中国古代书法艺术瑰宝的大型丛刊,旨在系统地梳理、研究和呈现上海图书馆所珍藏的历代碑帖精华。本丛刊汇集了海内外研究学者多年心血,以精美的影印和严谨的考证,为书法爱好者、研究者以及广大传统文化传承者提供了一个无与伦比的学习和欣赏平台。 丛刊概览与价值 《翰墨瑰宝》系列丛刊的推出,标志着对中国碑帖研究的一次系统性梳理和提升。上海图书馆作为国内重要的文献收藏机构,其碑帖收藏丰富而珍贵,涵盖了从魏晋南北朝至明清的各个重要时期、各家名流的代表性作品。本丛刊第三辑,更是精选其中最具代表性、最具学术价值和艺术价值的珍品,以高清影印的方式呈现,力求最大程度地还原碑帖的原始风貌。 丛刊的价值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文献价值: 许多碑帖原石已不存或损毁严重,本丛刊的影印为后人研究提供了稀缺的原始资料,具有极高的文献价值。 艺术价值: 碑帖是中国书法艺术的载体,本丛刊所收录的碑帖,都是历代书法大师的杰作,其用笔、结构、章法等都堪称典范,是学习和欣赏中国书法的宝贵范本。 学术价值: 丛刊配有详尽的考证和研究文章,由知名学者撰写,对碑帖的时代、作者、版本、流传、艺术风格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为书法史、金石学、文献学等领域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学术支撑。 普及价值: 通过精美的影印和浅显易懂的解读,本丛刊能够帮助更多人了解和喜爱中国书法艺术,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第三辑收录亮点 《翰墨瑰宝:上海图书馆藏珍本碑帖丛刊(第三辑)》精选了数种极为珍贵的碑帖,每一件都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卓越的艺术成就。虽然本回答不包含具体某一书目的内容,但可以推测,第三辑的选录原则必然是围绕着“珍本”、“代表性”和“学术价值”来展开的。 推测的收录方向与内容: 1. 魏晋风骨与晋韵之美: 这一时期是中国书法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草书、行书得到了极大的发展,涌现出王羲之、王献之等书法巨匠。上海图书馆若藏有这一时期的珍贵碑帖,例如《丧乱帖》、《十七帖》的宋拓本,或是其他具有代表性的书家墨迹刻帖,那将是极为重要的补充。这些作品不仅展现了晋人超逸洒脱的精神,也为后世书法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其特点在于用笔的流动、结构的自然、情感的真挚,是理解中国书法“韵”的源头。 2. 南北朝的雄强与隶变: 南北朝时期,虽然战乱频仍,但书法艺术却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北碑以其雄强、朴拙、多变的特点,对抗南帖的秀丽、典雅,共同丰富了书法艺术的面貌。尤其是在隶书向楷书过渡的阶段,涌现出大量风格独特的碑刻。例如,北魏的《龙门二十品》、南朝的《瘗鹤铭》等,如果第三辑收录了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拓本,将是学习和研究这一时期书法艺术的重要依据。这些碑刻往往字形方整,用笔刚劲,结构错落有致,展现出一种内在的力量感。 3. 隋唐盛世的书法气象: 隋唐时期是中国书法发展的鼎盛时期,楷书、行书、草书都达到了新的高度。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颜真卿、柳公权等大家辈出,他们的作品成为后世学习的楷模。若本辑收录了如《九成宫醴泉铭》、《颜勤礼碑》、《多宝塔碑》等唐代名碑的珍贵拓本,将是学习唐代楷书的无上法宝。唐代书法以其法度严谨、气象恢宏、情感饱满而著称,展现了大唐盛世的风貌。 4. 宋代尚意书风的变迁: 宋代书法以“尚意”为核心,强调书法的个性与创造性,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等“宋四家”的书法艺术,更是将个人情感与艺术表现融为一体。如果本辑能收录宋代名家的法帖,例如苏轼的《黄州寒食诗帖》(若有拓本),或黄庭坚、米芾的书法刻帖,将能够深刻理解宋代书家如何在继承晋唐法度的基础上,注入更多个人情怀和哲理思考。 5. 元明清的传承与创新: 元明清时期,书法艺术在继承前代的基础上,也出现了新的发展和演变。赵孟頫在元代提倡复古,董其昌在明代推动文人画与书法的结合,清代的碑学兴起,更是将书法研究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本辑若能收录这一时期的代表性碑帖,如赵孟頫的书迹刻帖、董其昌的行草作品,或清代碑学的代表性著作的拓本,将能完整展现中国书法艺术的脉络。 研究与考证的深度 《翰墨瑰宝》丛刊的另一大亮点在于其严谨的学术研究和考证。每一件碑帖的影印件,都将伴随有详细的文字介绍,这些介绍通常包括: 碑帖背景介绍: 详细阐述该碑帖的时代、作者、刻制背景、发现经过等。 版本考证: 对不同时期的拓本进行比较研究,指出其差异和价值,辨别真伪,确定最佳版本。 艺术风格分析: 从笔法、结构、章法、墨法等方面,深入剖析该碑帖的艺术特点和成就。 历史影响与地位: 探讨该碑帖在中国书法史上的地位、对后世的影响,以及与其他书家作品的关联。 高清细节展示: 对于一些关键的笔画、结字或印章,可能会有放大细节图,方便观者仔细揣摩。 这种深入的学术研究,使得《翰墨瑰宝》不仅仅是一部精美的图录,更是一部具有高度学术价值的工具书,能够帮助读者更深层次地理解中国书法艺术的魅力。 目标读者群体 本丛刊面向的读者群体广泛,包括: 书法爱好者: 无论是初学者还是资深爱好者,都能从中获得启迪和滋养,提升鉴赏水平和临摹能力。 书法研究者: 提供宝贵的原始资料和深入的学术研究,是进行书法史、金石学、版本学等研究的必备参考。 古籍收藏家: 了解碑帖的收藏价值和版本信息,为收藏提供指导。 传统文化传播者: 深入了解中国书法艺术的精髓,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提供坚实基础。 艺术院校师生: 是学习和研究中国书法的理想教材。 结语 《翰墨瑰宝:上海图书馆藏珍本碑帖丛刊(第三辑)》的出版,无疑是献给中国书法艺术的一次厚重礼献。它不仅是上海图书馆馆藏精华的集中展示,更是中国古代书法艺术的生动载体。通过对这些珍贵碑帖的系统梳理和深入研究,我们得以窥见中国书法艺术绵延千年的辉煌历程,感受古代先贤的智慧与创造力。这套丛刊的价值,将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愈发显现,成为研究和传承中国书法艺术不可或缺的珍贵财富。

用户评价

评分

对于长期从事艺术设计或者传统文化研究的朋友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座巨大的灵感宝库。我发现其中一些楷书和隶书的转折处理,其巧妙之处远超现代字体设计的想象空间。特别是那些字体结构中蕴含的力学平衡感,简直是几何学的完美体现。相比起那些过度美化的现代书法选集,这套书的真实感和原始张力更具感染力。每次合上书本,我都会发现自己对“美”的定义又向前推进一步,它教会了我如何从那些古老的、粗粝的线条中,提炼出永恒的秩序与韵律。这是一次对审美标准进行深度校准的绝佳机会。

评分

这本画册的装帧真是让人眼前一亮,厚实的铜版纸和精湛的印刷工艺,将古代碑刻的肌理感和墨韵表现得淋漓尽致。光是翻阅的触感,就能感受到上海图书馆深厚的馆藏底蕴。虽然我不是书法行家,但光是欣赏这些历经沧桑的文字,就能体会到一种穿越时空的庄重与静谧。特别是那些细节的放大图,每一笔的提按顿挫,都像是能触摸到刻碑匠人当时的呼吸和心境。我尤其喜欢扉页的设计,那种传统与现代结合的巧妙,让人在翻阅时既有对历史的敬畏,又不失阅读的愉悦感。这本书的排版也极为考究,留白恰到好处,使得每一页的碑帖都能独立呼吸,不显得拥挤。这绝不仅仅是一本简单的图片集,它更像是一次精心策划的视觉盛宴,让人沉浸其中,流连忘返。

评分

不得不说,这本书的选材眼光独到,它不像市面上那些只收录名家大作的套路,而是更注重碑帖本身的文献价值和历史层次感。我注意到其中几块看似不起眼的碑文,其字体风格在书法史上的过渡性意义非常重要,为研究某个特定时期的书风演变提供了极佳的实证。对于一个业余爱好者来说,虽然对那些晦涩的碑文释读无法完全理解,但通过这些高清的拓本影像,我开始对“古朴”和“拙妙”有了更直观的认识。它让我意识到,书法的美,不仅仅在于工整秀丽,更在于那种未经雕琢的生命力和时代烙印。这种对“冷门”但却具有学术价值的珍品的挖掘与呈现,体现了编者团队深厚的专业素养和对文化传承的责任心。

评分

每一次捧读,都感觉自己像是在进行一场安静的考古。这本书的开本拿在手里分量十足,让我有一种“捧着国宝”的错觉。我平时喜欢研究古代的碑刻文化,但很多时候受限于拓本的模糊和尺寸的限制,难以窥见全貌。而这套丛刊显然在这方面下了大功夫,很多篇幅巨大的碑刻都能以近乎原大的形式呈现,这对于研究字形结构和整体布局至关重要。而且,装帧上对细节的处理,比如护封的质感和内页的锁线装订,都确保了即便是高强度的翻阅,书籍本身也不会轻易损坏,这种对读者使用体验的关怀,实在难得。它更像是图书馆延伸出来的实体文物,而非仅仅是印刷品。

评分

我个人最欣赏的是这套书在文物保护和学术普及之间找到的那个微妙的平衡点。它没有用过于学院派的术语去束缚普通读者,而是通过高品质的图像,搭建起了一座通往古代艺术殿堂的桥梁。比如,某些碑帖的边缘残损情况也被忠实记录下来,这反倒增加了历史的厚重感。我甚至对着其中一页拓片研究了很久,试图去辨认那几处明显的风化痕迹,想象着这块石头在风雨中矗立了多少个世纪。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唤醒了人们对物质文化遗产的敬畏之心,它不是被供奉在玻璃柜里的冰冷文物,而是可以被触摸、被感受的鲜活历史。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